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新问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 压力。因此,人群中心理困扰、心理障碍乃至心身疾患越发增多,而大学生作为人群中的青 年分子,则具有更高的发病率。一般人认为,他们心理上应该是十分健康的。可是,现实情 况并非如此。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又决定了 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以这种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状态,来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其心 理发展之路必定是坎坷不平、动荡不安的。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复杂、更多变,更 具有独特性。因而,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度过大学时 代这一人生重要的阶段,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完善的 人格,是我们这个时代一项紧迫艰巨而又十分重要的任务。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如何防止不良行为的产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这涉及每个人生 活的各个方面,与个体能否更愉快、更卓有成效地生活密切相关。概括说来,心理健康包括 两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二是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 完善个人生活。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身心发展并不总是与环境发展同步,它们之间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一种动态关系。个体能良好地适应环境,意味着这种动态关系的平衡与协调;而不良适 应则是平衡与协调的破坏。人们从心理上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主要是指对现存的以 及即将发展的物理环境、社会习俗、道德观念、人际交往方式和各种生活事件能够理解、接 纳,进而积极投入其中。
心理健康的另一层含义是如何积极有效地发展和完善个体生活。人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 环境,做环境的奴隶,而应积极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环境。应该看到,环境中的事物,都有其 历史的渊源,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好的东西,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因此,仅仅生气、发牢 骚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平静地看待生活环境中的不足,不随波逐流,在适应的同时,去 改进环境,从而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发展积极而良好的个性,使个人生活更加丰富,这 就是发展自我。如果个人只是在被动地顺应生活环境,不致力于发展自我,那么他的个人生 活质量则只能处于低水平。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908年,美国耶鲁大学学生皮尔斯将自己患躁郁症和住进精神病院三年的亲身经历,写 成了举世闻名的《我寻回了自己》,同时也为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揭开了序幕。心理卫生的 目的,在于培养和增进个人与社会的心理健康。
各种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并没有截然分开,每一种水平都与另一种水平相联,很难将一种 心理健康水平同另一种区分开来(极端情况除外)。此图曲线中间或高峰部,代表的是平均 心理健康水平,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个位置。曲线的最右端,所代表的才是真正健康的个性, 这是心理健康水平这一连续变量上的最优点。心理医生认为,处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 如果不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其生活是不可能富有、幸福和丰富多彩的。即使我们没有心理疾 患,也满足了自己的一切需要和动机,我们仍然会感到不幸和不足。
对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学术界无一普遍模式。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的 方式表现出来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其反映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可能是不同的。下面 介绍几种常见的模式,是对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进行研究的结论。
1.成熟者模式。美国哈佛大学长期从事对高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的奥尔波特(G.W.. Allport)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即是成熟者,为此他提出七个指标:
(1)能主动、直接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中。
(2)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
(3)能够接纳自a的一切。好坏优劣都如此。
(4)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
(5)能够形成各种技能和能力,专注和高水平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6)知道自己的现状和特点。
(7)能着眼未来,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
2.自我实现者模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把那些能发挥 自身遗传限度内最大可能力量的人称为自我实现者,亦即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他认为这类人 在人类中并不多见,但却是我们的楷模。其特点如下:
(1)良好的现实知觉。
(2)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
(3)自发、坦率、真实。
(4)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
(5)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
(6)功能发挥自主。
(7)愉快体验常新。
(8)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顶峰体验是指那种如醉、物我两忘的境界或情绪)。
(9)有社会兴趣。
(10)人际关系深刻。
(11)有民主性格结构。
(12)有创造性。
(13)不随波逐流。
3.功能充分发挥者模式。罗杰斯(C.Rogers)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依赖自己对于世界 的经验,因为这是人们所能知道的惟一现实,他认为,一个自身功能充分发挥者有五个特点 :
(1)能接受一切经验。个性更充实,也更灵活。
(2)能不断接受各种新经验的影响。他们的个性对于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 是开放的。
(3)信任自己的机体。能依照瞬时的和直觉的冲动来行动,有很大的自发性和行为自 由。
(4)有自由感。感到自己生活中有很多选择的余地,感到对于自己所期望的一切东西 ,自己都有能力去做,也有能力达到目的。
(5)具有高创造性。
4.创发者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E.Fromm)认为,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有着极 为密切的关系,变革的社会可以造成大量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可以充分使用自己的所有力量 、潜能和能力,并称此种人为创发者。其特征有:
(1)创发者的爱情:相爱的双方能保持独自的个性。在爱情之中不能为追求“和谐” 泯灭个性,而应使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要达到这种爱是很困难的,因为它要涉及关 怀、负责、尊重和理解四个方面的难题。
(2)创发者的思维:对思维对象有强烈的兴趣,并能以客观、尊重与关心的方式来考 察思维对象。
(3)幸福:它是一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身体健康和个人各种潜能得到实现的状况 ,而不是一种愉快体验。
(4)良心:这是一种严格的道德准则的体现。支配心理健康者的良心是自我的心声( 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在的力量(迫于压力的)。
上述几种心理健康的模式主要基于极端心理健康的人而言,也是一般人应奋进的目标, 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多数人来讲,应提出一个标准,也就是正常人的行为准则。马斯洛 曾在与米特曼合著的《变态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以下十一点: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有价值”之感。
(2)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役。
(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挫折的打击,无过度幻想。
(5)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别是不应对个人在性方 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与歉疚。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对个人 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作过分的否认或压抑。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 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工作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及个人生 活目的中宜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 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或动机。
(11)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 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作过分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
参照以上高水平心理健康的标准,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现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 生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独立生活能力。
(2)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
(3)能从心理上接纳自己。
(4)勇于面对现实,同时又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5)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 突。
(6)人际关系良好。
(7)学习方法得当。
(8)能应付一定的挫折。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寻找病理原因,即是病理学的主题。异常心理和正常心理的反应一样,都是遗传和环境 的产物。但若进一步从个体和群体考察,或从遗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考察,便可将异常心理 的原因分为遗传、心理、社会三大因素。
1.遗传因素
一般来讲,人的心理活动不是遗传的,主要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个体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都会受到遗传因 素的影响,个体的生理特征也会对其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在心理疾病中,属于内源性精神病 (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中,遗传有很大的影响。微生物感染所致脑炎、中枢 病毒等造成神经系统的损害,可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生理和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 响,只能说它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占主要的。
2.心理因素
从心理方面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是很重要的,然而它很难与社会因素分开来讨论。心理 活动的内容、方式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我们探讨心理因素时, 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寻求一种形式上的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选择目标或决定方向,常常须思之再三,这便有了心理内部的 动机冲突;为应付外界事件,人们常采用某种较固定的行为方式,这也便养成了种种习惯的 防卫反应。人的心理于是受到许多影响,在为求得适应的过程中出现不少不适应的异常行为 。动机冲突是指在个体有目的的活动中,因目标的多样性而出现相互排斥的动机,也叫心理 冲突。由于动机冲突,常使人的需要部分地或全部地得不到满足,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亦 即产生了挫折。所以动机的冲突被心理学家视为挫折情境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随挫折的 是人的紧张情绪和焦虑反应,这便给异常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在外界事物的作用下,人们可能采取适当的行为来表达动机愿望、实现目标、满足需要 ,也可能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减轻心理冲突,消除焦虑。这后种情况即是防卫机制。在 个人生活中,个体用防卫机制适应挫折情境和减少焦虑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但是防卫机制往 往只能获得一种主观上的解决,而实际情况如何却常是另一回事。因此焦虑可能没有减少, 反而沉淀在心里,引起种种异常心理。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扎根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之中,个体行为也就受到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经 济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使其产生人格缺陷和行为紊乱。
(1)家庭影响:家庭影响对个体的成长作用是极大的,也是极深远的,心理学家一致 认为,个体幼时的生活经验或亲子之间的关系,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家 庭影响可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育儿方式。包括婴儿期的哺乳方式(定时式或自由 式),幼时的大小便排泄(任意的或苛刻的),对儿童行为的放任、溺爱等。②父母关系。 包括争吵、分居、离婚等。③家庭成员影响。包括父母和其他年长者情绪的反复无常、前后 矛盾、行为障碍或******行为等。③其他事件。包括家庭成员死亡、经济拮据、缺少地位、 家庭声誉等。
(2)教育影响:教育影响主要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人格、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习中的竞争;同伴问的影响等。学校教育的影响一般是积极的、 正面的,但它也因此可能带来副作用。特别是学习中的竞争,极可能对学生产生压力,从而 出现焦虑反应。胜者可能自傲自负;败者可能自悲自怜或自暴自弃。
(3)经济文化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失调或异常心理,像******行为、酒精中 毒、药瘾、性变态、神经症和精神病等,其原因都深植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之中。社会政治 和经济的阶层、都市化和现代化、文化的弊病与社会风气等都对人产生不同的压力。人们的 行为模式也就是在与这些环境的接触过程中固定下来的,如心理学家霍灵希以美国一小城镇 的10万居民为对象,对社会阶层与心理异常者进行研究发现:心理异常程度的轻重,有随社 会阶层的不同而有改变的倾向。在高阶层的社会里,神经症患者较多,精神病患者较少;但 在低阶层的社会里,情形恰好相反。
四、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浙江大学的****青等专家曾对大量的年龄在30~40岁的企业总经理和厂长进行心理健康 测试分析,发现在这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群体中,大约有53%的人存在有轻度以上的心理健 康问题,19%的人有中度以上的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心理负担过重, 神经绷得太紧,情绪容易波动,焦虑不安,心理脆弱,对人际关系敏感,孤独多疑,自我封 闭,精力减退,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等等。根据原国家教委198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大学生心 理疾病的患病率达20.3%。北京某大学对1992年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发现,有34 .3%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因病退学、休学的学生中,有21%~27%是因 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在对浙江部分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做的抽样调查显示,不少用人单位 认为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总体表现仅在一般上下。在思想品德、专业水平、学习 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等方面表现稍好,而在创新开拓精神、苦干实干精神、承受挫折能力和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表现平平。从60余家被调查单位的意见、建议来看,社会对大学毕 业生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怕吃苦、经受不起挫折等方面抱怨最多。那么,究竟是什么 原因导致大学生经受不起诸多挫折,而引起心理疾患的呢?
湘潭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文茨莫根据长期心理教学实践,把学生心理问题分成新生适应、 学习、人际关系、恋爱与性、情绪性格、家庭经济与关系、求职择业等七个方面。由于当代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协调,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其心理发展正在迅速 走向成熟,而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主要表现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