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朗
《甘肃日报》编者按从合作化以来,我们的生产队长,一直承担着多方面的任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在,不少地区推行了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联产到劳或专业承包的生产责任制,哪块地什么时候种怎么种等等都由承包户负责,生产队长再也不必为催种催收操心了。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当队长的还有没有事情干?生产队是不是还能起重要作用?各地的实践告诉我们,回答是肯定的:生产队长仍然和以往一样重要,一样应当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虽然情况变了,生产队长的基本任务并没有变。所不同的,只是琐碎事情比过去大大减少,更有条件想些大的重要的事,办些大的重要的事。这里报道的王奠基同志的事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望生产队长同志们都来想一想在新的情况下怎样工作,怎样发挥自己的才干,为群众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陇西县首阳公社董家堡三队生产队长王奠基,在全队建立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后,努力适应新形势,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健全责任制,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工作出色,最近受到陇西县委的通报表扬。
董家堡三队地处渭河沿川区,土地平坦,浇灌便利,全队五十二户三百零六口人,共有耕地四百九十六亩,大牲畜十八头。去年夏收后,王奠基根据群众要求和县、社安排,组织全队社员进行几次讨论,将土地、牲畜、农具等全部包到户,实行大包干到户的责任制。接着,他又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将生产队的手扶拖拉机、林木、钢磨、机井等全部包到户。由于工作作得细致、扎实,群众满意,在建立包干到户责任制中,集体所有的机具、水利设施等均完好无损,继续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大包干到户后,生产上的事家家户户都有人操心,农活安排井井有条,再不要事事都得队长过问了。但王奠基并没有因此放松工作。他给自己规定了新任务:组织群众发展生产,落实各项生产合同,推广科学种田,关心困难户的生产和生活,用集体的力量为社员办些好事。
牲畜到户后,王奠基组织群众按牲畜配套情况自愿结成十个联组,由负责饲养牲口的社员担任组长,统一安排种收。几户人家互帮互助,使畜力、人力得到合理使用。
去年灌冬水前,他逐家逐户摸清情况,按地块进行排队,安排灌水时间,并负责收水费,使冬灌时间由往年的四十天左右缩短为十二天。
包干到户后,社员普遍有了增施肥料的愿望,但苦于资金不足。王奠基主动出面以生产队的名义向信用社贷款一千八百元,买硝铵七千多斤,按土地面积分配到户。他还牵头出面,代表四十二户社员同种子公司签订了春小麦良种繁育合同,并且挨家挨户收集粮食兑换良种,用队上的手扶拖拉机将种子公司支援的一万斤磷肥拉回分给社员,使三队今年春播严重缺肥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实现了良种化。
队上的油坊由四名社员承包,一度资金和销路发生问题。王奠基就帮助他们用贷款买回油籽,并且四处联系,寻找油品买主,设法打开销路。
根据已经签订的净利承包合同,今年这个队的副业收入将达四千元。王奠基计划,这些收入一部分将分配给社员,一部分用于集体设施的维修兴建。生产队规定,社员按人口每人每年要向集体投工三个,集体把这些投工用来整修水利设施、道路等,年终按社员实际投工分给现金。最近,这个队已经兴建电石磨一座,集体栽树八千余棵。王奠基还准备同群众商量,用集体的部分副业收入给社员家家户户安上电表,让社员用上电灯。
这个队有两户五保户,在包干到户后,一度以为生活没人管了。王奠基一方面进行耐心解释,一方面给两位老人留足了口粮,给五保户李根香划了和其他社员相同的土地,由集体用工代耕代收,并且对磨面、吃水、烧柴等问题都进行了妥善安排。过春节时,还给五保户送了猪肉、粉条、油盐,使老人情绪安定下来。对困难户,王奠基除了督促他们搞好生产外,还用集体力量进行适应的帮助。
包干到户,王奠基发现社员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出现了劳力过剩现象。他四处联系,承揽了一项水利工程,可收入二千一百元,已有三十二个社员报名参加施工。预计工程完成后,每人可收入现金六十多元。
——摘自1981年5月11日《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