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食物医药百科大全
2695700000005

第5章 食物治病有科学依据(2)

中药归经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归纳而成的。归经包含着趋向和归属两个含义。可以理解为是指药物作用的部位、作用范围和选择作用的高度概括的概念。祖国医学认为,每一证候都是脏腑、经络发病的表现。任何病症均可辨证分析认定其发病的脏腑部位,故将治疗某脏腑、经络病症的药物归入某经。

①根据“五味”所主确定食物归经和药效。归经是指药物功效的特殊指向,对脏腑组织所产生的特殊效能。《素问·宣明五气论》曰:“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说明五味不同则药效各有所偏。例如,辣椒、葱、姜多治肺系疾病;罗汉果、大麦、大枣多治脾系疾病;醋、酸梅、桃多治肝系疾病;茶、苦笋多治心系疾病;海参、淡菜多治肾系疾病。

②根据五色所主确定食物的归经和药效。《素问·五脏生成篇》曰:“白当肺,赤当心,青当肝,黄当脾,黑当肾。”这表明食物五色不同,疗效走向也不同。如薏苡仁宣肺气,大枣补心血,青菜泻肝火,生姜散胃寒,黑芝麻润肾燥。

③根据脏器还补理论确定食物的归经和药效。中医理论认为,不同部位的动物药,可治疗与人体相应部位的病变,这就是“脏器还补”理论的基本内容。如动物的肺补肺,动物的脾补脾,动物的心补心,动物的肝补肝,动物的肾补肾。

食疗的主要功效

调整热能及营养素供给

根据疾病治疗的需要,利用热能和某种营养素的补充或减少以达到辅助治疗作用。利用减少热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有利于肥胖者减轻体重,或通过补充高蛋白及高热能饮食,使消瘦者体重增加,对手术前后病人营养的适当调整,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及术后康复。

减轻体内脏器负荷,有助疾病治疗

如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尿量少且有浮肿时,应限制食盐、蛋白质及水分的摄入量,以减轻肾脏的负担。

控制营养素摄入,以调整代谢失常

如糖尿病患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可以通过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调整生热营养素的比例,利于病情稳定。

有利于消化吸收

注意食物的选择及烹调方法,使之变得软细易消化。如消化道溃疡的病人给予少食物纤维的饮食,并切碎煮烂,易于消化吸收,有利溃疡面的愈合。

补充超高代谢消耗

如大面积烧伤、消化道瘘患者,可供给高蛋白质及高热能的饮食、静脉补充脂肪乳剂及氨基酸等。

辅助诊断

用特定试验饮食或代谢饮食,如为辅助诊断有无潜在出血时,可用隐血试验饮食。

食物通过两种途径治病

“良药苦口”人人皆知。其实“良药”非但只“苦口”,而且更“苦心”,因其使人吃得难受,故人人望药生畏。而且虽谓“良药”,然而用于治病时其本身即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药品对人体所产生的副作用、继发感染、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特异性反应、成瘾性以及致癌作用等等。由药物副作用所产生的疾病,人们简称其为“ADR”,就是药物的副反应或副作用。有人报道,在我国“ADR”每年夺走19万条生命。人们只要打针吃药就有可能发生“ADR”。早在1000多年以前,唐代孙思邈就认识到药物具有毒性,谓之日“药性刚烈,犹若御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乘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清朝徐大椿亦云“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更早的《周礼·天官冢宰》亦谓“聚毒药以供医事”。以上均说明用于治病之药物皆为毒物。药物在杀死或杀伤致病细菌,排斥病变细胞的同时,也伤害正常组织,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故而均只能“中病即止”,且应严格限制剂量,否则,即可因攻伐太过而戕害身体,损伤机体正气,或蓄积体内引起中毒。且药物在使用时还具有很多禁忌证,这对于同时身患数种疾病的人更有顾忌。因此,寻找安全而有效的治病方法是人们企求的,而食物即药物,根据食物的性能和疾病情况,进行辨病或辨证施治,即可达到此目的。

主动保健,预防疾病

古人云:“饮食,活命之本也,是一身之中,阴阳运行,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力强。”因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活动时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一旦摄入不足或缺少其中某种成分,即可使机体产生疾病,而足够量地摄入人体生长发育及功能活动所需物质,即可预防这些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转,同时又增强了机体的对外防御机能,抗拒外邪的侵袭,使之长期处于健康状态。用中医的话说,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于这一点,中西医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了。

食疗具有多种保健功能:

(1)免疫调节。

(2)延缓衰老。

(3)改善学习记忆。

(4)促进生长发育。

(5)抗疲劳。

(6)减肥。

(7)调节血脂。

(8)耐缺氧。

(9)抗辐射。

(10)抗突变。

(11)抑制肿瘤。

(12)改善性能力。

(13)调节血糖。

(14)改善胃肠功能。

(15)改善睡眠。

(16)预防营养性贫血。

(17)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18)促进泌乳。

(19)美容。

(20)改善视力。

(21)促进排铅。

(22)清咽润喉。

(23)调节血压。

(24)改善骨质疏松

祛除病邪,治疗疾病

对于上述因某种物质缺乏所产生的疾病来说,食物是最好的治疗剂。了解食物的各种营养成分,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的食物,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进食动物的肝或血,缺碘所致甲状腺疾病患者可进食含碘较多的海产品等,均可达到治疗的目的。用中医理论分析,食物具有寒热温凉不同药物性能,功可补虚亦可泻实,如用莲肉、芡实、山药补脏腑虚损,用绿豆、苦瓜清泻火邪,用辣椒、胡椒、生姜等祛除寒邪,用赤豆、薏米、冬瓜等清利水湿之邪等;从整体上说,谷物类、肉食类等食物在补充糖类、蛋白质的基础上还可以补益脏腑,蔬菜类、水果类食物在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的基础上,还具有通利大小便的作用,补虚泻实协同作用,共同维持机体营养平衡。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许多食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大蒜,其挥发性物质对多种致病细菌、真菌、原虫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因而能广泛用于治疗肺结核、百日咳、霍乱及多种外科、皮肤科疾病,新近又有人发现大蒜的某些成分具有减慢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末梢血管、利尿、降低实验性高血压等作用。

中医的辨证施食与辨体施食

中医把各种食物分为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属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气味。还有介于不寒不热、不凉不温之间的称为平性,即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

“辨证施食”就是在辨清病人所患的病症性质基础上,根据食物所具有不同的性味和作用,利用它们来调整患者体内的阴阳偏盛偏衰,以达到阴平阳秘(即阴阳平衡)境地而重获健康的一种饮食治疗方法。“辨体施食”则是指正常健康者针对其体质特点来给以适应的饮食,以达到改善体质、维护健康的目的。

辨证施食

在“辨证施食”中,常要辨清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证情,其所给的饮食也有所不同。同样是感冒病人,在中医看来就有风寒、风热之分,饮食也有所不同。风寒性感冒应该吃温热散寒的食品,如生姜红糖茶、大蒜胡椒粥、桂皮牛肉汤、牛乳咖啡等。而风热性感冒对上述食品就不适宜了,应吃些绿豆汤、薄荷粥、藕粉糊、番茄汁、西瓜露等养阴生津之品为佳。虚证一般是指身体机能低下、衰退而出现的病理状态,是一种正气不足的现象,中医称“精气夺则虚”,常见于久病或营养不良患者(包括运动性疲劳患者)。症状为消瘦、乏力、精神不振,对疾病的抵抗力差,生病后不易恢复和痊愈。实证是指病邪过盛,机体反应性强的病理状态,中医称“邪气盛则实”,如高热、胃肠积食、便秘、过度兴奋、某些内分泌器官的功能过盛等情况。根据辨证施食的原则“虚则补之”,对虚证患者应给以补气血、助阴阳的血肉有情之品(指动物性食物),如鸡鸭鱼肉之属,来滋补身体。对实证则根据“实者泻之”的原则给以清淡而不肥腻或有轻度泻下作用的食物,如蔬菜、瓜果、山楂、麦芽、萝卜、笋类、果汁等食品为宜。

辨体施食

在“辨体施食”中,基本上可以把人们的体质分为寒体、热体两大类,介于两者之间可谓平体。寒体的特征是偏瘦、怕冷、性格内向、精力不足、情绪低下易疲劳、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缓而弱。热体的特征是偏胖、怕热、性格外向、情绪兴奋、精力旺盛、不感疲倦、面色红润、舌红苔黄、脉洪有力。平体则不胖不瘦、情绪稳定、性格平易近人、精力正常、面色润泽、舌淡红苔薄白、脉平。寒体者宜给温热性饮食,其代表性食品为牛肉、羊肉、狗肉、鳗鱼、海参、明虾、糯米、油菜、芥菜、大蒜、胡椒、白豆、南瓜、菠萝、橘子、核桃、栗予、桂圆、韭菜、大葱、咖啡、红茶之类;热体应给清凉性饮食,其代表的食品如鸭肉、甲鱼、青鱼、河虾、猪肉、菠菜、芹菜、茭白、荸荠、竹笋、黄瓜、番茄、梨、香蕉、桃子、苹果、绿豆、绿茶、蜂蜜;平体可交叉吃寒凉性及温热性食物,也可多吃平性饮食,其代表品有鸡肉、猪肉、大米、大豆、芝麻、冬瓜、苹果、香蕉、番茄、白菜、萝卜、红枣、莲子等。

食疗的基本原则

食疗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食品和药物来强身、防病治病和发挥一定的保健养生作用,在应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药物是祛病治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生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药膳不能代替药物治疗。二者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应视具体的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切不可盲目滥用。

讲究卫生

食品卫生,已是人人皆知的常识。汉代被称之为医圣的张仲景在所著《金匮要略》中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益,反能为害……疾病竞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又说:“秽饮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肉中有如朱点者,不可食之”等。

因人而异

寒凉的食品适宜于温热的体质;而温热的食品适宜于寒凉的体质。因此,应针对不同的体质实施食疗。不仅如此,因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年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这都是在选用食疗药膳时应该注意的。

饮食有节

饮食应有节制,对某一种食品不能偏爱偏食,所选食品中的四气五味最好能比较调和。《内经》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此可见,饮食有节对人的健康和寿命是多么的重要。

辨证用膳

中医学讲究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湿重的人胃口不太好,或者容易饱胀,这类人通常就应选择芳香的、能帮助消化的食品,而不宜吃太甜、太油腻,以及茶、酒之类,因为这些食品可以“助湿”,加重湿的表现。而且一些凉性的、大补的食品也不相宜。又如:血虚的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还有脾虚、气虚的人适宜于吃一些补的食品,而凉性的食品就不适宜。

因时用膳

中医学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且热远热”虽是中医学治疗用药的基本原则,但同样适用于药膳。即在寒冷的冬天,应该少用或不用性质寒凉的药物,多服食热性的药膳;而在炎热的夏天,应避开、少用性质温热的药物,多吃偏凉的药膳。

因地而异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有的地处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食疗禁忌

饮食疗法与单纯用食物补充营养是有本质差别的。营养成分的吸收有赖于两个主要因素。首先是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尽管营养成分丰富,但因身体机能受损,或消化功能下降,若急于大量补充营养,往往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痛、呕吐、泄泻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反可致病;其次,食物虽含丰富的营养,但其营养成分的形式未经转化,亦不利于消化吸收,尽管大量食之却补益甚微。若施以饮食疗法,在食物中有针对性地配进药物,进行科学调制,可充分发挥食物的营养作用和药物的治疗作用,二者相须为用,相得益彰。

一般情况下,饮食疗法的方剂大多选用食用药物(如薏米、山药、生姜、大枣等),或食物与药物配伍而成,既有食物的营养,又有药物的功效。但二者一旦配伍成方,其营养性与疗效都要产生变化,通常是相互补充,相互增强,使营养作用和疗效均增加。在煎煮加工过程中,某些食物及药物成分尚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可解半夏毒)。因此,食疗方剂不是食物与药物的简单加合,而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充分认证的健康膳食。

由于饮食疗法所使用的食物、药物、调味品等绝大多数都是天然动植物原料,这些原料的组成和成分都极其复杂,它们经过不同的方法烹制后,所含复杂众多的成分之间无疑会发生复杂的作用,或相互加强,或相互拮抗,或形成新的复杂成分。对于这些复杂的变化及其结果,目前尚不能完全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