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吐蕃史稿
2704300000020

第20章 赤松德赞朝吐蕃的对外扩(4)

但南诏仍在观望,并没同吐蕃公开决裂,韦皋争取南诏的同时对吐蕃采取攻势。阴历10月韦皋派遣部将曹有道率精卒与东蛮、两林蛮联合进攻吐蕃,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率兵迎战,双方大战于州台登谷,吐蕃名将大兵马使乞藏遮遮英勇献身于杀场,吐蕃兵士死伤两千多人,但州仍在吐蕃手中。乞藏遮遮是吐蕃一位冲锋陷阵的骁将,自战没后,吐蕃军队锐气受挫。

公元791年(唐贞元七年),南诏虽未给韦皋回音,但每当吐蕃发兵时南诏出兵的数目愈少。阴历6月韦皋派遣原南诏使者、后留在唐朝任讨击副使的段忠义出使南诏,劝说异牟寻归唐,吐蕃知道后派使者责问,异牟寻辩解说:“唐使,本蛮也,皋听其归耳,无他谋也。”

并执送到吐蕃。但吐蕃对南诏的不信任感增强,将南诏许多大臣的儿子不知用什么名堂带到吐蕃,作为人质,吐蕃自以为是很明智的做法,却起了反作用,异牟寻更加怨恨吐蕃。吐蕃还鼓励勿邓酋长苴梦冲,让他煽动群蛮,隔绝南诏使者通往唐朝之路。为对付吐蕃的这一策略,韦皋遣三部落(两林、勿邓、丰琶)总管苏危率兵至琵琶川,于第二年公元792年(唐贞元八年),捕获并斩杀了听命于吐蕃的苴梦冲,打通云南道,从此唐朝的军队可直达南诏境。阴历8月韦皋攻吐蕃维州,俘虏吐蕃大将论赞热,但仍未攻下维州城。吐蕃与云南间的互相猜忌日益加深,每当南诏出动军队时,吐蕃亦发兵,口头说是互为照应,实际是吐蕃已深感南诏不可靠。韦皋又乘机去信南诏,提出共同袭击吐蕃,保持南诏的独立地位。公元793年(唐贞元九年),阴历5月韦皋出兵西山,攻下吐蕃建立的堡栅五十余处,韦皋军事上的胜利,使异牟寻下定脱离吐蕃的决心,从三路派使者到达成都,自称唐云南王孙、吐蕃赞普义弟日东王,表示归唐之心。提出了四忍四难忍:

……神川都督论纳舌使浪人利罗式眩惑部姓,发兵无时,今十二年,此一忍也;天祸蕃廷,降衅萧墙,太子弟兄流窜,近臣横污,皆尚结赞阴计,以行屠害,平日功臣,无一二在。纳舌等皆册封王。小国奏请,不令上达,此二忍也;又遣讷舌逼城于鄙,弊邑不堪。利罗式私取重赏,部落皆惊,此三忍也;又利罗式骂使者曰:“灭子之将,非我其谁?子所富当为我有。”此四忍也。

今吐蕃委利罗式甲士六十侍卫,因知怀恶不谬,此一难忍也;吐蕃阴毒野心,辄怀搏,有如生,实污辱先人,辜负部落,此二难忍也;往退浑王为吐蕃所害,孤遗受欺。西山女王,见夺其位。拓拔首领,并蒙诛刈。仆固志忠,身亦丧亡。每虑一朝,亦被此祸,此三难忍也;往朝廷降使招抚,情心无二,诏函信节,皆送蕃廷。虽知中夏至仁,业为蕃臣,吞声无诉,此四难忍也。

南诏最忌讳的是吐蕃笼络其周边的部落册立封王,《蛮书》卷四施蛮条云:“(施蛮)本乌蛮族也。铁桥西北大施体、施赕、敛寻皆其所居之地。……部落主承上皆吐蕃伪封为王。”《蛮书》顺蛮条亦云:“(顺蛮)本乌蛮种类,初与施蛮部落参居剑、共诸川,罗皮、锋罗望既失登川、浪穹,退而逼夺剑共,由是迁居铁桥已上,其地名剑羌,在敛灵赕西北四百里……其部落主吐蕃亦封王。”

而神川都督公开利用矣罗识(即利罗式)招诱浪人(凡登赕、浪穹、施浪三诏总谓之浪人),并想把矣罗识立为诏主,吐蕃目的是以此分化南诏的力量,扶持许多更亲近吐蕃的小诸侯。因而南诏特别担心吐蕃利用其他部落替代南诏的地位,南诏归附唐朝自有其苦衷。南诏的叛离和韦皋的节节进攻,使吐蕃在川滇地区的处境十分不利,摇摆不定在吐蕃与唐朝间的两面羌———西山八国也向唐朝靠拢。公元794年(唐贞元十年),韦皋派出的使者崔佐时到达南诏都城羊苴咩,时吐蕃使者数百人正在南诏活动。异牟寻本有所顾忌,经崔佐时等人的劝说,异牟寻公开同吐蕃决裂,取消吐蕃所封的名号,异牟寻和崔佐时举行会盟。决定共同对付吐蕃,而唐与南诏间则互不侵犯。

吐蕃使者也被南诏杀害,但南诏背离的信息尚未传到吐蕃,时吐蕃在西域大战,兵源缺少,遂从南诏征兵一万人,异牟寻以国小为由推辞,最后决定出兵五千人。出兵之日异牟寻让五千人先行,自率大军暗中跟踪,昼夜兼行,至神川境内向吐蕃发动突然袭击,斩断吐蕃通往南诏的交通要道铁桥,攻克铁桥以东的吐蕃十六座城堡,俘虏吐蕃册封的浪穹诏主等五王。异牟寻的背离大大削弱了吐蕃在云南的势力,而对唐朝则是福音,从而更加稳固了唐在四川的防线。阴历6月云南王异牟寻派其弟凑罗楝向唐朝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赐南诏的金印,旋即唐派出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给异牟寻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赤松德赞朝吐蕃与南诏间从亲密的盟友变成敌对关系,而吐蕃与唐朝角逐于西南地区,最后互为削弱,给南诏称霸西南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六、争胜于西域

赤松德赞时期也是吐蕃在中亚大规模扩张的时期,高仙芝的军队因被大食击败,再加“安史之乱”,唐朝无暇顾及中亚地区,而吐蕃却在帕米尔一带逐步恢复威信,据《大事年记》:

至猴年(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仆迦那波(护密)、廓(俱位)、识匿等上方之使者前来致礼,任命巴果尔南堆、杰囊赞二人出使报聘。

至鼠年(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上方使者前来致礼上引仆迦那波、廓(俱位)、识匿等大概指沿阿姆河上游的旁遮河乃至护密河流域的各国,如《新唐书·西域传》(卷216)载识匿“东南直京师九千里,东五里距葱岭守捉所,南三百里属护密,西北五百里抵俱密。”吐蕃泛称这些地区为“上部”。这些地区与吐蕃的频繁交往表明,吐蕃重新打通了小勃律道,帕米尔等地又成为吐蕃的势力范围。

随着吐蕃占领陇右、河西等地,为吐蕃攻入西域得到交通上的便利,吐蕃既可以从其西北勃律等地进入中亚,又可以沿河西走廊进入西域。唐朝失去河西,等于失去通往西域的要道,对远隔千里的西域的风云突变,一筹莫展,而吐蕃从河西向西域施加压力,蚕食唐朝官员孤守的各个军事据点。唐朝驻扎于西域的军队和官员们与内地的联系中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但他们仍履行着职责,没有放弃他们镇守的土地。公元781年(建中二年),音信不通十余年后,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四镇留后郭昕的使者第一次到达长安,使者假道回鹘而来,似乎北庭和安西四镇仍在唐朝官员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吐蕃在西域没有军事行动。早在此前,吐蕃经河西兵临伊州(新疆哈密)城下,大军围困后,又采用攻盐州的做法,劝诱伊州刺史袁光庭献城投降,袁光庭坚决不从,动员一切力量闭门苦守,数年后粮绝兵尽,吐蕃攻陷城池,袁光庭杀死妻子,然后****。公元781年唐廷才得到这一消息,赠袁光庭为工部尚书。从吐蕃军队围攻伊州一事可以推测,公元八世纪末吐蕃已入西域。唐朝曾答应吐蕃只要协助平定朱此之乱,则愿将北庭等地送给吐蕃。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吐蕃虽未尽全力,但也曾助一臂之力,之后,吐蕃按约求地,唐朝大臣李泌等极力反对皇帝召回两镇节度使,李泌上言:安西、北庭,人性骁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又分吐蕃之势,使不能并兵东侵,奈何拱手与之!

且两镇之人,势孤地远,尽忠竭力,为国家固守近二十年,诚可哀怜,一旦弃之以与戎狄,彼其心必深怨中国,它日从吐蕃入寇,如报私仇矣。

吐蕃轻而易举地得到北庭等地的梦想无法实现,而此时唐朝实行南联南诏,北通回鹘,西结大食以环包吐蕃的战略。“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

兴起于漠北的回鹘,以北方草原霸主的姿态从东向西渗透。很显然吐蕃要打破唐的环包战略,就势必要同从东西两头渗入西域的回鹘、阿拉伯势力为敌,《唐会要》载:“贞元二年(786年)(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患。”

吐蕃是从本土西北出兵,在所谓的上部地区等地与阿拉伯人争战。虽缺少有关较详细的记录,但吐蕃在“上部地区”站稳了脚跟,小勃律及葱岭一带的小国臣服于吐蕃,吐蕃有效地阻挡了大食势力的进一步东进,使西域(今新疆等地)免遭阿拉伯人的入侵。

公元788年,唐下嫁公主给回鹘合骨禄可汗,可汗向唐表态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

并同吐蕃断绝关系。回鹘的异常活跃及与唐朝间的亲密,使吐蕃当局迫切地感到与回鹘大战是不可避免的事。唐朝安西、北庭的守军假道回鹘奏事,唐虽控制着某些重要的军事据点,但已成强弩之末,而北庭地区的沙陀部落六千余帐、葛逻禄三部落、白服突厥等部皆依附于回鹘,北庭等地已处于回鹘的势力范围。然而吐蕃攻取北庭却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即回鹘的统治引起当地部落的反感,不得人心,回鹘的军队常常对这些部落横征暴掠。吐蕃的间谍人员说服和鼓动他们反叛回鹘,其中免不了给他们的首领送去某些好处,因而战争爆发以前,吐蕃就已找到了同盟军。公元789年(唐贞元五年),阴历12月份吐蕃军队和响应吐蕃的葛逻禄等部,开始向北庭等地展开军事进攻,回鹘大相颉干迦斯率兵援救。公元790年(唐贞元六年),阴历5月颉干迦斯的回鹘军队被吐蕃打败,接着吐蕃对北庭发动猛烈的攻势,早已与吐蕃联络好的沙陀族酋长朱邪尽忠率部降蕃,处于内外交困的北庭节度使李袭古率部下二千人投奔西州(新疆吐鲁番东南),吐蕃终于攻下北庭,吐蕃势力因此深入到天山以北。此年秋季,颉干迦斯率兵五万,动员回鹘国中能战的大部分人马,并合同李袭古,准备恢复北庭,再次拉开了北庭争夺战的序幕,结果吐蕃歼灭了回鹘大部人马,北庭之战以吐蕃的辉煌战果而降下了帷幕。

李袭古后被颉干迦斯所杀,从此唐朝跟西域几乎断绝联系。

而葛逻禄乘胜攻取回鹘浮图川,回鹘将西北部落羊马迁于牙帐之南。敦煌文献P.3981号《佛法金刚坛广大清净罗尼经》卷末题记是由原唐伊、西、庭节度留后使判官,后来成为甘州寺户的赵彦宾所写,题记写于贞元九年,并明载“去年(即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西州倾陷”,赵彦宾作为俘虏,被吐蕃发配至甘州,配为寺户。则可知西州于公元792年被吐蕃占有。

吐蕃也攻占了安西,公元781年(建中二年),唐朝升孤守安西的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此时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加疏勒、于阗、焉耆为四镇。因吐蕃势力不断渗透,郭昕很难完整地统辖有四镇。《新唐书·地理志》(卷40)云:“贞元三年,吐蕃攻沙陀、回纥,北庭、安西无援,遂陷。”吐蕃攻陷北庭之年在贞元六年,前文已有论述。《资治通鉴》认为因吐蕃攻占北庭,“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吐蕃势力如前文所讲,进入帕米尔地区较早,贞元三年左右吐蕃攻陷安西也是有可能的,敦煌吐蕃历史文献中也有吐蕃攻占于阗的记述,“此赞普(赤松德赞)之时,没庐·赤苏燃木夏进兵兑巧(上方),招服于阗为属邦,征派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