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2705900000020

第20章 “三观”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必要前提(1)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昭示着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它从一个侧面印证着这些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学校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面取得较大成效。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是在做虚功,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失败的,“两课”、“三观”教育可有可无,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问题成堆、不可救药的论调是主观臆断、缺乏事实根据的。需要

一、加强“三观”教育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

所谓“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不是抽象的,它反映的是大学生能否正确地看世界、看中国。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摆正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认清自己的责任,并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三观”教育要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一个政治方向问题,搞好了,我们将培养出一批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勤奋劳动、爱憎分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搞不好。就会培养出一批“吃我们、喝我们、骂我们、毁我们”的掘墓人,或是一批浑浑噩噩、只知索取、不愿为国家的前途奋斗的自私自利的庸人。如果是后者,我们的高等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全面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需要我们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改革。应试教育的根本弊病在于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并围绕提高分数开展教育活动,从而违背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为“三观”教育留下了沉重的负担。

素质,不仅是指大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的多少以及实践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而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其中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解决不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问题,素质教育就会失去核心,就会迷失方向。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构成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决定因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三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成功的前提是“三观”教育的成功,“三观”教育是素质教育成功的保证。

二、当前大学“三观”教育的困境

传统文化与道德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不仅在历史上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而且在现在及未来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许多传统的观念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渗透在人们的血液里,积淀在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改革开放带来的价值体系的结构裂变给“三观”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也带来了新的偏差;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给“三观”教育的整合增添了新矛盾;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又给“三观”教育增加了工作难度。因此,如何引导中国传统文化热;怎样推进在大学生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并正确对待和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如何正视各种偏差和矛盾,知难而进,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精神品格,是我们应当给予特别关切的重大课题。

1、价值体系裂变给“三观”教育带来新偏差。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而最为震撼人心的则是价值体系的结构裂变。价值体系中的核心是道德价值的信仰问题,它包括对社会终极关怀的目标期望和个人发展的目标追求。由于受到过去脱离实际、缺乏经济基础而流于空泛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和检讨,大学生既对唯书唯上的价值标准抱怀疑态度,又对眼前五光十色的价值观念感到迷惘;对道德价值信仰的社会终极目标期望淡漠。而对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执著追求。因而,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当前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一个崭新内容。对这种关系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构成了当前“三观”教育上的不同偏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开始建立、社会各组成系统(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的发展处在不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在发挥调动社会成员劳动潜能的动力效应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容易将人们引向功利与实惠,而对遥远将来的社会理想不加理会。其次,大学生注重自我发展,这实际上与社会目标的发展有一致的方面,他们不赞赏凭空描绘,而注重踏实地构筑。诚然,大学生对“自我实现”有程度深浅不同、多种多样的理解。不少大学生赞成社会发展的模式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最终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为衡量标准。第三,反思以往的“三观”教育,我们曾把“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具有共产主义境界的道德理想作为现实道德的普遍要求和唯一标准,用理想取代现实,结果引起大学生对道德价值信仰的逆反心理。第四,在高等院校中,随着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合理性的重要标志后,个别大学生对我们倡导的共产主义道德有了怀疑和动摇,他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屑一顾,认为那是资本主义的翻版。

2、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否统一。给“三观”教育带来新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日常的道德水平远没有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那样高。这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为了获得金钱而荒废学业,有的甚至丧失人格;有的学生视权力为谋取利益的媒介,所尽的一点义务只是为了换取对个人今后更大的实惠;不少学生在道理上赞成“见义勇为”和“拾金不昧”。但在实际行为中却做不到;更多的学生赞同德育与智育应协调发展,但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却片面追求智能的发展,忽略道德人格的修养;有些学生考试作弊、生活懒散,在社会上甚至不遵守公共道德,行为粗俗,将调侃、庸俗当作美;在与他人关系上能分清他人的是非对错却分不清自己的是非对错,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可见,如何使大学生在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行为上相统一.是今后大学生“三观”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当代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仍存在不小的偏差。主要反映在道德责任意识与义务观念相对薄弱,而个性化、民主化要求继续增高。如何看待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薄弱,个性化、民主化要求强烈的现象?从社会经济影响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中的人们更乐意从个人利益的视角来观察集体与个人的价值所在,更注重从满足个人利益需求的角度来考察集体的价值意义,因而他们对形成于“一大二公三集体”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主义”表示怀疑,认为那是绝对排斥个人利益的抽象的集体主义;从外来文化的影响角度看,不少大学生尽管不了解个人主义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却比较欣赏西方的政治民主、个人权利、个性自由,欣赏当代伦理学所关注的利益、平等、公正、正义;从对生活实践的经验层面角度来分析,他们反对缺乏公正机制前提的束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集体主义”,反对以权谋私、多吃多占的人在那里冠冕堂皇地宣传集体主义原则,又反对束缚他们的身心自由的封建主义的家长制和扼杀个性的所谓“集体主义”。当代大学生在集体主义价值方面正面临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裂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正面对西方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的冲突、整合的新矛盾。

3、昨天教育的先天不足和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要求。给“三观”教育增加了新难度。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多层次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有不同的层次,因而人生观和价值观参差不齐。大学生三观的多变性,与社会的多变性相一致,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然而正是在这种快速的变化中,他们一次次地完成对不同时期三观的否定。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渐进认识过程。当代大学生具有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实现价值的手段与人生选择的多样化等具体特点。

从上面的情况不难看出,“三观”教育面临的任务是繁重而艰巨的,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工作难度大。这是由于:

第一,昨天教育的先天不足增加了工作量。长期以来,中小学应试教育给高校输送了不少“先天不足”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的近十几年的学习生活都是在应付各种作业、考试、分数、升学中度过的。为数不少的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很少受到应有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诚实劳动、关心他人、讲究文明的教育,他们不懂得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没有优良的文明习惯,总想以较少的劳动换取较舒适的生活。他们有的心胸狭窄,感情脆弱,有的心理素质不稳定,有的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观”教育对这部分学生来讲首先是补课,教育他们树立最基本的科学的“三观”,同时还要纠正他们思想中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这种本不该在大学里完成的教育任务,今天只好由大学来完成。

第二,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增加了工作难度。在大学生中开展“三观”教育遇到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挑战。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三观”教育,是一种盆景式的教育,它的脆弱表现在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而社会生产中的某些现象确实给“三观”教育增加了难度。比如,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少数人以权谋私暂时得意的事实;假冒伪劣产品的甚嚣尘上;新的社会分配不公;地方保护主义及各种丑恶现象和我们前进中出现的失误……这些表面上已不是个别现象的事实,经常在初学独立思考的大学生脑海里与我们灌输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极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困惑和混乱,从而出现功利主义、理想现实化和对政治淡漠等几种不良倾向。要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认识、分析这些问题,而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三观”教育,一旦成功,它就会坚强有力,经得起任何考验。在这种形势下形成正确的“三观”,不论对国家、社会、还是对学生本身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