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文化具有民族性,它是各民族人民在解决各自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一经被创造出来,便成为维系民族情感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纽带。每个民族总是在自己所创造的文化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中华文化,是包括海内外华人在内的全球华人共同创造的文化的总称,是全球华人生存与发展的精神依凭。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素质教育增添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生动教材。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在上古时代是独立发展的,形成人类文化的一个典型,直到十五世纪,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促进了西方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在中国本土却没有起到变革的作用。十六世纪以后,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至十七世纪中叶逐渐形成西方近代文明,中国则落后了。到十九世纪,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人民发愤图强,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站起来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表明近代中华文化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中国没有孕育自己的近代实验科学,又没有产生近代民主制度。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揭示了文化改造的主要任务。随着救亡图存问题的解决,中华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培养民族自尊自信,需要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在不是讲得太多,而是没有被充分地发扬。所谓批判继承,当然要有所批判,但主要还是要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同时,素质教育也需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借鉴、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方法论。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
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传播海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曾说:“火药、罗盘、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它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欧洲近代科学启蒙的哲学家培根也认为,这些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一切事物,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事物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思想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至于中国的文学、书画、音乐、园艺、建筑、医药、丝绸、瓷器等,更是通过各种渠道被世界各族人民所吸收,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成份。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不只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不少人认为,70年代以来,东亚和东南亚中华文化圈中各国经济的崛起,深层原因在于儒家文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它们摆脱了西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中华民族的愿望,也是人类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只是社会其它系统的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观为素质教育解决高科技与低素质矛盾提供了最佳视角。
现代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失衡日益严重。进入21世纪,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将更加尖锐。这种矛盾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解决。西方所奉行的科学主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把一切都物性化,通过对自然的征服、向他人索取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尽管它带来了科技发达、经济富裕,但同时也导致了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冷漠、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人的尊严与自由受到极大伤害,经济的发展也日渐失去持续发展的能力。人们经过痛苦的思索、反复的求证,弄清了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偏颇。因此,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历史时期,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为了把人类真正解救出来,应该转变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把追寻的视角转向东方,去吸取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取代单纯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观,成为21世纪人类的发展宣言。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建立一种充满人文理性的、真正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理性精神,如追求道德价值、注重人际和谐、讲求天人合一、主张民胞物与。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最高理想等,与可持续发展有着诸多契合之处。不少人认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追求新的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高科技与低素质之间的矛盾的一剂良药,是避免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失衡的思想途径,其人文和社会价值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最佳视角。
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通过教育在当代社会得到现代化意义上的彰显,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文化是一种知识和智慧。又是一种修养、气质和境界。文化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通过民族形式发展、形成。
二、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简言之,中华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格价值思想。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辩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以和为贵”体现了和谐的哲学思想。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不仅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也是持续发展的准则。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道德与生命三种关系。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在于对人的塑造,在于把普通的人塑造成为有高尚道德的“君子”、“圣贤”。尽管这些文化遗产在历史演变中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其基本原则和精神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借鉴的。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果,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爱国主义、为民奉献的文化遗产。如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奋斗的顽强精神;厚德载物,“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宏大志向;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克己奉公,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情怀等等。至今仍受到我国人民推崇,激励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国历代有识之士所奉行的“舍身成仁”、“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信条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这些优秀思想成果,是我们今天对广大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从而形成强大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凝聚力。
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不仅表现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在不畏强暴、英勇不屈、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气节和凛然正气,更表现在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热爱。历代思想家把刻苦勤奋、博学多思、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作为民族振兴的光荣使命。儒家创始人孔子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把发现和弘扬真理作为人的价值所在。孔子又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里所说的“文”,“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他认为只有广泛学习文献知识,再以礼约束自己,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孔子教导人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亡食”、“智者不惑”。一个人只有笃信好学,掌握了全面的知识,有了一定文化修养,再加上内在的仁义道德,就能成为一个完满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在湖南的岳麓书院,“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成为其教育传统,其中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人才是其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