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今世果报 敦煌壁画因缘故事(敦煌文化丛书)
2705200000006

第6章 毗舍离福祸因缘(2)

毗舍离说:“用一块细毛毯,铺在地上,把两条蛇放在毛毯上。如果是母蛇,就静卧不动,如果是公蛇,就骚扰不安。怎会知道呢?因母性的蛇,喜欢细滑柔软,遇到细软的东西就不想动了。雄性的蛇,喜欢刚强勇猛,在细软的东西上,就会转侧不安。用这个道理推想,就可以知道。”

梨耆弥大臣听后,立即去报告国王。国王听从梨耆弥大臣的献计,马上试测,果如所言,一会儿就识别了出来。对使臣说:“这是公蛇,那是母蛇。”

使臣说:“国王识别得真准。”

波斯匿国王非常高兴,又给梨耆弥大臣赏赐了一大批珍宝。

特叉尸利国王又派遣了一位使臣,给舍卫国送来了一根檀香木,长有一丈,粗细相等,没有节疤,没有斧痕。使臣对波斯匿王说:“你如果能识别出这根香木根梢,那就太好了,智慧不可计量。”

波斯匿和大臣们一时都识别不出来。梨耆弥大臣回到家中,又去问儿媳毗舍离:“怎样才能识别出檀香木的根和梢呢?”

毗舍离说:“这事太容易了。把香木拿来,扔在水里,根的那一端必定沉没在水里,梢的那一端必定浮在水上。”

梨耆弥大臣马上去报告国王。国王用梨耆弥大臣教的办法,马上试测。果如其言,沉浮各殊。波斯匿王对使臣说:“浮者是梢,沉者是根。”

使臣说:“大王说得对。”

波斯匿王更加高兴,又重重赏赐了梨耆弥大臣。

使臣回国后,就把舍卫国识别香木的事向国王详细汇报了。特叉尸利国王听后,从心里信服了舍卫国的君臣智力。就重新隆重派遣了使臣,拿着珍异奇宝向波斯匿王贡献。对波斯匿王说:“大王国中,实有贤达治国之士,从今以后,希望两国和睦相处,友好来往。”

波斯匿王因此事庆贺欢喜,立即召请梨耆弥大臣到王宫相问:“前面的那些疑难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梨耆弥大臣说:“这不是臣所知道的,都是臣最小的儿媳毗舍离的智慧。”

波斯匿王听后,非常敬佩毗舍离的才智,就封她为王亲国戚,把她当做王子、公主一样看待。

过了不久,毗舍离怀孕,月份满后,生下了三十二卵。每一卵中生出一个男儿,形体容貌,端正挺拔。数年后长大成人,个个勇健无双,一人之力,能敌千人。父母爱念,全国敬畏。后来,毗舍离为三十二个健儿,一一娶妻。妻子都是国中豪富、贤士之女。

毗舍离因有这样多的健儿,信心开解,请佛祖和众僧到家供养。佛祖为毗舍离一家讲经说法。全家眷属闻听佛法后,全都获得须陀洹道迹。惟有最小的健儿没有获道迹。

一次,最小的健儿乘骑白象,要到城外游玩。城门外有一条壕沟,又深又长,在壕沟上建一大木桥。当小健儿乘象刚上木桥台阶时,有一辅相的公子也从木桥的另一端乘车而来。两人在桥中间相遇,各持富贵豪姓,互不避让。

毗舍离的小健儿心中十分气忿,就在象背上,低身向下,捉住辅相公子,连人同车一起扔到壕沟之中。辅相公子身体伤破,百节疼痛,哭哭啼啼回到家中,对其父亲说:“毗舍离小儿,刁蛮横行,摔伤我身,疼痛难忍。”

辅相听后,气愤无比,安慰儿子说:“此人体健力大,又是皇亲贵族,难以同他争胜。我们只能暗中设计,报此仇恨。”

辅相后来想出一条计策,用七宝做成三十二枚马鞭,用纯钢做成三十二把好刀,藏在马鞭柄中。把三十二枚马鞭赠给毗舍离的健儿,每人一枚。他对健儿们说:“各位健儿,喜马好玩,故做此鞭,相赠诸位,希望你们能喜欢笑纳,常拿手中使用。”

三十二个健儿听此一说,十分高兴,便接受了辅相赠送的马鞭。

当时,舍卫国国法规定:臣民见国王时,随身不能带兵器。辅相看到毗舍离的健儿们接了马鞭,并且经常带在身边。便向国王暗中多进谗言:“毗舍离的三十二个健儿,年盛力壮,一人能敌千人。现在他们心怀二心,想杀害大王,谋取王位。”

国王虽然多次听辅相进言,心里总是不太相信。后来,辅相又一次对国王说:“我以前对你的劝言,并不虚假,现在已有事实证据。三十二位健儿,每人各做一把利刀,藏在马鞭之中,由此推之,这件事不是十分明白了吗?”

国王要看证据,辅相把马鞭拿给国王,果然如辅相所言。国王信以为真,认为健儿必会谋反。三十二位健儿,一个一个地被召进王宫后杀害,又把三十二个健儿的头砍下来,装在一个十分精致的匣子里,捆好封印,派人给毗舍离送去。

当天,毗舍离正请佛祖和众僧在家中设宴供养。见到国王派人送来礼匣,以为是国王赠送的供养食品,赞助供养宴会的,便要马上打开礼匣。此时,佛祖对毗舍离说:“暂且不要打开,等我们大家吃完后,再打开看也不迟。”

佛祖和众僧吃过斋饭后,让大家坐好,开始讲说圣法:“人生无常,苦空无我;生多危惧,不得久立;众恼缠缚,辛酸难计;恩爱别离,互相悲恋;惟有智者,能解此恶。”

毗舍离闻听佛法后,霍然省悟,获得阿那含道果。欢喜合掌,乞求佛祖说:“希望世尊,慈悲垂怜,赏赐满足我的四个心愿:一者,诸位比丘有病,我能供给汤药和病中饮食。二者,看护病人的比丘,我也能供给饮食。三者,从远处来的比丘,我先供养他们。四者,到远方去的比丘,我供给他们随身粮饷。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诸位有病比丘,由于没有汤药和好饮食的缘故,他们的病就难好,或者会死去。看护病人的比丘,由于无饮食的缘故,他们就离开病人去乞食,早晚无时,病人所需或有差错,就会引起病人违心气怒。这样病就会难以治愈。所以应当给看护病人的比丘供足饮食。诸位他方远来的比丘,初到异乡,没有亲友,如果到处去乞食,或遇恶狗,或遇弊人,如果引起愤怒,就会遭到伤损毁辱。由于这个缘故,应当首先给远来比丘供给饮食。远去他乡的比丘,必须有伴侣同行,由于没有粮饷,就会找不到伴侣。道路远险,多有各种毒蛇猛兽。如果单独远行,就会遇到各种危难。因为这个缘故,我应当供给他路途所需的食物。”

佛祖听完毗舍离所求的四愿,十分赞叹地说:“善哉,善哉,你所乞得的愿望,其功德弘大无量,同供养佛陀没有不同。”

佛祖接受毗舍离的乞愿后,便带领众僧回祗园精舍去了。佛祖和众僧去后,毗舍离打开礼匣一看,三十二个健儿的头,全部装在匣中。由于毗舍离已断尘世恩爱之念,所以没有产生巨大的痛苦烦恼,只是感叹地说道:“痛哉!悲哉!人生有死,不得长久,驱驰五道①何等痛苦!”

三十二位健儿妻子的父母亲族,听说此事后,万分气恨愤怒,一起痛诉:“大王无道,枉杀好人!”所有亲族重臣,集合兵马,要报仇雪恨,军众云集,围攻王宫。此时,国王惊慌害怕,带领王宫眷属人马,离开王宫,逃向佛祖居住的祗园精舍。亲族众臣听到后,立即带领兵众人马,前往祗园精舍。此时,阿难听说:波斯匿王杀害毗舍离三十二位健儿,妇家宗族同党,起兵杀王,欲为报仇。立即回到精舍,长跪佛祖面前,启问佛祖:“世尊,是什么因缘,毗舍离的三十二个健儿,被国王所杀害?”

佛祖对阿难说:“毗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今日被国王杀害,三十二人,同死一时。过去世中,亦如是。你认真地听,听后永记心中,现在我就为你讲解。”

阿难说:“弟子一定认真听世尊讲解。”

佛祖说:“在过去很久远的世中,这三十二个人,共为亲友。他们聚在一起商议,偷盗别人的一头耕牛。当时,此国中有一老母,没有儿女,孤单贫苦。这些盗贼偷到耕牛后,拉到老母的家中,要同老母合伙杀牛分享。老母听后,心中欢喜,就给这些盗贼准备烧水煮肉的柴禾、锅盆等用具。临到下刀杀牛时,耕牛跪在地上,含泪求饶。众人坚持,一定要杀。牛便乞愿发誓:’你们今天杀害我,将来转世人间,我不会放过你们。我能得道,更不会放过你们。’

“耕牛发誓后,众人便把牛杀死,把肉煮熟,互相争抢,共同吃了。老母也饱食了一顿,十分高兴地对众人说:’所有到我这里安住的客人,你们今日对我是最好的。”‘

讲到此处,佛祖对阿难说:“那时的耕牛,就是现今的波斯匿王。那时的偷牛者,就是现毗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那时的老母,就是现今的毗舍离。由此果报,五百世中,常被耕牛所杀,直到今世。那时的老母,由于助恶为虐的缘故,五百世中,常做失去儿子的母亲,悲痛苦恼。今世遇我,成佛出世,才获得道果。”

阿难合掌,又问佛祖:“那么他们前世修下何种善业,常生富贵人家,勇猛健壮?”

佛祖对阿难说:“在过去很久远的世中,迦叶佛在世时,有一位老母,敬信三宝,其家大富,合集众香,用油混合,要修涂佛塔。在半途之中,遇到了三十二个人。老母就对这些人劝导地说:’我要用香油去修涂佛塔,请你们前往相助,将来你们必定得到福报,世世转生富贵人家,相貌端正,体健有力。’

“当时,这三十二人听说后,十分高兴,便和老母共同前往,去涂佛塔。涂完佛塔,三十二人面对佛塔,立誓乞愿:’由于老母的劝导,使我们今天在福田中种下善种,愿我们来世转生到尊荣富贵人家,老母常为我们的母亲,我们常为老母的儿子,世世代代,不相分离,见佛闻法,快得道果。’

“老母听后,十分高兴,接受了他们的立誓乞愿。从此以后,五百世中,他们常生尊荣富贵之家。那时的老母,就是现今的毗舍离。那时的三十二人,就是现今的三十二个健儿。”

此时,前来攻找捉拿国王的臣民众军,听过佛祖的讲解后,个个愤怒平息,一起说道:“大王用刑,并非不当,是他们前世种下的恶业,今世应得的果报。由于杀死一牛,就得到了如此的恶报。波斯匿王是我们的一国之君,我们怎能心怀恶意,要杀害他呢?”

于是诸位大臣命令诸路军众解除武器,亲自来到波斯匿王面前,哀求请过。波斯匿王也同意他们的乞求,释放了诸臣,并不问其罪。

当时,佛祖因此因缘,为佛门四众②广说诸法:善业应修,恶行应离。又一次分别讲解四谛妙法。与会四众,听闻佛法,皆得道果。受持佛法,欢喜奉行。[注释]

①五道:佛教术语,即有情往来之所,称为道,有五处: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与五趣之意相同。

②佛门四众:佛教术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指出家学佛的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学佛的男居士、女居士;另一种是指进入佛门,已授大戒的比丘、比丘尼,和未受大戒的沙弥(小和尚)、沙弥尼(小尼姑)。[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贤愚经》卷7《梨耆弥七子品》译写。原文见《大正藏》第4册,第399页。

二、此故事又见如下经典:

(1)《经律异相》卷36《梨耆弥第七儿妇生三十卵卵出一男》。见《大正藏》第53册,第197页。情节十分简略。

三、莫高窟此故事画绘于第85窟北壁屏风画中。晚唐绘,仅此1幅。

四、此故事中,识别蛇的雄雌,马的母子,沉香木的根稍等情节,与《杂宅藏经·弃老国缘》和敦煌遗书文献法国伯希和劫经录P2721号《杂抄·益智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