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卷)
2701000000068

第68章 中苏关系的恶化

一、苏联对外执行霸权主义政策

苏联领导集团变更之后(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以健康原因的名义退休),开始改变战略方针。从1965年起,执行既准备打核战争,也准备打常规战争的战略方针,开始实行常规力量和战略力量的现代化计划。从1965年起到1973年的9年时间里,军费开支每年递增8%以上,从1970年以来,把国民生产总值的11~13%用于军备,比美国的数字要高。苏联扩张军备的速度很快。1964年,苏拥有洲际弹道导弹为200枚,潜艇发射的导弹120枚。至1972年,分别激增为1530枚和510枚。在1964年,美国拥有的洲际导弹为苏联的4倍,远程轰炸机为7倍,核弹头为17倍,但这个优势很快就告丧失。70年代初苏联在战略核武器方面大致赶上美国,而在常规武器和武装部队人数方面则超过美国。正是依仗着这样的军事实力,苏联逐渐地走上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舞台。

而苏联执行霸权主义政策,成为霸权主义国家是以1968年武装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为标志的。事件起因在于捷内部要求改变按照苏联模式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而苏联从老子党、大国主义出发不能容忍。在相当长时间里对捷进行压制,采取的手法有内部威胁、军事、经济压力、组织华约国家采取集体行动。但捷共领导人不屈服,事情变得越来越激烈。1968年6月11日,苏联向捷克发出第一个外交抗议,要求禁止发表反苏文章。7月29日至8月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委员和捷共**********,捷方作了一定让步。但从捷国内看,几个月来苏的压力并未奏效。

对捷想在国内实行经济改革,走一条不同于苏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对外政策上力图摆脱苏联的控制,积极同西方发展直接关系的倾向,苏联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这种影响将大大动摇苏在捷的地位,对东欧国家发生连锁反应,对苏国内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为保持对捷、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维护受到挑战的在这一地区的霸主地位,1968年8月2日,苏联纠集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出动大批军队,一夜之间占领了捷的主要城市,封锁全部边界。此后挟持捷主要领导人去莫斯科,强迫在苏炮制的“苏捷会谈公报”上签字。10月16日,又强签“关于苏联军队暂时留驻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条约”,完全践踏了一个国家主权,使捷沦为苏保护国。

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认为苏联已经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者,实际上的帝国主义者,即社会帝国主义,一个反对美帝、苏修的历史新时期已经开始。

二、“珍宝岛事件”和包围中国的“亚安体系”

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继续恶化中苏关系。1965年,中国甚至作了抵御美苏联合入侵的准备。9月29日,北京记者招待会上,陈毅副总理说:如果美国决心把侵略战争强加于中国,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让反动派、美帝国主义者、日本军国主义者也跟他们一起来吧!让现代修正主义也在北面配合他们吧!但随着美国在越南越陷越深,国内外困难越来越大,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减小,而苏联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危,险相对来说却增加了。从边界问题上来看,苏联陈兵百万,多次挑起流血冲突。

苏联武装部队从60年代初就开始进驻蒙古人民共和国。1963年7月,苏联同蒙古签订了加强蒙古南部军事力量的秘约。1966年2月,签订矛头对准中国、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军事力量向中蒙边境推进和在蒙古积极经营军事基地,对中国造成巨大威胁。在7000公里长的中苏边境上,苏联也摆出挑战的架势,不断制造流血冲突事件。

第一次冲突,是1960年7月苏联在新疆的博孜艾格尔山口附近地区挑起的武装冲突。在1963年8月,中国政府即照会苏联政府,提出六项建议,要求在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之前,维持现状,双方武装力量脱离接触。但是遭到苏方拒绝。边界挑衅事件明显增加。1968年1月,苏在乌苏里江中国七里沁岛上制造严重流血事件,用装甲车压死抗议苏入侵的中国渔民4人。在界河上冲撞中国渔船、货船,干扰中国渔民作业。从1967年以来十多次入侵珍宝岛地区,打伤中国巡逻战士,抢走枪支弹药。1969年3月2日,出动70余名全副武装的军人以及4辆装甲车和汽车,对中国巡逻战士突然袭击,开枪开炮打死打伤中国战士多名,经一小时被中国坚决击退。3月4日至12日又连续入侵该岛。3月15日再次出动30余辆装甲车、20余辆坦克和200余武装部队人员,对中国进攻,并用重炮向中国境内纵深开炮,但在中国坚决打击下被全部赶走。3月16日,苏军登岛收尸,中国按惯例未予出击。3月17日苏坦克3辆,步兵百余人,对珍宝岛进攻。中国以前沿和纵深火炮对登岛苏军突然猛烈还击,击退苏军。

“珍宝岛事件”发生后,1969年2月14日中国向苏提交抗议照会。3月11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发表文章。5月24日,中国政府声明阐明珍宝岛从来就是中国领土,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时,苏联方面也承认过。并且中国希望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和武装冲突。

但是苏联并不想解决边界冲突,企图以军事压力和武装挑衅来改变中苏边界现状。1969年6月10日在新疆裕民县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制造绑架和打死中国牧民的流血事件;7月8日,苏联侵入黑龙江省抚远县内八岔岛地区;8月13日,在新疆裕民县铁列克提地区挑起更为严重的流血事件等。

另一方面,苏联企图在外交上拼凑一个反华包围圈,这就是由苏联指挥的所谓“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先后派出了二十多个代表团到中国周围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频繁活动。5月29日,苏联《消息报》发表一篇评论,诬蔑中国在亚洲“造成麻烦”,并且点名要一些东南亚国家建立所谓集体安全。6月7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世界共产党会议上说,“事件的进程正在把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但事与愿违,对组织这样目标针对中国的军事同盟,无人愿意参加,甚至连和苏联关系紧密的印度也不接受。

但是,苏联想进攻中国的野心不死,在珍宝岛事件之后,多次向美国试探袭击中国核基地的可能性。1969年9月,西方报纸盛传一英国记者维克托·刘易士关于苏联拟袭击中国核基地的消息。中国于1964年10月16日,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27日发射导弹核武器成功。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这些有限的核试验完全是为了自卫。中国早就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苏联从霸权主义出发想消除中国的核力量。1969年底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苏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第一轮会谈和1970年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二轮会谈中,苏联代表曾经提出同美国联合对付“来自一个拥有核武器的第三国的挑衅性进攻”的问题。美国基于自己的战略考虑,没有同意苏联的计划。

对中国的这种诬蔑,中国政府1969年10月7日声明:“苏联反诬中国进行边界挑衅,并且更加露骨地影射中国要对苏联发动核战争。”“中国政府曾多次郑重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诬蔑中国要发动核战争是荒谬的,可笑的。但是,中国决不会被战争威胁,包括核战争威胁所吓倒。如果一小撮战争狂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袭击中国的战略要地,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7亿中国人民就要奋起抵抗,用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

三、中苏边界问题的由来和中国的原则立场

6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采取反华政策,原来平静的中苏边界变成了充满战争危险的边界。当时的中苏边界是沙俄同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的,而且还在许多地方越过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边界线,进一步侵占了大片中国领土,甚至一些一直在中国政府管辖之下的中国领土也被画入苏联版图。例如,在帕米尔地区,沙皇俄国违反1884年《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的规定,侵占了两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苏联政府违反《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把边界线几乎全部画到了中国岸边;有的地方甚至画到了中国的内河和岛屿,把主航道中心线一侧700多个中国岛屿划去了600多个,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中苏边界问题。1960年8月22日、9月21日,中国政府就先后两次主动向苏联政府提出了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避免冲突的六项建议。1964年2至8月,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因苏联坚持既要霸占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又要中国承认它违约侵占和企图侵占的中国领土都是属于苏联的,从而使谈判未获得结果。1965年2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出国访问途经北京,******、周总理在同他的谈话中表示,尽管中苏之间的原则争论要继续下去,但国家关系应该改善。珍宝岛事件后,1969年9月11日,周总理在北京机场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要讨论边界问题。中俄两国总理一致认为,中苏之间的争论不应该妨碍两国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中苏两国不应该为边界问题而打仗;中苏边界谈判应该在不受任何威胁的情况下举行;双方为此应该首先签订一个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防止武装冲突、双方武装力量在边界争议地区脱离接触的临时措施协议,进而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苏联总理柯西金在北京同意了“争议地区”的概念。但他回去后,苏联不予同意,全面否认。双方就临时措施的基本内容达成了协议,并同意在北京举行边界谈判。

1969年10月20日,中苏副外长级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苏方代表团长是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和伊利切夫,中方先后是乔冠华、韩念龙和余湛。在谈判之前,中国外交部于10月8日发表文件,公布中国政府关于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的主张,共有五点:(1)分清历史是非,肯定目前中苏边界的条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在两国人民都无权的情况下强加给中国人民的;(2)照顾现实情况,以这些条约为基础,通过和平谈判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确定边界线的全部走向,中国并不要求收回沙俄根据这些条约割去的中国领土;(3)任何一方违反这些条约侵占另一方的领土,原则上必须无条件地归还给对方。但是,双方可以根据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对边界上的这些地方作必要的调整;(4)签订中苏平等新约代替中俄不平等旧约;勘界立标;(5)在中苏边界问题通过和平谈判取得全面解决前,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中苏双方武装力量从中苏边界一切争议地区,即根据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中交换的地图双方边界线画法不一致的地区撤出或不进入,脱离接触。

但是苏联谈判代表首先不承认沙俄强加于中国的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同时又不同意以这些条约为唯一基础解决中苏边界问题,为谈判设置重重障碍。并对两国总理9月11日在北京机场达成的谅解和协议拒绝履行,一口咬定中苏边界上不存在争议地区,不同意双方武装力量在有争议地区脱离接触,否认两国总理就这些问题达成的明确谅解,使谈判毫无进展。从1969年10月起到1978年6月共进行了15轮会谈,一直未达成协议。这里的问题很清楚,如果苏联不改变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不改变霸权主义政策,中苏边界问题是不可能获得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