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促进国家外交
体育在国际外交中的突出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并且表现为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由 于体育是超越世界上语言和社会障碍的国际语言,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因 此人们把体育看做是一种文化交流工具。它甚至被用来作为反对或抵制一个国家、一项活动 的政治手段。
(3)营造安定团结的环境,促进国内政治一体化一体化就是使个体与集体达到和谐的联合。由于体育运动的群众性,它能提供群众聚集 的机会,使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加强人际交往,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譬如,各种竞赛活动、 闲暇体育娱乐活动等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交往,培养一致性社会情感,使人与人之间充满团 结和睦气氛。体育运动还有一种内聚力,可以加强一个团体的向心力,促进团结,一个单位 的比赛可以促进单位的团结,一个国家的竞赛可以促进国内的政治团结和爱国情感。
2.经济功能
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生产力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尤其在对生产力进行价值 评价时,人的素质又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但在人的诸多素质中,由于身体素质显得更为重 要,世界各国都格外重视体育对发展劳动者体力的作用,通过体育以期提高劳动力数量、质 量,防治疾病,如:提高出勤率,减少发病率,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扬团 队精神等,最终达到促进生产力的目的。
体育运动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社会。实践证明,伴随 体育社会化、娱乐化和终生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满足体育人口持续扩大的需要,各种运动 器材、运动场地设施、体育用品的生产、建设和供应,乃至体育健身、体育娱乐和体育旅游 业都在迅速发展,已有可能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体育产业。
竞技体育和商品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譬如,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可以吸引成千上万的 观众,并直接获取门票收入;一些大型运动会,除了可以带动旅游、商业、交通、电信和新 闻出版等行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彩票、邮票、纪念币、收纳广告费 、兜售宣传品等途径,从中得到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 运会是首次由民间主办的奥运会,在金融界人士彼得·尤伯罗斯的领导下,一改以往奥运会 亏损的局面,不仅节省了原定的5亿美元耗资,反而从中获得了2.5亿美元的盈利。为此, 国际奥委会特授予他金质勋章。尽管不少人基于奥林匹克原则,对此举颇有微词,但正如前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说:“我们并不想阻止商业化,因为我们认为商业化对体育界有 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所要避免的是将商业化利益置于体育之上。”
3.教育功能
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是它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早在体育运动产生的初期,它就是教育的 主要内容。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猎取食物和抵御袭击,必须准确地投掷石块,发展 攀登、爬越与奔跑能力。原始人就是通过“身体教育”的形式,来培养生活、生存所必须的 本领,这就是体育原始的教育功能。发展到现代社会,体育的教育功能逐步系统化。首先, 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与手段。体育已广泛地被 纳入各国的教育体系之中。其次,体育竞赛具有群众性、国际性、技艺性和礼仪性特点,使 它成了传播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它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教育人们保持与 社会的一致。体育竞赛的国际性,不仅扩大了它的活动范围,而且加深了它所产生的社会影 响,使竞赛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的价值,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例如,人们看到运动 员登上冠军领奖台,运动场奏响国歌,国旗冉冉升起,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因为 人们总是把一个国家的运动员的表现和所取得的成绩看成是一个国家国力和民族亲和力的反 映,民族的威望也会因比赛取胜而提高,同时,通过观看比赛,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精神,也 能教育人们艰苦奋斗的作风。由此可见,体育运动是一个很有力的教育手段,对整个社会的 教育作用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
4.娱乐功能
体育运动的娱乐功能是由它的娱乐特点所决定的。从体育运动产生起,它就是人们娱乐 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化的长足进展,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如何安排闲暇生活成为一个社 会问题。人们追求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人们需要在闲暇生活中获得积极性休息 ,并且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体育运动由于它具有技术的高难性、动作的惊险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的默契性和易 于接受的朴素性、活动的趣味性等,成为人们闲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能起到丰 富生活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作用。可通过观赏体育和实践体育等途径来实现体育 的娱乐功能。
第四课 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及组织形式
一、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以及大学 生生理、心理的特征,我国高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 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实现高校体育的目的,应完成以下基本任务:
(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我国高等学 校体育的首要任务。这是体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我国体育的目的任务所决定的,是党的教 育方针和高校培养目的所决定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决定。
(2)掌握体育健身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了充分调动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确保高校体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实效,必须 使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体育健身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 习惯。这些知识和方法,作为以健身为基本目的的高校体育的内容,应突破以往的竞技体育 体系,以健身教育和健身方法为主要内容,其中有关的体育竞技项目在作为健身内容时,也 不必在技术规格上过于苛求,以求结合实际、方便实用、富有成效。
(3)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 体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体育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体育教育过程,有效地使 之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特别应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学生思想品德等方 面的教育。为此,大学生在体育过程中,也必须自觉树立锻炼身体的信念,主动培养体育意 识,培养团结友爱、吃苦耐劳、朝气蓬勃、拼搏进取的优秀品质,培养自信心、自制力、勇 敢顽强的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文明健康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促使自己在德、智、体、 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4)发展体育才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好并有一定专项运动才能 的大学生,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使之 成为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骨干,并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使其中的一部分成长为高水平运动 员,为我国竞技体育队伍输送力量。
二、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
(一)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 。由于体育课程是按照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而组织的专门的教育过程,因而是实现高校 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由******批准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 必须开设体育课。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为了进一步加强它在 学校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又把“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 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作为法规条文,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认真执行。
体育课程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课依据体育理论教材由教师在室内课堂进行讲授, 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科学知识及体育实践方法。按《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提出的要求,为了 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文化内涵的理解,高校体育增加理论课的学时,并作为体育课程考 核内容的一部分。实践课则以身体练习为基本锻炼手段,通过提供体育锻炼所需的运动场地 与设施,构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专门教学过程。由于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要 接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而体力与智力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使实践课教学在遵循一般教学普 遍法则的基础上,还必须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和人体能力变化的 规律。当前,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终身教育所强调的关于个人接受教育 的方式不应与自身相冲突”的观点,重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与能力,并以个性 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续性原则,把高校体育课程分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普通体育课:普通体育课是专为一、二年级学生所开设的必修体育课。教学内容具 有基础性,教学要求具有普遍性,完成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基本任务。凡身体健康无残疾的学 生都必须按规定要求,通过考核标准。普通体育课有严格的学时规定及学籍管理的约束,但 为了提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目前围绕教学大 纲、教材体系、教学俱乐部等重大问题,提出课内外一体化,加强体育理论课和实行教学俱 乐部制等改革措施,必将对体育课程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2.体育选修课: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的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 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是在完成普通体育课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让 学生选择某一运动项目进行专门训练,不断提高专项技术水平和能力,为了在高校更好地推 行“全民健身计划”,寻找终身体育、成功体育、娱乐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结合点,并把体育 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以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作为追求目标,已成为体育选修课重点需要解 决的问题。
3.体育保健课:体育保健课专为患有慢性疾病或有残疾的学生开设。其目的在于增进 体力,帮助恢复健康,调节生理功能和矫正某些身体缺陷。根据《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 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参加保健课的学生须经医院证明,体育教研室(部)同意。教学内容 的选择应注意保健性,具体要求可适当放宽。但最近几年,由于社会变革使人们的生活节奏 加快和思想观念更新引起的心态变化等原因,使健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 任务日益引起重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如何使体育保健课与健康教育接轨,并协同解决心 理健康、卫生保健等问题,已成为体育保健课面临解决的重大任务。
(二)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前、课间和课余所进行的自我身体锻炼。主要形式有:早操、课间 操、课后运动、全校性的运动会和体育节以及有组织的旅行和郊游等。它虽不像课堂体育教 学那样有规定的内容、严格的组织形式和考核标准,但根据《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的有 关规定,课外体育活动是综合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一个方面,按早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 表现评分。除特殊情况外,“早操”每周不得少于三次,“课外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三次。
课外体育活动根据实际需要,时间可长可短,但以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经常坚持且不 过于疲劳为原则。所采取的形式应多样易行,可独立按计划完成,或在教师指导下组成锻炼 小组,或以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组织进行锻炼。其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调节身心,消 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服务。
随着体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普及”为核心的课外体育活动,在坚持组织学生参 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项目锻炼的同时,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以积极贯彻《全民健 身计划纲要》为宗旨的大学生余暇体育逐渐活跃起来。
(三)课余运动锻炼
课余运动锻炼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热爱体育运动、身体素质好又有专项运动专长 的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它是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 其目的是提高学校竞技运动水平及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故它又是高校体育贯彻普及与提高 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经国家体 育委员会批准,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且对运动水平较高、具有培养前途 的学生,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鉴于运动训练本身是一个科学而复杂的教育过程,其实质是对运动员的机体进行改造。 因此,为了提高机能水平及运动成绩,除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运动基础、作息制度 及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外,还应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采用科学的训练 方法进行训练。
高校运动训练的项目设置,主要根据学校的体育教师、体育场地设备、传统运动项目等 方面的具体条件来决定。特别自我国在高校试行“建立高水平运动员”之后,又赋予高校课 余训练以新的含义。目前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正致力于对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学制及训练 等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创新。为适应开拓竞技运动人才输送渠道及扩大国际交往范围的需要, 积极创造条件使课余体育训练逐步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四)课余体育竞赛
体育竞赛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特点,不仅具有可以活跃课余生活、振奋人心、鼓励激情 、发展交往等作用,而且也是检查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因 此,它是吸引广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一种好形式。高校体育竞赛应以育人为宗旨,开展小 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和勤俭节约为原则。另外,还可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校际竞赛 活动,以扩大大学生的视野和提高社会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