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2697700000027

第27章 质地多样的矢锋

小小箭头,极具文化内涵。自它产生之日起,就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今收藏界,箭头为杂项类的一种,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朝代,其形制、材料、用途是各不一样的。

箭头通称矢锋,又称镞、镝。据考古资料,1963年,在山西朔阳峙峪旧石器晚期遗址出土了石镞,距今已有28000多年,可见先民们在捕猎时已经使用。在临夏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齐家、辛店文化遗址中也出土有数量可观的骨镞、石镞,其形制十分精美。到了商、周时期,箭头已由青铜制,主要用于战争,成为极具杀伤力的远射程武器。

矢镞是箭铤前端的锋刃,形体为尖锐的锋和张开的两翼及脊和铤组成。它的各部分的专名是:前端箭头称为前锋,两边称为翼,翼上的锐利部分称为刃,两翼下垂的刺称后锋,后锋与脊相连处称为本,中间为脊,脊后端与铤连接处称关,关后端的圆棍为铤。早期的铜镞,呈扁平的圆叶形,尾部有不规则的铤,形态拙陋;后来,两翼夹角逐渐增大,翼末的倒刺日趋尖锐,沿两翼的侧刃呈现出明显的血槽,杀伤力增大。商、周时期式样基本相同,但周镞两翼比商时夹角大些,以扩大中箭者受伤面积。春秋后,从扁体形态改为三棱锥体,由两翼的侧力前聚成锋改为三棱的三条凸起的棱刃前聚成锋,因而增强了穿透力。其脊部加长,双翼下垂,把过去两侧平伸而微向下弧的翼刺,改成后伸下垂的翼刺。这就开启了后来一直流行汉代的三棱锥体镞之先河。

还有一种鸣镝,前端有锋刃,后面有铤,铤部上端带有葫芦形物,上有3或4个小孔,射出时发出声响,作为信号或警报用。相传为匈奴首领冒顿发明。

临夏地处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羌戎与中原王朝多次发生争战的地方。古来河湟多战事,汉代赵充国屯边,唐宋在此设茶马互市,明代在此大量驻军。故临夏地区出土的箭头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