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来自于从顺应群众的要求和实践中形成的办法。纵观张自强同志的工作经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出生于农村,致力于农业,有缘于农民。他不管干什么工作,始终信守着一条“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理念。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奉行着一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尤其是在陇西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全县的村村社社、山山洼洼,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人民群众办了许多受益当前、惠及后代的好事、实事、大事。他那种遇到问题和困难都是问道于民、求是求实的一贯作风,每临大事都能善于倾听群众意见、敢于为民做主的创新精神,做事做人都要符合客观规律、言行一致的科学态度,在当地干部群众中有口皆碑,广为流传。正如专访中说到的那五件事,读了之后,令人回味无穷,感动不已。正是由于他在同群众的促膝交谈中,甚至在听到看庄稼的农妇的“骂声”中,找到了解决群众吃饱饭的办法,看到了农村的希望,从而鼎力支持了红崖湾村的包产到户,进而公开地率先在全县推广开来;正是由于他了解到机关食堂大师傅反映“买不上菜”的情况后,与县委一班人商量决定,比较早地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恢复了集市贸易,果断采取了这项利民便民富民的措施,搞活了城乡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正是由于他总结了植树造林模范贾兴汉这样一个有说服力的典型,并提出将林权归还给个人,在全县引起了轰动,很快调动起农民在房前屋后、河滩荒地植树的积极性,掀起了绿化高潮;正是由于他在人缺口粮畜缺草的荒年,发现有个单庄独户人家养的牲口膘肥体壮、繁殖兴旺,从而在全县推行分户喂养的办法,度过了饥荒,发展了牲畜,促进了生产,等等。这些事情,这些办法,看起来似乎很小,但很实际,也很管用。一放就活,一包就灵。从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这些小事、实事、好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都在贯穿着一条当官要为民办事的红线,体现出一种民以食为天、官以民为本的民本位思想。这种具体的、朴素的民本位思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将来,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做事做人做官的诫勉和准则。
三是来自于领导班子团结配合所产生的合力和信心。回顾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每一项重大改革的出台,每一条利国利民措施的推行,都是在争论中探索前进的,都是在领导的支持下取得成功的。陇西的包产到户也不例外。如果不是县委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决策,不是县委一班人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和工作上的通力配合,就不可能率先实行,或者就会减缓推行。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改革遇到阻力、压力的时候,领导班子中不但没有一个人指责或退缩,而且还有人挺身而出,支持张自强同志不要害怕,说出了“天塌下来大家顶,要坐监狱一起坐”那样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话。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多大的精神力量!想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么领导班子如此的凝聚力、战斗力又是怎样形成的?从专访的字里行间,从我与张自强同志多年的共事之中,产生了这样的体会,一个领导班子的力量在于团结,团结的主要责任在于主要领导。张自强同志从陇西到陇南,从基层到高层,他始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当好一班之长,带好一班人,自己首先要做到:一是实,二是公,三是廉。实就是做人要老实,办事要务实,工作要扎实。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上,拿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特别是在“苦甲天下”的陇西和山大沟深的陇南那样极度困难的地方搞工作,当领导,只有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扎实奋斗、长期奋斗,才能见到实效,留下“德政”,受到欢迎。公就是说话讲公道,用人讲公平,为政讲公开。在法律、纪律、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徇私情,不搞照顾,不搞特权。因而,群众顺心,干部齐心,上下一条心、一股劲,干成干好了不少有益于、有利于人民的事。廉就是为官务必严于律己,清正廉明。言行一致地做到不贪不占、不收不送、不卡不取。张自强同志在陇西、陇南的廉洁自律是同事们公认的。他从不乱花国家的钱,不贪不占。说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是公道的。事实说明,“实干、公正、廉明”是为官的基石,是领导班子团结的保证,是威望和力量的源泉。这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一条真理。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为改革开放付出心血、做出贡献的人。重读《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可以而且应该有很多的事可忆,更多的话可说。上面我只说了我特别想说的三个问题。谨以此作为我的感言,作为对我家乡陇西的希望。希望陇西的工作像当年实行包产到户那样更加勇于实践、敢为人先;希望陇西的各项事业发展更好更快;希望陇西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何光第
2009年2月21日
(作者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可贵的探索深刻的启示
《红崖湾的秘密——1978年陇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录》即将付梓,编著者张全有同志送来样稿并索序,因匆匆浏览一过,掩卷深思,感慨良多。
红崖湾的故事所讲述的是甘肃省陇西县农村30多年前发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书中所记述的都是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人和事,但读后却令人为之动容,为之低徊不已,久久难忘。包产到户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本是很平常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但是放在30多年前,却是令人生畏不可触及的禁区。红崖湾的故事反映的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县委和公社领导顺应农民群众的生产要求,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率先搞包产到户的自觉尝试,这也是它与安徽省小岗村由农民自发尝试包产到户的不同之处,因而愈加显得难能可贵。反复吟咏红崖湾的故事,其可贵的探索和深刻的启示集中到一点,就是揭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真谛,使我们对党的思想路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红崖湾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红崖湾的故事蕴含着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农民天生的职业就是种地,他们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如何种田,怎样多打粮食,他们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如何对待群众,这是检验我们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试金石,也是衡量我们是否真正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标志。正如书中所述,包产到户最初也是农民群众有要求,而后得到有良知有远见领导人的认可和默许才得以推广开来。所以,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应当时刻关注老百姓的意愿,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与要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集中并开启民智,尊重和调动民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把党的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我们的事业才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红崖湾的故事告诉我们,农民安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天下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和农民占土地和人口的绝大多数,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纵观历史,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们党的工作重点,国家出台的许多涉农惠民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领导者在制定政策时的出发点和愿望都是美好的。譬如实行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当时也是为了利于互助合作,最大限度地解决一家一户无力办也办不了的事。但由于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广大群众的意愿,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又如公社化时期大办食堂,当初之所以肯定并推广这种做法,也是为了减轻农民的家务负担。可是强迫命令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最终不得人心,很快解体。从大办食堂、实行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到恢复家庭联产承包制,这一深刻的历史变革说明,我们的各项政策从制定到落实,都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把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和“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标准。******同志曾反复告诫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不尚空谈。”因此,相信和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过去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我们今天科学发展征程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前提。
红崖湾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勇于和善于解放思想,大胆突破禁区。思想的禁锢必然导致僵化和群体失语。法国作家欧仁·鲍狄埃在其著名的《国际歌》中写到“让思想冲破牢笼”,道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心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业史也告诉我们,从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从实行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到恢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一次社会变革,既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更是思想解放、禁区突破的必然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就在于果断停止了“阶级斗争天天讲”的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性突破。正是有了对禁区的大胆突破,才有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伟大转折,也才有今天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繁荣兴旺。从红崖湾的故事来看,如果当初不搞包产到户,我们很难想象,红崖湾的农民今天仍将停留在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之中。因此,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突破禁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减少折腾,我们才能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往直前。
红崖湾的故事虽然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红崖湾的探索精神具有鲜活而永恒的生命力。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在不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中逐步走向成熟的。我们今天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就能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更加美好的家园。
愿所有读到这本书,讲述或倾听红崖湾故事的人,都能从中产生并获得一种心灵的启悟。
是为序。
蔺京林谨识
己丑仲秋于兰州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
亲历者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