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荒漠清流:石羊河的咏叹
2701400000022

第22章 一条河的行动

一条河的存亡,从未引起如此关注。孱弱的石羊河,终于盼来起死回生的希望之光。

在石羊河流域的源头,2006年出现的一幕令人感动:天祝藏族自治县机关单位和学校的3000多名干部群众和学生,齐聚县城墩子洼,栽下了上万株松树、圆柏。

这是迫在眉睫的选择。

天祝县总面积7149.8平方公里,其中森林354.69万亩,占石羊河流域森林总面积的43.7%,占整个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总面积的40%,是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西营河)的源头。县境内森林资源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为主体,年蓄水量350亿立方米。发源于天祝的庄浪河、大通河、毛藏河、哈溪河、大水河、南岔河、冰沟河、龙沟河、西大滩河等10多条内(外)陆河,有高山冰川雪盖融水和中低山季节性积雪融水及雪水补给,仅石羊河流域年径流量10.24亿立方米,灌溉着下游300多万亩耕地,养育了下游地区250多万人,保证了数以百计的工矿企业和城市用水,是河西人民的“命根子”。该县境内的水源涵养林是河西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工农业生产的命脉,在武威市乃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天祝县加大石羊河流域源头水源涵养林保护力度,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县城东西两山绿化四大林业工程,使全县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加强。至2007年,封山育林面积达3.6万亩,使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已完成退耕还林67678.2亩,共栽植各类苗木965.4万株,播种草种3万多公斤,修筑防护围栏356公里。有效地拦截了重点治理地段的地表径流,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涵养水源效能。县城东西两山绿化工程,已完成造林6768亩,共投入资金515万元,配套水电工程19处,修筑围栏28.9公里,栽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沙棘、柠条、青杨、紫穗槐等各类苗木105.96万株,造林成活率达92%以上。

简单的数字,也许就是明天石羊河河水的一滴滴水珠,就是石羊河的希望。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古浪沙尘日益增多,仅1993年5月5日河西特大沙尘暴灾害中,古浪死亡23人,受伤173人,损失了大量羊只和农田,直接经济损失2995万元,成为中国沙尘暴灾害中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县。

退耕还林,给这个荒山秃岭遍布的贫困县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

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古浪县新增林地面积19.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4个百分点,控制风蚀沙化面积50多万亩,有效遏制了退耕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工程涉及16个乡镇,8个国有林场(站),两家企事业单位,64个行政村,5815户、29391人。工程实施以来,退耕还林户共获得政策性补助资金398万元,原粮490万公斤,粮款补助2102万元,人均受益1330元,切实解决了人地、产出矛盾。同时,退耕还林还释放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增加了退耕群众的转移性收入。退耕还林工程对改变区域小气候、减缓山区水土流失、改变地方生存条件、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做大做强劳务输转、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开发工作成为缓解古浪生态压力的有效途径。随着七墩台、黄花滩移民扶贫开发基地的鸣锣开建,全县共完成移民搬迁1300户、5151人,其中,县内搬迁119户、477人,县外搬迁516户、2247人,省外搬迁665户、2427人。充分利用了景电二期工程古浪灌区富余水量,扩容改造景电二期工程南干渠、南干三支渠、七墩台支渠和泵站,平田整地7500亩,扩建小学两所,新建村委会两所,卫生所两所,移民宅院600套,养殖暖棚600座,搬迁安置移民3000人。

结合腾格里沙漠南缘荒漠草场综合治理研究与推广项目建设,古浪县采用围栏封育、禁牧、人工补播、治虫灭鼠等改良措施,使沙缘区2.3万亩荒漠草场植被覆盖度由25%提高到60%,使荒漠化和沙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逆转。县上还以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广泛开展全民造林绿化活动,完成春季造林1.5万亩,补植造林17.9万亩,义务植树120万株,通道绿化81公里。同时,积极争取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2006年,项目总投资达5272.1万元,风沙治理规模已达7734.3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1334公顷,经济林草及作物1400.3公顷,封沙育草5000公顷,建成沙障600公顷,发展滴灌100公顷,新修农渠20公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已基本上控制了85公里风沙线,初步治理了8个危害比较严重的内陆沙丘和风沙口,全县生态环境趋于优化。

古浪是石羊河流域的上游,许多地方是源头汇水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林业建设方针,山、川、沙综合治理就成了古浪人的神圣使命。

封山育林,封山(沙)禁牧是保护森林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防治风沙危害的有效措施,也是古浪县多年来探索出的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增强群众植绿护绿意识。近年来,古浪对县域内天然林保护区、人工造林区、退耕还林区以及生态敏感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封禁,严禁在封禁区内从事放牧、砍柴、割草、采种、狩猎等一切不利于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的行为。并结合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采取专业队伍管护和群众管护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林木管护,由县林业局与有关单位、乡镇及个人签订管护合同256份,聘用专职护林人员256个,通过明确管护目标,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措施,使管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2006年,全县共实施封山(沙)禁牧249万亩,封山(沙)育林71.8万亩。

在古浪县境内穿过省道308线时,就会看到公路两侧的沙丘被各种灌木和杂草盘锁覆盖,昔日被大风移动的沙丘被一个个固定。

在这里,有一个地名需要永远记住:八步沙。

百年前,这一带草木葱郁,虽然紧靠腾格里沙漠,却只有一个八步宽的沙丘,因此得名“八步沙”。

随着干旱加剧和人为破坏,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八步沙风沙越来越大,成了古浪县16个重点风沙口之一,沙丘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

八步沙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的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严重侵害着周边10多个村庄、2万多亩良田,给当地3万多人民的农业生产、生活以及干武铁路、省道308线造成了巨大危害。

1981年冬,饱受风沙之苦的石满、张润元、郭朝明、罗文奎、程海、贺发林等六老汉,以联户承包方式造林封沙,治理沙害。整整20年过去了,现在一条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6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紧紧扼住了沙魔南移的咽喉。八步沙的地变绿了,水变甜了,当年开始沙化的田地变成了高产良田。

而六老汉中有两位告别了人世,另外四位也都变成了须发皆白的老人。现在,他们的儿子又接过了父辈手中的铁锨,续写着自强不息的“八步沙”精神。

八步沙六老汉联户经营、长期承包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为古浪县219万亩沙漠的治理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1999年底,古浪县顺应沙区群众的意愿,出台了《古浪县林木、林地经营权属改革方案》,建立了资源有偿流转机制,采取拍卖林地使用权,划段承包、合资投入和分户承包等办法,建立以农户投资、经营、受益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新机制,并在资金等方面重点扶持治沙专业户和联户治沙组织,在全县迅速掀起了承包治沙热潮。2007年,全县已出现了60户千亩以上的承包治沙大户,总承包治沙面积达到30万亩。

上游为了水土涵养积极行动,而下游,为了生态的好转也在不遗余力。

民勤县中渠乡煌辉村八社自2003年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100亩,人均2.3亩,退耕还林带间全部套种紫花苜蓿,大力发展舍饲养畜业和草产业,仅此一项年收入达1.6万元,人均360元。

这个社是民勤县退耕还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2007年10月底,全县圆满完成省、市下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8.7万亩的任务。

民勤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把退耕还林与治沙节水、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种草养畜、生态移民相结合,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稳步实施。在建设布局上,以湖区和坝区风沙沿线乡镇为重点,建设绿洲内部高效农业经济带,绿洲边缘锯齿状退耕还林带,绿洲外围封沙育林(草)带。在树种选择上,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沙区特色,大力推广优良乡土树种和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增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长期性、稳固性、高效性。

民勤县将利用5年时间,以农区外围、沙漠边缘、沙区地段为重点,坚持先易后难、先外后内、先大后小的原则,采取人工封育、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自然修复等多种形式,将全县耕地面积由102.2万亩压减至80万亩。

武威虽然已经拥有了天然林和人工林500多万亩,绿色面积还在逐年增加,但是仍然没有改变武威干旱缺水、风大沙多、荒漠化趋势十分严峻的现实,生态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截至2004年底,武威市争取到的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有:“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种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日协贷款风沙治理工程共6个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75433万元,这六个规模圈的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武威的生态建设。尤其是撤地设市以来的四年是武威市林业发展最快、成绩最大的四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92.3万亩,封山(沙)育林草271.9万亩,义务植树2282万株,四旁植树完成264万株,通道绿化总里程1052公里,折合面积29.3万亩。

由于武威市独特的地理条件,防沙治沙就成了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战,武威人民在654公里长的风沙线上,营造了380公里长的防风固沙林带,有力地抵制住了风沙的大面积侵害,保障了城市、绿洲和交通运输的安全。说起防沙治沙不能不提起石羊河林业总场的员工,他们是防沙治沙的典范和功臣,截至2002年底,全场经过39年的辛勤努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累计治沙造林54万亩,封育沙生天然植被27万亩,在民勤外围长达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形成了一条长105公里、宽2~6公里的防风防沙、固沙林带,对民勤绿洲乃至武威市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北”四期工程2001年在武威的成功启动,又给防沙治沙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

武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模达100万亩,建设期限2001—2015年,计划投资2.1亿元。1999—2003年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7.167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0.1678万亩,荒山造林17万亩。国家已兑现补助粮食3383.9万公斤,补助现金2262万元。全市有33690农户、10万农民从中受益,每户得到补助粮1004公斤、现金671元。“三北”四期工程,建设规模造林138.33万亩,封育93.75万亩,建设期限2001—2010年,投资规模2.36亿元,落实国家专项投资1025万元。

努力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