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他们当然要有物质才能得以生存。但如果没有“心”,没有组成一个社会的核心原则,这个社会就不能成立。办公室、计算机设备和营业执照只是一个机构的外在形式,它的“心”就是它的宗旨和理念。天则所的“心”就是天则,即自然秩序和天道演化。孔子说,“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见”和“隐”的是外在形式。孔子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无论何时,无论何种形式,天则人都不忘心中的“天则”。
仁者无敌
我在以前的《天则年鉴》前言中说过,在决策的空间中,有很多利害计较让我们犹豫不决,但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其余不需多想。然而,什么是正确的事?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人的社会中,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到别的人,后者会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反应。我们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共同构成一个结果。如果我们的决定是损害别人的,别人至少要做出防卫性的反应,以减少自己的损失;别人还有可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为我们的行为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愤怒。其结果是,我们也受到了损害,整个社会都会因此减少福利。如果我们的决定有益于别人,别人至少不会做出有损于我们的反应,更有可能投桃报李,使我们受益。如果大家都如此行事,整个社会就会繁荣起来。
因而,做正确的事,不是宣称“自己正确别人都谬误”的孤芳自赏,也不是自诩“参透真理而不被理解”的特立独行,更不是“先进力量战胜落后力量”的革命暴力。做正确的事,就是要做出一件事情,使受影响的其他人做出的反应,能够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变化,其结果对这个人有好处,也对我们有好处,从而合成一个社会福利的增进。因此,做正确的事,就是使社会结果朝着所有人皆大欢喜的方向改进。
由此,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事和怎样做正确的事就变得非常简单,只要对别人心怀善意。心怀善意,就不会做损害别人的事;心怀善意,就会替别人着想。只要我们时刻检讨自己,我们是否发自心底地心怀善意了,我们就能够更多地做正确的事。
任何一个人或一个机构如天则所,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只是一个个体,非常渺小。他或它要想变得有力量,就只有通过自己的决策影响别人的决策,产生对社会有利的结果。这要求他或它做正确的事。而另一条路,通过掠夺或积累资源并转化为暴力,或许在短时间内显得有力量,但由于损害了别人,终究会遭人反抗,最后土崩瓦解。这就是古今多少帝国的归宿。孟子说“仁者无敌”,是说与人为善就不会与人交恶,就不会有敌人;同时“无敌”这个词在中文中又有“不可战胜”的意思。
正心诚意
在前几年的《天则年鉴》前言中,我曾引宋儒的话,“惟知行义,命在其中”。意思是说,不计利害,只管对错。所谓“对错”就是大是大非。“对”意味着对整个社会有利。只要对社会有利,即使暂时对个人或机构不利,从长远看也是有利的。
如何做“对”事情却不容易。既然“对”就是对社会有利,怎样才能判断是对社会有利呢?首先就要正心诚意。《大学》早已把这之间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谓“治国平天下”,就是做对本国社会和世界各国有利的事情。而所谓“诚意”,就是认知不要被偏私成见所遮蔽,就是如《大学》所说,“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所谓“正心”,就是要超脱于个人或小机构的利害,因为“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反过来,如果心不正,意不诚,则绝无可能做对事情。如果出发点不正,只想用乖巧机谋取胜,因世间因素复杂,人的理性有限,谋略不可能考虑周全,常会欲盖弥彰、适得其反。如果不正心诚意,许多事情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所以,正心诚意就是做任何事的基础。事情有大小,动机有正邪,结果有对错。事情再小,也要做对,而不要计较成本。因为做对小事情的收益不仅是事情本身,还强化和彰显了做事本身的规则,这一规则将会对做其他事情产生正面影响。
要正心诚意,就要排除偏私成见,就要在作判断和决策时不受一时喜怒哀乐的影响,就要反求诸己。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是人能换位思考,还能进一步超脱于自身利害。但这些能力还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提升,因此达到正心诚意的境界还需要一个修炼过程。我们在作一个决策时,要首先反复问自己,出发点是否只是为了一己之私?
天则所并不天然具有优越的道德。它要为这个社会和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只有首先正心诚意。这样,无论天则所有多小,它做的事情有多小,只要达到对的结果,就会获得超出机构和事情本身的影响。正心诚意也意味着,在做对天下国家有利的事的同时,在不损害自己正当利益的同时,也会对与它打交道的机构和个人有利,因为正心诚意就是善意。
“中华”解
我们生来就是中国人。“中华”的名字是从很久很久以前传下来的。我们一般以为这只是对一群人和一块土地的称呼,而不去思考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中”字有中央、中心和居中的意思,这与中国的地理位置颇为吻合。看一下地图,我们就知道,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一个国家。邻国就是接壤或隔水相望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在这些国家的“中间”。如果中国能与这些国家都和睦相处,世界和平问题就解决了一大部分。
然而,地理位置上的“中”并不是中华名称中最主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含义是文化含义。看一下《论语》就知道,“中”的含义与几个非常重要的字,如“礼”、“和”、“仁”的意思相近,即人与人关系的均衡点。“礼”是经过长时期的试错过程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只要环境和技术不变,它总在均衡点上;“和”侧重讲不同人的利益的协调和“中和”,两人之间仍有一条“中线”,使各方都认为自己不亏;“仁”则是一个较抽象的文化原则,它被一些学者称为“二人关系”,只要不损害对方,就达到了仁的底线;进一步“仁者爱人”,则会有更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包含上述意思的同时,“中”字更强调人的行为、言论或规则的恰到好处和中正无偏。孔子说,“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其中的“中”都是这个意思。所以《礼记·中庸》总结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所以,“中国”就是一个奉行这种“中”的文化的社会。这种文化致力于实现人与人之间公正的行为规范,从而彼此趋向和谐无间。“华”则是这种文化的结果,因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是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在中文中,“华”的意思最初指花,进而指草木花朵万紫千红的荣华之象,再进一步指社会的繁华。这个词不仅是指富裕,更是指在物质富足后的文化发展和精神花朵的争奇斗艳。“中华”两字,一是因,一是果,但又不能将因果关系划得很分明。因为“中”,所以“华”;但又不能说“中”只是为了“华”。“中”本身又是一种人生目的,而“华”则是“中”的副产品,也是“中”的表现形式。
知道了“中华”的文化含义,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两个字才是我们作为中国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重要的遗产。谨记这两个字,我们就能在我们的家庭中成功,在我们的机构(比如天则所)中成功,在我们的乡村中成功,在我们的国家中成功。在今天这样一个仍然奉行“以力服人”的世界中,“中华”二字也是实现永久和平的关键秘诀。我们其实忘不了这两个字,每当别人说,“你这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