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FBI教你超级藏心术
2688400000028

第28章 不生气!——抛开你的愤怒反应(3)

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原谅别人,也要原谅自己。给我们带来创伤不仅仅只有别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当我们用自责、懊悔、遗憾来折磨自己时,当我们用自我怀疑来压制自己的内心时,当我们用过分的愧疚让自己懊恼不已时,我们其实都没有原谅自己。

从情绪上讲,懊悔和遗憾是指回到过去的生活当中。过分愧疚是指我们希望把过去做错或自认为做错的事再做正确。

当情绪帮助我们对眼前的现实环境作出正确回应或反应时,我们才算正确而恰当地运用了它。但是,如果愧疚之情到了一种失去控制的地步,其实也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我们活在当下,却总是被过往纠缠。从前所做的错事、坏事,我们为之悔恨。从前的成功、荣誉,我们念念不忘。沉沦在往事里,就容易对当下的处境产生不满。所以,我们过得并不快乐。

过去不是没有意义,它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回首往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自己当下的生活。但是,决不能被往昔的种种情绪所困扰、纠缠。因为在当下,还有很美好的生活等着我们去感受、去创造。

凯斯西储大学曾对“愧疚”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研究报告发表在《读者文摘》上。研究发现,普通人每天要花两个小时用于愧疚!对于这些人而言,“昨天”就像是一个笼子,它禁锢了人们对于当下生活的渴望和体验。总是沉迷于昨天,就永远不会有现在。人生不可逆转,过一天就会少一天。我们追求的是幸福和快乐,背负着过去的痛苦走完一生真的不值得。事情是过去的事情,痛苦是过去的痛苦,一切后悔和叹息都无济于事,拿过去的痛苦来折磨自己是悲哀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你不能用宽容和豁达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就无法用乐观的眼光看待未来。

怨恨别人不如反思自己

我们之所以会因为失败和挫折而生气,会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而恼火,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的反思过自己。一个人若是不懂反思自己,就难以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因而会对一些外界的影响表现出相当敏感的心态。这显然不得藏心的要旨。

反思自己的过程可能会非常艰苦,但是如果你能够通过自我认识提高自己,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有一个人,23岁的时候被人陷害,锒铛入狱,在监狱里整整被关了9年。后来冤案告破,他重新获得了自由。

虽然过去的苦痛经历结束了,自由重新降临到他的生活中,但是他的阴霾生活显然还没有结束。他开始了无休止的抱怨和控诉:“我真不幸,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遭受冤屈,在监狱里度过本应最美好的时光。如果没有人陷害我,我怎么会是今天这副样子?我一定有更好的生活,一定有了自己的家庭,可是现在,我什么都没有!这该死的世界,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抱怨像一条毒蛇,将他的一生用阴冷冰凉的躯体缠绕。

73岁那年,在贫困交加中,他终于卧床不起。弥留之际,牧师来到他的床边:“可怜的孩子,去天堂之前,忏悔你在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吧!”

到了这个时候,病床上的他依然对往事耿耿于怀:“我没有什么需要忏悔,我需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施于我不幸命运的人。”

牧师问:“你被陷害之后在牢房里待了几年?”

“9年啊,9年!我的大好时光就这么白白浪费在牢笼里了!”这人呼喊着。

牧师叹了一口气,说:“别人把你关了9年,可是你却把自己关了40年啊!”

这个人因为暂时的挫折,陷入到对生活无休止的怨恨中,最终酿成了悲剧。

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必须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把自己估计过高,会脱离现实,守着幻想度日,怨天尤人、怀才不遇,结果是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终究一事无成;把自己看得过低,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自暴自弃,明明能干得很好的事,也怯于尝试,结果错过很多机会,落得抱怨终生的后果。

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必须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把自己估计过高,或把自己看得过低,都不是正确的做法。

FBI特工吉姆在向俄克拉荷马一所监狱的服刑人员发表完演讲之后,说过这样的话:

“我离开时认识到:在这里,我与抢劫犯、杀人犯、犯下可怕错误(有些犯人甚至反复犯同样的大错)的人为伍。然而,他们当中多数人却不像外界的人那样经常责备或惩罚自己,更不用说人一生中的严重失足有99%都是由诚实的、道德的行为组成。入狱的犯人找律师、争取自己在狱中的权利,这都很常见,而许多优秀公民却仅仅通过过度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惩罚,剥夺自己不可让渡的、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

“当我们驾车驶过监狱巨大的混凝土高墙、一层层带刺铁丝网以及塔楼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时,我禁不住想:许多人建造了比这些更加森严可怕的心灵监狱,然后将自己锁入其中,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过去的‘罪孽’。我对罪孽一说不是特别相信,但是,如果真有罪孽,那是指人们在用自己宝贵的光阴,为过去犯下的错误而惩处自己,也只有人才会犯下这样的错。”

为什么罪犯是最为可悲的人,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反思自己。只有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面对成功不忘乎所以,遇到挫折不灰心丧气,这样才能在人生奋进的道路中,不自夸,不沉浮,以一颗饱满的心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认识自我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往往会陷入自我迷失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而丢失了自己。另外,大多数人很少能够去主动审视自己,很少去反省自己,更不会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

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容易就弄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谁,关键是我们已经明示,而自己尚不自知。

跳出自我迷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定期的用冷眼旁观的态度去审视自己。古诗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首先要跳出“庐山”,以旁观者的眼光分析、审视自己。功过是非,不夸大,不缩小,避免主观、片面,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这样才能克服不足、推动进步,以期不断成熟、不断更新。

认识自己当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它只是通向成功的一个环节。我们认识自己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给自己一个定位,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达到目的——最终取得人生的成功。

沉默的力量

人一生气,总是显得咋咋忽忽,用最高的嗓门说话,恨不得全世界都听到自己的声音。对于一个真正的藏心高手而言,言多必失是他们遵循的首要法则。他们即便是在生气的时候,也懂得用沉默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藏心。

沉默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不是一味地不说话,而是一种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品质,它能够在神态和气势上压倒对方。恰当地运用沉默,往往令对方招架不住,自乱阵脚,从而露出庐山真面目。厚黑学主张,上帝给了我们一张嘴两个耳朵,目的就是让我们明白耳朵的作用比嘴巴大,听比说更为重要。在特定的场合中,少说乃至不说、保持沉默,常常比喋喋不休地论理更有说服力。

沉默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于无声处听惊雷。”有时候,沉默可以变得很犀利。我们大都会经历这样的场景:你在和别人讨论、争执,当别人感到乏味时,会不理会你的语言,拿起桌上的报纸或其他什么,随便翻阅起来,以此作为回应。但恰恰是这种沉默式的回击,往往会让你感到十分难受。

这就是沉默的“犀利”之处。不要试图借助言语驱使他人做你希望的事,他们只会因为你的怪僻而反对你,毁灭你的愿望。在人生绝大部分的领域内,你说得越少,就越显得神秘。当你学会闭上嘴巴的时候,实际上更有机会拥有权力。

沉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一旦一个人保持沉默,就等于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意图,让别人更难以琢磨,更恐惧。

沉默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人生性都是排斥沉默的,它会让人感到没有依靠,因而沉不住气。另外,沉默还可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产生迫切想了解你的念头,因为沉默有种“神秘”的意味。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的人往往是浮躁的,因为口头上慷慨的人行动总是吝啬的。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你的力量大过于千军万马。正如英国19世纪政治家德斐尔教导他的儿子那样:“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事实上,单单是沉默并不能让自己变得强大。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在懂得不动嘴的时候悄悄的“动手”。

行动是一个敢于改变自我、拯救自我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力有多大的证明。所有的空想,所有的宣言,如果没有行动作为延续,就都是虚无缥缈的,因为没有任何实际的东西。就像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杰弗逊说得那样:“一次行动足以显示一个人的弱点和优点是什么,能够及时提醒此人找到人生的突破口。”

毫无疑问,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勤于行动和巧妙行动的大师,他们都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FBI特工有一个做事的法则——少说多做。确实,对于整天生活在危险中的他们而言,这是一个生存下去的法则。

FBI资深特工说:“行动的最好方法,就是要马上去做,立刻去做,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句真理。也许你早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是它同时也给你带来烦恼,你感到自己迟迟不能将计划付诸实施,你总是在寻找更好的机会,或者常常对自己说:留着明天再做。这些做法将极大地影响你的做事效率。要获得成功,必须立刻开始行动。任何一个伟大的计划,如果不去行动,就像只有设计图纸而没有盖起来的房子一样,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看看那些成功的人,他们往往都是实干家。有了想法,就马上制定行动的计划,然后开始实践。他们从来都不是终日幻想着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也从不担心失败了会如何,更不会向外人宣扬自己即将开展一个伟大的计划。

他们知道,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脚踏实地的行动。有了积极的行动,自然会有好的结果;有了积极的行动,就能够克服万难直至成功;有了积极的行动,任何人都会看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自然会产生信服感。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说,在美国一个小城的广场上,树立了一个老人的铜像。他既不是什么名人,也没有任何辉煌的业绩和惊人的举动,只是该城一个餐馆端菜送水的普通服务员。但他对客人无微不至的服务,令人们永生难忘。他是一个聋哑人,他一生从没有说过一句表白的话,也没有听过一句赞美之辞,他只能凭“行动”二字,使平凡的人生永垂不朽!这就是沉默和行动相结合的巨大威力。

正如哲学家狄奥佛拉斯塔所说:—个人在交际场合中一言不发,那么这个人不是傻瓜便是强者。傻瓜是因为不会说话而沉默,强者则是因为不会犯言多必失的错误所以沉默。

学会克制自己的怒火

柏拉图说:“稍忍须臾是压制恼怒的最好办法。”一个能屈能伸的人,不会因为一时的激愤而忘记了忍耐,那样只会让自己更加被动。

实际上,所谓忍让,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证明自己的一种方法。归根结底,看起来是退步的忍让是一种变相的争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相互之间没有原则的纠缠和没有必要的争吵。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种小花叫做依米。这种花需要忍耐6年的漫长岁月才能开一次花,而花期却只有两天。两天过后,这种花便迅速枯萎了。

由于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更何况这种小花只有一条根吸收水分。在6年时间里,炎炎烈日烧灼它,漫天风沙肆虐它,然而依米小花毫不气馁,在默默等待,默默生长。它知道,总有一天,根须深入到一定程度自己就会绽放绚丽的花朵。

依米花用生命的轨迹向我们昭示,只有忍耐,才能美丽,只有忍耐才终有成就。

忍让并不意味着懦弱可欺,相反,有忍让之心的人往往更具备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古人所说的“忍”字,至少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德行:其一是坚韧、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唯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这里的忍,也就是顽强精神的一种体现。第二种就是懂得克制自己。《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惰性,然后能修。”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没错。“负荆请罪”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蔺相如身为上卿,位高权重,却不与廉颇计较,处处礼让,何以如此?为国家社稷也。将相和,则全国团结;国无嫌隙,则敌必不敢乘。蔺相如的忍让,正是为了国家安定之“大谋”。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可以克己忍让的人,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古人曾云:忍为众妙之门。事实上,对于人生中的许多不幸和灾难而言,忍是唯一的办法。“唯有埋头,乃能出头。”人生就好像一粒种子,你要它长大,就必须忍受在黑暗泥土中挣扎的这个过程。不肯忍受埋藏的苦闷的话,暴露在空气中短时期之后,就永远失去了孕育新生的机会。

一个人想要有忍耐力,就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渴望什么。这是开发忍耐力最重要的钥匙。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像大海里的一片树叶,随波逐流,永远也达不到彼岸。

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他们有与生俱来的天分,而是因为他们有志气,更重要的是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沉稳中磨练身心。无论何时,遇到怎样的困难,成功者都能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磨”的手段,他们具备超凡的忍耐力,总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磨难,从而最终走出困境。

有一天,歌德到公园里去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批评家。这个批评家对歌德的作品很不以为然,今天在公园偶然相遇,他很想给歌德一个下马威。当时,这个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面对对方的咄咄逼人,歌德却没有生气,反而给对方让开了一条路,说:“而我正相反!”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成功者总能坦然面对,从而最终走出困境。

歌德的幽默和忍让,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避免了自己可能会产生的负面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为自己摆脱了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同时又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这就是理性容忍的力量。

理性的克制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强韧的护身甲,虽然披挂上它难免有些负担,但是它能让你不被伤害。一个人越想受到尊重,越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日常言行。

理性的人办事沉稳谨慎,环环相扣,思维严密,效率明显,成绩斐然,深得别人的器重和赞美,能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相信你能迸发出最为强大的力量,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活出自己的个性来,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成长、生存、发展,打造出自己的成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