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2697700000017

第17章 保安族及其形成

在地处甘肃西南部临夏州西北角的小积石东麓,有一个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保安族。

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约1.6万人,大多聚居在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的大墩、梅坡、干河滩村、刘集乡高赵李家村、柳沟乡斜套村,另有部分居住在刘集乡肖家村、团结村、安民湾,柳沟乡袁家村,还有少数散居在青海河东地区和新疆地区。

保安族的先民原先居住在河州辖同仁地区(现属青海省管辖)。蒙古汗国成吉思汗22年(1227),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成为蒙古军队驻扎的重要军事据点。

一些蒙古“探马赤军”中的中亚回回色目人就地驻扎屯垦,被称为“守边防番”的“营伍人”。元世祖后期编入民籍,成为民户,保安族的先民。明洪武时,建有保安站。明万历年间扩建为保安城,隶属河州卫。隆务河畔的保安城、下庄、尕撒尔“保安三庄”和杂居在铁匠城、年都乎城、郭府日城、黄乃亥琼吾古城的保安人与当地的藏、土等民族相邻,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开发了这片土地。

由于参加反清起义,加之争夺水源和宗教方面的一些矛盾而受到排斥,保安人于清同治三年秋被迫离开家园,举族迁徙。他们先到循化,受到当地撒拉人的热情接待,据说被分别安置在循化城西韩姓“上四工”(苏只工、查家工、街子工和查汗大寺工)的许多群众家中。因当地人多地少,加之连年遭遇干旱,三年半后,保安人于同治七年再次东迁,过积石关,来到大河家地区居住。下庄人居住在甘河滩,保安城的人落户在梅坡,尕撒尔的人居住在大墩,这就是现在所说的“保安三庄”。

部分保安人到藏地甘藏沟、麻巴、旧城落脚,不久又被当地头人安置在柳沟的尕集、斜套和刘集的高赵李家定居。保安人初到大河家时,这里还是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但意志坚强的保安人,以极其顽强的精神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艰险,最后在大河家生存繁衍和发展下来。一百多年来,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建设起了美好的家园,充分体现出保安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和不畏强暴、剽悍勇敢的民族精神。

保安族离开原来的故乡一百四十多年来,为改变贫困和被压迫状况,保安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道,曾进行了多次反抗斗争。清同治年间,保安族人民同各民族义军一道浴血奋战;清光绪21年(1895年),保安族人民又积极参加河湟反清斗争;光绪26年(1900年),有几十名保安族士兵参加反抗“八国联军”的战斗;抗战时期,十几名保安将士参加抗战。民国时期,保安族人民不堪忍受恶霸地主的压迫,多次联合其他民族的劳动人民,开展争水、争林、反霸和抗粮斗争。这些革命斗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反动统治者,在保安族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不承认保安族为单一的民族,称他们为“保安回”、“番回”。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命名为保安族。保安族人民从此步入了民族大家庭,并真正获得了新生,过上了富裕美满的新生活。1980年6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依据保安人的语言特点、人种特征、DNA分析、生活习俗,经过学者们论证,说明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周边的各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全民信仰******教。日常生活中,他们喜狩猎,擅长冶铁技术,男子中外出经商者较多,同时喜欢饲养牛、马、骡等,是一个团结互助、尊老爱幼、乐善好施、勇敢无畏和善良朴实、善于博采众长的民族。

数百年来,保安族不仅缔造了本民族的光辉历史,还同各族人民一道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灿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