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为相,祸起
唐代宗时期,长安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被害人李辅国,在家中被大卸数块,而且,他的脑袋和一条胳膊不翼而飞。查案官吏在李辅国家的粪坑中,找到了李辅国的脑袋。令人惊讶的是,李辅国的一双眼睛还微睁着,没有闭上——这是一双充满了欲望的眼睛!凶杀手段之残忍,已不是激情杀人,而是极度愤恨地杀人。
什么人会对李辅国如此愤恨?李辅国又是什么样的人?
李辅国小的时候不叫李辅国,而叫李静忠。年纪尚幼的他,全无同龄人的伶俐可爱,他很木讷,很沉闷。他的嘴脸酷似猩猩,双眼鼓胀欲裂,前额异军突起,龅牙喷涌向前,人未到牙先至,举止又似女孩般娇弱。首次观赏,给人的直觉便是——人类进化在他这儿出了问题。
人奇丑,家里又穷,李静忠的未来一片黑暗。因此,他年纪尚幼便被送进宫,当了宦官。进宫后,李静忠干的是最低贱的杂活,在皇帝的马厩中扫马粪,像牲口一样被别的宦官呼来唤去。而且,那些宦官还经常羞辱、打骂他。李静忠曾读过几本杂书,粗通些文墨,受了羞辱,心中悲愤:你们是宦官,我也是宦官,你们不比我多个啥,相煎何太急?
当然,他的一腔悲愤都深藏于心中,不曾流露出半点。别的宦官认为他老实好欺,于是越发变本加厉。殊不知,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这是钱钟书的话。
李静忠表面不露声色,内心早发了狠: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凌驾于他人之上;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欺负、被凌辱,才活得像个人。然而,他没有更多的本事,只能靠巴结权贵往上爬。那时,宦官高力士权倾朝野,只要能得到他的赏识,前途便会闪亮。于是,李静忠拼命巴结高力士,终于在高力士手下当了奴仆。这一当就是许多年。直到40岁,李静忠才捞到一个管理马厩账目的小官。
人过中年,才当上一个“弼马温”,人生真是没意思透了。这是很多公务员的想法,却不是李静忠的想法。他混到今天,已比过去好多了,对于眼下这份差事,他干得十分认真,十分有耐心。他管着手下几个小宦官,严禁他们报假账,时刻督促他们把马养肥。
由于他干得很出色,高力士又把他推荐给了太子李亨。
对于李静忠来说,能服侍太子,简直是他40年人生中的一个神话。他很欣喜,欣喜之余,却没有得意忘形。他深知,自己出身低贱,资历浅薄,爬到今天的这个位置,根本不能服众。所以,他一如既往地谦卑,和宫里的大臣交往,始终是一副低三下四的模样。他还手执念珠,打坐诵经,不吃荤腥,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然而,历史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越是不起眼的人,越是外表怯懦之人,危险性越大。李静忠的谦卑和懦弱实际上是韬光养晦。
李静忠堪称闷骚界的一朵奇葩。安史之乱的爆发,给了这朵奇葩绽放的机会。当时,杨贵妃和杨国忠在马嵬坡被杀,李静忠看准时机,向太子李亨献计:应趁此时机,要求唐玄宗分一部分兵马给太子,以反击叛军、收复两京为名,另选落脚地。
李静忠不光自己劝,还怂恿太子的宠妃张良娣去撺掇太子。劝诱之下,太子李亨没跟玄宗逃往四川,而是到了灵武。
之后,李静忠又劝说太子,说如今玄宗远远地逃到了四川,人心难聚,叛乱难平,您不如就此即位,是为苍生之福。李亨也认为现在是即位的良机,于是就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显而易见,李静忠劝说李亨即位,并非是为李亨着想,更不是为了天下百姓,而是为了自己。李亨做了皇帝,他劝进有功,由此便会爬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和境界。
一切正如李静忠所料,李亨即位,天下人心为之一振——人们此时已对唐玄宗失去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新即位的唐肃宗身上。
李亨即位,自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他十分宠信李静忠,封其为太子家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赐名护国。肃宗回到长安后,又晋封李静忠为郕国公,府仪同三司,食邑500户,改名为辅国。
从此,世上再没有李静忠,只有一个欲望日益膨胀的李辅国。
从李静忠到李护国,再到李辅国,在人们看来,这位李大宦官一路走红,应该相当满足了。可是,李辅国却丝毫不知足,在自己的位置稳固以后开始弄权。他勾结张皇后,逐渐把持了朝政。而肃宗即位后,只顾饮酒作乐,荒淫无度,各地的奏本也不看,军国大事也不过问,都委托给李辅国办理。
大臣的奏章到了李辅国手里,李辅国自行处理,并不报给肃宗。而且,他还假借肃宗的名义发布诏令,稍不如意,就对大臣进行严刑拷打。他压抑得太久了,需要用粗暴的手段,补偿自己以前受到的屈辱。
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李辅国在朝中安排了很多耳目,分布在各地,窥探收集情报。官吏稍有过错,他都知道。不少重犯,御史台和大理寺都无权办理,他却可以随意处置,搞得官吏们人人自危,不敢随意交谈。
李辅国每次外出,都有数百武士卫护,耀武扬威。宫中的皇亲国戚都不敢直呼其名,而是尊称其为“五郎”,或者“五父”。
然而,此时的李辅国还有两个对头。一个就是将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高力士。高力士始终看不起李辅国,常常散布一些李辅国当年在自己门下做的糗事,搞得他颜面扫地。另一个对头更强,就是唐玄宗。唐玄宗虽已无实权,但威望还在,李辅国怕他一旦重新执政,自己的地位就会不保,甚至会落入地狱。
于是,李辅国便想找机会陷害这两个对头。
一日,剑南节度使来京奏事,路经长庆楼,恰见玄宗在楼上看风景,故旧重逢,节度使便到楼上参拜玄宗。此事被李辅国得知,便对肃宗说,玄宗交通外臣,想调兵入京,夺回皇位。肃宗一听就急了,让李辅国想办法。李辅国也不征得肃宗的同意,便率兵而去,想胁迫或者杀害玄宗。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喝退士兵,李辅国的阴谋才未能得逞。
但是,从此以后,肃宗再不去看望父亲了。在李辅国的鼓动下,肃宗后来放逐了高力士。由于剪除玄宗的羽翼有功,李辅国又升了官,当上了兵部尚书。在他走马上任的这一天,100名士兵在前头开道,肃宗亲自为他举行国宴,群臣前往朝贺。一时间,鼓乐喧天,好似国家盛典。可是,混到了这个地步,李辅国仍不满足,他亲自去找肃宗,要求当宰相。
当时的宰相李岘早看出李辅国的野心,他多次提醒肃宗,说李辅国权力过大,横行不法,长期下去,定会祸乱国家。可是肃宗并没有重视。最后,李岘反被李辅国陷害而罢了官。
作为宦官,李辅国不仅权力欲旺盛,对女人也有着极强的占有欲。当时,他不光受到肃宗的宠信,还得到张皇后的青睐。张皇后为了显示恩赐,就在后宫举行了一场名为“谢春宴”的招待会,邀请朝中大臣未出阁的女儿参加,实际上是为李辅国选老婆。
宴会开始,李辅国躲在帘子后面,被女人的各种声音、各种香味熏得都快醉了,眼睛更是不够使,不知选哪一个好。他注意到,离皇后座位很远有一位姑娘,身穿绣着桃花的粉红衣裙,脸上挂着淡淡的忧郁。她似乎很厌倦如此热闹的场合。
姑娘的忧郁气质和身上的桃花,强烈吸引了李辅国。他一眼认定:这个女人是我的。
这个落落寡欢的姑娘名叫香兰。不久,肃宗做主,把香兰许配给了李辅国,并特意赐给他一座府邸,坐落在长安闹市。
此时的李辅国,有权有势,有钱有家,这些历史上很多宦官想都不敢想的事,他都实现了。然而,婚后的李辅国并未就此退出权力争夺的舞台,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他的权力欲仍然无止境地延续着。
在权力争夺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张皇后也是个权力欲旺盛的女人,她和李辅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开始表现出对李辅国专横决断的痛恨。此时,肃宗卧病已久,太子李豫监国。张皇后召见太子,对他说,李辅国手握禁军,气焰熏天,经常假传皇命,图谋不轨已经很久;如今皇上病重,你又年幼,一旦有所不测,后悔可就晚了,不如先下手为强,除掉李辅国。
太子李豫十分懦弱,听到张皇后的话后,吓得不轻,不敢依从,只说父皇病重,现在就杀他倚重的大臣,恐怕父皇受惊,还是等以后再说吧。
张皇后气得说不出话来,只叹太子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没办法,张皇后只好放弃煽动太子,转而去联络越王和衮王,打算安排武士在长生殿刺杀李辅国。哪知李辅国的耳目无处不在,他获悉情报后,立刻派人调来禁军,围住了凌霄门,挟持了太子。
待到天黑,李辅国带兵冲进长生殿,逮捕了越王和衮王,将他们囚禁起来。随后,他又带兵去捉拿张皇后。张皇后闻讯,连忙跑到肃宗那里去求情。肃宗此时已病入膏肓,自身难保,再加上这一惊吓,一句话也说不出,只不停地喘气。就在这时候,李辅国带兵冲了进来,他亲自动手,把张皇后拖出肃宗的寝宫勒死,同时还逮捕了几十个皇室亲信,又杀死了越王、衮王等皇室亲王,清除了皇室的亲信势力。
与此同时,唐肃宗驾崩。在李辅国的挟持下,太子李豫就在肃宗的尸体旁继位,是为唐代宗。
李豫当了皇帝后,李辅国自命护驾有功,要求升官。代宗不得不封他为司空、中书令,尊称他为“尚父”,食邑增加800户。从此,李辅国更加骄横跋扈,目空一切。朝廷的事情,不论巨细,他都过问裁决。他甚至对代宗李豫说:“皇上你只管在宫中坐着好了,外面的事情听凭老奴我处置。”
对李辅国的这种嚣张做法,代宗自然极为不满,但自己刚刚继位,统治极不稳固,因此不敢与他争论。
所谓树大招风,李辅国的专权,引起了另一个宦官程元振的不满。随着年龄的增长,代宗翅膀渐渐硬朗起来,便打算利用程元振除去李辅国。于是代宗暗中培养程元振,给了他很多特权。
代宗先是撤去了李辅国的许多闲杂职务,比如群牧、营田等兼职,继而又撤去了他的行军司马的职务,最后令其出宫居住,免去宰相大权,只留下几个虚衔。到后来,李辅国连中书省的门也进不去了。
李辅国悲愤至极。他耗尽一生的心血,追逐富贵、谋夺权力,他也曾得到一切,可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闭眼回顾走过的悲欢岁月,仿佛梦一般虚幻而遥远。悲愤之余,他又有些茫然失措:这一生我究竟活过没有?
他的内心空洞极了,压抑极了。他忍不住愤然宣泄,对代宗道:“老奴我罪该万死,侍候不了你这位爷,就让我去九泉之下侍候先皇吧!”
李辅国此话出口没多久,便应验了——他在家中被人杀死并碎尸。朝中群臣心知肚明,此案的幕后指使者,极有可能就是与李辅国争权的程元振。因此,此案最终不了了之。
代宗得知李辅国的死讯后,下了一道诏令,追封李辅国为太傅,并让人用木头刻了一个脑袋,安在李辅国无头的尸体上。
能够从宦官当到宰相,李辅国的一生也算是风光无限,但他显然不会想到,除了这一点之外,整个大唐的宦官****也是从他这儿开始蔓延。从此之后,宫中再无宁日;也是从此之后,皇帝再也不是大唐说一不二的存在。
杀皇帝,等闲事耳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唐朝,直接或者间接死于宦官之手的皇帝总共有4人,被宦官拥立的皇帝总共有8人。抛开唐玄宗之前的不谈,唐朝中后期的国家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宦官的手中。
李辅国死后,代李辅国掌权的宦官程元振是一个更加阴险的家伙。程元振,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宝应末,闻张皇后废立阴谋,密告李辅国,参与拥戴代宗,由此深获宠信,任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旋代李辅国判元帅行军司马,总率禁兵,升任骠骑大将军。程元振操纵朝政,冤杀方镇大将来瑱,斥逐宰相裴冕,诋毁名将李光弼,使朝臣离心离德。广德元年(763年)罢官归乡里。继又私入京师求见代宗,再被放逐,行至江陵病死。
肃宗朝还有一个鱼朝恩,竟然从一个宦官变成了统军大将。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安史乱起随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等职,负责监领9个节度使(包括郭子仪)的数十万大军。唐军收复洛阳后,鱼朝恩被封为冯翊郡公,开府仪同三司。
代宗广德元年,吐蕃兵进犯,代宗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鱼朝恩以保驾有功,被封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并统率京师神策军。后又领国子监事,兼鸿胪、礼宾等使,掌握朝廷大权。他干预政事,慑服百官,不把皇帝放眼里,贪贿勒索。他还置狱北军,人称地牢,迫害无辜。大臣元载知代宗对其不满,乃与代宗谋除之。大历五年(770年)寒食节,代宗趁宫中宴会后召见之机,捕杀鱼朝恩。
鱼朝恩开了宦官统军的先例,至德宗朝,宦官任各道监军竟成了惯例。特别是自鱼朝恩开始,京师禁卫部队神策军的统帅权就落入宦官的手中,也就是说,皇室的安危就由宦官来决定了。代宗用诡谋捕杀鱼朝恩,而不能堂堂正正诛杀权阉,实际上已经标志了皇权的威严荡然无存。
此后,皇室与宦官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但是都以皇室失败告终。顺宗即位,发动“永贞革新”,命宿将范希朝领神策军,夺宦官兵权。但是,很快就被宦官俱文珍发动的政变击败。顺宗退位,王叔文被杀。可笑的是,竟然还有人因为俱文珍拥立宪宗而称赞他是忠良。
俱文珍开了宦官废立皇帝的先例,从宪宗开始,唐朝的8位皇帝都是由宦官废立的。自宪宗李纯之后,除敬宗李湛是以太子身份继承皇位外,其他诸帝无不由宦官拥立。如唐穆宗李恒由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拥立;文宗李昂由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杨承和等拥立;武宗李炎由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拥立;宣宗李忱由众宦官拥立;懿宗李漼由宦官王宗实拥立;僖宗李儇由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昭宗李晔由宦官杨复恭、刘季述拥立。同时,宦官还操有弑君之权。号称“中兴之主”的唐宪宗是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唐敬宗是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
从这个时候开始,皇帝们别说拿回自己的权力,甚至于根本无法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不过没有人甘心手中的大权旁落,特别是对方还总是借着自己的名义去发号施令,宰割天下。所以,皇帝们跟宦官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他们只需要赢一次就能收回大权,不幸的是,他们全都输了。
顺宗夺神策军权是第一次较量。第二次是敬宗被杀,名相裴度拥立文宗,诛杀了一大批宦官。但是,一来宦官梁守谦等也有拥立之功,二来裴度也没有下决心尽除宦官势力,很快就不了了之了。第三次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所谓“甘露之变”,发生在大和九年(835年)秋天。
有一次,文宗读《春秋》,到“阍弑吴子余祭”一段时,别有用心地问身边翰林侍讲学士许康佐:“阍何人耶?”许康惧怕宦官权势,不敢回答。后来得知文宗欲谋除宦官的意图后,生怕惹祸上身,于是假称有病,罢为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