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沟通成功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2702700000006

第6章 把握人生(6)

所谓侠义,就是济弱扶倾,打倒强权的气度。而交朋友,不外是交心,只有交心的朋友,才能持久,感情也才能巩固。遇到事情时,便会互相帮助,彼此扶持。真正做到真诚相待,并达到“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的极致。

我们平日交朋友,就是要带着三分侠义心肠去相交,才能获得,真诚的至友。否则,若只是平淡的萍水相逢。或商场上的往来,或工作上的接触,都只是交际应酬之类罢了。何来的朋友之意?又何来的交心?而怀侠义之心交友,也绝非只讲义气。而盲目地同友人胡作非为。黑社会的兄弟间重义气,是绝非侠义之气的。一个真正以侠义交友的人,是同朋友相互规劝过失,勉志励行,切磋学问,更可以在你受到胁迫时,为你打倒恶势力。所以朋友间唯得以侠义之心相交,感情才会真挚。

做人,素来讲求一颗善良的心。有了善良的心,思想也就纯洁无污。既然心志纯良,便不会做出奸诈险恶的事情。所以也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而失去做人的准则,与别人同流合污,虽然社会上,充斥着许多的罪恶,更潜藏着许多的陷阱,但是只要我们保存一颗善良的心,就能与邪恶的气焰对抗。并且扩大善良风气的影响力。社会上的罪恶,必能减少。

时时用一颗素心修养自身,并以侠义之心去影响周围的友人。如此,人人不但能独善其身。更能够兼善天下了。

26.大器晚成,切勿操之过急

桃李的花朵,虽艳丽夺目,却不如松树的青苍及柏树的翠碧,松柏秉性刚强坚贞。梨杏味道虽鲜美甜蜜,却不如橙桔的金黄,柑橘的碧绿,橙桔和柑橘味芬芳香冽。

色彩浓艳而生命短暂者,不及色彩清淡而持久不变者。早秀不如晚成,此皆属不争的事实。

人们常以桃李艳丽的色彩和松柏坚贞的节操为对称。且常以松柏的节操来比喻坚贞德操。梨杏的果实,味道鲜美甜蜜,适合众人口味,却不如秋末初冬所产的橙橘,味道芬芳而香冽,使人回味无穷。

“橙黄橘绿”,出自于宋诗人苏东坡的诗《初冬赠刘景文》,此为七宫绝句诗。

荷尽已无擎寸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叶硕大如伞,如今皆已散尽,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在飘霜之际,虽已凋零落尽,然其残枝,却仍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年当中,景色最美的时刻,莫过于秋末初冬;橙橘成熟,把大地映成一片金黄,而其果实的芬芳香冽,则飘满于天地间,你应时刻记取,这美丽动人的画面。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吟颂风景的好诗,但如斟酌其内蕴的含义,便可领悟出,作者旨在夸赞刘景文具有如挺立于霜雪中之菊花残枝的孤风傲骨,并勉励他,应时刻保住其坚贞的节操,犹如挺立于秋末冬初之清风中的橙橘般散发本身所具备的高超德性。

橘子出产于我国淮南,传说,如把淮南的橘移到淮水以北,便成枳(枸橘)。屈原深爱橘树此种节操,而将之奉为圭臬,并作诗名为《橘颂》,并以伯夷不事周王之坚贞节操自许。

27.忘恩报怨。人之常情

受人之恩,虽至为深厚也不想回报;相反地,受人之怨,虽微不足道,却非报复不可。听到别人的丑闻,虽知非事实,却轻易便相信了;而对于别人的善行,虽明知是不争的事实,却总要存着万分怀疑,这种现象似是人之常情。这种待人之道,可谓苛薄至极,残酷至极,我们应深以为戒。

受人恩惠的当时,没有不心存感激的,而且,所受恩惠越大,感激越深。可是,事过境迁后,却很少有人想报答,世上多的是所谓的“忘恩之徒”。

《说苑》有“唯贤者,能为报恩”之说。意为唯有贤德者知道感恩图报。

相反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忿懑,也非报复不可,此乃人之常情。可见世上人情之淡薄。古有“睚眦之”之说,此语意为只是怒目而视之,然而世人却连此种小怨都耿耿于怀,而存报复之心。

《史记·范睢传》中记载:“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这是说,范睢虽是睚眦之怨也非报复不可,然而,即使是一饭之恩,他也不忘怀。不过,《吕氏童蒙训》中有“恩仇分明”(受恩必报,有仇必还之意),此四字非有德者所言。就是说,贤德之士,如果连睚眦之怨亦心存报复,未免太小题大作了。

闻人之恶,虽未经证实,却总宁信不疑,而闻人之喜,虽属不争事实,却存怀疑之心,可见人情之淡薄苛酷。唐韩愈(764—824)在《原毁(毁的原因)》中说道:

尝试语于众日: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儒者必怒于色矣。又当语于众日:某非良士,某非良士,不应者,必其人之浯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此文意为:表扬某人是善者时,众人多半嗤之以鼻,但如说某人是恶者,则多数人皆齐表赞同,此乃人之常情。

28.冷静应付家庭变故

当亲人发生不幸时,尽管心中悲痛无比,也要压抑自己的感情,冷静地处理:与朋友交往,遇到对方犯错误,要恳切地予以劝告,而不能袖手旁观。朋友真不比家人,彼此间多少有点顾忌,所以,一般人往往不愿随便提出忠告,以免弄巧成拙,伤了朋友问的和气。

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认为“士”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是:能恳切地忠告朋友,以互相勉励;对亲人能和颜悦色,和睦相处。这也算是做人之道。

朋友既和自己志趣相投,一旦其发生过错,自应推心置腹地予以忠告,若是袖手旁观,就表示彼此关系尚浅,担心为此损伤到友谊。

骨肉血亲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其中之一发生不幸时,都会让人有切肤之痛,但在这时,一定要抑制心头的悲伤,保持头脑的冷静,考虑应如何处理,若过于激动,非但无济于事,还会使情况变得更紊乱。

29.天下无事即是幸

天下事,利害得失总攸然相磋,凡有利之事发生,则弊害必随之而起,所以天下无事,是为至福。

古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晚唐曹松(902年左右)所著《己亥岁》诗中的句子。

己亥年(公元879年)亦即唐僖宗乾府六年冬,黄巢起义。起义军镇服了湖北、湖南一带,又乘胜于翌年取洛阳,破潼关,陷长安。曹松的诗在慨叹:兵乱之际,立下丰功伟业者,在其身后,却有无数人牺牲了。因此,劝其勿再兴封侯野心。原诗以“凭”代“劝”。

泽国江山人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烽火高涨,长江一带皆遭兵乱。逢此乱世,人民再也不能上山伐木,下田耕作,享受农闲之乐了。

作者站在统治者立场奉劝勿再谈战功封侯的事。因为,每当大将立下功名时,在其身后,总有成千上万的部属在兵荒马乱中牺牲,其死灰骸骨被弃置于战场,一任兵马践踏。

曹松这首诗,深刻地描绘出封建统治者战时心境的苦闷。

“千年死”,是指太平之世,名剑无用武之地,被遗忘于战匣中,千年而死,亦无遗憾。意指天下太平无事,乃大幸也。《左传》宣公十二年记云:

夫武,禁暴,战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此为“七德”也。“止”、“戈”二字合而为“武”。此七德中包括安民,和众,亦即确保和平,是为武力之德。

30.附录:措词得体的交谈

日本著名谈话艺术家德川罗声说,我们日常与人谈话的目的,不外如下几种:(1)基于意志的;(2)基于感情的;(3)基于求知的。用浅显一点讲法,就是:第一种,你心里想些什么,就要用谈话宣泄出来,有心事而难以宣之于口,是一种很大的痛苦。所以有许多人宁愿花很多代价去保持三两知己朋友,以便有事时向他们倾诉。另外一种“基于意志”的情形是:你企图用说话去左右别人的意志,比如你请求别人办一件事,别人答应了你,这是你已左右了别人的意志。

第二种,基于感情的,是我们平素所谓的联络感情,其目的是由于彼此的谈话,使双方感情有所增进。

第三种,基于求知的,是你想认识某一种事物,或为了某一事而请教别人,这部属于求知类。

以上的分类,虽然出于谈话艺术家之口,但我们在日常应酬中,也不妨记住,你对每一个人应酬的目的属于哪一类,第一种、第二种,或第三种?在确定了以后,就可以进行。要谨记,你是要成功,而不是要失败,朝着目标前进,不要节外生枝,做一些和目标背道而驰的事情。

有许多人应酬之所以失败,乃因为他“明知故犯”。比方说,你明知有求于人必须出于礼貌,但你却对着你的朋友怒目横眉。

的确有许多人是这样的。但这是要不得的。

同是一句话,措词略有不同。效果相差甚远。例如,说“邮筒在哪里?”和“在哪里有邮筒?”却有不同的答案。因为你讲的不同,听来便有差异,这一点在应酬时不可不特别留心。

以讲究衣着出名的美国电影明星辛西娅·吉布,某次出席一个聚会,穿的是一件红色的大衣,用一句俗人所说的形容词,就是“红得很好看”。第二天,许多亲友和记者来问及那件红大衣的事,问法有如下的不同:

“吉布小姐,昨夫你穿了件什么颜色的大衣呀?”(自由式)

“吉布女士,你昨天穿了件大衣,是红色还是什么别的颜色?”(半自由式)

“是红的么?”(疑定式)

“不是红的吧?”(否定式)

“是红的,还是白的?”(选择式)

“是深红还是淡红的?”(强迫式)

吉布事后对人说,她最不开心的是听到“否定式”的发问,对于强迫式也不感愉快。她笑道:“他们何不问我那大衣是浅绿还是深绿?这样,我会爽快地回答他‘是红的’。”

否定的方式常会使话的意义模糊不清,比方:

“你昨晚喝醉了酒所以没有回家么?”有一天我在公共汽车上听见一个女学生问她的同学:“你觉得这个假期的电影不算没有好看的吧?”

我听不见对方的答话,因为我一时也想不出如何答她,答“有”呢?还是“不算没有”?实在是因为她的问题令人难解。

聪明人都喜欢用间接法来应酬,但是大都加以滥用,所以有时会弄巧成拙。一般来说,凡是可能直接使对方难过,或有所损害的,都以用间接法为宜。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地有个退休干部,年已九十七岁,已拿退休工资数十年,每次都由他的孙儿到有关方面领取。某次计财处换了一个新人,他看见花名册上写着领薪人的出生年月是一八九○年,算一算岂不已年近百岁,心想可能是他的儿孙蓄意瞒报领薪人的死亡,从而冒领退休工资。

本来他可以问:“喂,朋友,这位老先生究竟死了没有?”可是他并不这样问,却用“间接法”:“老先生在一八九。年出生,今年可有多大岁数了?”听这话的人当然知道对方用意何在,于是答道:“今年九十七岁了,托福他还健在。”对方疑团顿释,当即语带歉意地说:“是吗?恭喜你有这么一个长寿的祖父。”于是双方满意告别。

要知道别人的年龄,直接询问也常会得不到好结果,尤其是问女性今年几岁,简直会被对方认为是一种侮辱。被选为日本第一号保险推销员的原一平其人,却常用以下的方法问别人的年纪。他先问对方:“你看我今年有几岁呀?”对方说:“三十四五岁吧?”原一平就答:“你猜中了,我今年三十四,你呢,我看是四十二三吧?”(故意把对方估计年轻一些)

“哪里,我今年四十八岁了。”

先用一种方法向对方示以敬意,就是间接法的神髓。比方说,你看见一个妇人大腹便便,你与其问她:“你有孕么?”就不如说:“恭喜你!”

俗语说:“朋友有厚薄。”不少是由朋友的介绍而认识的朋友,这种朋友谈不上“老友”,只能说是“新父”。对朋友的应酬,如果你和对方认识,是由于另外一位朋友介绍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形,又要和他办事,应该先把这事通知那位朋友。假如你和对方直接交往,由来已久,那又例外,不然的话,通知那位朋友是绝对有必要的。

我有一位朋友,就有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你今天介绍他认识一个朋友,第二天,他就直接找那朋友,而且不再找机会让三个人在一起碰头。这个人,朋友们给他一个外号,叫做“直线电话”。凡是受过一次教训的,以后再也不敢介绍朋友给他认识,因为他这种“直线”的做法,总有一天要使你损失,如果你也采取“直线”做法,万一对方把事情告诉那朋友,那位朋友就会极不开心。

所以,记着,假如你打算去拜访某甲,托他办一件事,而某甲是某乙在不久以前介绍你认识的。你应该把事情告诉某乙,这样是有利无害的,说不定某乙还会倾力相助。

同时,要准备的事:

第一,先了解对方的个性,对方是熟朋友,这事固然不在话下,如果不十分相熟的,更应设法研究一下。

第二,接近方法,这一点在前面已提过。

第三,预先计划好要应酬的内容,不要临时东拉西扯讲话。

第四,征求对方的同意,关于时间和地点的事项。

最后才实行你的应酬计划。

没有经过准备的应酬,成功率往往很低,并且往后将遭遇到很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