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的演进主要表现为两大对立的理论派别,一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另一个是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两者间相互对立,构成了学习理论产生与演进的发展脉络。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人的观点。
一、桑代克的联结论
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
(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所谓联结,是指某种情境(即刺激)仅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反应。以S和R作为情境和反应的符号,用“→”作为引起或导致的符号,联结公式是:S→R。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他把这种联结看作是行为的基本单元,并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行为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即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反应的联结有先天的和习得的两种,前者主要是本能,后者主要是习惯。
(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桑代克依据他对动物(猫)实验的材料,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建立的。因此,他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后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
(三)对学习规律的认识
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三条主律和五条副律。
学习的三条主律是:
(1)准备律
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桑代克说:“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予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2)练习律
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桑代克又把练习律分为两个次律:一个叫应用律,即一个已形成的可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得到加强;另一个叫失用律,即一个已经形成的可变的联结,如不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3)效果律
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在实验中他进一步发现,赏和罚的效果并不相等,赏比罚更有效。所以后来他不再强调烦恼情况所导致的结果,而只承认惩罚的间接作用。
学习的五条副律是:
(1)多重反应原则
人和动物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同一情境先后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反应。当一种反应不能适应外在情境时,最终导致满意。正因为如此,学习才有可能产生,也才会取得一定成效。
(2)倾向和态度原则
学习者的态度、倾向影响着学习效果。积极的学习态度是使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反之,消极的态度和倾向妨碍学习。
(3)选择性原则
学习者对情境中的某些因素的反应具有选择性的倾向。这种反应的选择性与学习的分辨能力有关。不善于辨别情境中的众多因素的主次,就不能获得学习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必须能辨别或选出主要和基本论点,略去不相干的枝节。
(4)同化或类化的原则
同化是指学习者对于各种类似的情境有发生同一反应的倾向,即学习者能从已有的经验中抽出或辨别出它与新情境的相同因素,作出类似的反应。这是桑代克创立其相同元素迁移理论的依据。
(5)联想交替原则
在替代性的学习情况下,如果甲、乙两种情境或两个刺激经常共同或先后出现,并且受到了学习者的注意,那么,以后刺激甲出现,也可引起本来只能由刺激乙所激起的那一种反应。
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
斯金纳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核心的学习理论。
(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可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解释。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属于反应型条件反射的过程,没有已知的刺激,是由有机体本身自发出现的反应,如老鼠压杠杆的反应是由有机体发出的,杠杆对这种反应起诱导作用。
根据斯金纳的看法,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与操作性两种,前者是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被动地对环境作出反应,而后者是自发产生的,有机体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行为又是由反射所构成的,因而条件反射可分为刺激型与反应型,前者为巴甫洛夫的古典条件反射(刺激引起反应),后者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之相应,学习可分为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大多数学习是操作学习,人不是被动等待刺激,而是积极主动地对环境进行探索,先有反应,然后才知道结果,再根据结果去调节行为。因此,他侧重于对操作学习进行研究。
(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操作学习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因为在操作行为受到强化之后,这一操作性的活动频率就会增加,而在反应之后不给予强化,则反应就会减弱,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斯金纳认为,行为操作发生后,立即呈现强化物,行为就被强化了,凡是能增强行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强化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化物,它是指跟随在一个操作反应之后,并能提高这个反应概率的刺激物,这种刺激物对反应产生正强化。另一种是负强化物,它是指一个刺激如果从某一情境中排除时,由此能够加强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它就是负强化物。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试图阐明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的,以及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
(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社会学习理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前者是指从自身活动的正反两方面结果及其经验教训中学习。活动结果具有三种功能:第一种,传递信息功能。活动的正反两方面结果告诉人们什么行为在何种情况下是适宜的。第二种,引发动机功能。适当、有益的行为使人们产生维持行为的动机;不适当、有害的行为使人们产生摒弃行为的动机。第三种,强化行为功能。活动的成功或失败有助于人们确立、加强适当行为,削弱、矫正不适当行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它避免了尝试错误和暗中摸索的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进程。所谓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因此,对于人类来说,观察学习更为重要。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他认为:第一,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可以说,通过直接经验进行的任何学习,几乎都可以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及其结果来进行替代的学习。第二,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可以迅速掌握知识和行为模式,缩短学习进程,而直接学习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尝试错误过程。其次,观察学习可以不受限制,从各种示范中获取大量的知识和行为模式。而直接学习往往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零散琐碎的知识和行为模式。再次,观察学习省时省力,而且不会发生不必要的错误。而直接学习既费时费力而且又可能因失败而造成重大损失。
(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观察学习不一定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将其分为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
班杜拉认为,如果人们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注意,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所以,形成观察学习的首要条件是观察者的注意过程。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示范行动本身的特点,包括行为的显著特征,情境的诱因性,行动的复杂性,普遍性及机能的价值;其二是观察者本身的特点,即感知的能力,唤醒水平,知觉定势和强化的经验。
2.保持过程
如果人们不能记住示范行为,观察是不会有多大意义的,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系统:表象和言语。一些示范行为是以表象的形式保存着。示范行动引起观察者的注意后,引起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感觉和知觉。示范行为刺激在头脑中的重复呈现造成示范行为的持久性,可再现表象的产生,以便在以后的某些场合中被唤起。表象系统与示范行为的言语编码有关,它可以保证人的观察学习和保持的速度,调节行动的认知过程的大多数是言语而不是视觉的。示范行为被转换成表象和言语符号后,这些言语符号将起到指导行为的作用。符号编码在观察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证明。除了符号编码外,复述在帮助记忆上有重大作用。人们通过内心复述(即象征性复述),使象征性表象保持得更好,更容易在适当的场合被唤起。
3.复制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的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这一过程比较复杂,为分析方便起见,可将其分解为: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起动、反应的监察和依靠信息反馈对反应进行改进。行为实施的第一阶段,是将再生的反应在认知水平上被选出和组织起来,然后再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再出现的行为动作并非是准确无误的,还需要给予调整和纠正。在一些自己能够观察到的行为中,可能通过自我反应的监察来纠正或调整动作;在那些自己观察不到的行为反应中,例如游泳,则需要他人(如教练)提供反馈信息来进行纠正或改进。
4.动机过程
人们并不是把习得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在行为中。有些示范行为带来无奖赏和惩罚的结果,而能够引起有价值结果的示范行为是容易被人们所采用的。班杜拉认为,“在由观察所获得的无数反应中,对他人好像很有效的行为比那些似乎是造成消极后果的行为更为人们所喜爱”,“人们对自己本身行为的评价也决定哪一个观察习得的反应被实行”。这些就是外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
这四个过程不是完全分离的,在特定的情境中,如果一个观察者不能再现原型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没有注意原型的表现,或记忆表象中对示范动作的编码不合适,不能保持所学的东西,或没有能力再现原型行为,或没有足够强的动机。以上这些因素都会阻碍学习的顺利进行。
同其他行为主义学习观一样,班杜拉也认为学习过程的实现需要通过强化来进行,他认为强化可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是学习者直接受到外部强化的影响。斯金纳等学习理论家们强调的就是这一类强化,但班杜拉认为这并不是唯一的强化,人还要受到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影响。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不直接受到,而是看到榜样受到强化,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动机。班杜拉在实验中发现,榜样的某一行为受到表扬和奖励,那么观察者在以后会不断作出这一行为;但是如果榜样的反应受到惩罚,观察者则很少模仿这一行为。自我强化是指人根据自己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动机。班杜拉认为,人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获得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和自我评价能力,构成了人的自我强化系统。当他认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合乎标准时就给予肯定的评价,不符合标准时就给予否定的评价。因此,对于人类来说,自我强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