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放到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多么高明的校长!他用以奖代罚的方法触动了孩子的心灵。“亲其师,善其道。”当一个孩子被校长宽阔的胸怀所包容时,他内心产生的是深深的感激和强烈的震憾,那将会使他终身难忘。在这种情况下,不必“批评”、不必“指责”,孩子自己就已经心悦诚服地知错了。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陶行知先生“包容学生”的思想已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弘扬。北京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就提出了“无错原则”。他要求每个老师都认识到,学生是正在成长的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发现和理解这些“错误”的某个方面的价值。要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进行延迟反应,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与改进上。为此,刘校长提出,在课堂上“不让敢于发言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发言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许多老师合理地运用了“无错原则”,只要学生思考了,无论答案如何,都不批评。这样就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有安全感,减轻了心理负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说错的同学,许多老师不是生硬地说一句:“坐下!”而是问别的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大家讨论后再问这个同学:“你同意这个意见吗?”或“你能再说一遍吗?”给孩子改正的机会。课堂上老师评价学生读书时,也一改过去由学生去挑错的作法,而是改为先看优点,再提不是,并且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使用“如果能……就更好”等语言。
“无错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和孩子的积极性。如今,北京光明学校成为全市最热门的小学之一。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固然,老师不一定什么事都去以奖代罚,但是却一定要谨记,多去包容孩子,给孩子自我反省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完美人格,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而且有益加深师生间的交流。
9.寻找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有些是老师可以轻易看到的,但有些却需要老师用心去发现。
长沙市芙蓉区双星小学有一种名为“零处罚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犯了错误,学校不再按规章制度处罚,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同学主动帮助其改正错误。因为“帮助别人”将作为一条优点被写进“闪光的童年”。
主要措施有下面几点:
1、人人都可以记录学生优点。
双星小学取消违纪处罚制度后,给每一名学生都发放了“闪光的童年”记录簿,随身携带。一旦被发现优点,包括学生本人、同学、老师、父母、社区居民,都可以将其记录在“闪光的童年”上。
在双星小学的大操场内,偌大一个操场没有一片纸屑。校长说,自从推出“闪光的童年”记录簿以来,很少有人乱丢纸屑了。即使个别学生不注意,也很快被别的同学捡起来,从而得到一次优点记录的机会。学生们为了多记录一些优点,便自觉养成了争做好人好事的风气。
2、教师的记录充满亲和力。
“你的优点是乐于助人,有一次我摔跤了,你连忙把我送进教室。”这是四年级四班谭钰在同学龚玟的“闪光的童年”写下的优点记录。在这所学校,很多学生都希望把写有自己优点记录的“闪光的童年”送给别人看,每当这个时候,一个个都是喜形于色。
而教师记录学生优点的语言,也从过去生硬的评语式赏识改为极具亲和力的话语。如有一位老师在给一名“差生”写的评语中,用到了这样的惊叹语:“哇,你原来这么聪明,老师小时候可比你差多了,不过,后面还有好多人在追你哦!”
3、相信每个人都有优点。
对于那些一贯比较调皮的学生,赏识有没有作用?
活动刚开始时,学校曾把“差生”集中起来开了一次会。起初,这些孩子都以为是学校又要批评他们了,个个都很紧张。后来听说是要自己找自己的优点,便放松下来了,但没有一个人说出自己有什么优点。
最后一名男生怯怯地说:“我会吃饭。”
其他同学哄堂大笑。老师问明情况后,立即肯定这是优点。接下来,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我会做饭”,老师了解到他是单亲家庭子女,从小就生活自理,马上给他的“闪光的童年”记上一笔优点。现在,这所学校的“差生”都树立起信心,很少有调皮捣蛋的了。
双星小学的这种教育方式值得推广,做老师的如果都能这样用心的去寻找孩子们优点,加以赏识,那何愁教育不好孩子呢?
10.鼓励是激励孩子的最有效工具
在孩子遭受失败挫折时,我们的老师很少能真正的用微笑,用鼓励等积极的方式代替语言上的打击,甚至身体上的惩罚,但这种方式在国外却相当普遍,这不仅让人深思。
对著名的医学专家弗雷德?爱泼斯坦说,遇到墨菲老师是他一生的转折,而学生时代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
他站在黑板前听写,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老师厉声说道:“弗雷德,看看你都写了些什么!”
那时,爱泼斯坦就读于河谷小学一年级。
二年级后,弗雷德的学习状况更糟:不管怎么努力,他都弄不懂简单的算术——甚至理解2+2也有困难。
上三年级时,他父母的忧虑与日俱增,他母亲常苦着脸问:“弗雷德会落到什么地步?”他的双亲均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他的父亲约瑟夫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耶鲁医学院,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精神病医生;他的母亲莉莲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并且已获得了硕士学位。他的哥哥西蒙和弟弟艾布拉姆,也都是好学生。
弗雷德学习非常刻苦,可成绩总是勉强及格。他渐渐地失去了信心。为了躲避同学的嘲弄,他时常装病。
然而,进入五年级后,他幸运地遇上了一位好老师。他的老师赫得特?墨菲改变了他。
一天课后,墨菲老师把他叫到一旁,拿出了他的试卷,弗雷德惭愧地低下了头。但墨菲老师却没有责备他,而是和蔼地说:“我知道这些题你都会,你愿意重新再做一遍吗?”弗雷德默默地点了点头。
墨菲老师让他坐下,用卷子上的每一道题逐一向他提问,弗雷德则以口头方式进行回答……“你都答对了!”墨菲老师高兴地说,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笑容仿佛能驱散一切黑暗,正是这慈祥的微笑照亮了弗雷德的心。
“我就知道你都能答对。”
他随即将弗雷德的成绩批改为全对,从而使弗雷德避免了留级的厄运。
不仅如此,墨菲老师还教弗雷德如何利用已掌握的词汇去记忆新的单词。墨菲老师不仅对弗雷德耐心帮助,而且总是给予热情鼓励。
他曾对弗雷德说:
“你很聪明,孩子。我知道你将来一定会前途无量,我对此充满了信心。”
弗雷德下定决心:
绝不辜负老师的期望,绝不能向困难低头。
这时,弗雷德惊奇地发现,自己似乎具有出众的才能,许多久远的往事竟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脑海里,自己甚至能够清楚地回忆出过去二至四周内的天气情况及每顿饭吃了些什么。
进入初中后的第一年,弗雷德终于将自己的才能首次展现在同学面前,他竟然一字不差地背诵了林肯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说》。
他成功了。
弗雷德的父母请一位心理学家给他测试智商,结果令他们大惑不解:弗雷德的得分相当高。
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提高,弗雷德参加了学校话剧团的演出。
凭借其超群的记忆天赋,他在背诵台词方面表现得颇为突出。与此同时,他在理科方面的学习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不仅使他坚定了信心,也使他萌发了一个伟大的梦想:长大后献身科学,像父亲那样做一名医生。
初中毕业后,弗雷德考入霍尔斯特中学去读高中。
那是一所专门为学习困难的孩子的私立学校。
在这里,弗雷德第一次成了最好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他又被授予了优秀毕业生称号。由于该校校长的推荐,弗雷德进入了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的布兰代斯大学。
1963年春,弗雷德获得了纽约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弗雷德目前是纽约大学的小儿神经外科中心主任,是一位世界上一流的外科专家。由他开创的包括脊髓移植与脑瘤切除在内的多项外科技术,已使许多病人获得了新生,而这些疾病在原来则被认为是无法用手术治疗的绝症。
他很想念那些曾经给他关心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在他的专著《生活的馈赠》出版之后,他将此书寄给他早年的恩师,现已退休的墨菲先生。
在书的扉页上,弗雷德满怀深情地写道:
“送给墨菲先生:您永远是我最敬爱的老师,我将永远铭记我在河谷小学读五年级时您所给予我的关心与帮助,您的热忱与善良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这位墨菲老师对自己学生所做的一切,最大的特点是鼓励,然而,鼓励所产生的力量却是神奇的。
其实,对于老师来说,鼓励孩子并不是什么难事,一句话,一个赞美,一次交流都可能让孩子如淋春风,激起强烈的自信心,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却还有那么多老师做不到,这怎么不能让我们为孩子的将来而担忧呢?
11.赏识不能滥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主要指由于教师的期待,鼓励和热爱而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中国那就是所谓的赏识教育,它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可在具体的教学中,赏识却用的有些滥了。
很多教师在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即赏识教育时,太轻易的就让学生知晓了他的用意为什么呢?主要就是由于老师的表扬过于频繁,表扬的意图过于明显。在欧洲举办的世界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年会上,我们提供的一节数学课例,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急忙要求全体学生为他鼓掌,就像蹩脚的电视主持人硬拉着观众的手要求鼓掌一样。外国人看到这样的视频课例时,既惊讶又觉得好笑。这是中学课堂上的现象,在小学的课堂上可能更多,小学还往往配有相应的语言和物品奖励。一般是“棒棒棒,你真棒”之类,还要奖励什么小红花、小五角星,更有的是在孩子的脸上盖上“好孩子”的印记等。在中学的课堂上目前普遍出现了一种现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把“皮格马利翁效应”记在心上,要多肯定学生。有的教师索性就不管学生回答的质量,一味称“是”叫“好”。往往一节课下来,教师发出去的“好”字不计其数,而效果怎样,学生一般对这样的所谓“表扬”已经习以为常,倒有点麻木,不以为然了,弄得有的学生害怕表扬,或另有一种感觉在心头。所以,现在很多学生反而去要求老师多给他们些批评。由这也看出了学生对老师滥用表扬的拒绝。现在的情况是,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好的表现和不正确的回答,也是以表扬鼓励为主。总要从缺点和错误中找到闪光点,真是难为我们的教师了。不是鸡蛋里要挑骨头,而是骨头里去寻骨髓。
所以说,学生应该要去赏识,去鼓励,但不能滥用,不能没有原则,试想学生做错了事,老师反而加以表扬,那么学生会怎么想呢?教师在运用鼓励手段的时候,要真诚,要发自肺腑。该探讨和批评的时候,也不能回避,也要真挚。在心到的时候,技巧也要到位。要“润物细无声”,不能太直白频繁,否则表扬和鼓励就掉价了。
当然,“赏识教育”并没有错,它值得我们去提倡,但应该知道,任何理论都不能死搬硬套,教育理论更需要老师灵活运用,我们自然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但这其中的态度,必须是真诚的,真心的,要提高赏识的价值和效应,绝对不能一味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