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2697700000063

第63章 “河州贤孝”代代传

以劝善警恶、贤良孝顺为演唱内容的“河州贤孝”是由河州汉族盲艺人手持三弦自弹自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数百年来,因其唱词优美动听、曲调古朴动听而深受甘、青一带各族人民的普遍喜爱和欢迎。

据民间艺人传说,“贤孝”的雏形早在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在河州已有演唱。当时,男子们大都被抓去修筑长城,旧时的瞽目人(盲艺人)也同样抓去在每天工休时给做苦役的劳工们弹唱“贤孝”以解除他们的极度疲劳和思乡之心,从而加快了筑城的进度。历史往往有许多巧合,提起“贤孝”,它与三弦的渊源竟有着惊人地相似之处。明代田汝成在他写的《西湖游览志》中说:“杭州男女瞽者(盲人),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评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可见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由民间盲艺人演唱的“贤孝”在我国民间的流传地域之广和流传年代之久远了。

古老的河州“贤孝”正是在一代又一代身背三弦、走街串巷、以卖唱求生的汉族盲艺人手中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的。早在清末民初时,康尚德、陈德明、王有禄、李银娃等知名的河州盲艺人曾流落到甘、青、新各地,设摊演唱,收徒传艺,使“河州贤孝”的美名远扬大西北。当地的不少不识字的百姓正是从“贤孝”中“博古通今”、“知书达礼”的,可见“贤孝”作为民间文化瑰宝的确起到了传授知识、弘扬美德、鞭笞丑恶的积极社会功效。

“河州贤孝”的演唱内容多是艺人们据书编唱、世代流传的。在演唱时,他们把表现国家兴亡、歌颂忠臣良将类的唱本称为“国书”,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包公案》等等。这一类唱本多是些长篇连唱,因而多选择在旧时的茶馆、人家去演唱,时间长达半月至一月不等。为了增加演唱时的效果,一般由两个艺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用二胡、三弦对奏表演。此外,还有另一类反映孝顺父母、讴歌爱情等日常生活的唱本被称为“家书”或“小本”,如二十四孝故事、《花亭相会》、《老鼠告猫》等等极富生活情趣,诙谐幽默,大多在走乡串户、街头设摊时演唱。精彩的情节唱段,悠扬的曲调弹唱常常吸引不少过往行人驻足聆听。旧时,河州的“盲艺人”还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创作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唱本,如《尕司令打河州》、《韩起功抓兵》及《老撒拉》等,虽然有些内容与事实真相有些出入,但它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如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风土人情。

“河州贤孝”的唱词灵活且富于变化,情节大都跌宕起伏,唱词的字数、句数可自由即兴增减,而其音调多为曲牌连缀形式,吟诵性的唱腔“述音”是陈述故事的基本格调;悲泣性的“哭音”则伴随“人物”的哀怨悲苦而出现;明快性的“夸官调”渲染着“金榜题名”时的荣耀;铿锵有力的“武音”使听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的刀光剑影之中。整个演出中,盲艺人手中的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时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时而又“嘈嘈窃窃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唱本主人公那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和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常常令听者如痴如醉、淆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