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遭到************、国际上掀起反华浪潮时,尼赫鲁政府认为通过军事行动改变边界的时机成熟。从1962年起,加紧军事部署,使侵略行动升级。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设哨所,向前推进,多次打死打伤中国边防人员,造成严重流血事件;在国内煽动反华,宣称武装入侵是“保卫印度领土”。在外交上,从对谈判设置先决条件到公开拒绝谈判。经过印度统治集团密商之后,9月下旬,确定实施里窝那作战行动,指派参谋局长考尔任军长,决定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1962年10月5日,成立对付中国的新军团。6日,关闭谈判大门。12日,尼赫鲁发出战争信号,下令把中国军队从中印边界地区清除掉。20日,在完成作战部署后,印度军队分多路对中国边防阵地发动大规模的全面进攻,中国边防部队不得不实行坚决的自卫反击。中印边界战争终于爆发了。
战争分两个阶段:(1)10月20日—11月15日,在东段克节郎地区歼灭印军第七旅等,西段拔除37个据点。但印军虽遭失败,却又调集重兵向中国进攻;(2)11月16日—11月22日,中国军队在西山口、邦迪拉、瓦弄地区先后击溃各路印军,拔除据点16处,一直追击到传统习惯线附近。
印度军队由于中国方面几年来的不断退让,以为中国军队怯战,印军上下对战争的心理准备不足。印军中没有适合高原作战的山地师,士兵没有御寒设备,人力、火力不足,以轻武器为主,印军指挥系统中和各部联络不够,后勤供应差。中国军队在忍让的同时,悄悄地备战,修筑了由内陆到边界的公路,积极增兵,加强训练,在战术上麻痹印度。
在开战时间上,此时已是大雪封山,印军估计中国军队反击会等到1963年春天雪融化时。中国军队分兵两路:南路向达旺地区,猛攻克朗节河北后印军阵地即被突破,然后兵分两路,一路过一号桥,二路过三、五号桥(都在麦克马洪线上)置印军主力集结地辛勒(五号桥西1.5公里)于不顾,明显地要分割印军主力。
过一号桥中国部队占领麦克马洪线上哈东山口,过三、五号桥中国部队收复了东哨所及章多,后路全断,两三天时间击溃印军第七旅,25日收复达旺。11月19日,包围色拉,全歼第七旅,击溃62旅。
南路第二路,10月20日向达旺以东40公里的图龙山口攻击,得手后长驱80公里,攻占色拉、邦迪拉、鲁巴,击溃印军48旅。北路:乌鲁军区在10月25日穿过昆仑山口向南进攻,这一地区印军实力弱,扫荡400公里。到11月20日基本停止。中国军队依靠周密准备,集中兵力、火力一战突破,然后向纵深发展。
在战场上胜利后,中国依然坚持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立场,10月24日,中国为停止边界冲突,重开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提出声明:(1)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2)双方谈判;(3)总理会谈。对实际控制线,中国方解释说:不是指10月20日后中国军事向前推进后的实际控制线,而是1959年11月7日中国声明时的实际控制线。表明中国决不承认以后印度侵占中国领土的事实;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在自卫反击战中所取得的进展,而把任何片面要求强加于印度。
但印度在当天就拒绝了中国的建议,并提出恢复1962年9月8日以前的实际状态,决心诉诸武力,宣称和中国进入交战状态。对此,周总理11月15日给亚非各国领导人写信,说明事实真相,阐明中国的正当立场,合理要求。
中国军队自卫反击战的形势是:东段、西段收复了印度军队越过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建立的据点。东段越过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过去中国方面一方面不承认,另一方面为和平解决,并未越过。但印度得寸进尺,最后破坏这条线的约束,发动大规模的侵略后,中国国防部队10月22日声明:为防止印度再发动进攻,中国军队没有必要受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约束。
尽管中国军队行动并未越出中国领土一步,而且,中国军队兵力和印军相比不占优势。(据报道:在东段主战场,有3个师兵力,而印度在此有25个营,也是3个师兵力。据1965年印度国防部对这场战争的统计数字:印军死亡1383名;失踪1696名;被俘3968名,被俘最高军官是准将。)但印度入侵军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溃逃,在印度及世界上引起震动。尽管武装冲突是印度军事进攻引起的,并且还在印度国内迫害华侨,限制中国使领馆人员活动等,但中国政府在11月21日声明:(1)1962年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全线停火;(2)从12月1日起中国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线后撤20公里:(3)在控制线中国一侧设立若干检查站。但是如果印度再次破坏实际控制线,中国保留进行自卫回击的权利。当时,在印度和国际上,对中国是否会撤回到麦克马洪线以北有怀疑。中国声明打消了这种疑虑。中国军队把印军装备收集起来,揩净擦亮,并开列清单交还给印度。在交还的武器中,还有没有开箱的美式装备、自动步枪以及一架还能使用的俄式直升机。23日,陈毅副总理讲话:中国期望印度政府以中印人民根本利益为重,对中国的三条建议作出积极的响应。中国的后撤到1963年2月28日完成全部计划。尽管印度并未同意和中国进行谈判,但在军事上实际已经停火,中印边界局势缓和下来。
三、中印边界冲突的评价和影响
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亚非许多国家领导人很关心。1962年12月9日亚非六国(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锡兰、加纳、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在科伦坡开会,并就中印边界问题提出建议。中国方面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肯定会议希望中印两国和平的积极做法,但对会议建议保有解释权。并对建议中矛盾、含糊的地方做了两点解释:(1)会议的建议关于印度军队保持现有军事驻地的规定,也应该适用于中印边界全线,而不仅仅适用于西段;(2)在东、西、中三段边界中国方领土成为有争议对象的地方,中国方都不设立民政检查站。但是所有这些地方决不允许印度军队和民政人员进入,这是一个原则。
科伦坡会议的建议是没有约束力的,但从中国政府的态度看却很清楚地表现出愿意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通过谈判解决两国冲突、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印边界战争一打,印度非暴力、不结盟的伪装就被剥落了。这次冲突也暴露了印度大国沙文主义、极端民族利己主义的面目。同时也拆穿了印度貌似强大、气势汹汹,实际上是外强中干的假象。当然,这一仗也使印度领导人清醒了许多,对本国的力量有了认识,对中国的力量和坚定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志也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印度并未放弃对中国的领土要求,也时有一些小动作发生,但基本上没有再采取进一步恶化局势的态度。此役使印度的国际威望大降。
中国政府对这场战争的处理是合情合理、高瞻远瞩的。在战场上中国军队大获全胜,在外交上中国掌握了主动。但是从全局出发,从中国长期国家安全出发,中国在处理上很照顾印度的面子。并未移得胜之师,趁得胜之势来造成既成事实,而仍然要求在公正的立场上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中国方优待俘虏,全部交还俘虏,把缴获的武器装备也全部交还对方,同时在世界上中国仍维持以前状态,问题留待谈判解决。边界冲突后中国西部边界保持了和平,使中国西南边疆长期无战事,从中国国家安全、国防建设来讲是极为有利的。
影响是复杂的:印度无法再保持中立立场,开始向美、英求援,印度失败后更是丢掉不结盟的幌子,向苏联、美国寻求援助。苏联为实现全球战略,抓住机会,深深打入印度,并波及南亚,使南亚成为世界动荡地区之一。而中印关系此后长期处于冷冻状态,20多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来往,70年代末才恢复了中印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