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各种作物全面丰收。今年陇中干旱地区气候较好,雨水合节,整个农业生产普遍收成好。定西地区今年夏粮总产7.5亿斤,比1979年的4.9亿个增产53%。但是,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实行的责任制形式不同,增产的幅度也大不一样。一路上,陪同我们的社队干部,根据庄稼的不同长势,可以很容易地向我们指出,哪片地是生产队种的,那块是作业组的,那块是包产到户的。三种形式,三样庄稼,“三层楼”!今年春上就实行了包产到户的会宁县清江公社,去年全年总产230万斤,今年夏粮一季就达219万斤,加上秋粮,全年总产预计可达474万斤,增产106%。渭源县祁家庙公社去年总产480万斤,今年夏粮一季就达726万斤,全年总产可达1100万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比去年增产129%。这样大幅度的增产,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虽然去年遭了灾,基数低一点,但在同样的地区、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实行生产队老办法的只增产五六成,包产到组的也只增产七八成,而包产到户却成倍的增产。所以当地干部群众都满有信心地说,只要包产到户这个好政策不变,有一般年景,二三年内,我们这个长期吃返销粮的困难地区就可以自给有余了。
第六,社员收入大幅度提高,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了。包产到户以后,社员收入提高的原因有三条:一是生产大幅度增长,二是生产费用、成本大大降低,减少了浪费损失,三是各种负担减少了。以前秋收之后,除了交公粮、农业税,还有各种提留,“苛捐杂税”,能分到社员手里的一般不到总收入、总产量自60%,有的甚至在50%以下。现在,每户向生产队签订承包合同,只交国家的公购粮任务和固定的集体提留。二项合计,一般不过10%~15%,加上留饲料、籽种(这都留在社员家里)也不超过25%—30%,社员分配一般在70%以上,这也是社员非常欢迎包产到户的原因之一。
我们到过的已包产到户的社队,今年一般人均口粮都在500斤以上,有的高达1100斤;人均收入一般都在80元以上,有的高达300元。在定西地区,凡是今年上半年实行包产到户的社从今年都可以不要返销粮。渭源县金家坪大队上对坡生产队是个有名的“草包队”,合作化以后不久就吃返销粮,要救济,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有十几个人长年流亡在外。去年人均口粮才187斤,当年全队吃返销粮9600斤,人均77斤。今年实行包产到户,粮食总产可达10万斤,超过1975年84万斤的历史最高水平。全队21户人均产粮超过千斤的就有16户。今年全队人均口粮可超过700斤。加上社员普遍种了当归、胡麻、黄芪等经济作物,预计社员的经济收入也相当可观。不少户己在准备盖新房了:据祁家庙公社统计,全社2886户中,今年要盖新房的就有850户。我们在该社时正临近中秋佳节,社员们家家户户称油割肉,买蜜烙馍,一派欢乐景象。
第七,穷队翻身了,落后队真正转变了。穷队、困难队、落后队、后进队,这个问题自合作化以来就存在,年年讨论,年年下决心,上级派工作队整顿,领导干部蹲点,减轻征购任务,给予大量的物资支援,发放救济款,以至撤换领导干部,划小生产队规模等等,可谓办法用尽了,但大多数困难队依然困难,落后队依然落后。因为任何办法,总不能代替社员去干活,社员种田没有积极性,穷队的面貌就改变不了。实行了包产到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穷队很快就翻身了。渭源县祁家庙公社187个生产队中,有31个困难队长期落后,今年一实行包产到户,30个队一年翻身,甩掉了落后困难的帽子,不吃返销粮,不要救济款了。最典型的实例是陇西县碧岩公社的红崖湾生产队。这个队12户53人,居住在海拔2200米的山坳里。12户有11户姓何,都是一个祖父的后代,其中7户是亲兄弟,老三是队长,老五是会计。这样一个兄弟们组成的生产队,生产长期搞不好,老吃返稍粮。1970年改造落后队时,领导上把这个队一分为二,分别并到山下的生产队里,还是搞不好。1978年又重新建队,穷得连个队部和仓库都没有。1979年人均全年口粮只有170斤,劳动日值仅0.12元,吃了7740斤返销粮,用了520元救济款。就是这样一个穷队,1979年冬天实行包产到户,今年一年就变了样。九月中旬,公社袁书记带我们去逐家访问,全村人都笑逐颜开,没有一个不称道包产到户好的。据逐户计算:今年这个队交了征购,集体提留,留足籽种、饲料后,人均口粮为948斤,人均食油26斤,人均现金收入12元;三项合计,人均收入约250元。这个穷得有名的困难队,今年成了全县收入水平最高的队。
第八,社会风气变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古人说:“衣食足然后知荣辱”,是有一定道理的。包产到户之后,生产大发展。社员生活大改善,物质生活一好,精神面貌也改变了。过去在队里分粮分得少,不够吃,常常为多一点少一点吵嘴打架。现在都向生产队交粮,就少掉了许多是非,加上生产生活好了,大家都能谦让。不少队在包产到户以后,社员自愿结合,搞起耕作的互助组,谁家有了困难,也能相互帮助。祁家庙公社去年1至4月,到公社“打官司”的民事纠纷有140起,包产到户后,今年上半年只有三起。群众说,大家忙着搞生产,谁有功夫闹是非。过去每年秋季,公社大队都派有民兵巡逻,但偷青的事,年年总有发生。今年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粮食,不派民兵巡逻了,也没有人偷了。
第九,干部参加劳动了,作风改变了,干群关系密切了。过去干部参加劳动少,名为不脱产,实际上不劳动、少劳动的干部越来越多。这也是合作化以来多年想解决但解决不了的问题。实行包产到户,干部也都包了责任田,不用教育,不用号召,干部们都去劳动了。会宁县崖坡大队支书程建业说:“我以前十多年干的活,也没有今年半年干的多。”现在干部也减少了,一般大队留三个干部(支书、大队长、文书),生产队留两个干部(队长、会计),起到了精兵简政的作用,减轻了社员负担。包产到户之后,干部不用催种催收,也不要敲钟喊人了,一般行政工作就好做得多,所以现在也没有躺倒不干的干部了,公社干部也免掉了“副队长”这个工作。原来有些地方,干部不劳动,多吃多占,贪污挪用,群众有气,干群之间关系很紧张。现在干部参加劳动了,队里的提留有数了,多吃多占,克扣群众的现象基本上没有了,干群之间的关系就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第十,政策符合民意,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我们到几个今年已经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社队访问,社员、干部们差不多是异口同声地说,今年是“人努力,天帮忙,政策落实多打粮”。有的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农村政策进一步放宽,步步都符合我们农民的心意。党中央领导同志说索性实行包产到户,这话说到我们农民的心坎上了。渭源县祁家庙公社党委书记张均,去年真理标准讨论后,就在全公社实行了包产到户,当时各方面对他的压力很大,也有些好心的同志劝他不要冒险。他在党委会上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古人尚能做到,我们共产党员为什么还做不到,搞包产到户能增产增收,就是我坐了牢,也有人给我送饭。”在公社党委的带动下,全社的包产到户坚持下来了,这个社一年就翻了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他为“张爱民”。我们这次到祁家庙公社,张均激动地对我们说:“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真及时啊!中央真是了解下面的民意啊!”
农民称赞党的政策好,不仅表现在言语上,而且表现在行动上。今年定西地区,几个已经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社队,都是提前交公粮、交好粮。我们在陇西县红崖湾生产队时,社员们正在交公社的头一份公粮。队长告诉我们,麦子还在打场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就来催促说:“你们是带头搞包产到户的,今年一定要早交粮,交好粮,这不光是你们的事,这也代表我们啊。”我们在渭源县时,魏县长告诉我们,截至中秋节,入库的公购粮总数是80万斤,其中祁家庙一个公社就占40万斤。
包产到户在甘肃的实践,和在安徽、河南等地一样,很短时间内就使农业生产大发展,社员生活大改善,精神面貌大变化,社会风气大改变,并且使在原来那套体制下长期克服不了的弊病和解决不了的矛盾,很快地克服了,解决了。包产到户还刚搞不久,它对于农业发展的更大作用,它的优越性,必将在今后一个阶段内日益显示出来。
三、包产到户的发展前途宽广
包产到户能够增产、增收,能够治穷、治灾,这点已经被千百万群众的实践证明,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了。但是,包产到户将来会怎么发展?她的前途是什么?包产到户仅仅是权宜之计?还是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这些问题是广大农民群众极为关心的。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在农村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虽然这些地区实行包产到户时间不长,有的只搞了一年多,但已经可以看出包产到户未来发展的端倪,看到它发展的趋势。应当说:包产到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解决农民温饱的临时措施,而且可能成为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桥梁,很可能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起点,从此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来。
在甘肃,我们从省委、从地县的领导部门,从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干部那里听到:搞包产到户之后,再要回到原来搞农业的老办法上去是不可能了。一是农民不会答应;二是生产发展了,各方面会发生新的变化,也完全没有必要再回到老一套的形式中去了。那么包产到户之后,农村将会怎样发展呢?我们从广泛的调查中,看到的轮廓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实行包产到户会促进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三四年内,农村就可以改变原来那种吃饭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被动局面。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情况,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据我们和不少县、社、大队干部座谈,实行包产到户两三年之后,有一部分人(占30%~40%)会先富起来,有一部分人(占40%~50%)会比现在显著地好起来,有少部分人(占10%~15%)虽然会比现在好,但生活还会有困难。
30%~40%的农户会先富起来。一是劳动力多,劳动力强的户。这类人家兵强马壮,在包产到户之后,勤奋肯干,务农有一套技术。有的第一年就收入几千斤粮,上千元现金,不要几年就富起来了。如陇西县红崖湾生产队张魁,四口人,三个强劳力,包种34亩地,今年29亩粮田,产粮5510斤,扣除任务、饲料、籽种后,人均口粮还有1067斤;6分当归,收入300元;4亩油料,能榨油120斤,扣除任务16斤,人均26斤;另外还养12只羊,2头驴,1头猪,10只鸡,年收入800元以上。二是农村的五匠,木工、瓦工、毡工等等这类人有技术,有现金收入,又包种了土地。过去工钱收入要大部分交队记工分,分口粮,现在不用交了。三是农村的能人,有种瓜、菜、药材或养猪、羊、鸡、蜂等特长的把式,他们的专长有条件发挥了。四是干部、工人家属,特别是本县本乡的干部、工人,他们一有工资收入,同时回家方便又可以把田种好,可以兼得城市、农村的各种好处,老百姓称他们是“工农联盟户”。五是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干部,他们一般分的土地好,关系多,门路广,容易买到优良品种、化肥、农药,而且还有补贴等现金收入,他们中的多数会先富起来。这五种人的共同特点是有较强的劳动能力,有专长,有资金,有门路,包产到户之后,同所承包的土地结合起来,农业生产会很快提高,再加上其他收入,两三年就会富起来。
40%~50%的农户会比现在显著好起来,多数农户虽然没有上述五种人的条件好,不会像他们那样富得快,但是因为包产到户之后,调动了积极性,生产也会很快搞上去,加上负担减轻了,提留少了,收入也会增加,生活也会很快好起来。
10%~20%的农户可能还会有困难。这部分人就是农村的困难户。他们劳力少而弱,或者主要劳动力有病,或者不会经营,不会计划,又没有务农的技术专长。在山区还有一些家庭主要劳力是呆傻病人。这些农户在包产到户之后,独立耕种有困难,种不好,管不好。生活会有困难,个别户甚至比过去还要差些。另外就是一些二流子、懒汉,他们好逸恶劳,东游西逛,过去就是靠吃大锅饭,吃集体,这些人包产到户后也不会好好干。
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几年之后,就会发生上述分化。这是否就是有些人担心的两极分化呢?对此要作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包产到户之后,农村会发生分化,但这不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两极分化,这是任何生产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包产到户之后,在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农民由于勤奋劳动,善于经营,先富起来;一部分农民由于条件限制,后富一些。只是富裕程度不同,先后不同,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而且这种差别在原来集体经济中就是实际存在的。事实上,只要生产发展起来,国家和集体就有力量通过社会福利(包括社会救济)来帮助那10%左右的困难户。实践证明,用拉平的办法来照顾他们,结果限制了大部分人,特别是劳动力强的那部分人的积极性,生产搞不起来,只能是大家绑在一起穷。这个教训,我们千万不要再重复了。
第二,包产到户之后,社员之间不仅会有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还会出现职业上的分化。若干年之后,农村会出现经营各种副业的专业户。他们会从农户中分化出来,那时农村的多种经营就真正发展起来了。我国大部分农村,由于人多地少的缘故,社员单靠经营农业,特别是单搞粮食,是富不快的。“若要富,要搞农工副”,这是农民已经总结出的经验。我国农村有兼搞工副业的历史传统。在像定西等地区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无力搞较大规模工副业的农村(1979年定西地区七个县社队企业总产值只2498万元,只相当于发达地区一个公社的工副业产值),在包产到户以后,农民劳动效率提高了,就会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加上政策放宽,就使得农村有了广泛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和可能。我们在榆中县,陇西县等地看到,农民都在积攒钱购买母畜,羊只发展很快,有的在准备发展养猪、养鸡、养蜂,有的在准备种当归、党参和瓜菜,有的在筹备办粉坊、油坊,也有的在串联筹备砖瓦窑,石灰窑。
未来农村发展的趋势己很明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