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01

第1章 2004年甘肃国民经济发展综述及2005年展望(1)

2004年,全省上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继续深化改革,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整体上看,全省经济运行保持了总量扩张、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经济呈现稳定快速的增长格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5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长速度创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宏观预期目标。但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仍有待解决。

一、总体判断: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总量扩张、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

(一)经济较快增长,就业形势好转,物价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并列为政府调控经济的四大目标。2004.年,在甘肃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趋于稳定,物价虽然涨幅较大,但仍被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1.GDP增长较快,稳定性较好。由于经济增长上行的惯性,2004.年全省经济继续在较快增长的轨道上运行。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12.9%、12.7%、11.7%,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5个、2.1个、1.7个百分点。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5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这一速度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2.就业状况趋于稳定。各级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扶持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与9月末和上年末持平。

3.物价增长处于可承受的范围内,且压力趋于减小。在食品价格的带动下,通货膨胀的代表性物价指数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月份起逐月攀升,7、8月涨幅最高,为3.5%,全年平均上涨2.3%,高于上年1.1%的涨幅,但处于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10月份以来,粮食价格涨势得到缓解,由食品类价格上升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正在逐步减弱。

(二)供给结构改善,粮食播种面积呈恢复性增长,工业生产协调性增强

1.农业经济运行良好,粮食播种面积呈恢复性增长。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和省委8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前期农业生产条件好和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有利时机,全省农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良好发展的态势。粮食播种面积经过连续四年的下调后,首次出现了回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801.90万亩,比上年增加52.71万亩:粮食生产形势较好,为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05.8万吨,仅次于1998年、1996年和1999年。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长明显,全年棉花总产比上年增长27.01%;油料总产增长5.36%;中药材和烤烟产量分别增长4.93%和18.62%。同时,牲畜存栏稳定,畜禽出栏继续提高,肉蛋奶毛产量继续增加。受政策影响,造林面积下降。

2.工业生产增长较快,稳定性和协调性增强。全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5.12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5.67%,增速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_T业生产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发展格局,从增长速度看,一季度增长18.63%,上半年增长18.29%,1—9月增长16.92%,呈逐季回落的趋势,但仍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增长速度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快。全省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49%,增速快于重工业2.19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长速度长期快于轻工业的局面得以扭转,轻重工业增长趋于协调。大型企业是拉动全省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三大需求增长较快,投资、消费趋于协调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全国形势一致,呈现出前高后低,整体趋缓的趋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1%,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2.9%、22.0%和19.92%,增长速度呈逐步放缓的趋势。

按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7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96.18亿元,增长12.5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2.08亿元,增长41.89%;其他投资完成117.05亿元,增长8.87%,其中农村投资完成73.18亿元,增长10.71%。工业完成投资288.07亿元,增长17.61%,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2.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较快增长,尤其是一些重大技改项目的投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规模,使我省重点企业及重点行业生产速度加快。

2.消费品市场销售状况良好。受价格上涨、居民消费意愿增强和上年基数较低的共同作用,消费品市场销售状况良好。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84亿元,增幅为12.9%,增速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增幅居各行业之首。消费热点明显,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从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零售情况来看,其中受价格上涨影响,肉禽蛋类和其他食品类零售增幅均达到20%;受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价格上涨影响,煤炭、石油类商品销售大幅增长,分别增长3.9倍和26.1%。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汽车、通讯器材类等消费结构升级类商品及化妆、文化娱乐等类商品销售持续较快增长。

3.出口需求增长,对外贸易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据海关统计,全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7.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61%。其中出口总值为9.96亿美元,增长13.57%;进口总值为7.77亿美元,增长72.67%。进口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原材料进口价格和需求量增长,一般贸易进口的主要商品为铜矿砂及其精矿、未烧结的铁矿砂和钴矿砂及其精矿;加工贸易进口的主要商品为镍硫。出口增幅比上年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主要出口商品铝锭受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和国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双重因素影响出口下降所致。民营企业出口显著增长,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6.7%,比上年上升6.9个百分点。另外,外商投资企业出口 1.26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3%。全省对外贸易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

(四)三大收入增长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1.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为215.40亿元,比上年增长21.57%;一般预算收入为103.99亿元,增长18.63%。一般预算支出为358.88亿元,增长19.62%。

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一是利润成倍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4.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 1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3.83亿元,增长1.38倍。二是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0.97%,比上年提高25.14个百分点。三是企业亏损额下降。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17.59亿元,比上年减少14.7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15.38亿元,比上年减少14.6亿元。

3.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受经济形势向好,企业的效益进一步好转,市场环境好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面扩大,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落实的力度加大等有利因素的带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376.74元,比上年增长10.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表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一季度累计增长13.69%;上半年增长12.24%;前三季度增长10.30%,前11个月增长9.67%。主要是由于上年的增资集中在四季度,进入四季度后,上年增资的翘尾因素影响已基本消除,使收入增幅减缓。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创1999年以来最高。在气候、市场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2元,比上年增加179元,增幅达到10.7%,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全省各地气候较好,为农民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中央和省上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的推出,特别是降低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回升。各种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增产使农民出售农产品得到的收入大幅增加。

(五)经济运行环境改善

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势强劲。2004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运行呈现“一季度涨势强劲,二季度涨势放缓,三季度涨势迅猛”的趋势,一、二、三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8.90%、7.89%和19.44%。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21%,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猪、牛、羊、家禽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全面攀升。涨幅最大的是粮食和生猪。

工业品价格高位运行,涨幅略有回落。在石油及相关产品、黑色、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上涨的轮番带动下,工业品价格持续攀升,10月份的17.9%达年内最高点。11月份,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和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的显现,工业品价格指数略有回落,涨幅比10月份缩小1.1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在今年4月份跃居两位数的上涨幅度后,持续上升,全年涨幅达到12.5%。

居民消费价格平稳上升,涨幅有所回落。在食品价格的带动下,居民消费价格不断上涨,7、8月份涨幅达到峰值(3.5%)后,涨幅便有所回落,11月份回落至1.7%。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在居民消费价格的各项构成因素中,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最高,最高涨幅达22.3%,10月份以来粮食价格涨势得到缓解。从八大类分项指数看,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是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因素,在食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过程中,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个人用品类和交通、通讯价格均呈下降趋势。

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