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差的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为了统一时间标准,在1884年 国际经度会议上,决定采用标准时制度,确定以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零度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并将地球表现按经度线分为24时区,每个时区内采用该区的标准时 间,每越过一个区的界限,时间便相差1小时。国际上还规定,零度线所在时区叫中时区或 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2区,在中时区以西也依次划分西1区至西 12区。我国首都北京位于东8区,而巴塞罗那位于东2区,故两地有6个小时的时差。再如, 美国纽约市位于西半球的西5区,与北京的时差更大,达到13个小时,当纽约尚处在黑夜时 ,北京已是白天了。
(2)时差反应:由于地球有规律地自西向东自转,人体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种与昼 夜周期相呼应的节奏——生物钟。人类的生物钟现象能使人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影响人的 活动能力。随着国际体育交往的增加,运动员经常要跨越时区到国外去参加国际比赛,新式 的交通工具,如飞机能将人们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国家载往另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发现,时 差在3小时内一般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而当时差超过3小时以上时,就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影 响,时差变化越大,机体的反应也越强烈。因为当人们迅速转移有较大东西向位移的新环境 后,由于生物钟测时的误差,就会产生生理干扰,时差适应差的人就会出现时差反应,如疲 倦乏力、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不佳、睡眠不良、情绪容易激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和运动员往 往感到心烦意乱。总之,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如果运动员在这种 情况下参加比赛,就会影响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发挥。
(3)时差的适应:医学研究证明,人类不能适应昼夜交替太大的外界环境,必须经过 一定的时间体内才能发生完全的周相移动——生理节奏同步化。为了保证运动员在重大的国 际比赛中发挥最高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时差的适应就成了比赛期间一项重要的保健工作。 据研究,人类机体生物钟的完全颠倒约需8~10天,因此为减轻或消除时差反应,可采用提 前到达比赛地点,进行就地适应的办法。根据时差的大小,有的可提前三四天到达比赛地点 ,有的则需提前1周甚至10天到达比赛地点进行适应。抵达比赛地点后,应马上执行新的作 息制度,按当地时间用餐、训练和就寝,而不应逐步过渡,以尽快完成生物钟的调整。另一 种方法是在国内预先适应,即改变作息时间,将训练时间和睡眠时间逐渐向前或向后推移, 以适应比赛时新的时间条件。研究资料报道,预先适应需要2~3周甚至更长一些时间。
第五课 疲劳程度的判断与消除
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到一定程度的时间,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 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 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 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 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 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 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 高。
一、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和表现
1982年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学术会议对运动性疲劳下的定义是:“机体生理过程不 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两种类型。中枢疲劳即由于运动神经中枢紊乱, 造成运动神经兴奋性下降的现象;外周疲劳主要表现为肌肉疲劳,即肌力下降。
(一)运动性疲劳的原因
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有各种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1)运动时机体内能量 物质(ATP、CP和糖元)消耗过多;(2)肌肉活动时释放出来的酸性物质,如乳酸、二氧化 碳和****酸等来不及清除,在体内积累过多;(3)体内各种物质失去平衡,造成机体内环 境稳定性失调;(4)中枢神经系统因高度紧张的精神活动而造成的功能下降。
(二)运动性疲劳的表现
疲劳产生后,肌肉力量即开始下降,肌肉收缩和放松速度减慢,据测定,肌肉疲劳时, 收缩时间比正常时间延长4~5倍,放松时间延长达12倍。动作僵硬、不协调、神经反应速度 减慢、动作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训练或比赛时脚步沉重、步法紊乱、击球失误或投篮不准 。同时,机体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紊乱、口舌发黏、心悸、恶心甚至呕吐等,有时会出 现肌肉痉挛或疼痛,眼睛疲劳和视物模糊等征象。
二、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由于对疲劳的本质研究还不十分清楚,因而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判断疲劳程度的可靠 检查方法,一般可根据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定。
第一,根据学生和运动员的各种自觉症状如疲乏、头晕、头悸、恶心等,加以评定。
第二,根据疲劳的客观体征如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和注意力等,进行评定。
第三,根据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情况如心率、心电图、反应时、肌 腱反射、肺活量、血压、握力和尿蛋白等,进行判断。在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还可以采 用比较简易的方法来判断疲劳程度。
三、消除疲劳的常用措施
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运动负荷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运动训练是以疲劳 为媒介而不断提高身体训练水平的。科学研究证实,恢复与疲劳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强度较 大的运动后,不能采取消除疲劳的适当措施,疲劳就会积累,不仅使运动成绩下降,还会成 为疾病或伤害事故的原因。所以,运动后应及时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才能有效地提高机体 的功能训练水平。
如何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之一。运动员应严格遵守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 间,一般每天不少于8~9小时,并应安排一定的午睡。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期间,睡眠时 间还可适当增加。
(二)积极性休息
积极性休息是除睡眠以外的消除疲劳的一种积极手段,对由于紧张训练和比赛而引起的 肌肉和精神的疲劳有良好的缓解作用。积极性休息的内容和方法很多,如在公园、湖滨或海 边散步,听音乐、观看演出、钓鱼、下棋和参观游览等,可根据条件和运动员的爱好选择和 安排。
(三)按摩
按摩是消除运动疲劳的重要手段之一。按摩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采用手法按摩,进 行全身或局部肢体的按摩,有损伤的还可以兼作治疗,均有良好效果。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 机械按摩,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有气压按摩、振动按摩和水力按摩等,对放松肌肉,消除肌肉 酸痛和恢复体力效果极佳。
(四)物理疗法
训练后采用淋浴和局部热敷是一种简易的消除疲劳的方法。淋浴时水温不能过高,一般 以温水浴(水温40℃左右)为佳,时间15~20分钟为宜。温水浴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能促进 血液循环、放松肌肉,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如有条件,还可采用蒸气浴、干燥空气浴和漩 涡浴等恢复手段。热敷能减少肌肉中酸性代谢产物的堆积,消除肌肉僵硬、紧张以及酸痛。 热敷的温度以47~48℃为宜,时间约10分钟左右。
(五)营养与药物
运动训练和比赛后,合理的营养补充有助于疲劳的消除。运动以后,应供应充足的热能 ,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药物恢复手段,可服用维生素C、B(1下标) 、B(6下标)和E,中药黄芪、刺五加、参三七对促进疲劳消除也有一定的效果。营养学研 究证实,运动员服用麦芽油和花粉,也有消除疲劳和增强体力的功效。
(六)心理恢复法
包括心理调整、自我暗示、放松训练和气功等手段。心理恢复法能减轻紧张情绪,放松 肌肉,对消除疲劳和延迟疲劳的产生有良好的效果。
(七)氧气及负离子吸入法
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后,血液中有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吸氧可以促进乳酸继续氧化,对消 除运动性疲劳,特别是无氧训练后的疲劳有一定效果。负离子有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 速组织氧化还原过程的作用,有助于消除机体运动后的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