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沟通成功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2702700000020

第20章 言词常流露人品与心态(2)

在对话中,听者可能不时插上一些附会言者的话,表示对其所言赞同,此即所谓附会语。大致说来,附会语主要有两种:一是重述对方所言,二是为所言帮腔,其中往往还夹杂着某种赞同的表情,将言、情结合起来看,往往能细致入微地洞察附会者的真意所在。

重复对方所言,主要是让对方了解“我正在专心听你的话”,表示对对方所言的重视。消除对方的心理障碍,进而深入对方的心中,探明对方真意。下面是一个推销员和一个家庭主妇的对话,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我已经有化妆品了呀!”

“哦!你已有化妆品了?”

“嗯,我用的是资生堂的化妆品,现在差不多都够用了。”

“你说已经够了?”

“是啊!我平时又不出门。”

“哦,原来你很少出门。”

“是啊!只不过像我这样的年纪,以后参加朋友婚礼或宴会的情况会很多。”

“唔,你被邀请的机会很多。”

“对呀,所以我希望自己能更漂亮一些。”

“你是该打扮得漂亮了一些。”

这样慢慢谈下去,推销员自然会掌握主妇的心理,把她说服,达到推销的目的。

可见,当人们知道对方在专心听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时,自然就会感到亲切,容易掏出自己的真心话来。只不过,要像这位推销员这样神情专注地听,一再追随对方所言,确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好奇心。

在重述对方所言时,往往也会附带表情,如一面重述对方的话,一面点头赞同。这就是立即肯定和接受了对方所言。如其点头的幅度很大,就表示他的赞同不是随声附和,而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帮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试意的帮腔,一种是随声附和,这往往也要结合表情才容易分辨出来。一般来说,表示赞同别人所言时,往往会点头示意,如点头的幅度小,颇率高,即猛点头的方式,那就有问题了。那多半是装腔作势,假意附和,有时甚至根本就没听懂你的话。某位大学教授曾经表示过,如果学生在他讲课时,每一段话都要点两次头,可以认定这样的学生是心不在焉,根本不了解他所讲的课程内容。当我们注视点头的频率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女性点的次数往往比男性多。当她们喊着“是啊”、“我知道”、“我了解”等帮腔语的时候,总是频频点头,这并不说明她们听话已经入了神,完全了解了对方讲话的内容,只不过是为对方说话的气氛所感染,在情绪上表示赞同罢了。

至于帮腔,还需特别指出的一种奇妙现象是:一面说话一面给自己帮腔,一人同时扮演说者和听者两个角色。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经常这样做,例如他说:“我们要重视儿童教育,这是女性的权利,也是责任和义务,呃,对对,是权利,也是义务……”自己说话自己帮腔,是一种自我完美意义的表现,喜欢唱这种独脚戏的人,同时兼具说者,听者的两重身份,即出于一种不允许任何人反驳,只有我说了算的顽固心态。

7.语气是一种特殊的表情

“人的表情有两种,一种是表现在脸上的表情;另一种是以说话的方式出现的表情。”这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的话,我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所谓以说话方式出现的表情,即是说话的语气,语气像表情一样,传达着言外之意,充分表达着言者的内心感情,增强说话的感染力。没有表情的呆板话音,就像没有表情的脸一样令人难以理解。事实上人们都会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比如,我们经常给人打电话时,并没有与对方见面,但从对方说话的语气中,却常常可以想像出对方是刚刚起床神智尚未清楚,或是刚洗完澡正在那儿纳凉,或者正在专心做什么事,往往谈话不到三十秒钟,就能大体猜测出来。

相反地,没有语气的语音不仅令人感到不舒服,往往还使人不知所云,难以卒听。前些时打电话到某个外商公司去,一位接电话的女性的声音的确可爱,但接着听下去就感到不对劲,因为她说话的语气冷漠而商业化,对我提出的问题她作如下回答:“很抱歉,我们并没有这种商品……不,我不知道……没有任何关系……是……好。”真拿她没办法。据某个朋友告诉我,像这样的企业都事无准备好了详细的电话应对表,进入该公司的职员都要能背下来,这样大家就可以按统一的模式回答问题,到时候就对号入座,照章行事,按条文背诵一遍。应该说,这种办法还比较科学,但确实太呆板了,也有损回答问题的效果。

我们平时说话,都是要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说话的语气,包括声调、速度、抑扬顿挫、感情修饰等,无不是在增加语言的内容和效果。所谓言外之意,除了从表情上看出来,就是从语气中听出来。好的播音员,不仅音色好,还妙在语调语气,从而拨动人们的心弦。相反,像上述公司里的那位女性,尽管声音好,但宛如机器人发出的呆板声音,使我感到心烦意乱。

有时,你还会遇到所说的话与心中隐藏的意思刚好相反的情形,这时,你只要仔细地去体会对方的语气,就能拨开语言的外膜,洞悉对方的真意。

8.说话的速度和人的气质

说话语气的特征之一是速度。说话速度快的人多半伶俐而能言善道,说话慢的人多半比较迟钝而木讷。会说话与不会说话,是人与生俱来的气质及平日与人交往中的锻炼所形成的,在此且不去谈它,这里需要研究的是异常的说话速度与深层心理的关系。比如,平时能说善辩的人,突然变成口吃;或者相反,平时说话不得要领的人,突然说得头头是道。这就要注意,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影响他们心理的重大变化。

一般对自己不满或怀有敌意的人,因为不能交往,说话速度都会不自觉地放慢,甚至让人感到好像不大会说话。相反,当有人心怀愧意或想要说谎,说话的速度往往会快得吓人,特别是想取得对方谅解时,不仅速度加快,还会找些话题以表亲热。曾有一位评论家说:“男人在外面拈花惹草之后回家时往往会突然对妻子滔滔不绝说很多话。”我听了以后颇有同感,这是很合乎规律的现象。因为一般人在深层心理有烦恼不安或恐惧等感情时,说话速度都会快得异乎寻常,以此自欺欺人,缓和内心的不安与恐惧。但是,由于没有冷静地思考,所以,即使说得滔滔不绝,内容却空乏无物。倘若女方是个感情细腻的人,必定可以看透他内心很不平静。

在工作场所也是一样,平时沉默寡言的人,如果突然话多得令人感到不自然,相信此人心中一定有了不愿他人知道的秘密。这种判断绝不会错!有一天,我打电话给某编辑,这位编辑平常话不多,总是细声细气的,这一天,他却突然大声滔滔不绝地对我说起话来,这便使我感到异常,等他说话告一段落时,我试着问他:“嘿!你今天有点奇怪,和平常不大一样。”“其实我是被调职了,调到一个完全不相关的工作部门……”也许因为电话中看不到他的面部表情,他说话的语气突出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突然发出尖叫

与说话的速度一样,声调是语气的特征之一。人的思想处于激动状态时,声调往往会提高,前述编辑因调职而处于不安状态时,声调就异乎寻常地提高,经笔者提醒以后,声调恢复如常。就上述拈花惹草的例子来说,如果出轨的事被妻子知道了,男人向妻子辩解时,声音一定会提高。某位作曲家也曾在一份杂志中谈到:“要提出与对方相反的意见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音量。”的确,这更是常见的现象,人们在坚持自己的意见时,都想提高自己的声调来压制对方,而且音量也会随之增大,相互争执的结果,必然闹得不可开交。

声音的频率较高乃是幼儿的特色,被认为是任性的形态之一。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音频会越来越低,因为人的精神成长机制,具有抑制任性的心理功能。换句话说。如果成人的声调突然提高,此人的深层心理一定是回到了幼年期,即已无法控制自己的任性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对他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过去笔者曾经参加一个有男性和女性同时参加的座谈会。当时,一位出席者似乎说了一些批评女性的话,突然有位女性站起来,以十分刺耳的声音反抗他的说法,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会场的气氛已完全无法沟通。当时这位女性说话的音调,可以说是精神未成熟的象征。

10.心怀鬼胎的人说话慢慢吞吞

说话的节奏主要表现在抑扬顿挫。在各种方言中,都有各具特色的节奏感,有格外的抑扬顿挫方式,所以,我们听异乡人说话的口音,都会有一种奇特的感觉。笔者曾认识一位贸易公司的职员,他每次到各地长期出差,必定学会该地的方言口音,回来后有一阵子就把这种口音夹杂在自己的口音里,并且在洽谈公务时予以巧妙运用,结果每次都能得到正面的效果,给客户以亲切感,所以很多客户都能记住他的名字,愿意和他进行业务往来。除了这种有心人外,在我们周围的人中,也必有一位说话抑扬顿挫非常明显的人,这种人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然而,如果这些抑扬顿挫都是出自于一种习惯,那就无从看出其人的深层心理。事实上有很多人在说话时往往是刻意作出抑扬顿挫,目的就是要吸引他人的注意。换句话说,这种人自我显示欲强烈,而以说话抑扬顿挫的形态表现出来。

一般说来,当人充满自信理直气壮的时候,说话必有节奏感,相反,没有自信、心怀鬼胎的人说话则慢慢吞吞而无节奏。比如,有些喜欢搬弄是非的人经常走到别人的身边去说悄悄话,开始总是讨好地说:“我现在偷偷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接着,就阴阳怪气地数落别人的缺点或错误。其实,这种人内心正期待着自己的悄悄话能流传开来。

其次,一个话题展开,一般也应该是分层次而有节奏的,如果一个话题总是一个劲地往下说,不作任何停顿,谈很久才能告一段落,这种人心中必有某种不安,是害怕别人从他的谈话中挖掘问题,却又装出一副很权威的样子。相反地,有的人总是很快地轻易下结论,也是害怕别人反驳,故意给人制造一种“没有其他结论”的印象。还有一种人,拖泥带水说了半天,不肯明确下结论,而在说话快结束时总是在一些结论后,加上诸如“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可一概而论”诸类话,这是不敢言责自负的表现。因言论受过什么挫折或调教的人,都会有这种怕负责任的心理。当然,也有人是诚心避免片面武断的后果。有些人语尾暧昧的程度,常使人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