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有优差之别,但是对于老师来说,其责任所在并不是一个孩子,一部分孩子,而是所有的孩子。在差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本就有些自卑倾向,如果老师再不能将他们与优生一起对待,那势必让他们与老师及其它同学间产生极大的隔膜,这绝对是有悖于我们的教育宗旨的。此外,老师对学生不能有偏心,对于学生之间的纠纷要公平公正的对待,为人师者,一定要谨记:尊重每一个孩子。
1.对待孩子要一视同仁
孩子的心理都有卓显自己的个性,比起大人来,他们更不希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一定要注意一视同仁。
在美国某学校,有这样两位女孩:一个叫麦克穆林,一个叫伊丽莎白。在一次考试中,麦克穆林抄袭了伊丽莎白递过来的答案,被老师发现了。她们承认错误后,老师拿起一个松木板子,要对她们进行惩罚。老师叫她们各自趴在中间隔着一张大办公桌的两把椅子的椅背上,不许互相看。“啪”的一声,惩罚开始了。麦克穆林觉得是伊丽莎白在替自己挨揍,她流着眼泪哀求老师不要打伊丽莎白而应该打自己。但紧接着又是“啪”的一声,似乎每板子都打在伊丽莎白背上,麦克穆林再三哀求也无济于事。但在伊丽莎白听来,板子却是一下一下打在麦克穆林身上。过了一会儿,她们几乎同时抬起头来,看到老师在加了垫子的木椅上重重地“拍”了一下,这才恍然大悟。
另一件事与此类同:北京景山学校有一位小学老师,上课后过了20分钟,孩子们累了,老师叫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谁趴得最好,老师就摸一下谁的脑瓜儿。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只摸一下自己的脑瓜儿,似乎只有自己独享老师的爱抚,其实老师在每个孩子头上都摸了一下——这个“秘密”孩子们是不知道的。
一“打”一“摸”这两个教例都是老师在对学生态度上的一视同仁。
第一个例子说明:老师装作“糊途”的各打50大板,反而更能让犯了错误的儿童意识到自己的错,更加的懊悔和羞愧,不愿让别人代自己受过。老师正是处于这种心理才决定实施这种“变相”的“体罚”。然而,体罚毕竟是不允许的。如何能使儿童心灵上受到震撼,又不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老师在这一点上表现了高超的教育艺术。他巧妙利用了听觉和视觉的互通性(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或“移觉”),比如在荧屏上,有时我们听到一声声鞭打和一声声惨叫,仿佛看到有人在受刑。第二个例子说明: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能达到老师的夸奖的,如果老师只去夸赞一个儿童,而置其于的孩子于不顾,往往会在极大程度上损害孩子的上进心,而且可能会让他们以为老师不爱护他们,从而自暴自弃。另外,对受到夸奖的孩子来说,他的心里则又极易形成我最聪明,我最可爱的骄傲情绪,形成自以为是的坏习惯。教师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了高超的教育艺术:孩子们趴在桌子上,只觉得自己的脑袋被老师摸了,以为别人的脑袋没被老师摸,因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得最好,每个人心里都美滋滋的,都觉得自己在老师眼里是好孩子,自己和别的孩子都是平等的,因而会产生再次让老师夸奖的积极心态,促进自我不断的取得进步和发展,这无疑是一种很高明的教育艺术。
2.坚持公平公正,对学生不能偏心
很多老师一般都会有种惯性思维,这个孩子好,便可能永远都这么好,喜欢一个孩子就总以为他是对的,其实这种态度很不正确。
有一次,一位青年班主任上课外体育活动课,在课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该班学生在操场上分组活动,男生的一边正在班主任组织下紧张地游戏着;另一边女生做踢足球的传、接球练习。突然,一个足球向男生活动处滚过来,一位男同学捡起球,做了个力量不太大的踢球动作,想把球传给正在跑来捡球的一位女同学,没想到由于这位女同学继续向前跑进,球从她的头顶上飞了过去。男同学看球没有递好,很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可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女同学音张口就骂,“讨厌!流氓!”男同学说:“你怎么能骂人呢!”“讨厌!流氓!”女同学连喊带骂。争吵惊动了班主任,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大声训斥男同学:“你为什么来踢足球?为什么不遵守课堂纪律?”男同学说:“足球滚过来了,我给递……”不容分辩,这位班主任就下令:“不要说了,都去继续活动!”问题就这样不了了之了。而那位同学心里则也只能抱怨老师的偏心了。
教师的偏心,往往是由于对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处理问题时简单粗暴,调查研究不够或从个人印象出发等原因而造成的。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非常喜欢,也有因学生相貌可爱,老实听话,或是在课后与教师接触较多而产生好感。因此,当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发生矛盾时,教师往往容易偏袒这些学生。反过来,有些教师对那些学习比较差的、不服管的,或是因为相貌不使人喜爱的,以及自己感到不顺眼的学生,在教学中就往往很少去管他们,这些学生稍有差错,就批评、训斥。
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只从个人印象出发,就往往表现出主观武断。从捡球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师有意无意地偏袒了那个女学生。由于班主任处理不当,使本应受到表扬的男同学,却挨了批评;而对本应受到批评的女同学却不加以批评,未能尽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同时,在男同学受屈的心灵里更加深了一个印象:“老师偏心!”女同学也会感到骂人无所谓了,旁边的同学自然也产生各种想法。
教师产生偏心的原因有二:一是老师本身的道德修养有问题;二就是受到了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有些教师把学生家长分成几等,家长工作单位有油水可捞,家长门路广肯帮教师办私事,给教师什么好处,或者学生家长是教师的亲朋好友,就对其子女关怀备至。也有的老师是因为某个学生顶撞了他,不听他的话,感觉失了面子、便恼恨之心,对学生进行有意的报复和刁难。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偏心,都会让师生间产生隔亥,让学生间的团结毁坏,造成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矛盾。让被爱的学生滋生骄纵之气。而不被看重的学生感到失望,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以致自暴自弃消极反抗,给学生心灵中造成严重的创伤。古人曰:“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已则不能教人。”所以,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教书育人,就必须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身作则,公正办事,对学生千万不能偏心。
3.对待孩子的纠纷要让其自我反省
孩子间的纠纷往往是因一些小事而起,不会有什么大的利益冲突,所以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就不能急着下断语,说谁错谁对,而应该等他们冷静下来,再从双方的心理出发摆出道理,促使其自我反省。
一天傍晚,张老师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突然,两个同学急急忙忙地走进来。他抬头一看,原来是班里的小陶和小凡。小凡眼圈红红,呜咽着说:“张老师,他打我。”再瞧小陶,拧着脖子,仿佛一只好斗的小公鸡。见此情景,张老师问到:“小陶,你有没有打人?”“他骂我,我才打的。”小陶冷冷地说。“你不还我书,我才骂的。”小凡插嘴道。“我跟你闹着玩的。”“谁跟你闹着玩?”……谈话到此显然无法再继续下去,该怎么办?采取简单化的处理难取得好效果。现在他们心情激动,心态失去平衡,还是等他们情绪稳定再说。于是,张老师指一指对面的两张椅子说:“你俩先坐一会儿,等老师把手上的一本作文改完再说,好吗?”两个孩子慢吞吞地坐下来。这时,张老师心中想到:怎样才能教育好他们呢?笼统的批评徒增孩子的反感;空洞的说教只能是隔靴搔痒,不会有多大的效果。
办公室里静得连根针掉下来都听得见响。老师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用眼睛的余光注意着二人的举动。小凡和小陶坐下后,先是仰头盯着屋顶,小凡转向墙壁。一会儿,他俩又偷偷地瞧瞧老师。老师咳嗽一声,他们都低下了头,情绪安定了许多。
在花了3分钟时间改完了手中的作文,张老师抬起头温和地说:“谁来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二人面面相觑不吱声。张老师知道小凡表达能力强,便说:“小陶,你先听小凡说。他说完了,你有什么意见再补充,好不好?”他点点头。老师对小凡说:“你先说,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小凡说:“今天放学以后,我和他一起走。刚走出校门,我的一本《故事大王》掉到地上,他见了拾起书就跑。我追他要,他溜到东溜到西,就是不肯给。我急了,骂他是老猪。他这才把书扔给我,还骂我是小气鬼。我顶了几句,他就打我。我问小陶:“是这样的吗?”“他闹不起,骂我,我才打他的。”原来这件事是由开玩笑引发的。十一二岁的少年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惹是生非、好开玩笑是这种天性的外化显示。由于年幼无知,情感控制能力差,很容易因强烈的刺激而冲动起来,产生不良后果。处理此类事件,当以启发自省为好,张老师深知此点。于是在明白了这个事情的过程后,老师说:“看来,你们各人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反省一下,在这件事中自己有没有做法欠妥之处?”沉默片刻,小凡说:“我不该骂他是老猪。”老师接着说:“是啊,骂人是不讲文明的行为,你骂人,人就会生气上火。”小凡低下了头。老师又转过头问小陶:“你说呢?”小陶说:“我不该打他。”老师启发说:“你想这件事怎么发生的?”“我想开个玩笑。”“对了,这事是开玩笑引起的。开玩笑可要掌握分寸。社会上曾发生闹着玩一拳打死人的事。你今天玩笑开过了头,结果伤了同学的心,多不好啊!”一席话说得小陶脸红了。张老师接着问:“从今天的事情中,你俩受到什么启发?”小凡说:“我以后要注意不骂人。”小陶说;“我以后不随便开玩笑,也不欺负同学了。”“很好,你俩都能从中吸取教训。希望你们永远是好朋友。今天的事责任主要在小陶,请你向小凡说声对不起。”经过张老师的调节,这俩人很快又和好如初了。
上面这位老师的作法,无疑是处理孩子之间纠纷最好的方式。因为在面对这种事情时,你不能盲目的就把自己当作判官,冒然判断谁对谁错,最重要的是先稳定孩子们的情绪,然后问清事情的真相,再说出道理启发他们去思考,去自我反省,弄清自己的过错,吸取教训,只有这样你的教育才能既让孩子自然地接受批评,进行自我的反省,也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4.优生、差生一起坐
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但环境因素往往能制约他们的这种积极心态。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有必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模仿中提高学习成绩,也就是让差生与优生一起坐,这不仅是一种模仿,也是一种尊重,一种平等的态度。
在小学生中,赖宁、雷锋、张海迪等人之所以能产生巨大影响,其道理就在于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向这些人学习时,孩子们往往开始积极性很高,一些同学投入极大的热情,以赖宁为榜样,决心做一个赖宁式的好少年。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学榜样赶先进的浪潮。然而,渐渐地学生们失去了兴趣,因为那些榜样人物或逝去或相距遥远,都是可望而不可及,总感觉摸不着头绪,学习起来心中没有谱,头脑意识很模糊。
这是儿童教育当中一个很长见的问题,对这种“高”、“大”、“全”的榜样,孩子可能在开始时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真实形象的配合,往往在不久就会失去兴趣。
某老师在改作业时发现一个学生的作业很特别,这个学生是一个学习成绩差,字也写得很差的学生。老师曾想尽了办法开导他,绐他树立信心,以减轻其思想包袱,还用榜样张海迪身残志坚的例子来教育他,引导他,可都无济于事。他自己也打算破罐子破摔,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
有一段时间,由于他眼睛视力不好,老师把他从后排安排到了前排与班长同桌。
然而老师看他今天的作业,虽然错误还是不少,但是工整、干净,字一笔一画的,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涂抹的现象少了。完全让这位老师意料不到。
于是老师连忙找来了班长了解情况。班长说:“自从他跟我坐一起以来,每次作业发下来之后,他经常拿我的作业本看,又拿他自己的作业本看,然后就一笔一画地写。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他总模仿我做事,我也不知道他咋想的!”
老师再找那个“差生”谈话,他的回答更让老师兴奋不已,一下子解开了其心中的疑窦。多少天来的冥思苦想都在那一刻有了解答。
地个孩子这样说道:“我成绩差,我心里很清楚,可我太自卑,由于学习差距大感觉也没多大奔头,也就……”
“跟班长坐一位,人家学习好,字又写得好,又守纪律,爱做好事,我就更自卑。可我心里又不服气,我想,他是人,我也是人,他各方面都好,我为什么就不能呢?我决心以他为榜样,干出个样子来。我虽然差,但我并不笨。老师您以前让我们学榜样,那些榜样们的事迹很感人,但那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今不一样,榜样——班长他就在我身边,他的一举一动,他的作业,他的学习态度我都能看得见,我就照着他做起来。一开始做起来很难,但认真做起来,我越来越觉得有信心了。我就从认真写字开始,不懂就问班长,而班长也总耐心地帮助我。我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越学越有奔头……”
雷锋、赖宁、张海等当然都是很好的学习榜样,但这些傍样往往只能在思想上给孩子留下一些影响,却缺乏真实形象的人物作陪合,因此往往事倍功半,而从孩子中树立榜样,让孩子与榜样处在同一个位置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也更能让孩子的上进心得到极大的激发,可谓是一举两得。
5.别给孩子“不及格”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都是特别强的,但在现实教育体制下,分数总是崩紧了孩子们的心,而过于注重分数,反而不能使其得以正常发展。因此,老师不能把分数当成评定孩子的唯一标准,也不要给孩子“不及格”。
某本杂志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一个老师给学生的作业很多而给学生的评价却很低,学生对学习逐惭失去了信心,变得畏畏缩缩。另一个老师把作文最低分数定为甲,好一些的是甲,写得不错的是甲加一个“苹果”。学生全部“改头换面”,成为充满自信,容光焕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