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海啸防范与自救
2688800000013

第13章 如何预防海啸(4)

这主要是因为红树林生长在这样复杂、特殊的环境中,它们的形态结构都根据环境而发生了变化,强大、密集的根系更加坚固稳定,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形成一道道遮挡台风的天然屏障,抵御台风、海啸,护卫海岸沙滩,使沿海的村镇和农田免受风浪潮汐的袭击。因此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

红树林还有一个奇妙的“胎生现象”,幼苗生长在母体中,脱离母体后,就能在高盐含量的海水中生活。这是红树林生活在海滩、海湾和抵御台风、海啸的必要条件。红树林的叶子具有和其他盐生植物一样的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叶子革质表面光滑,有利于反射海岸强烈阳光的照射,还具有能排出体内过多盐分的分泌腺体。这些特征是很重要的,是保证红树林在恶劣环境中得以生存的重要特征。

红树林的功效如此实用和重要。因此,我国对红树林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保护。然而,得到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保护的10多种红树林并没有能够幸免于刀俎之灾。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围海造地、围海养殖、乱砍滥伐等种种人为影响,使红树林面积减少,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骤减到只剩下了1万多公顷,不及世界红树林总面积的千分之一。几个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砍伐破坏,其中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砍伐红树林为甚。全区原有红树林22387公顷,到1993年仅剩5654公顷。甚至,广西近几年已砍伐和已列入填海造地规划的(已批准)即将砍伐的红树林还有将近1000公顷之多。

已经列入《中国湿地名录》、国家保护的重要湿地之一的福建龙海红树林保护区,1998年龙海市政府未经保护区主管部门批准,耗资2500万元强行建设一项围垦工程用于养殖,面积达460公顷,将危及超过33公顷的红树林的生存。

2002年,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然而厦门西海域,20世纪80年代在东渡等海域仍有成片红树林,随着这几年的围海造田的不断扩大已经逐渐消失不见了。

但是,红树林对于沿岸生态环境和沿岸居民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它能够直接地挽救数以千万的经济损失,为什么一定要在灾难过后再去怀念它的好处呢?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为保护红树林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各级政府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应该严格按照防护林的保护措施保护红树林的发展规划,减少灾难的形成胜过灾后的积极救灾。

各地要积极争取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严厉打击和制止乱砍滥伐红树林、乱征滥占湿地等违法活动,人为破坏红树林的现象一定要得到严格控制。

要加大红树林的恢复与营林力度,对红树林宜林滩涂采取人工营造措施,加快红树林资源恢复,使其尽快发挥效益和作用。让人民充分认识红树林的功效,才更有利于红树林的保护和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红树林的保护建设水平。

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大家对红树林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足够的重视了,这严重地影响了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入持久地宣传红树林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我们自身做起,提高认识,才能增强民众保护和参与的自觉性,为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海啸防灾减灾工作

海啸防灾减灾的好建议

印度洋大海啸发生以后,引起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同时,各国对防灾减灾方面的工作也进行了反省。我国的专家、媒体、人民团体及政府官员对于海啸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

各级宣传部门要把防灾减灾宣传真正纳入年度宣传工作计划,并组织拍制科教片,在各级电视台播放。同时,教育部门要把防灾减灾知识组织起来,并编制成课本,列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中,使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措施。如此,通过这些积极、广泛、科学、有效的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知识水平。

2.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规划中

在******制定规划时,建议把防灾减灾工作安排到适当的“位置”,使防灾减灾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能够加速推进,让防灾减灾的科技能力得以提升。在将气象、地震、海洋地质灾害的综合防御工作继续加强的同时,也要把沿海地区的地震海啸预警系统尽快地建立起来。

3.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

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不但涉及了观测和实际条件,也涉及灾害的成因与有关前兆的机理,在当代自然科学领域里,它是难度很大的前沿课题。它的发展历史比其他科学领域短暂,它还有其他特点,如综合性强、难度大、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等。所以,建议科技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防灾减灾研究课题,加大对这方面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

4.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并强化监督检查

由于防灾减灾涉及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领域,所以,要在各级政府领导下,把广大社会公众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组织起来,进行协调一致的努力,将灾害降至最低。它的实现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我国作为国际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成员单位,要加强国际间海啸预警预报的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开展预警预报的技术合作研究。

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要从娃娃抓起

重大灾难的一次次侵袭,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生命越发显得脆弱起来。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这并不是一个口号,还要付诸行动。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呼吁:我国应着手进行全民族生存教育的立法调研,从法律层面唤起加强全民族生存教育的意识。此外,他还指出,生存教育是指发生灾难时,人们能够根据事故现场的环境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镇定地运用自救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风险规避掉,脱离现场,使生命得以保全,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安全教育并不是一致的。

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最佳的教育就是从小时候开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民众在这方面的素质,当灾难发生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

相关信息显示,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学校都专门开设了安全课,邀请交警或其他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来给孩子上课。但是,我国现在的安全教育存在着一个通病——没有广阔而新颖的模式,大多只是让孩子出门时不要忘了关煤气、不要忘了带钥匙、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老生常谈。

开展生存教育的学校很少,即使有,其内容也往往只限于防水、防火、防蛇咬等,很不全面,而对地震、雪崩、海啸、龙卷风、泥石流等自然灾难,要进行怎样的生存自救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孩子们对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知识不仅不了解,而且对山川、荒野、极地、大海也不甚了解。

在一些发达国家,与中国国情不同,孩子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自我保护以及如何保护他人的知识。对于灾难的预防和应对知识,学校不仅设有专门的课程,而且,还以多种形式对学生加以强化训练,这些知识已经被设定成孩子们的必修内容。比如,在地震多发国之一的日本,为了让孩子在地震中能够保护好自己,在幼儿园时,学校就开设了相关课程,给孩子灌输预防和应对灾难的知识。

生态环境与海啸防灾的关系

珊瑚礁和红树林的生态功效

海啸灾害发生后,首要任务是对受灾人群进行援助,联合国环境项目在救助的同时评估了海啸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该项目的世界环保监测中心珊瑚礁部门主管斯特凡·海因指出,早期的报告显示,以前发生海啸灾害的地方,许多珊瑚礁都遭到了大面积破坏。

海啸退却时会把陆地上的泥土带走,还会把一些其他的残骸带回海里,这种现象被称为“浊流”,这也是科学家们最担心的。这些污浊物流入到海里以后,会覆盖在沿海的珊瑚礁上。珊瑚礁是一种高度多样化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珊瑚虫和共生藻类,它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阳光。这种陆地“浊流”附着在珊瑚礁的表面,遮住阳光,造成珊瑚礁的毁灭。

早期的救灾研究报告指出,海啸发生时,许多深海鱼类被冲到浅海,甚至冲到岸上,大量的珊瑚礁生物也被海啸移动到了别处,需要很久才能得到恢复。

专家指出,珊瑚礁是鱼类繁殖的主要生态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多产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许多受灾的小镇和村庄,人们主要以捕鱼为生,所以成千上万的海岸沿线渔民的生存要依靠这些珊瑚礁。因此,在防范海啸和灾害重建中,要充分考虑珊瑚礁社会经济的重要性。珊瑚礁一定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此外,珊瑚礁对于一般规模的海啸还具有一种天然的防护作用,至少能够减缓海浪的冲击力。和珊瑚礁同样有防护作用的生态系统还有红树林。从历次海啸受灾的区域看,红树林较多或保存较好的地方,灾情都相对较轻。珊瑚礁是一种天然的防波堤,而红树林则是天然的减震器,不仅在海啸中如此,对于洪水和龙卷风也一样。

红树林并非单指某一种植物,而是一种能够经受盐分的木本植物群落。目前,全世界约有60种属于红树林的植物。红树林多生长在热带地区,位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

红树林对近海渔业意义重大,是海洋生物的重要养料供应者。红树林区是多种鱼、虾和蟹等经济海产隐蔽、生长和繁殖的良好场所。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曾经做过专门研究,近海的红树林、河流入海口和海龟产卵地如果被海啸淹没,将会对海洋食物链的波动产生不利影响,几十年才能恢复。各国的环境科学家讨论在印度洋周边国家建立海啸预警系统问题时指出,把海啸灾难损失降到最低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海边营建一个自然生态网,培养红树林。

在印度的泰米尔纳都邦,长达620英里(1英里=1.6093千米)的海岸线,却只有62英里红树林生态区的面积,远远低于专家建议的红树林达到70%的密度。只有达到70%的密度才能在灾难中挽救数千人的生命,而且也能为当地人的生活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木材资源。自然屏障毁于人祸

珊瑚礁和红树林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海啸袭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还有其他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影响着它们的生存。比如,1998年出现的海水异常升温,引发了一种“漂白”的现象,对世界上75%的珊瑚礁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海水的异常升温使得珊瑚虫排斥维持它们生存的藻类,珊瑚礁慢慢都变成了白色。如果水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高温的话,就会造成珊瑚虫的死亡。

除了这些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外,各种各样的人为因素也要对珊瑚礁的不利生存环境承担责任。比如,采用爆破手段等不可持续的捕鱼方法过度捕鱼、土壤腐蚀、海洋项目的盲目开发和过度采集珊瑚礁中用于建筑的原料等。

人类为了取暖、建筑等原因肆无忌惮地砍伐森林,尤其是盛产于河流入海口的红树林,遭到了大面积的砍伐和破坏。缺少红树林保护的干燥地区吸收大量海水,造成土壤盐分的持续增加,使庄稼或其他植物没有足够的养分而难以存活。

印尼方面研究发现,一次海啸造成的灾害至少需要4年时间,才能使海啸灾区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然而海啸是频繁发生的,有时不只一年一次。因此,为了人类的生存,要避免给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带来更大压力,以便让它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功能。生态救灾

灾害发生后,虽然各地都积极踊跃地捐款捐物,但这只能暂时地缓解海啸灾民生活窘迫的危机。现在国际社会及当地政府必须从物资救灾转移到“生态救灾”,不仅要积极地救助灾害还要更加有效地防范灾害的发生,以保护印度洋沿岸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平衡的和谐发展。

根据新闻报道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印度洋海啸受灾小镇的被毁程度。但是,灾难造成的长远灾害却是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也是无法估量的。然而,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又如何呢?海啸来袭时,陆地和海洋以一种非常恐怖的形式结合为一体,房屋建筑和被连根拔起的树被席卷到海里,而深海鱼类和鲨鱼等海洋生物则被活生生地丢在空地和停车场。

海啸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最近,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自然保护主义者强调:这些沿海小镇的将来,与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要妥善地监管和保护这些珊瑚礁和红树林。

海啸灾害发生后,在各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进行物资救灾的同时,“生态救灾”——这种对于当地人未来生存有长远影响的行动也是刻不容缓的。的确,现在许多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对印尼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也积极帮助印尼海啸受灾地区恢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