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懿笃鲁泽
2008年和2009年,全党全国上下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陇西县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巨大变化和显著成效,总结发展经验和教训,再绘发展新蓝图,再理发展思路,再鼓发展信心,再聚发展力量。在陇西开展这两个纪念活动中,陇西人对于一个话题谈得尤为津津有味,尤为自豪,那就是所披露的陇西实行包产到户这一被历史封尘了三十年的鲜为人知的事件的全过程。有一些在陇西工作过的老同志和一些在外地工作的老同志,还希望陇西的工作像当年实行包产到户那样更加勇于实践、敢为人先,希望陇西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得更好更快,希望陇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陇西实行包产到户事件,最初是由定西市委研究室张全有同志专访原陇西********张自强同志的回忆所披露出来的。
《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在《定西日报》、《定西发展》和省委政策研究室主办《调查与研究》一刊发,就激起了千层浪,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和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管的《百年潮》、几十家网站纷纷转发此文,引起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此事,许多网民不断议论此事。尤其是北京的****中央党校长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沈宝祥教授和天津的南开大学专门研究中国农村和产业经济的刘纯彬教授,或不断进行深入思考评论,或前来实际考察探究,形成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甘肃日报》不但全面系统地报道陇西的包产到户,而且将研究成果吸收到甘肃农业农村经济60年发展综述中,广泛宣传。
回顾和总结陇西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历史事件,我们认为她的价值在于红崖湾是全国最早实行到户的地方之一,陇西是甘肃最早全面实行包产到户的县之一,对全国、全甘肃省的农村改革开放具有起点的意义,更在于当时县委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式求真务实,勇于而且善于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做一切工作的第一位、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而且善于坚持走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听取群众和基层的呼声与意见、顺民意化民忧解民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都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带领全县人民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弘扬这届县委勇于和善于实行包产到户的精神,以当初的发展基础为现阶段推进新发展的起点,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创新,加快陇西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成效显著,增强实现新发展的信心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现辖9镇、8乡,215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9.52万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大力弘扬“三苦”精神,在解放思想中开阔视野,在抢抓机遇中促进发展,在深化改革中创造优势,奋发图强,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政策,抢抓各种机遇,以改革创特色,以特色铸优势,以优势促发展,全县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些巨大的变化,也为我们在新时期再一次实现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变革,经济大跨越,城乡面貌大改善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也增强了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新发展的信心。
一是坚持以制度机制创新为重点,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陇西同全国一样,首先从农村开始了体制改革的伟大进程。1979年,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落实了“房前屋后植树谁种谁有”的党的林业政策。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逐步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广泛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企业实行简政放权,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机制。1999年开始,对全县51户县属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以“三置换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形成了全县工商企业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格局,企业活力和实力明显增强。建立了国有土地储备制度,对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了公开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进入21世纪后,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商贸兴陇”三大战略的同时,不断深化财税、交通、投资、医疗、社会保障和县乡机构等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充分激发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极大调动了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不断扩张经济总量,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针对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县情实际,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扩张总量,在不断增强综合实力的基础上,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2008年,全县完成县域生产总值244亿元,是1978年的近70倍,年均递增7%;财政收入达1.48亿元,是1978年960万元的近15倍;一、二、三产比调整到26.2:36.3:37.5,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依托工业基础优势,不断加大培育龙头企业力度,初步形成了以铝产业、现代制药、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特色食品、新型包装等为主的优势工业体系,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1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00倍。依托产地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以中药材、马铃薯、畜牧等为主的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8亿元,是1978年的近30倍,其中特色产业年产值达8.4亿元,占经济总量的34.4%。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建成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宇臻物流中心等各类市场40多个,基本形成了以中药材仓储物流、木材配送、商贸流通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亿元,比1978年增长31倍。
三是坚持以争取实施项目为重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认真研究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投资导向,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争取实施了一大批涉及产业开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骨干项目,发展速度逐步加快。2008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多元,占“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和29亿元的50%以上,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今年前半年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同比增长56%。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一大要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招商引资成果丰硕。1992年文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成为甘肃中部地区扶贫开发的“试验田”。凯龙公司与荷兰公司合作,成功引进了α变性淀粉生产线,利用外资160万美元,增补了我县与国外公司合作的“空白”;宇臻物流、陇原中天、一方制药、福建航龙公司等一批外业企业先后到我县投资开发建设。近五年,引进项目100多个,引进资金54亿元,实际利用县外资金31亿元,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