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弗洛伊德本能成功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2702800000014

第14章 悲痛与抑郁(3)

因此认识到抑郁的功能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认为那一部分的影响引起最后的苦难也不重要。我们看到自我贬低自己。愤怒地反对自己,我们和病人一样很少知道这会导致什么,它会如何变化;我们更容易把这种结果归于功能的无意识部分,因为不难设想在抑郁与悲痛的功能之间有着类似性。正如悲伤的功能那样:宣布对象的死亡,并向自我晓以继续生存之利,迫使自我放弃对象,于是矛盾情绪的每一个单独冲突通过贬损、诋毁对象,甚至杀死它而松弛****本能对它的固恋。因而有可能在无意识过程中产生一种结果,使愤怒消耗殆尽,或者使对象被抛弃而不再有什么价值。我们无法说这两种可能性中,究竟哪一种是正常的,哪一种经常在最后导致抑郁,也无法说它对病例的未来情况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自我意识到自己优于对象,它会感到满足和高兴。

即使我们接受有关抑郁功能的这种观点,依然无法解释我们希望弄清楚的一点。通过与其他各种情况的类比,我们希望在抑郁中占优势的矛盾情绪里,发现抑郁的发展过程中躁狂症出现的条件,但是没有一个事实可以满足我们的期望。抑郁的三个条件因素是失去对象、矛盾情绪和****本能倒退回自我。前两个因素在爱人死后的强迫性责备中也可以发现。在这些因素中,矛盾情绪无疑促进了冲突。观察表明在完成这一过程之后并没有留下什么具有胜利性质的东西或是躁狂的状态,于是我们把第三个因素看成惟一能够产生这种效果的因素。精神发泄的累积最初是被“束缚”的,在完成了抑郁的功能之后,才获得自由。而要使躁狂成为可能,只有使****夺能倒退到自恋中去,自我中的这种冲突在抑郁症中代替了激荡在对象周围的斗争,其行为很像是一个痛苦的伤口,它会引起异常强烈的反精神发泄,不过我们在这里最好暂时不对躁狂症作进一步研究,直到我们对它的条件有某种洞察。这种洞察首先是关于肉体痛苦的条件,然后是与其类似的心理痛苦。因为我们早已知道,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和相互依赖,我们的研究被迫在某些地方中断,直到在其他地方努力的结果能够提供帮助。

精神分析时,病人联想的方式使我们有可能作一些有趣的观察。病人会说:“你以为我要说一些侮辱性的话吗?其实我并没有这种企图。”我们马上可以看到,这是病人通过投射,来否认刚才出现的联想……

用这种最方便的方法,我们有时可以对无意识中被压抑的内容得到必要的洞察。可以问病人:“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什么?”如果他中了圈套,说出自己认为最不可思议的东西,他无疑是在做真正的招供。在强迫性神经症中往往可以遇到与此相反的情形,这种病人领悟了自己症状的意义。“有一个新的强迫念头控制了我,它意味着立即要如此这般。这当然不可能是真的,起码我这样认为。”……被压抑的意向或思想能以这种被拒绝的方式进入意识。否定与被压抑的东西有关,它实际上是解除压抑而不是让被压抑的东西进入意识。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理智机能与情感过程有什么区别。否定仅仅有助于消除压抑的一种结果,即意象的主体无法进入意识。于是就采用理智的方式接受被压抑的东西,虽然实质上仍然保持着压抑……

因此理智判断的机能是肯定或者否定思想的主体,我们进一步强调这种机能的心理起源。在一个人的判断中否认某些东西,从根本上讲就等于在说:“我宁可压制某些东西。”否定的判断就是压抑的理智替代物。用“不”来表示是一种压抑的标记,是商品产地的证明书,就好像“德国制造”一样。借助于否定的符号,思维的过程就能够使自己摆脱压抑的限制,并且以主观事物来丰富自己,而没有这些,它是无法有效地起作用的。

判断的机能归根结底涉及两种决定。它可以主张或者否定—件事物具有特定的性质,也可以肯定或者否定在现实中存在特定的意象或者表现。要做出判断,本来可以是“好”或者“坏”,“有用”或者“有害”。用最古老的语言即口头语言,来表达本能的冲动,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我喜欢吃那个,我要把这个吐掉。”在以后的阶段可以这样说:“我要让那个进到我的肚子里,我不让这个进肚。”这就是说:它不是进入我,就是离开我。正如我在其他地方说明的那样,原始的快乐自我企图吸收每一样好的东西而排斥每一样坏的东西。按照这种观点,坏的东西、与自我不相容的东西,以及外部的东西是一致的。

判断机能所能作的另一种决定,是想像物是否存在的问题,这涉及最终的现实自我,它是从快乐自我发展而来的(检验事物现实性的能力)。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某种感觉到的东西是否能够进入自我,而是在自我中作为意象出现的东西是否能够在感觉中(即在现实中)重新发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再次看到,这仍然是内在与外在的问题。不现实的、想像的或者主观的东西只能是内在的;反之,现实的东西就是外在的。这个阶段不再重现快乐原则。经验告诉我们,重要的不仅在于一件事物(寻求满足的对象)是否具有“好”的性质,即它是否能够进入自我,而且也在于它是否在外部的世界里,一旦需要时就能摄取。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忆一下所有来自知觉的意象,以及它们的复制品,只有意象的存在才是想像事物的现实性之保证。在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对立一开始并不存在,它起源于这样的能力,思维具有这种能力就可以重映,一件曾经被感觉到的事物,并在它不存在的情况下用:意象重新制造它。因此,检验现实性过程的最初和直接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知觉中发现与想像对应的对象,而是要重新发现这个对象,使自己相信它仍在那里。主观与客观的分化进一步得益于思维的其他能力。知觉产物在意象中的重现并不总是忠实的,它可以因为对某些元素的忽略或混淆产生变形。检验事物真实性的过程就必须研究这种畸变的程度。但是,形成检验真实性机能的根本先决条件,显然是对象要失去以前会提供的实际满足。

判断是一种智力行为,它决定动作的选择,结束思维过程的拖延,它连接思维与行动。我在其他地方讨论了思维的这种拖延特点。可以把思维看成是一种实验的行动,是一种向前摸索的行为,要花费最少的能量来获得释放。让我们考虑一下自我可以在哪儿先使用这种摸索前进的方法,在哪儿可以学会现在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技巧。这一定是在心理器官的感觉末端与感官的知觉联系在一起。因为按照我们的假说,知觉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过程,我们更相信,自我是周期性地向知觉系统输出少量的能量,并靠它们对外部刺激进行取样,这样摸索前进之后再收回。

对于判断的研究,也许使我们首次洞察到,由原始本能冲动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智力机能的衍化物。判断最初是从进入自我的东西,或者自我按照快乐原则排斥的东西系统地发展起来的。它的两极性对应于两组本能的对立,我们假设这些本能是存在的。“肯定”作为结合的替身而属于生存的本能;而“否定”则是从排斥衍生来的,属于毁灭的本能。普遍否定的狂热,即许多精神病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否定主义”,也许可被看做本能的“摆脱”迹象,它是因为撤回了****本能的成分而产生的。但是,只有在产生否定的符号之后,才有可能完成判断的机能,思想才能摆脱压抑的结果,同时又不违反快乐原则。

对于否定的这种观点与以下的事实非常协调,我们在分析时从未在无意识中发现“不”这个词,而对自我无意识的承认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