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唐朝
2694200000002

第2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1)

最为开明的时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的时代,人们谈及汉唐雄风,脸上无一不露出骄傲之色。那是一个可以让人抬头挺胸的时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战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战场上投降后思念故乡却回不去的凄凉。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这是战士战死沙场而妇人依然在等郎君归来,郎君却已经成为一缕幽魂的遗憾……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会战死沙场,会妻离子散,会国破家亡,战争是可怕的,然而,在大唐将近300年的盛世里,战争是辉煌的,是骄傲的,是可以让每一个热血青年听闻都热血沸腾的!

大唐,提到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会想到那些脍炙人口的事件:

(1)李渊太原起兵。在反与不反中挣扎的李渊最终还是选择了推翻****,自立为帝。

(2)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对李世民的猜忌以及妒忌让他们俩终于走上了毁灭的道路,成就了一代霸主李世民。

(3)一代霸主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在此期间,李世民亲贤臣远小人,任用贤能辅政,任用武将平外:公元630年,活捉******颉利可汗;公元635年,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大败吐谷浑,吐谷浑首领慕容伏允自杀;公元640年,灭高昌国;公元641年,李勣大破薛延陀率领的同罗、仆固、回纥、靺鞨等联军;公元644年,灭焉耆,活捉焉耆王龙突骑支;公元648年,大破天竺帝那伏帝国,取龟兹……

(4)还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女性身份称帝并且执掌朝政的女皇帝武则天。她把男尊女卑的时代玩了一次颠覆,以“巾帼首相”上官婉儿、狄仁杰辅政继续了大唐的光辉岁月……

话说大唐的开明,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看,都无不让人眼前一亮,并且对那个时代发出由衷的感叹。

从政治上来说,唐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在当时属于史无前例的创举。在突破了从周朝以来的世家门阀制度之后,无数的人才迅速地涌现: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放在以前的朝代可能一辈子也只能当个农民或者读书人,但是在唐朝,他们却可以尽情地展示才华,并取得相应的地位。

唐朝的开明从建国时期就开了个好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世上能够共患难的人多,但是能够共富贵的人却少之又少。特别是如果牵涉到至高无上的皇权争夺,哪怕以往再亲密无间的朋友,也往往可能反目成仇。

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少有的能够与开国功臣们共富贵的帝王,其心胸与气量实在是后世的皇帝们无法企及的。甚至对于并不怎么尊重自己,甚至处心积虑想要杀了自己的人,他都能够保持一份宽容。正因为他的存在,后世唐朝几乎没有文字狱,也没有骇人听闻的连坐与大屠杀——除了皇帝与宦官夺权的末世以外。

从外交政策上来说,唐朝改变了以往人们的对外关系概念,将“属国”与“敌国”这简单的两分法变成了更为灵活变通的手段。于是李世民甚至被称为天可汗,成为少数民族的共主。在唐朝,也的确发生过在其他朝代所无法想象的事情,即向少数民族借兵并将其平安送走。

而且唐朝对于外族人的歧视已经降到了最低,除了那些明确被标记为“奴隶”的人以外,其他外族人在唐朝都能够得到与唐人相同的地位,可以做官、可以经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这种政策从中唐以来往往为人所诟病,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的确是这样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整个帝国的繁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威信。

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唐朝人所具有的自信,也就是盛唐气象能够真正出现的根本原因。

唐朝人的自信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他们并不排斥所谓的奇技淫巧,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他们保持着一种赞赏并且支持的态度,哪怕这些内容看起来与他们的生活并无关联。

其次,他们也不排斥从外国学习新的东西,无论是音乐、服饰、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是如此。他们一点也没有后世那种自尊到近乎自卑的心理,只是很坦然地接受这一切,并从中学习好的方面。

作为封建帝国,唐朝很重视农业,同时,对于手工业、商业等历来为统治者所忽视的领域,也非常重视。唐朝人经商成风,对于各种技术创造也非常渴望。他们是真正地在享受这个时代的一切。

他们并不吝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也不在乎将自己所擅长的一切都展示给外国人,更不担心这一切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因为他们很自信,他们可以接纳从世界各地赶来的留学生与遣唐使,给他们官做,告诉这些人真正的盛世应该是什么模样。

这一切也确实得到了回报,哪怕是在唐帝国已经灰飞烟灭了1000多年的现在,我们依然被称为“唐人”。我想,这是一个让我们所有人都心怀希望与向往的称呼。

男女平等,女子为帝

唐朝女子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像后世,对于女子诸多限制。甚至于直到今天,虽然我们大力提倡男女平等,但从心态上来讲,却也未必超出了唐朝人。

在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的婚姻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的。但是唐代女性在婚姻自主上却拥有法律上的保障。《唐律疏议·户婚》说:

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订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

这个规定隐隐露出婚姻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自主择婚的端倪,这在封建社会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突破。

唐代上层女性较之下层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受封建礼法的影响较大,一般讲究门当户对,但其中也不乏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夫君的情况。唐代下层女性由于所受教育条件限制,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较小。所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自主择偶的现象比较普遍。《太平广记》里记载:

崔稻,旅游徐州。一日,宿于馆舍,有女子入见,曰:“家贫欲求良匹,无从自达,知君子素宿于是馆,故欲托身。”崔稻见其诚意,遂与女结为夫妻。

唐传奇中也有不少塑造了大胆追求自主婚姻的女性形象,如《莺莺传》《刘毅传》和《离魂记》。

在婚姻的解除方面,《唐律疏议·户婚》“若夫妻不相安协合而离者,不坐”,赋予了双方离婚的权利。如果夫妻生活不和谐,感情破裂,允许离婚,这并不会受到社会的责难和批评。这体现了唐人对待婚姻开明而又理性的态度。

虽然封建社会离婚大多是由男方提出,但在唐代女方提出的“弃夫”事件却也相当可观。《太平广记》中记载:唐殿中侍御史李逢年的妻子,因“情志不合,去之”。还有许多因丈夫犯罪或家贫而离婚的现象。

唐太宗颁布了《劝勉民间嫁娶诏》,为女性在婚姻中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提供了法律保障。规定如果是男方专权的离婚,除必须归还女方嫁妆外,还需付给女方一定的钱财,作为赡养费。

此外,唐朝法律对妇女改嫁与再嫁是不加限制的。经过长年的战乱,唐朝初年,人口锐减,劳动力缺乏。唐朝统治者一度提倡寡妇再嫁。由于民族大融合,深受胡文化的影响,女子贞操观念比较淡薄,妇女改嫁和再嫁的现象非常普遍。

《新唐书·诸帝公主》中记载,宫中公主再嫁、三嫁者颇多。比如,太平公主先嫁薛绍,再嫁武攸暨。不仅如此,当时就连一向讲究礼法的山东士族,也没把再嫁妇女视为羞耻之事。这些都能说明当时女性自主追求幸福的可能和勇气。

在唐代开明的社会环境下,男女之间的交往往往不会束缚于礼法,自由开放。女子外出游玩或在公开场合出现,无须像从前那样“拥弊其面”。中宗朝,上官婉儿以及后宫“多立外第,出入无节”,而朝士往往“从之游,以求进达”。

不仅宫廷妇女如此,社会上层妇女也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唐代官场上缙绅夫人自行举办社交活动,如天宝年间,章仇兼琼出任剑南四川节度使,其夫人在成都举办宴会,招待属官之妻。这种夫人之间的交际与现代相似,有协助丈夫处理公务与协调的作用。

由于受胡风的影响,民间庶妇更是不避讳和男子交往。《太平广记》中记载:唐人李汾,在越州四明山下的一处山舍中闲居。中秋夜弹琴自乐。有一女子自称“山下张姓女”,闻琴声特地来拜访,曰:“私面君子,幸无责也。”李汾开门延纳。其间,女子“言笑谈谑”,无所顾忌。

唐代女性日常休闲活动最普遍的是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其中有集体活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中唐诗人王建的《秋千词》就描写了青年男女比赛荡秋千的景象。王建的《宫词》描写了宫女在寒食节里蹴鞠的情景:

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

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此外,唐代女性还喜爱骑马、游猎、射箭等。

唐代还十分注重节日的活动,出游野宴也是唐代女性休闲活动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人们放灯祈福。“放宫女数千人看灯,因此多有亡佚者”,描写的就是妇女们观看放灯的场景。三月三日上巳节和五月五日端午节有竞渡之戏,女子会走出闺门前来观赏。如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这些生活在唐朝的女性由于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大大提高。从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以及很多唐代壁画和绘画上,都可以看出唐朝女子健康的体魄,这与宋代以后以柔弱为美形成很大的反差。

唐代是我国封建教育的大发展和繁荣时期。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兴起,教育打破了以往严格的等级限制,开始向下层知识分子倾斜,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女性群体在这种文化大普及的社会氛围中深受熏陶,自觉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知识,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唐代帝王的文化素质较高,因此比较重视后宫女子才学。为了提高宫廷嫔妃的文化素质,朝廷在后宫创设了良好的读书条件。唐朝宫廷内设有掖庭局、习艺馆、内教坊等机构,负责宫廷妇女的教育。唐宫中还有一批女官担负着教育后宫子女的职责。

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唐代宫廷之中学风浓厚,妇女的文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出现了许多才女。长孙皇后“少好读书,造次必寻礼则”。杨贵妃不仅通晓音律,还善于舞蹈。上官婉儿是一位明习史事和富有才华的女诗人。

唐代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居于社会上层的官宦之家,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读书学习。官宦之女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一般是由父兄教授或聘请有才学的先生代为传授。她们受教育程度较高,整体文化水平也较劳动妇女的文化水平高出许多。德宗时,才华横溢的宋氏五姐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学有所成的。“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兼闻经史中大意,深加赏叹”。

并选入宫中担任女官,掌管宫中的文化事务。

唐代许多有识之士也都得力于母亲的教诲,如颜真卿:

少孤,母殷躬加训导,即长,博学,工辞章,事孝亲,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

这些官宦人家妇女教育子女有方的实例,充分说明了她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格操守。

唐代的科举兴起,使庶民阶层的文化发展有了可能。社会各阶层都非常注重教育,私塾之风兴起。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女子也受到了一些文化熏陶。由于唐代佛道两教的盛行,其中的教义对广大民众具有吸引力,普通女子从中也能学到粗浅的文化知识。正是因为唐代女子受到了知识的教化,才会拥有独立的意识,进而更有力地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于女性的尊重发展到极致之后,就是女人也可以当皇帝。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就出现在唐朝。除唐朝之外,任何一个朝代,哪怕是再怎么权倾天下的女人,也不可能对皇帝宝座产生野心,因为那将导致全天下的反对。但在唐朝,却被万民所接受。这种心态,是我们现在也非常缺乏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

隋文帝杨坚取代了北周朝廷,一统天下,苦心经营许久之后,留下了一个铁桶似的江山。而后,由于隋炀帝杨广滥用民力,对外征伐,农村经济破坏。加上隋末农民大起义后,统治者镇压起义,军阀之间混战,唐统一战争,都使生产力进一步受到破坏。唐初全国人口只有200多万户,还不到隋朝900万户的三分之一。

在这种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唐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使人民尽快安定下来,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只有发展好了,唐朝才有可能长治久安,李家天下才能避免如杨家一般二世而亡——这一点,唐朝从高祖李渊以下,都看得非常清楚。而封建时代,农业为众业之首,无农不稳,无农不安。

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唐高祖正式下令全国实行均田制。

唐政府规定:民始生为黄,4~15岁为小,男子16~20岁为中,21~59岁为丁,60岁以上为老。至唐玄宗时,改18~22岁为中,23岁为丁。国家每年一造计账,3年一造户籍。户口簿籍是国家推行均田和租调制度的依据。

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

其一,对百姓授田的规定。

18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30亩,尼姑、女冠给田20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其二,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

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100顷递降至5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60顷递降至2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30顷递降至60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其三,对土地买卖的规定。

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口分田。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

与以往的均田制相比,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和僧道。这是因为自南北朝后期,杂户、官户以及工商业者的身份都在逐渐上升,唐代统治者不得不多少改变过去对他们的歧视政策。

南北朝以后,寺观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唐政府对僧道进行授田,是为了肯定寺观对土地的所有权。唐代取消对妇女的授田,反映了妇女地位的进一步低落,也说明那时大量土地日益集中于各类地主手中。国家掌握的均田土地越来越少,因而取消了对妇女的授田。至于取消对奴婢、部曲的授田,这是与他们的大量解放以及士族地主的没落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