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概念
环境是指人类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加工、人工改造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它是以人类为中心、围绕着人类而存在、由自然要素所构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物质条件和空间的一种人类环境和物质环境。通常它的范围包括海平面以下11千米至海拔8.6千米,在这个范围内具有适合人类生存的各种基础物质条件。
环境对人类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空间;二是为人类提供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资源和条件。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于是迫使人们去认识环境,从而形成了环境概念。
环境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环境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形成的,主要局限在与“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有关的问题上以及与人类当时生活直接有关的范围内。广义的环境概念,即“大环境”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既包括了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既包括生活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也包括生态环境(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的总称)。人类逐步认识到,除了需要治理“三废”污染以外,更需要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不仅要消除对当代人的污染损害,而且要为人类持续发展和将来保持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这种大环境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1980年3月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以及《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罗马尼亚环境保护法》等都是采用了大环境概念。我国环境保护法同样采用了大环境概念的内容和外延。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环境概念的内容和外延,将会不断扩大。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和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变化的现象。它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涉及人类能否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般来讲,由于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同,环境问题分为两类:
1.自然原因。这是指因自然本身的某些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如地震、水灾、火山爆发、泥石流等。因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2.人为原因。这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所造成环境破坏和质量变化的问题。因为人为原因所致的环境问题,通常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由于第一环境问题是人类难以控制和避免的,因此,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第二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即自然资源的破坏;另一类是指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全球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全球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问题是人类出现以来一直存在的。它是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带来的负效应。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破坏自然资源,环境问题并不十分突出。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的出现和城市化的发展,除了自然资源破坏加剧以外,“三废”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以后又相继出现农药污染和放射性污染以及噪声、震动、电磁波辐射、粉尘、恶臭、地面沉降等其他公害陆续出现,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可分为: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水污染、噪0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食物污染、其他有毒有害物品污染等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①化学性污染。主要是指某些单质或无机、有机化合物被引入环境,由于化学反应,而发生了破坏作用,如汞、镉******、农药等等。②物理性污染。主要是指光、热、辐射线、固体、废物、粉尘、噪音等因素对环境的破坏。③生物性污染。主要是指由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逐渐达到空前严重程度,并相继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十大公害事件”①,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重大损失,足见环境污染和破坏,已发展成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在对环境问题虽
①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十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带来的严重影响和损失。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回顾这些事件,让我们人类善待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保护环境,和谐发展。这“十大公害事件”是: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由于SO2和粉尘污染,一周内60人死亡,数千人患呼吸系统疾病;1943年美国“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洛杉矶市的200多万辆汽车排放的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烟雾致使大量居民中毒死亡;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造成事件第一天17人死亡,5900人患病;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SO2在浓烟中积聚不散,造成12000人死亡;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10人,8%的50岁以上老人发病;1953-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由于石油化工排放含汞废水,导致283人汞中毒,60多人死亡;1955-1972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因铅、锌冶炼等排放,含镉废水污染水源,导致258人中毒,128人死亡;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因生产米糠油时,使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混入米糠油,导致10000人中毒,16人死亡;1984年印度“博帕尔毒气事件”,由于设立该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储罐爆裂,大量剧毒物甲基异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人死亡,十几万人受伤的惨剧;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由于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13万居民被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临国,核尘埃遍及欧洲。
然有新认识,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污染仍然触目惊心。
据报道,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发现严重畸形的青蛙(有的有
三条腿、有的前两条腿缺失、有的后腿长了三条或四条),这一消
息引起了世界各国环境学家的关注。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动物畸形是由于水源污染所致。显然,使青蛙畸变的
水源也在影响和作用于人类,如不及早防治,其后果的出现只是
一个时间问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8年列出的全球十大威胁人类的环境祸患中,有7项是环境污染问题或者与环境污染有关:①空气污染;②极地臭氧层空洞;③海洋污染;④水污染;⑤化学污染;⑥温室效应;⑦危险废料的大量倾泻等。《世界资源报告1998—99》指出,23%的全球疾病与环境因素有关。
(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环境污染有以下明显特征:①影响人群的范围大;②作用时间长;③容易被忽视;④污染物种多;⑤治理困难。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复杂的,严重的,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环境污染引起的急性危害。当污染物大量污染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环境,大量有害物质短期内进入机体时,可引起机体急性或亚急性中毒甚至死亡。有毒范围有时可以波及整个工业城市,或影响到一个甚至几个工业区。
2.环境污染引起的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物质、低浓度、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危害即为慢性危害,因机体中毒聚集或损害累加而成。其特点:一是低浓度环境污染物长期作用,可影响机体的正常发育和生理生化功能,使机体防御功能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对感染的敏感性增加;二是低浓度环境污染物长期作用,可使慢性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增加;三是持续性蓄积危害,环境污染物在水、空气、食物中含量较低,但日积月累,在体内可以达到相当程度,有的可以通过食物链以千倍、万倍以上的浓度在生物体内聚集,继而转到人体蓄积引起疾病。
3.环境污染引起的致癌作用。肿瘤的病因学十分复杂,许多环境工作者通过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证明其与环境污染有一定的关系。如大气受致癌物质苯的污染,可使肺癌患病率升高。水污染与肝癌有密切关系。臭氧层的破坏,使皮肤癌的发病率增高。纵观有关调查资料可以看出,环境污染与肿瘤之间仍不能建立完全的因果关系模式,但是环境污染物中的某些成分与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之间存在联系。
4.环境污染对遗传的影响。环境因素可以影响生物体的遗传性质,使遗传性状发生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某些工业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种化学有害物质大量进入人类环境,使人类出现畸变,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这些先天畸形绝大多数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有关,而这些异常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环境污染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有诱发作用(对某些内在基因变异的敏感个体、产生诱导、导致发病)和致变作用(污染物中的致变物质、可触发基因突变)两种类型。
5.环境污染的其他危害。环境污染可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必要的空气、水、土壤、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流行;环境污染中,有许多致敏源,可以使敏感人群发生致敏反应。如大气中的SO2是导致哮喘病的变态反应源,铬可以引起过敏性皮炎等。环境污染破坏了环境的一般卫生状态,使人类的生活空间卫生程度大大降低,给人类精神状况带来不良影响。
三、环境保护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源泉。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助于环境保护、改善和优化。
(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人们(政府、组织和人民)根据生态平衡规律和其他规律的要求,自觉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实施环境卫生监督,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危害,其实质是协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保护的范围及其广泛,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二是防止污染环境和其他公害。无论哪一方面,其卫生环境监督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自然环境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防止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积极治理已经造成的污染,不断改善环境,为当前和将来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保障当代人身体健康,造福子孙后代。
环境保护手段很多,包括:行政、经济、技术、教育和法律等途径,其中法律途径是环境保护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学会采取行政、经济、技术和法律手段来治理环境污染,但未明确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反污染运动,人们对环境保护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仍较狭隘,仅停留于“三废”的治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极为明确的科学概念,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此次会议明确提出:环境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从此,“环境保护”有了较为严格的含义,这一术语被世界各国通用。
(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近百年以来,发达国家在自己的工农业快速发展,取得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饱受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危害。因此,他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逐步采取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其环境保护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被动治理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在19世纪末由于连续发生的几起震惊人类的公害事件,许多国家不得不采取治理措施。但当时由于对引起公害事件的原因不清楚,同时,对公害事件的科学研究与调查投入不够,此阶段只能被动采取限制措施,加强对“三废”的治理,虽然使环境质量有了改善和提高,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尾部治理环境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却是被动的。
2.综合治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13个国家参加,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环境保护的历史转折点,从此,环境保护从被动的单项治理转向主动的综合治理,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重点工作放在规划问题和政策问题协调上,要求环境治理,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3.战略决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和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等70余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102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亲自与会。会议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表明世界环境保护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保转向环境与发展的主题,也标志着世界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上取得了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对人类与环境两者的内在关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和进步,是人类必然的,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