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效率研究
2698200000023

第23章 生态经济发展研究(4)

2.3.2发展适宜黄土高原地区特点的畜牧业种植业与畜牧业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产业,农牧结合是土地、种植业和畜牧业三位一体的农业生产,是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以求得最佳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种植业是利用植物生理机能,通过人工培育把土壤中水分养分和太阳能转化为农产品的社会生产功能部门,而畜牧业则是利用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饲养繁殖把饲料转化为畜产品的社会生产功能部门。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受一定自然条件制约,同时也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都是有生命的繁衍和发展,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农畜产品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和轻工业医药原料。2000年,中国工程院任继周、山仑院士也先后提出“西部发展,草为先”的观点,该论断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尤其重要。需要确定若干试点,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畜牧业发展摸式。比如草、畜品种的选择以及饲养方式的试验等。应积极引导,多渠道发展,如“林农结合”、“林果结合”、“林药结合”、“果药结合”、“草药结合”等。可以说草业是黄土高原正在兴起的朝阳产业。

它对国土绿化、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牧业发展,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净化美化环境、生态建设和发展生态特色经济的作用是无以替代的。草是最雄厚的绿色生物能源,其种类多,适应性强,覆盖面积大,更新速度快;草是自然能源合成的最廉价优质饲料,是通过家畜转化为肉、奶、皮、毛、绒、肥料等畜产品的基础物质;豆科牧草有生物固氮、改良土壤特性,是保持水土、防风防沙的先锋植物;草又是城市中天然“氧吧”。草业在综合治理国土退化中起主导作用,在山区绿化开发中起主体作用,在再造秀美山川和发展经济中起特殊作用,可以说“草是绿色黄金”、“可持续再生资源”。发达国家草地牧业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有的高达80%,而我国仅占10%左右。黄土高原区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势在必行,潜力很大。

2.4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特色农业与特色旅游业的同步发展,是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草畜业、果品业、中药材产业等绿色产业,具有调节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而大力发展旅游业既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很小,而且对发展绿色产业有促进作用。黄土高原提升产业层次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对自然资源特别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并行不悖。黄土高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质量与数量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名录的)、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有些旅游景区已列入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地理人文景观、水域风光、古迹建筑三类旅游景观最为突出,地文景观非常丰富,有宗教旅游、沙漠与草原景观、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景观、民族风情旅游等。如山西省潞城的高山流水风景区、世界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亚洲第二大震湖——宁夏西吉县党家岔的堰塞湖等;古迹建筑景观有陵墓、革命遗址、文物古迹等,如成吉思汗陵、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它们已成为我国自然观光旅游、历史考察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以及登山探险旅游的胜地。

2.4.1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注重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发,遵循“统一规划、循序开发”的原则。一是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开发生态旅游,加大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力度,定期进行科学的环境研究和监测,确定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力。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游客数量和旅游活动安排。应首先制定生态旅游规划方案,使生态旅游开发活动有章可循。同时,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从长远利益出发,把环境效益放在首位,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二是确定生态旅游开发单元,限制生态旅游活动的范围,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是加强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环保知识的教育,使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经营者、从业人员和当地社区居民都认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义。

2.4.2加大投资,提高生态旅游服务接待水平生态旅游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绿化、旅游服务设施等方面。同时,要注重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的学习。比如,导游应加强学习黄土地貌科学知识,向游客讲解黄土地貌的生成、环境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知识,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4.3提高社区参与水平,增加社区居民收入生态旅游注重社区居民、开发商、经营者共同受益。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当地居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积极性,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鼓励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管理,实现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5合理发展清洁特色工业

2.5.1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发展工业是把经济落后地区的农牧民从传统的农牧业中解脱出来,减轻人口对土地压力,是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现在摆在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面前的课题是: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在什么地方发展?这就提出了一个工业结构科学合理布局的问题。在生态脆弱地区,对那种耗水大、污染重的产业不应作为选择对象,千万不能走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的急功近利的路子。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力度空前的推行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输出战略。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日前证实说,在他们汇集的中国水污染地图和空气污染地图上,被环保部门点名批评过的跨国公司的数量,已经从2006年的八九十家增加到2007年的近三百家。

与此同时,我国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量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外地转移的势头强劲,对经济落后地区构成空前严重的环境威胁。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利为民所谋”的时代高峰,确实落实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保护已经极度脆弱的生态与环境。

2.5.2依托比较优势,发展绿色食品企业需要明确的是,绿色食品决不应局限于少量的现在超级市场上展现的特高价的绿色标志的食物精品,还应考虑富裕起来的广大人民一日三餐生活必需的洁净的“粮、豆、油”、“瓜、果、菜”、“肉、奶、蛋”。既应是无污染的干净食物,同时在价格上也应是广大消费者可以承受得了的。当然,为了满足高收入阶层的需求,高档次的绿色精致食品也是必要的。洁净的生态环境和安全无污染的生产过程是绿色食品的基本保证。黄土高原丘陵山地、沟壑区独具洁净的生产环境,依照“土壤—植物—动物”的物质系统规律,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品位。创名牌,出效益,实现百姓富裕、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

长期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是以技术为武器、以征服者自居,无休止地“与天斗,与地斗”,无限制地索取自然资源,包括对土地过度开垦,草原超载过牧,森林过度采伐,湖泊、沼泽及湿地过度垦殖与利用,以及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采、乱堆乱倒等,结果导致了土壤侵蚀、洪灾泛滥、河道断流、绿洲消失、沙尘暴肆虐等一系列生态灾难的发生。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反过来构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建立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系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必须要跨越的“卡夫丁大峡谷”。人类必须由“征服自然”转变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由“斗争哲学”螺旋式上升到“和谐哲学”,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永久性“天人合一”。为此,必须用现代生态文化来塑造作为主体的人,使每个人都成为具有现代理念和特征的生态文明人。在此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家庭,进而建成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城市,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高度生态文明,这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一条非常可靠而现实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