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常用食物相克1000问
2692100000028

第28章 食物的饮食宜忌 (4)

首先,需鉴定大米米质的新与陈,霉变米不允许食用。从营养学上来分析:大米除去糠皮部分后将糊粉层裸露于外,主要含维生素和蛋白质,其中维生素B1在大米中主要存在于米粒的外皮和胚芽中,极易溶于水,所以在淘米时极易流失。淘米时若为干净的新米,不必反复淘洗,只将米在清水中轻轻捞洗,外部灰尘就能漂走,若连续淘米2次,使维生素B1损失43%,淘三四次可使维生素B1损失70%左右,蛋白质损失5%,矿物质、脂肪等也随淘洗米的次数的增多而损失渐长。由此新米淘洗忌搓擦,不必将淘米水淘到澄清,1次或2次即可。若淘洗陈米,需洗三四次,因********极易污染米外表面,必须洗淘,又因********有毒,也较稳定,如在常温下加热到100℃破坏不了它们,只有在淘米时多次反复淘洗,方可去掉80%以上。若用碱水淘洗则可清除,不过营养素也损失颇多。若米有霉变问题,则失去光泽,变得灰暗,甚至有霉点,此米必须挑除霉变米,且用冷水淘至水清为止,若霉变严重则禁止食用。

可见,新米忌多次淘洗,而陈米必须多次淘洗,应尽量多地保留维生素B1。若为霉变米,为了保存大量维生素B1而留下毒素则更不可取,所以应科学地淘洗米。

生甘薯为什么不能吃?

甘薯,又称甜薯、番薯、白薯、山芋、红薯、红芋等,名称繁多,含有蛋白质、糖类、多种维生素和9种氨基酸,尤其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含量较高。甘薯也富含淀粉,但生吃时淀粉外围的细胞膜未经高温破坏,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食后使人产生腹胀感而感到不适,所以忌吃生甘薯。只有经过加热处理后,才有利于蛋白质、淀粉的消化吸收,尤其是烤红薯,人体对它的消化吸收率最高,是较科学的食用方法。

为什么儿童不宜单食米饭?

在家庭中,由于大米便于烹制,易于消化吸收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儿童偏食稻米已成为普遍现象。

科研分析表明,稻米的缺憾是维生素B1的含量较少。在通常情况下,人体神经组织所需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糖代谢,但当人体内维生素B1不足时,又会导致糖代谢发生障碍,糖代谢出现障碍又会导致****酸及乳酸等中间代谢产物堆积于神经组织及心肌内,以致影响到神经及心脏的正常功能。

当人体内维生素B1匮乏时,常会加速****胆碱的水解,使神经传导受到影响,导致胃肠蠕动缓慢,消化液分泌锐减,加剧了胃肠消化功能障碍,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日久势必引发身体热量及能量的不足。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又正值长身体及求知的时期,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大。儿童因看电视、学电脑容易引起眼肌疲劳,或者发生视神经炎,而维生素B1是防治视神经炎和护目的重要物质。

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麦子、谷子、玉米、高粱、豆类等的胚芽及外皮中,这些粮食能为人体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因此,提倡儿童多吃杂粮、薯类等,切忌偏食与挑食。

为什么说制馅时将蔬菜挤汁不可取?

说起制馅似乎谁都会,最常见的是白菜配以荤料——猪肉,还有韭菜配鸡蛋、大葱配牛肉等。这种主辅料相配的馅心符合人类平衡膳食的饮食原则,的确使各种原料的营养成分相互补充,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均提高了。但人们在制馅时对蔬菜往往先剁碎,而后加适量盐,再挤干汁液后才加入其他原料一同调馅,这种制作方法欠佳。

因为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类获取维生素C的主要食物来源。蔬菜的含水量在90%~96%之间,我们若将其剁碎后再加盐挤汁,这样会把水分和将近40%的维生素和部分矿物质因如此“挤汁”而被“挤掉”,但是如果不挤汁,调出的馅又会出现渗水现象,使馅心水渍渍,无法将其包于皮中。若是饺子则煮时极易破,是包子则蒸时极易塌陷,都影响了成品的质量。那么,如何做到既保留了营养素又不出现渗水现象呢?能达到这样的两全其美吗?

京式面点中“水打馅”的原理,可解决此疑难问题。“水打馅”以肉为主,向肉馅中打水,顺一个方向先慢后快缓缓加水,直到馅软又不出水时为好,再配以其他少量未挤汁的蔬菜,使成品的口感软嫩、鲜美。此制法可借用过来制作白菜猪肉馅心,可将白菜切成小碎丁,不要剁碎,再将白菜与未打水的肉馅和其他除盐以外的调味料放入盆中,顺一个方向搅匀,不可将馅静放,应在调拌前立即和面,包时于馅中加盐,调匀后快速成形,可避免“渗水现象”。也有人认为蔬菜切丁后先用油调味,再加入肉馅,最后放盐,这样可使蔬菜被油脂包围而避免渗水现象,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蔬菜含水量大时,此法仍有少量渗水现象。大家不妨试用“水打馅”的原理来解决上述问题,可以说是防馅渗水的最佳做法。

为什么不宜常食脱水干燥的蔬菜制品?

脱水干燥法是减少或去除蔬菜中的水分,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从而达到有利于蔬菜保存的一种方法。脱水干燥后的制品,有利于运输与携带,但因水分大量脱去,会降低其原有的营养价值和失去固有风味,尤其蔬菜中某些种类的营养素在脱水过程中损失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不宜常食干燥脱水蔬菜制品。

为什么不能在水中长时间浸泡蔬菜?

在自然界中蔬菜的含水量往往位于众成分之首。蔬菜中组织细胞所需的各种养分和代谢产物,只有靠水为载体才能在组织中运转。这样在蔬菜细胞的内外均有大量的水,当我们有意或无意将蔬菜在水中长时间浸泡时,因蔬菜内水溶液中溶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盐离子,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外界大量清水将渗入到蔬菜细胞内,来达到新溶液状态下溶解度的平衡。当细胞壁被渗进的大量水分胀破后,细胞质溶液将与外界的水分发生融合,那么溶解在细胞质中的营养物质也将随着如此的融合而溜出细胞外。如蔬菜切后,被水浸泡15~30分钟,维生素C将损失14%~23%,若浸泡过夜再挤汁,它将完全损失。当然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溶性蛋白质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所以,无论加工与否的蔬菜,若在水中被长时间浸泡,表面上看会使蔬菜吸收充足水分而胀大,实质上在烹调过程中随加热处理而被榨去部分水分,此过程中也使营养素损失很多。有的人认为用水浸泡后的蔬菜会非常新鲜,烹调后将更加脆嫩,于是便长时间用水浸泡,而事实并非如此,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此法是不可取的。

为什么烹调后的蔬菜不能再长时间放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餐桌都是几个热炒菜,这样却造成了有的菜不能一时用完需放置一段时间再食用的情况,这是不可取的。对于烹调后的蔬菜最好立即食用,不要撂食,即蔬菜应现吃现烹。

因为随着烹调中的加热与调味,蔬菜中必有水分及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析出,且放置时间愈长,则析出物质愈多,表现为菜肴失去了新鲜蔬菜的鲜美滋味和鲜嫩色泽,还失去了大量的营养素。尤其因调味品的作用,再加上长时间放置已烹调的菜肴,将使菜中的水分及营养物质的析出速度更快,且析出量更大。我们吃菜时人人都是用筷子来夹菜,很少人会吃完菜再啜其盘底的菜汤,所以蔬菜烹制后不可再放置。

为了将溶于水的营养物质再吸收回来,在烹调中常选用的一种做法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淋少量芡汁,随着淀粉的糊化作用,将会使析出的水和营养素一并再次被黏附于蔬菜的表面,从而降低了营养素的损失量。这样的做菜法可解决待用期菜肴的流汤现象。我们以上分析的是在不勾芡的前提下,人们又习惯于食其菜而弃其汁的蔬菜吃法,它是不恰当的。所以用蔬菜做菜要现吃现做且不要长时间放置它。

为什么烹调蔬菜时忌加盖锅盖?

饭店专业人员做蔬菜类菜肴,没有盖锅的习惯,但是在家庭中,不少人买了炒锅,因没有带锅盖,再专门配一锅盖。理由很简单:做菜时盖上盖会熟得快,省时又省火。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首先,蔬菜烹制要求一般是口感脆嫩,断生即可。敞开锅烹制,便于观察色泽变化,以使菜肴符合质感,即保留住蔬菜固有的新鲜状态。若加盖,则火候不易掌握,加热时间短则生,过长则软烂,很难把握其脆嫩又断生的质量要求。其次,蔬菜中大都含有称为有机酸的物质,具体蔬菜的品种不同,含有机酸的种类也不一样,常见有机酸种类有草酸、乙酸、氨基酸等。这些酸有些对人体有益,有些则对人体有害,烹调时必须将有害部分的有机酸去除。有机酸类的共同特性是夺去叶绿素中的镁元素,使叶绿素生成脱镁叶绿素,这样蔬菜的颜色则由绿色变为褐色,失去了新鲜蔬菜的鲜绿色泽。还有的与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会对人体不利。所以在烹调时应采用一些措施,尽量去除有机酸,其中之一是在烹制蔬菜时要敞开锅盖,并适当进行翻锅。原因是有机酸加热分解后具有挥发性,随着敞开锅盖并常常翻锅,能将有机酸及时挥发出去,这样既除去了对人体不利的合成物质,又避免了脱镁叶绿素的生成。因此我们在烹制蔬菜时加盖锅盖,实为不智之举。

为什么烹调蔬菜不能加碱?

日常生活中,一些含粗纤维较多的蔬菜如芹菜、竹笋、豇豆、金针菇、荠菜等,它们表现出口感粗硬。在对此类蔬菜进行烹调时少量加一些碱,可改变此类蔬菜的质地,即口感由粗硬转化为软烂,既省了时间又省了火力,且对于牙口差者的确是解决了嚼不烂这个问题。但从营养学上分析,加碱却使蔬菜失掉了很多有益的成分,长时间地如此食法,将出现营养缺乏症。

据我国1993年测定的食物成分表获悉,蔬菜和水果是人们获得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如每百克油菜中含40毫克维生素C,北京柿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每百克大于150毫克。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它的特性是易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肪,在酸性条件下稳定,但对热、碱、氧都不稳定。我们为了追求质地软、口感好,人为地制造了碱性环境,这岂不是将人类获得维生素C的来源给扼杀了吗?像实心芹菜,粗纤维较多,品质差,但它富含维生素、纤维素、挥发油和矿物质等,有清热利水和降压的功效,故又称药芹。如果我们不顾其营养价值而随意加碱烹调它,不但破坏了粗纤维,更破坏了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此类饮食习惯将导致营养缺乏症,首先表现为维生素C缺乏症,即为坏血病,其症状为疲倦、虚弱、关节疼痛、牙龈出血等;小儿则出现生长迟缓、消化不良,逐渐发展为牙龈萎缩、浮肿、骨骼脆弱等症状。

我们要求对于这类质地较粗糙的蔬菜,首先要选用恰当的加工方法,将其内含的大量粗纤维(即筋)抽去,再选用适当的烹调方法,如制馅,切小丁做菜码应用;或斩成小段用沸水烫后,再选用短时间烹调方法。以上方法均可改变难咀嚼蔬菜的质地。

蔬菜能取代粮食作主食吗?

蔬菜可供给人体大量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尤其是膳食中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2、钙和铁的主要来源。这些物质是人体预防疾病的中流砥柱,那么如此重要的蔬菜可代替粮食来作主食吗?不可以。

因为维持人类机体平衡的三大基础物质是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蔬菜类含蛋白质较低,除豆荚类蔬菜含蛋白质稍多以外,其他蔬菜含蛋白质均极少;蔬菜中含有脂肪量也极少;只有薯芋类蔬菜如马铃薯含有一定量的糖和蛋白质,但仍然比不上粮食,只可提供人体一定的热能。可见蔬菜类含生命必需的三大基础物质较少,不能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蔬菜中的粗纤维在营养学上虽属于多糖类,但人体的消化系统对它无可奈何,不能作为糖被消化、吸收和利用,只能促进胃肠正常蠕动,近年来发现它对人类预防肠癌有一定作用。如果我们长期以蔬菜为主食,人体只有分解自身糖类、脂肪来供给身体需要的能量,更严重者把蛋白质转化为热能,出现了负氮平衡,表现为婴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体重减轻、肌肉萎缩。

蔬菜中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确对人体有利,只是缺乏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所以先哲们有言在先,“五谷为养,五菜为充”,告诉了大家蔬菜的地位,不能取代粮食作为主食。

有虫蔬菜真的无污染吗?

随着蔬菜产地的扩大和科学的管理,蔬菜的产量提高了,在此过程中也不可忽略农药对防治虫害的贡献,但有的菜农却从不吃自己种的菜,原因可想而知,他非常清楚自己从下秧到收获所使用的无数次农药将对人体不利。的确一些农药的残留量或多或少对人体都是不利的,由此,消费者在选购蔬菜时,也不得不被逼上梁山,挑选购买那些有虫害劣迹的蔬菜。那么,此做法正确吗?有虫蔬菜真的等于无农药污染吗?实际上并不绝对。

的确,此选择蔬菜的方法可以说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凡生物都有其适应性,昆虫也不例外。如果市场上出售的蔬菜有虫害劣迹,则证明存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未喷农药,或喷洒量少,或此害虫的抗药性大。这些并不能证明蔬菜没有受过农药污染,只能说它对人体的饮食卫生比较有利,但却因此影响了菜肴的品质,如吃菜时发现虫类劣迹会影响人的进食情绪。尽管餐饮界近年来对昆虫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和利用,如禾虫、蚕蛹、蚱蜢、甲虫、蝉等,还包括其卵在内也已进了厨房,而且在生物学上也证明了它们对人体不但无害,而且还含有高蛋白类营养物质。但人们仍不愿在吃菜时看到虫类的痕迹,于是一些蔬菜种植基地常常标出了“纯天然无公害绿色蔬菜”,价格又高,销售又快,可见人们在强烈地呼唤着无农药污染的纯天然蔬菜走进市场!

那么买了有虫及虫卵的蔬菜怎么办呢?应选用2%的食盐水来洗涤,可利用盐的渗透作用使虫及卵被杀死,漂浮于水面上,再冲洗干净即可食用,将不会妨碍烹制出的菜肴质量。只要合理加工,就能使烹制的蔬菜类菜肴令人吃得放心。

为什么不宜过多去掉白菜外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