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沟通成功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2702700000013

第13章 工作+思考=智慧(7)

A先生不知自己到底是哪里做错了,为什么要受到如此严厉的批评呢?

50.“竞争”的妙用

你若对土木工人谈“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他们必嗤之以鼻地说:“别开玩笑了吧!这么胆小,还想到这种地方来工作?”

对于我们这些管理人员而言,这些土木工人的满不在乎做法,真是叫人为他们捏一把冷汗,而他们蔑视安全则更是叫人气愤。于是我想对他们采取“违反安全规则者处以重罚”的措施,因为除了这种强制的规定外似无他法,但此法的效果如何却又令人怀疑。像架鹰架、搬运重物、土木营运等的这些吃力工作地点,总是工地问题最常发生的主要地方。但问题是这些土木工们根本不以为苦,他们将自己看成苦行僧,认为发生意外事故是上苍对苦行僧的磨练,不应拒绝或避免。

一直到了一年前,我们认为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便召集重作业科长、轻作业科长、安全科长、工地安全技师、人事部训练主任等,召开了“安全会议”,并多方搜集资料,将问题分成安全作业、安全规则及安全心理三方面来检查。

重作业科长叹息地说:“工人们之所以不遵守安全规则的理由,说来可笑:只是因为同业之间竞争,如果使用安全帽等安全用具,一定会被嘲笑,并认为自己用了安全用具便不是男子汉了。”

大家商量的结果,认为应组织工地安全委员会,并在安全技师的指导之下,每周定期召开安全教育会议,安全委员和安全技师更是勤快地到工地巡视,训练科也定期举办第一线监工人员的在职训练。他们的焦点都是对准“安全”。为引发工人们的注意,还播放了“安全作业”、“工具的正确使用法”、“快快乐乐出门,平平安安回家”、“同心协力工作”等影片。

果然,在工地安全委员会的努力之下,意外的伤害事件减少了,而这样的成效究竟是因为哪一项措施而得的呢?或许“快快乐乐出门,平平安安回家”这部影片发挥了功能,但最首要的功臣还是标示了“个人连续无事故日数”。

这项措施就是在工地的门口挂上工人的名牌,并在名牌下面标示“个人连续无事故日数”。每当要下班时,如果你当天没有受伤,就可将你的“个人连续无事故日数”再加上一,如果不幸你那天受了伤,那么即使你本来的“个人连续无事故日数”是两百六十五或三百零一,也得擦去而填上“零”,一切只得再重新累计了。

炫耀自己的记录极佳是人之常情,而且眼睛长在人脸上,纪录若太差但实在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每个人都会尽量小心,注意安全,而使自己的记录不致太差,并希望比别人好。这种做法乃是针对人性弱点而实施,所以并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反而利用了这种竞争的方法,使工人纠正了原本对“安全”毫不在意的心态。

51.规则束缚效率

如果你曾捆过货物,就会有这样的经验,往往我们捆过一次后还觉不妥,便又再绑一次,又怕不牢靠,试着将货物在地上滚动,结果绳子松了,货物散了满地,这就是“长绳缚物,效果反差”的弊端。如果货物由专门技术的捆绑工来绑,他们所耗的绳子不长,时间也少,但轻而易举地就将货物捆绑得很结实,任你如何摔、如何滚,绳子依旧是扎扎实实绑在货物上,这是因为他们懂得捆绑要诀,所以能捆得相当结实。

前些日子,我们察觉税务机关的年轻办事员贪了我们公司所缴的税。政府机关的弊端常常是将很多事情(即使是极重要的事也相同)都交给下层人员来做,而上级人员监督又不严。其实按报上登载,政府机关的规则是很严的,文件要经过很多关卡,盖很多章才能通过。其局限性就是说一件公文需要经过多层主管的过目,按理说,如果文件有问题应该看得出来才对。

而这也就是长绳缚物之弊,虽然他们用了很多绳子,但是未得个中要领。如果主管们组织了徒具形式的监察委员会来制约,那将更助长绳之弊。

我们以为民间公司因为同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根本无法像政府机关那样让公文优哉游哉地到处旅行。但是真正了解民间公司内幕的人都知道,在这些公司内,“长绳之弊”仍到处可见。

新的组织法、监督法等形式固然应学,但不应脱离本质。大家要明白,并不是没有选择性地引进一大箩筐管理形式而使之复杂化,便能提高效率,这实在是个最大的错误观念。

经营管理学的理论虽很复杂难懂,但一句“短绳妙用”便可得个中之精髓,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经济地控制重点,巧妙地切中要害。

52.千金箴言

许多事情都应该实际做过才能确保长久有效。但人们却常常以感情来取代道理,轻轻松松地说“做给他们看,让他们了解”,这往往是公司主管的习惯。其实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这些事情是以活人为对象,应该考虑到因人而异的个人因素,并不是纯粹“依样画葫芦”便可做好的。

下面我要举两个企业的例子,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相信你可一目了然。但我要预先声明的是:当时这两家公司都是月薪制,还无法很快地改成按件计酬制。

成功之例——效率协会的N先生和O先生到A工厂指导并得到预期的效果。A工厂为什么能够改革成功呢?

(1)上级主管的改善热诚是调查的动机。

(2)A工厂上下所有职工都有一股想成为第一个模范工厂的意识。

(3)N先生及O先生不厌其烦的热心说服发生了效果。

(4)中、下级干部贯彻实行。

(5)尊重职工的意思,由他们自订规章;等到他们对自己所订的规章不满意时,再实施公司订定的正确标准,并不急于求功。

(6)职工信赖干部,工厂管理极佳。

(7)工人流动性小,没有调职或调动事情,更不受生产量不足的影响。

失败之例(逐渐保不住标准量)——效率协会的N先生和0先生将A工厂实施成功的那一套一成不变地挪来给B公司,结果却惨遭滑铁卢之败,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上级干部未将责任划清。

(2)职工未意识到工厂改革的辛劳,竟埋怨“别的工厂不必受到这些限制,为什么我们就这么倒霉。”

(3)干部说明的技术不高。

(4)中、下级干部的实行力极差。

(5)因前例已知要领,所以只是“依样画葫芦”地强迫进行。

(6)工厂仍有许多是工匠的工人,管理起来极不好控制。

(7)作业量不稳定,常常有人被派到其他厂工作,但大家的想法总认为被派出去的都是成绩较差的,所以都不太愿意被派出。当然也有优秀的职工被派到其他厂而思想动摇,自己是否能被其他厂认可的不安心理时时困扰着他们,而其他厂的工作人员又不太接受这些优秀职工。又按传统习惯,职工们将每月的工作量做完后都不再多做,若有较勤奋的职工多做,则被视为怪人而受排挤。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个工厂或公司都可以按一定的模式来改革,应当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尤其是六、七项,只要工人的自私难驯态度一日不改,工厂的改革便一日不成功。

53.亮起红灯的温情主义

田村一夫是一名驾驶员,服务于某电车铁路之运输部,担任的工作是搬运货物。一个月前,他被调到了汽车部,他到公司已经两年了,一向的口碑都不错,驾驶技术更是不赖。但就在五天前,他车子的散热器竟然出了毛病,因为没有装水使得汽缸过热,只好送到修理厂修理,但此时正是海水浴场租车的巅峰时期,虽然只差他一辆车,却造成了交通的紊乱。于是公司方面决定追查责任。

公司驾驶规则明明白白地写着:“出发前,回来后,车子交给下一位驾驶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引擎、汽缸、轮胎、散热器等。”但他也和其他的驾驶员一样,都没有做出发前的检查,因为前一位驾驶员将车开回车库时,负责检查的班长曾做一番详细的检查,所以接班的驾驶员往往就不再做检查了。而那位负责检查的班长一向工作都很认真,从未发生过问题,所以大家也就非常相信,而或许也就是因为太顺利了,所以这位班长常常暗中松懈。就拿田村这次接的这辆车来说吧!因为将这辆车交给田村的驾驶员是佐山,班长虽然发现散热器已经没水了,但他的温情主义开始作祟,认为这车也老了,多少有点漏水,马虎地将检查工作结束。但就因为他的马虎,立刻出了这么大的纰漏。

因为佐山在公司已十年了,田村只有三年,在资历上吃了亏。而且田村出发前并没有做检查,佐山又一口咬定他已加过水了,所以田村也无法再为自己辩解,只得接受了处罚。这样的结果是不公平的,若班长能小心检查,不但田村不会受罚,佐山也不会让人家怀疑他是否真加了水,搞得大家心里都不愉快。

自从发生了这次事情后,本来心地宽大,以温情出了名的班长再也不受大家的信赖了。当然,对凡事都过于干涉不好,有时也需要一点温情主义,但并不只是用温情主义就好了,合理周全的管理才是对职工真正的关怀,你说是不是呢?

54.混乱的人际关系

J工广的A副组长与B班长相交甚恶,搞得他们的下属c工人无所适从,只得常常借故家里有事而不来上班,为了这些事使得A先生和B先生的关系更加恶劣,命令系统造成了混淆,严重地影响到工作效率。

我是他们的主管,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因此我便开始着手调查。我发觉A副组长的推展力极为旺盛,但就是太情绪化了,高兴时对职工好得不得了,发起脾气来又活像阎罗王。B班长则是工作的主,对工作的内容知之甚详,但缺少辅佐A副组长的热诚。C工人过去一直在做维护工作,现在突然被调到车间来,根本无法适应成天上班下班皆有固定时间的作息,而我这个主管,有时也会任意指派C工人做事,虽然这种时候并不多,但因为A副组长与B班长都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便认为C工人所以经常不来上班的理由就在此。

要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非得三个人开诚布公地将心结说出不可。公司内发生这种问题,总是报请股长来解决,但我认为如果这么做的话,这项丑闻便会传扬出去,如此一来,不但A先生与B先生的资格受到怀疑,势必也将被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所以我认为应该用其他方法来解决。

正好这时候,车间要整理输出材料,需要几个人组成一作业班到其他车间作业。我得到股长的同意,指派C工人为此作业班负责人,调离A副组长与B班长手下。等到这项作业告一段落,再将c工人调到直属于我的N班长手下,由我直接管理,便不必夹在A副组长与B班长中当夹心饼了。

因为管理A副组长与B班长的D组长也未尽督导之责,所以我利用这次事件给他们三个一个反省的机会,并在不伤害任何人的情况下,将事情给解决了。

55.应以团体为重

田川和月田是总务科的佼佼者。田川的个性温厚朴实,做起事来非常认真,而月田则被公认为精明能干。总务科长村田本身则是总经理的第一候补人选,无人不称赞他的精明能干,所以他自己也信心十足,就因为过于自信,所以他有时会对喜欢提出意见的月田感到不耐烦,有时更看不惯月田趾高气扬的神气样,所以在最近他有重用田川而冷落月田的趋向。

但是一个月后,当他做了各方面的调查,发现部下的情绪极低,而且这种低落的情绪已经反应在工作上。其他的职工因为他重用田川都感觉受到冷落,所以大家干脆都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信徒。

而在最近参加了MTP短期讲习后,村田科长才发现自己对月田常常只凭感情用事,根本没有考虑到他的个性。反省自己过去的重用田川冷落月田。的确,田川对任何他交待下去的事都能够遵旨照办,但就是缺乏那么一点突破性的创意,他的看家本领就是墨守成规。而月田却常会有出其不意的表现,总叫人刮目相看,但他发现月田最近好像工作不太起劲,大概是因为自己冷落了他吧!想了这么许多,于是平常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的村田科长也开始虚心听月田的意见,并帮助他推展计划,果然,月田的业绩直线上升,但就整个科的业绩与士气而言,却未见好转,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那天,村田接受客户的邀请到新国剧场看《阿Q正传》,想不到倒给了他极大的启示。他想到田川具有一种服从多数人、听取他人意见行事的奴隶天性,不妨让他做一些死板的工作;而月田的个性积极,具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意,则最好让他做一些具有开发性的工作。有了这种认识之后,村田开始为他们划分了界限,按其个性与态度分配工作。

有一天和一位平常极照顾自己的经理去喝酒。两个人谈到了工作方面的问题,村田便将此事对经理说明,并希望他提供一点意见。经理说:“内部的用人是极为重要的,必须要使人能尽其才。了解每个员工的个性,根据他的个性分配工作,方能伸展个人的长处,并矫正个人的缺点,共同为企业目标的达成而努力。不应该只重用某人,而使其他人有‘被打入冷宫’的感觉。而现在田川最需要的就是积极性,月田则需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谦虚胸怀,你身为科长就应该指导他们。”

自己的缺点被经理明明白白地指出,村田觉得真是难为情。

56.基于爱心的指责

秋山是最近才进入公司工作的年轻职员,脾气干脆爽朗,颇得人缘,工作能力也极强,只要是命令他做的工作,他一定如期办好,并处理得妥妥当当,一点也不让人操心。更令人高兴的是,他的研究心极为旺盛,碰到新问题一定热心努力地去了解并处理。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便学会了许多工作,并成了科里不可短缺的人物,也是科长的得力助手。

他往往能将事情的处理结果快速而切中要领地报告给上级,所以上级常常会觉得经他报告后,那件事就有如自己亲手做过一般,于是总能放心地将事情交待给他。如此一来,他的工作量自然就增加了,处理的事情也极具重要性,似乎能力也愈来愈强了,但每当他犯小错,上级给予责备时,他一定极力为自己辩解。脾气一来,甚至还激烈反驳对方。如果你说这是年轻人的通病自是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上级的责备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严厉地大加指责,一种是温和地指正。像秋山,他平常的工作态度极为认真,处事也小心谨慎,这些都是众所公认的,所以即使有点失误,也没有人会当面责备他,即使是上级也都只是温和地指正他的错误,所以再怎么说,他都不该对上级的责备有那么强烈的反应。

毕竟秋山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但我认力他应该站在更广的视野上,将上级的责备当成是老年人的关心而诚心感激地接受。若他能有这种认识,他与上级之间必然能和睦相处,心情舒畅,温暖的感情得以交流,而后便可更舒舒服服地工作了。

我认为不应该害怕责备,应该将上级的责备当成自己行事的砥砺,小心谨慎地不要犯错,希望秋山也能很快地明白这一点。

57.“代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