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城的西门,叫“柔远门”。柔远门外,有西瓮城回护着;这西瓮城城门,叫“会极门”。会极门的阁楼后檐子上,放着一块大青砖,这就是有名的“定城砖”。
定城砖,顾名思义,就是说,有它在此,可以确保整个关城稳稳当当,千秋屹立,不出意外;要是没有了它,可就难说了,说不定城墙、城楼会突然倒塌的!这么要紧的一块砖,有谁敢动它一动呢?所以,自明朝建关,至今六百多年过去了,它便一直放在那里。
说起这定城砖的来历,当地民间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当年修筑嘉峪关的时候,负责总工程的佥事官,名叫丁玺。他派人雇来的瓦匠师傅,名叫崔伏。这崔伏是位有名的巧匠,从肃州(今酒泉)到嘉峪关一带的楼阁寺庙,多是由他主持设计建筑起来的。
崔伏经营的建筑,有两个特点:一是结实,二是节省。
先说结实吧。在崔伏的指挥下,筑城墙用的土,全部用筛子筛过,然后摊在青石板上让烈日曝晒,有的还用大火焙烧过,这样,土粒均匀,草籽又不得萌芽。夯筑时,把土与麻丝、灰浆混和搅拌,有的掺入适量的糯米粉,使得粘结能力大大增强。墙筑好了,射箭验收:飞箭射出,触城落地,才算合格;要是箭头插入墙里,就得返工。因此嘉峪关城墙,风风雨雨几百年,直到现在,用铁镢头刨,或用钢斧砍,也只留下一道白印印,你说结实不结实?
再说节省。这崔伏老师傅,没多少文化,可是,这大半辈子的实践中,摸索了一种“九九算法”。无论多大工程,凡是由他的设计计算,无论用工用料都要求节省再节省,直到不能再节省的地步。丁佥事不相信那么明确,就叫他算。只见崔伏闭了双眼,养神似的,不一刻,就算出来啦,说:
“按设计,嘉峪关要修建雄关正门、柔远门、光华门这三座大城楼,会极门、朝宗门那两座瓮城,还有四座角楼、两座敌楼,加上闸门、垛墙、宇墙、瞭望孔、灯台、射孔、马道等等,总共需用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
“不多一块?”丁佥事眨巴着怀疑的眼睛问。
“嗯。”崔师傅答。
“不少一块?”
“嗯。”
“哼,打个赌吧,完工时,要是多一块,或者少一块,杀你的头!”
“要是不多不少呢?”
“我,我以前程为赌注,输了情愿削官为民!……”
就这样,大青砖经过严格清点如数运来了。接着,崔伏指挥砖瓦匠们动手砌墙。
日月往复,嘉峪关全部竣工。丁佥事亲自细细验收。突然,发现西瓮阁楼后檐台子上多出一块砖。他心头猛地一亮:“这场赌,我赢了!”就要命人上去取下那块砖。
本来,像这么浩大的工程,不要说多出一块砖,就是多出一百块,一千块,也算不得什么的。可是,正是由于这一块砖,瓦匠崔伏却要输了,要掉脑袋了!
见丁佥事发现真多出一块砖,崔伏也奇怪。没有算错呀,怎么多了一块?他急忙用眼朝墙上横扫了一下,立即发现,南边城头的垛墙上第九百九十层砖,是一个学徒娃砌的,砖缝挂的灰,统统厚了两头发丝,这样,正好多出了一块砖!怎么办?总不能因为这个,出卖了学徒娃呀!好,先和丁佥事这家伙斗智,看到底谁输谁赢!……他不是对梦里的事很信服吗?想到这儿,只见崔伏眼珠一转,不慌不忙,上前阻止道:
“那块砖,万万动不得!”
“怎么?”丁玺问。
“那可不是我多出来的。”
“谁?”
“神。”
“胡说!”
“信不信由你。昨晚,睡梦里,护城神告诉我,他给会极门上放了一块砖,名叫‘定城砖’。有它,城存;无它,城毁。取与不取,你听便吧!”
“鬼话!”丁佥事吼了一声。可是抬起脸,望一望那高耸入云的城头,也头晕目眩。取吧,要攀援上去,至少得有飞檐走壁的本领;不取吧,又不甘心认输。一时竟没了主意。
正这时,佥事手下一个善于拍马的家伙,觉得这是个显示奴才本领讨好主子的好机会,便自告奋勇,上城取砖。
城楼好了,檐台难登。那檐台是怎样的一个去处啊:宽不容脚,下临千仞,背后又靠着绝壁。然而,那家伙原想侧了脚,身子紧紧贴着墙壁,双手死死抠住砖缝,双脚一分一寸地向那块砖挪过去、挪过去!到砖跟前了!只稍一猫腰,就可以把砖抓到手里了!可是,那地方,可不是想猫腰就能猫得下去的地方。读者诸君不妨试试看:你背靠墙壁站着,脚跟不许离开墙跟,请你猫下腰。一屁股撞着墙壁,稍一动作,不跌个嘴啃泥才怪呢!那奴才,只图博得主子欢心,别的什么都不顾了,只见他斜了眉,瞪了眼,嘴脸抽搐,手脚颤抖,吸了口冷气,横了一条心,眼看就要抓住那块砖。这时,就听“哎哟”一声,一头从高高的檐台上栽了下来,摔得七窍出血,脑浆进裂,一命呜呼了!在场的匠人和民夫们,无不暗暗称快。都说:“看来这护城神托梦可真灵验哪!”丁佥事只好摇头认输,灰溜溜地辞职而去。
(嘉峪关市志办公室 田恒江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