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沟通成功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2702700000035

第35章 种种高超的语言技巧(1)

1.运用形象性语言

有个在非洲传道的牧师,一次给非洲热带的土著居民宣讲《圣经》。当他念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时,一下子愣住了。牧师想,那些常年生活在热带的土人,怎么会知道雪是什么样子和什么颜色呢?而土人经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

于是,机灵的牧师马上将《圣经》改念为:“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但也可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的白。”

“雪白”很形象,“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但牧师只用后者,就因为“雪白”虽然形象,但土人从未见过。毫无感受,不能有效地传达信息。

这里,灵活善变的牧师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在说话,特别是比喻时,要注意使用形象性的语言。

形象性的语言听众容易理解接受,如一九二七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在济阳文家市对被打败后又重新集结的起义队伍作了一次演讲,他说:

“我们工农武装现在的力量还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反对派现在力量还很大,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紧牙,挺过这一关,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会打烂******那口大水缸!”

这里,“小石头”和“大水缸”都是出身工农的起义战士所熟悉的。如果用“社会发展的肯定性力量”和“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力量”的说法代替“小石头”和“大水缸”来作演讲,就不那么容易被接受了。

形象性语言听众理解也较快。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两个外地人到重庆出差,一天傍晚上街去吃小吃。走在街上。迎面一小店,招牌上写着“四川风味小面”几个字。两人是外地人,不知何为川味,因而犹豫不定。

其中一人回过头又瞥见了另一个小店,招牌上写的是“酸辣小面”,而两人正想吃“酸辣面”开胃,于是选了该店。

“酸辣”比“四川风味”当然具体形象得多。由此可见,形象性的语言确实寓意明晰浅显,听众感受和理解得比较快。

******的语言可以说是形象性语言的典范。他经常使用人们熟悉的形象,如说小资产者发财心切,就说他们“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号召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就说推翻“三座大山”;谴责******不抗日,却要抢占解放区的土地,就说******“躲在峨嵋山上,不栽树、不浇水,却要摘桃子”等等。

善于辞令者说话,不仅常用视觉和听觉性语言,同时,他们也善于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运用其他感觉形式的语言,即味觉、嗅觉和触觉性语言。

如三国时的曹操,对口渴的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可以摘梅子吃”,运用的就是能引起士兵“酸”的味觉的语言;******把空话连篇、长而不当的“党八股”文章讥为“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就既有视觉传感,又有嗅觉传感,使听众对“党八股”文章更增加了厌恶感。

2.巧用谐音法说话

说话中巧用谐音法,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取得出人意外的交谈效果。

(1)婉言批评。

在特殊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

有位小伙子向老人问路:“喂!去索家庄该走哪条路?还有多远?”老人对小伙子的傲气和无礼很不满意,随口应道:“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丈。”小伙子摸不着头脑:“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老人笑着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小伙子知道自己失礼了,连忙给老人赔礼道歉。

(2)谐音讽刺。

运用谐音法,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鞭笞。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改呼“皇帝万岁”为“民国万岁”,以为从此天下太平,而事实却是军阀混战,贪官横行,民不聊生。撰联大师刘师亮编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的对联。此联的讽刺效果可谓入木三分。确实,民国不能“万岁”,但却有“万税”,天下大不太平,只有“太贫”。

(3)谐音表态。

即利用交谈语言中某个字的谐音关系,委婉地表明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

清人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叫“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是个告老还乡的员外)和舅舅(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字的骨版,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无水不念清,去水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道:“年兄差矣,去水添心当讲情。”进士大喜。郑板桥猛然感到中了计,紧接着大声说道:“酒若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情,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这里,进士巧用谐音求情,郑板桥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不徇私情的态度。

(4)谐音还击。

运用谐音法,对某些不恭言行给以巧妙还击。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几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几”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尽快走完三步,但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啼!”“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正。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

(5)谐音转换。

即妙用关键字眼的谐音去转换成另一个同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的语义。

有个住旅店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五十两银子不见了。这一晚住店的只有他自己。因此怀疑是旅店老板偷去,但老板死活不承认。县官对老板说:“我在你手心里写个‘赢’字,你到院子里晒太阻。如果晒很长时间,赢字还在,那么你的官司就打赢了。”随后,县官把老板娘叫来。老板娘只见老板在外面站着,不知怎么回事。这时只听到县官对她丈夫喊道:“你手里的‘赢’字还在不在?”店老板忙说:“在,在。”老板娘一听丈夫承认了“银子”在,就不敢隐瞒了。乖乖地回家去拿出了银子。

(6)巧表态度。

即运用谐音法,巧妙地表达对某些人和事的态度。

有这样一副对联:“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有人改下联为“捞者莫来劳者来”,针对一班“下水摸鱼”、“雁过拔毛”者而言。鸡场、鱼场等等来之不易,劳心者为之筹谋,劳力者为之工作,而“捞者”借参观、检查之名,来则大吃白拿。此联巧借谐音,表明心迹。

3.颠倒词序的妙用

词序,就是词在词组或句子里的先后次序。颠倒词序,就是把原来句子中的词序打乱,重新排列,使之具有不同的意义。

颠倒词序,可以增强语意,使交谈语言更加深刻。

于右任的书法享有盛誉,被称为“于体”,但他平日不轻易赠别人。一次,一个人求字,于老先生不想给他,无奈他一直要求,只好写下了“不可随处小便”几个字,满以为这样的话登不了大雅之堂。不料过了几天,那位求字者拿着裱好的条幅,来向于老道谢。条幅展开,于老一看,正是自己亲笔所写,只不过变成了“小处不可随便”,不失为一条精辟的格言。这位求字者就是用颠倒词序的方法,使一句不登大雅之堂的话,变成了具有深刻哲理性的语言。

古今中外许多名句格言,都是运用颠倒词序法,以增强语意的表达效果。郭沫若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林肯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这些格言,就是交换某些字词,使语言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颠倒词序,可以改变语意,使交谈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一九四九年九月,云南解放前夕,******令沈醉枪杀进步学生并逮捕了九十余名爱国民主人士。正准备起义的云南省主席卢汉急忙打电报给******陈说利害,为这批民主人士说情。蒋的回电是:“情有可原,罪无可遣。”(“遣”这里是逃避的意思)卢汉十分着急,把电文给李根源先生看。李先生看后,将词序改成:“罪无可遣,情有可原。”在昆明的军统头目阅读电文后,以为******“恩威并举”,于是这批爱国民主人士得救了。

后来******得知此事,气得火冒三丈。他怀疑秘书记错了自己口授的电文,又不能排除自己搞“颠倒”了“语序”,只得骂几声“娘希匹”罢了。

每年春节,很多人家贴春联,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倘若作者不把“年年岁岁”颠倒成“岁岁年年”,那是很乏味的。

乾隆曾以北京的店铺“天然居”为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下联仅将上联颠倒,却使人耳目一新。

实践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采用颠倒词序的方法,能更好地表达人们需要表达的内容。

4.让旧话题生出新意

重复几次谈一个话题,发表一个观点,虽然有强调说明的作用,但多半因为没有新意而使听众生烦。

鲁迅的小说《祝福》里就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带着更大的悲伤,她向人诉说:“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她儿子被狼咬死,大家曾表示同情,但祥林嫂不断重复这几句话,就使大家表示出冷淡的态度。

其实,一个人哪能不断有新的话题。譬如一些朋友相聚,当没有新的情况可说,还要重提旧事时,可以用新的叙述语言,从新的表达角度来谈,同样会有好的效果。

一对恋人相会,只要一方善于老话新说,就能有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当然,这里包含另一方喜欢听的因素。

马克·吐温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里抨击了美国政府的腐败和那些政客、资本家的卑鄙无耻。这部书引起了很大反响。

一天,在酒会上,记者追问马克·吐温对政府官员的看法。马克·吐温一气之下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

这句话在报纸上披露后,议员们大为愤怒,纷纷要求作家出来公开道歉或予以澄清,否则,就将诉诸法律。

马克·吐温在另一个场合又对记者发表谈话:“前一次我在酒席上发言,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事后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适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我郑重声明,我上一次讲话应该更正为:‘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的。’”

这个声明十分精彩。作家没有把已说过的话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作一相反的表达,其实跟前次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甚至抨击的面更广些,而且,这样就抓不住把柄了。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都能这样生动、风趣地表达,那么就不会因为同一句话的几次重复而显得单调、呆板。

所谓“戏重演不好看,话重说不好听”,只是表明了道理的一部分。一些戏因为新的扮演者的表演,而一直受人喜爱。一些话题,也由于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每次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5.让你的语言具有哲理

日常交谈中,人们爱听那些富有哲理的话语,因为它给人凝练、深远的美,令人回味,发人深省。而一个人的话题是否含有哲理,也标志着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

哲理性语言有许多类型:

(1)警策型。

话一出口使人一惊,却惊而无险,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是这类哲理性语言的特点。例如:“有人可能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卢梭)。”语中“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一个大矛盾,然而矛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思想。

(2)若愚型。

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最平常的事,然而这些事情一经提示,就变成了很耐人寻味的东西。

如爱默生说:“站在山的旁边,就看不到山。”歌德说:“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等等。他们说的都是极普通的事实,然而一经他们揭示,这些事实就起了奇妙的变化,使人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

(3)忠告型。

这类哲理性语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

如:“如果你考虑两遍再说,那你一定说得比原来好一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等等。

(4)总结型。

这类语言明显的特征是归纳经验。例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

论辩中运用哲理性语言,可以起到精辟、深刻和简练的效果,可以使自己的言词更有力量。

清代林则徐清正廉洁,生平不置恒产。有人劝他要积些钱财,使子孙将来的生活有所依仗。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这里,林则徐仅用了二十个字,以哲理性箴言的形式代替了冗繁的语言。

从生活中提炼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并用对比的形式加以列出,这样效果更好。

如一九八八年全国职工演讲成都邀请赛中,有一场论辩,反方青岛队主辩发言中阐述“严厉惩处不是纠正腐败现象的最好手段”的观点时,强调指出:“腐败分子是活生生的人,你消灭了他的肉体,却消灭不了他的灵魂;你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却限制不了他的思想自由,你解除了他的职务,却解除不了他的恶劣影响。”

这段话富有哲理,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李燕杰的演讲之所以能吸引人、打动人,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引用哲理性的警句、格言、诗词等。

如他讲到天才出于勤奋时,就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讲到青年人要向有阅历的老年人学习时,就引用“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中年读诗,如庭中望月;老年读诗,如台上观月”。当他讲到爱情与友谊的区别时,就引用“绚丽的友谊之花,可以向一切至诚奉献;爱情如一颗明珠,绝不可分为两半”等等。

这些哲理性很强的警句格言为他的演讲增色不少。

6.说话避免误解的方法

日常交往中,经常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

有个人要请七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只到了六位,主人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不来!”其中两位客人心想:“我们可能是不该来的。”悄悄溜走了。为什么客人溜走了呢,这就是主人的话引起了客人的误解所致。

使自己的话不容易被人误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少用话中有话的句子。

如上例中主人说的话就是话中有话。“该来的不来”,使人想到“不该来的来了”。所以,我们在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以免引起误解。

(2)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可以省略主语,但这必须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可能引起误解。

比如,一位男士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大,大。”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都嚷道:“大,大。”售货员生气了,说:“分明是中,你为什么还说大?”这人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他省略了主语。

(3)注意同音词的使用。

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误解了。

(4)少用文言词和方言词。

与人交谈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词。文言的过多使用,容易造成误解。

方言词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误解。特别是不同方言区的人谈话,如各自使用方言,那就更困难了。如“公公”一词,普通话指丈夫的父亲,贵阳话则指自己的祖父,扬州话指外祖父,重庆话指祖父的姐(妹)夫,各有所指。

(5)说话要注意停顿。

如“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既可理解为“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又可理解为“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如不注意语句的停顿,就容易造成误解。

7.引用典故要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