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吐蕃史稿
2704300000017

第17章 赤松德赞朝吐蕃的对外扩(1)

张赤德祖赞有几个儿子史载不详,据《大事记年》载:“兔年(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王子拉本驻于准地时薨逝。”而赤德祖赞的另一个儿子名郎支都,公元742年战死于疆场。赤德祖赞遇害后,由其子赤松德赞即位。赤松德赞生于公元742年,公元755年左右登基,次年亲政,向吐蕃四境颁发诏令,臣民上赞普尊号为赤松德赞。

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历史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赤松德赞虽也是一位少年天子,但心胸宽阔,广用人才,将相皆是一时之选,吐蕃空前强盛。赤松德赞给吐蕃人及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是他的文治武功和弘扬佛法的功绩。

一、赤松德赞认母的故事

后世的藏文史著都记述有赤松德赞认母的传说。据《巴协》记载,一位有神通的汉僧曾给赤德祖赞预言说其妃子金城公主将要生下一位菩萨化身的王子,不久金城公主于红岩宫生赤松德赞。当时,太妃那囊氏也声称自己有孕,强横地夺走金城公主所生的王子,并敷药于自己乳房上,让乳汁流出,使国王和众大臣疑惑而不能辨识。金城公主因爱子被夺,十分悲愤,为泄心头之恨,公主破坏了吐蕃的风水:“为了断绝赞普的后嗣,在如狮子腾空之形的赞普的神山顶上,用胎血绘轮形建塔镇压。为了使蕃地有才智的大臣不再生出,以铁水截断大臣神山的山梁,并将虎山与狮山相连的山脉也截断。为了使蕃地遭受饥馑,将形如禾苗的雅隆麦拉山山脉截断。为了使蕃地疯病流行,将孟地方形如大鹏飞翔山的山嘴截断。”

当王子周岁时,宫廷内举行周岁喜宴,两位妃子亲属都前来参加,那囊氏家的人坐在右面,唐朝的人坐在左面,赤德祖赞将盛满米酒的金杯交给穿着美丽服装的王子,说:

两位母亲都说生了你这儿子,

你身体幼小但聪慧如同天神,

这只盛满美酒的酒杯,

愿儿敬献给你的亲舅,

以此辨认谁是你的亲生母亲。

赤松德赞踉跄举步,对那囊氏家族的人用衣服、花朵等招引,视而不见,径直走到唐人跟前,将金杯交给唐朝人,并说:“我赤松德赞是汉人的外甥,那囊家岂能是我的舅家。”

金城公主爱子失而复得,心生喜欢,又修复了毁坏的地形。

这个故事,后世藏文史籍中都不同程度地给予记述。从故事本身按理度之,对赤松德赞的智慧有夸张之嫌。确凿的历史文献证明这仅仅是一则不真实的传说,我们根据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已经知道金城公主于公元739年去世,而赤松德赞是在金城公主去世三年后才降生于人间的。《大事记年》载:“马萨迦·索南坚赞著,陈达英、仁庆扎西译:《王统世系明鉴》,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1页。破坏风水之说也是一则传说,但也不能排除跟随公主的人员中有某些风水师或方士的可能。这些传说,似乎也反映了金城公主在吐蕃有一段时期过得不如意。

神威军,公元748年(天宝七年)置,在今青海海晏县西;威戎军,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置,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定戎军青,海湟源县境;制胜军,青海西宁市西;全天军,青海共和县西南;天成军,甘肃临夏西;宣威军今地不详。

年(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赞普赤松德赞(乞黎苏笼猎赞)诞生于札玛。”敦煌吐蕃文献《赞普世系表》亦明载:“赤德祖赞与那囊妃芒保杰细登所生之子赤松德赞。”汉文史籍中亦无金城公主生赤松德赞的记载。故后世史书所言缺少可靠的依据,并且丑化了赤松德赞的亲生母亲那囊氏,如果没有敦煌吐蕃文书的出土,她的冤案将无从知晓。

二、攻占陇右直下长安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调西北等地的兵马东防安禄山。面对唐朝内部的巨变,本来就虎视眈眈的吐蕃,抓住时机,在东面发动了全线有组织有计划的军事行动。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吐蕃派使者入唐,表示愿意协助唐朝讨伐安禄山,唐朝怕留下后患不愿吐蕃插手此事,把吐蕃使者友好地送走。吐蕃进一步了解到唐朝的虚实,遂大肆攻掠河湟、陇右之地,攻占唐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全天、天成等军,及唐蕃曾反复争夺过的石堡城,还有雕窠城(青海同仁县境)、百谷城(青海贵德县西南)。

公元757年(肃宗至德二年),吐蕃占领西平郡(即鄯州,青海乐都县)。公元758年(肃宗乾元元年),吐蕃军队占领河源军,今青海西宁地区落入吐蕃手中。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吐蕃的军事统帅论绮力卜藏、尚东赞、尚赞哇等领军进入小宗喀地区。公元760年(上元元年),吐蕃又攻陷神策军和廓州,公元761年(肃宗上元二年),据《大事记年》尚息东赞攻陷松州和桑格尔二城。

公元762年(代宗宝应元年)吐蕃遣使入唐,与唐朝会盟。

议和仅仅是个表面现象,吐蕃正节节取胜,攻城掠地,却又议和,目的是想麻痹唐朝,掩蔽其更大的行动,而每次使者入唐也是搜集唐朝军情、内部情况的良机。对吐蕃的用心,郭子仪有所察觉,曾上言:“吐蕃、党项不可忽,宜早为之备。”

吐蕃的议和纯粹是为了充裕地调兵遣将,布置军队,迷惑对方,果然不久吐蕃实施攻取陇右直下长安的战略方针。具体指挥和筹划者主要是吐蕃名将恩兰·达札路恭,汉文史书称马重英(即之音译),据《恩兰·达札路恭记功碑》载:恩兰·(达札)路恭忠贞不贰,足智多谋,英勇深沉,今任大论平章事。后,彼洞悉唐廷政情,复任为往攻(唐地)州县堡塞之先锋统军元帅,其精娴弓马战阵,所出计谋,均操胜算,先克唐廷藩属,自唐土夺取人口、头疋、辖土,唐人震惊。……其后,唐主孝感皇帝驾崩,唐太子广平王登基,以向蕃地纳赋为不宜,值赞普心中不怿之时,恩兰·(达札)路恭乃首倡兴兵入唐,深取京师之议,赞普遂以尚琛野息书通与论达札·路恭二人为攻京师之统军元帅,直趋京师,于周至之渡口岸畔与唐兵大战,蕃兵掩袭,击唐兵多人。广平王乃自京师出走,遁陕州,京师陷落。

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唐派御史大夫李之芳使蕃,被吐蕃扣留。吐蕃兵团更锐不可当,势如破竹,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口气攻克兰、河、洮、岷(甘肃岷县)、秦(甘肃天水市)、成、渭等陇右诸州。吐蕃军队马不停蹄地进入大震关(陕西陇县西境),直奔唐的都城———长安。阴历10月吐蕃攻泾州(甘肃泾川县北),刺史高晖投降,并给蕃军充当向导,引蕃军深入。接着攻破分州(陕西彬县),又攻奉天(陕西乾县)、武功(陕西武功县西北)。代宗下诏郭子仪等抗拒吐蕃,但为时已晚。原归附唐朝而安置在西北的党项、吐谷浑,也倒向了吐蕃,参加了吐蕃发动的对长安的攻击。吐蕃二十万大军弥漫数十里,浩浩荡荡过渭水,在县(陕西周至县)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率精兵两千,击败吐蕃前锋游骑,后被洪水般涌进的吐蕃大军打败,吕月将被俘。

吐蕃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兵临长安城下,引起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代宗仓皇不知所措,急急忙忙出逃陕州。《资治通鉴》(卷222)云:“官吏藏窜,六军逃散。”吐蕃军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开进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长安城。面对混乱景象,吐蕃人着手组织亲蕃傀儡政权,以分王李守礼之孙,即金城公主的侄子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以前翰林学士于可封等为宰相,改元置百官。

繁华的长安城使吐蕃人大开眼界,他们大肆的剽掠,并征集吐蕃所急需的各种工匠,长安城遭受了一次浩劫。

之后吐蕃军队已经满足于他们的胜利和战利品,也对唐朝军队的反攻缺乏足够的把握。

《新唐书·吐蕃传》(卷216)云:“光禄卿殷仲卿率千人壁蓝田,或绐虏曰:郭令公军且来。吐蕃大震,会少将王甫与恶少年伐鼓苑中,虏惊,夜引去。”当建立起一个亲蕃政权后,吐蕃军队满载着他们的收获匆匆西撤,向赞普献功,蕃军前后共居长安十五天,这正是历史的一个瞬间。不久,唐朝的君臣返回他们的都城,没有军事保障和社会基础的吐蕃傀儡政权土崩瓦解。

阴历11月吐蕃军队攻凤翔(陕西凤翔县)不克,遂屯兵于原州(宁夏固原)、会州(甘肃靖远)、成州(甘肃礼县西南)、渭州等地,占据有利地形,威胁唐朝。吐蕃军队闪电般的成功出击把唐蕃交战地从青海东部推向甘陕宁一带,从此吐蕃军队可以直接威胁唐朝的心脏,也隔断了唐朝同河西、西域间的联系。吐蕃在临近长安地带不断出击骚扰,使唐朝皇帝食不甘味,更无暇顾及河西、西域地区,而吐蕃回过头逐步蚕食仍处在唐朝官员手中的河西等地的各个城镇。因此吐蕃实施直下长安的战略,把吐蕃在东部地区的扩张推向了高潮。

三、秋季的战争

陇右、河西处于战争的旋涡中,每次交战,吐蕃都在秋季,此时蕃马肥壮,天气凉爽,高原人比较适应,正如诗言:“草枯马蹄轻,角弓劲如石。骄虏初欲来,风光暗南国。”

唐朝的农田秋收可望,吐蕃每次出击都会有所收获。唐朝派军队保护秋收,名之为“防秋”。吐蕃出兵如获胜,则占领城池,扩大吐蕃的统治区域;如不利,则大掠一番而归。第二年骑兵又至,同样的战争每年都在重复。

自然这种掠夺战争给唐朝的平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公元764年(广德元年),吐蕃对唐朝的进攻中,又联合了两股新的势力,即唐叛将仆固怀恩和开始兴盛起来的回纥。

阴历8月,仆固怀恩欲引回纥、吐蕃十万众进逼关中,先围攻分州,分宁节度使白孝德等闭城拒守,三方联军进逼奉天,唐朝首都受到震动,京师戒严,因郭子仪严阵以待,吐蕃军队等只好后退,渡泾河而撤。但吐蕃回攻凉州,攻占凉州城,河西节度使杨志烈从凉州撤离甘州,唐朝在河西的统治只维持着某些点和线。公元765年,阴历3月,吐蕃与唐朝在长安兴唐寺举行了一次会盟,史书没有记载这次会盟的内容,只是郭子仪评论吐蕃的意图时说:“吐蕃利我不虞,若不虞而来,国不可守矣。”

吐蕃的会盟仍是表面的,同样隐藏着战争的动机。果然吐蕃与仆固怀恩、回纥(后改名为回鹘)、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联合进攻唐朝。吐蕃军队由大将尚结息赞磨、尚息东赞、尚野息、马重英等率领,自北道赴奉天,回纥军队继吐蕃军之后;党项(指原归附唐朝的党项部)军队从东道发同州(陕西大荔县);吐谷浑、奴剌等部从西道趋。从军队行军的布置看,几大势力间有着联盟和共同进军的计谋。唐朝派兵把守要冲,吐蕃等军的联合行动遇到困难,首先发起这次攻势的主谋者仆固怀恩中途因暴疾而归,不久死去。接着吐蕃十万大军经分州至奉天,长安又一次受到震动。守卫奉天的朔方兵马使浑咸英勇善战,与吐蕃军队先后交战了二百余阵,据史书记载,吐蕃伤亡一万五千人。

唐蕃军队间在长安城附近展开拉锯战,城内人心惶惶,宦官鱼朝恩甚至提出皇帝到河中避难的建议。正在这时,天降大雨,吐蕃军队难于雨天进攻,只好改变路线攻醴泉(陕西礼县北),并大肆烧杀抢掠,大掠唐朝男女数万而退,党项西掠白水(陕西白水县),东侵蒲津(陕西大荔县东)。冬季吐蕃大军带着战利品撤退至分州,与继续东进的回纥相遇,吐蕃又同回纥折而向东,吐蕃、回纥军队围攻泾阳(陕西泾阳),郭子仪令诸将坚守不战。时仆固怀恩暴死的消息传来,吐蕃和回纥为争夺盟主地位发生矛盾,遂分营而居,回纥居于城西。唐王朝的支柱———名将郭子仪乘机率数骑奔回纥营地劝说,郭子仪原有恩于回纥,深得回纥人崇敬和信任,郭子仪的几句话使回纥打消了对唐的敌意。郭子仪还出注意说:“其所掠之财不可胜载,马牛杂畜,长数百里,弥漫在野,此天以赐汝也。全师而继好,破敌以取富,为汝计,孰便于此?不可失也。”

郭子仪趁热打铁,当机同回纥统帅药葛罗盟誓。回纥的巫师曾言这次出兵不会与唐朝交战,“见一大人而还”。

果如其言,回纥大小酋长皆大欢喜,郭子仪又送给回纥丝绸三千匹。深谋远虑的郭子仪的一番说教,改变了整个战场的局面,唐首都长安受到的压力顿时减轻了许多,吐蕃与回纥的联盟似雨后的彩虹消失于天际,因郭子仪成功的离间而相互对立起来。吐蕃面对一个多变的夜晚所造成的险恶战场,连夜后退,刚结成新联盟的回纥、唐朝军队紧追不舍,分别于灵台西、泾州等地打败吐蕃兵团,获得吐蕃掠夺的人口四千余人。吐蕃这次损失不少,《旧唐书·郭子仪传》云回纥和唐朝军队歼灭蕃军五万多人,俘虏万人。

公元766年(大历元年),阴历2月,唐大理少卿杨济出使吐蕃。阴历10月,以论泣藏为首的吐蕃使团百余人随杨济到达唐朝。

唐朝与回纥共同对付吐蕃,吐蕃于是又拿出和平姿态。杜甫诗记其事云:“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侵临洮。渭水逶迤白日净,陇山萧瑟秋云高。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

同样反映出了人们对和平的愿望。但据《新唐书·代宗本纪》,阴历9月吐蕃攻陷原州,又据《元和郡县图志》吐蕃攻陷甘州和肃州,河西节度使杨休明把治所迁到沙州(甘肃敦煌)。因而吐蕃一方面谈和,一方面却在河西取得很大进展,河西大部分地区从此受吐蕃统治。公元767年(大历二年),阴历2月唐派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薛景仙使蕃,继吐蕃使者入唐,阴历4月与唐朝宰相及鱼朝恩等会盟于兴唐寺,阴历7月吐蕃又遣使入唐。

吐蕃当时兵强马壮,统治者的血液里流动着征服和掠夺的欲望,因此每次会盟几乎伴随着战争。阴历9月,数万吐蕃兵围攻灵州(宁夏灵武县西南),吐蕃游骑出没于潘原(甘肃平凉县东)、宜禄(陕西长武县)等,阴历10月朔方节度使路嗣恭败吐蕃于灵州城下,吐蕃军队后退。吐蕃没有讨到便宜,又派人商讨边界,阴历11月薛景仙自吐蕃还,吐蕃大臣论泣凌使唐,向唐提出要以凤林关为界。

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县境,可知此时吐蕃虽出没于陇右、朔方一带,但实际在陇右许多州县并未建立稳固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