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宋朝
2688200000018

第18章 崖山之后,再无中国(1)

蒙古的崛起

蒙古的崛起始于铁木真,当铁木真的部落还是一个很弱小的部落时,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受中原王朝唐以及北方强盛的辽金政权管辖。到13世纪初期,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已处于国家产生的前夜。蒙古部孛儿只斤家族的铁木真用了10余年的时间,先后征服了蔑儿乞、鞑靼、克烈、乃蛮等部,统一了整个漠北地区。

可以说,铁木真是个很有忍耐力的人,他在实力薄弱的时候,委屈地依附着当时强大的克烈部。克烈部的汗王罕知道铁木真是个人才,所以对他十分器重。而铁木真的部落在克烈部的庇荫下,逐渐壮大起来。他广纳人才,渐渐在身边汇集了“四猛”、“四狗”等一大帮的文武之才。

随后,铁木真和克烈部王罕及札答剌部札木合结成同盟,四处征战,为达成蒙古一统而战。铁木真善用人才,对于用人,他没有民族、门户之见,无论是敌人还是外族,只要是有用的人才,只要肯为他效力,他都招揽在麾下。铁木真的军事才能更加卓越,他运用联远攻近的战略,避免了树敌过多,而且用兵注重谋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奔袭,采用运动战中歼敌的策略,在大大小小的战事中运兵如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终于,铁木真一一消灭了乃蛮、泰亦赤兀等强大部落后,便向克烈部、札答剌部这两个同盟发起了最后的挑战。这时的铁木真已经异常强大,克烈部、札答剌部都不是他的对手,最后也被铁木真所消灭。札答剌部的首领札木合本是铁木真的结拜兄弟,但是因为不愿意向铁木真俯首称臣,结果被处死。

铁木真一统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由于蒙古的强大,使北方霸主金国感到巨大的压力,于是派人来册封蒙古。成吉思汗暂时领受,到他完全安定内政之后,便开始攻打金、夏等北方大国。

蒙古的骑兵迅速且战斗力高强,但作战过于野蛮残酷,每攻破一处,都大规模地进行屠杀,破坏性很大。所以蒙古后来虽然开拓疆土到亚欧,深入西方,但是不得人心,也无能管治。不过蒙古人的征伐打通了东西方的大通道,推动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成吉思汗很快就把金国打得只剩下半壁江山,苟延残喘,西夏更被他们所灭。这时,成吉思汗把战线从金国转移向西,挥兵西征,一路攻灭花剌子模、西辽等国;其余几路大军直出西亚,攻入小亚细亚地区,再一路打到了东欧,几乎打下了半个欧洲,蒙古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惜成吉思汗在西征的途中得病辞世,他的宏大理想还没有实现,就与世长辞。

然而,成吉思汗的子孙则将这个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推进,这就有了蒙金之战。蒙金之战是13世纪我国北方金国女真族与蒙古贵族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从1211年成吉思汗侵金开始,到1234年窝阔台灭金结束,前后用了23年时间。蒙金战争可以分为3个阶段,12111217年为成吉思汗侵金阶段,12171223年为木华黎侵金阶段,12291234年为窝阔台侵金阶段,以金国灭亡而告结束。

这场战事同样将远在南方的宋朝牵扯进来,而牵扯进来的方式竟然就像是一段历史的重演……

联蒙伐金

有时候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轮回,在100多年前,宋朝、辽国和金国三国鼎立,宋朝选择了站在强大的金国这一方,攻打辽国,可是最终,宋朝却瓦解于金国之手。“靖康之耻”的耻辱还没有得到昭雪的时候,又出现了同样的一种状况,那就是蒙古的强大和金国的衰弱。

当南宋的皇帝换成了宋理宗之后,天下的局势又回到了最初的状况——蒙古、金国和宋朝三足鼎立。不同的是,金国成为辽国的替身,而蒙古则化身为更为强大的角色。

蒙金战争期间,宋朝不再给金岁币。嘉定十年,金为扩大疆域,弥补对蒙古战争的损失,以宋岁币不至,派军渡淮南侵。金军的野蛮侵略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宋朝的抵抗,双方陆续打了数年。据《金史·完颜合达传》记载:

初,宋人于国朝君之、伯之、叔之,纳岁币将百年。南渡以后,宋以我为不足虑,绝不往来。故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

金军在南侵中损失惨重、损兵折将,不得不停止了攻势。

在这样的局势之中,南宋的朝廷之内同样出现了两个派别——“联蒙抗金”和“援助金国”。

“联蒙抗金”这一派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太过记恨“靖康之耻”,金国给宋徽宗和宋钦宗的侮辱,让南宋无法放弃仇恨;而“援助金国”的一派相对理智些,他们虽然也记恨金国当年的所作所为,可是他们更加记得当年“海上之盟”之后的道理。在地理位置上,援助金国对于南宋来说只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金国就像是汉堡中的夹心一样,不仅能够抵挡住蒙古的来犯,一旦蒙古大军南下,金国也能够作为一个屏障抵挡一阵。

听到大臣们的议论,宋理宗并没有真正拿定主意,直到1232年,也就是绍定五年,蒙古再一次攻击金国,他们这一次派出使节来联络南宋。他们的主要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说服宋理宗和他们一起攻打金国。

在朝廷之上,蒙古使节就跟说书似的讲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在金国受到的侮辱,甚至扬言说,金国从来没有把宋朝放在眼里,即便是现如今,金国也仍然认为你们不如他们。看到南宋官员同仇敌忾的样子,就连宋理宗都满脸愤恨,蒙古使节就知道,这场说服告一段落。话题一转,他又说道,如果南宋能够同意和蒙古合作,我们大汗就将河南那块地还给你们。

宋理宗一听,立刻就觉得蒙古可比当年的金国大方多了。想当年为了要回“燕云十六州”,北宋使臣没少和他们费工夫,可是现如今我们都还没张口呢,蒙古就如此大方地将河南还给我,可见南宋还是有些地位的。

这人啊,一旦飘飘然了,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皇帝同样也有犯晕的时候,一旦皇帝晕了,大臣们也晕了。听完蒙古使臣的话之后,大部分的南宋大臣们竟然也都同意和蒙古联合起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之后,蒙古使臣就离开了。注意,蒙古和南宋之间的结合,并没有留下任何书面协定,说白了,这还不如当初的“海上之盟”呢!

没过多久,金国也派使臣来到了南宋。当然,一向自傲的金国并没有向南宋道歉,也没有对宋徽宗和宋钦宗的种种作出交代,这也是他们外交上的一个重大失策。

据说当金国使臣进入朝廷之上,宋理宗的眼神中第一次流露出不屑,那种神情就好似当初金国看待北宋时期的君臣一样。

“没想到,现在这种局势之中,金国竟然还能够派出使节来到我南宋,你的胆量值得朕钦佩。”坐在金銮殿上的宋理宗压根就不带正眼瞧金国使节,就用那种懒洋洋的口吻说道。

“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们还是来说说眼下吧。”金国的使节毕竟不是南宋的臣子,他无须对宋理宗毕恭毕敬,所以态度上自然要硬一些,也就是这一点让宋理宗非常不能接受。

“过去如何?眼下如何?”

“眼下,蒙古和我国开战,想必陛下早就知道了。”

“不错!”

“可是陛下,您有没有想过,蒙古就是当初的我们,而我们是当初的辽国,而南宋,即将成为当初的北宋。”

“朕知道,所以你们要亡国了。”

“口舌之争不能解决我们两国的难处,陛下以为呢?”

“朕来纠正你一点,你们是当初的辽国,要亡国了,可是南宋却未必是当初的北宋。”

“陛下,那蒙古大军究竟有多强,金国肯定比南宋要清楚得多。那忽必烈绝非是能够和您平分天下之人,一旦除去了金国这个敌人,接下来就一定会来对付南宋,到那时……”

“不必多说了——”宋理宗打断了金国使节的话,“你也无须多话,明确地告诉你,南宋是不可能和金国联合的。就冲着‘靖康之耻’,南宋也不可能和你们联合在一起,更不可能为了保护你们而去惹蒙古。”

就这样,宋理宗下定了决心,要联合蒙古灭金国。在封建社会,蒙古骑兵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之内,金国就被蒙古灭亡了,宋朝将领孟珙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理宗将金哀宗遗骨供奉于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

上帝之鞭,折断在华夏大地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巧合,蒙古在灭掉了金国之后,没过多久就决定进攻南宋。他们开始在四川、湖南、安徽等地都做了试探性的进攻。此时虽然蒙古军事力量已经强大到世界之最,但是他们遇到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南宋。

在余玠等人的积极部署之下,蒙古并没有在这里占什么便宜,他的后继者王坚、张珏继续修筑着山城,总数达80余处。这些建在四川主要水系上的山城,完整地构建起坚固的山城防御体系,在其后抗蒙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说,余玠还总结了一套抗蒙斗争的经验:“一曰以逸待劳,不可轻战;二曰聚保山险,不居平地;三曰多用夜劫,不可昼战;四曰收聚粮食,毋以资敌。”

根据史书记载,余玠治蜀多年,“军得守而战,民得业而耕”,抗蒙形势出现前所未有的转机。他便主动出击,恢复失地。

然而,宋理宗同样犯了错误,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心生猜疑,就如同当初宋高宗对待岳飞一样。或许这也是宋朝皇帝的一个通病,总是担心武将们一旦手握兵权,就会将自己赶下皇位。在1253年,也就是宝祐元年,宋理宗下令,决定让一直驻守在前线的余玠班师回朝。

一心为国为民的余玠又怎么能够接受朝廷的诬陷呢?据说他在接诏以后,就立刻服毒自杀。史书上说:“余玠治蜀,厥功甚伟,赍志而殁,壮士扼腕。”当川蜀地区的百姓听说这个消息之后,“莫不悲慕如失父母”。好不容易有一个人才,朝廷却轻信谗言,连一个余玠都用不得。

在蒙、宋对峙的阶段,蒙古有一个很重要的领导人,就是蒙哥。他即位之后,并没有选择直接攻打南宋,而是选择了迂回战术,他先后灭掉了大理国、安南和云南,最终形成了对南宋的三面包抄。

可以说,蒙哥的心思一直都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南宋逼到无可救援的地步,让南宋自动归于蒙古的管辖。从宝祐五年开始,他就一直做这种梦,直到他死去,这个梦也没有能够实现。

宝祐六年,蒙哥改变了自己的战略,他决定三路攻宋:自己亲率主力4万攻打四川,然后出峡东下;塔察儿领兵南下,进攻荆襄;兀良合台从安南出兵,经广西北上;三路大军会师鄂州,再合力东攻临安。

蒙哥的主力进入了大散关,由利州直取剑门,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攻战,岁末打到钓鱼城下。这时四川已大部沦陷,王坚以兴元都统制兼知合州。他到任后就发动军民重新修缮钓鱼城。

钓鱼城周长10余里,山顶地势平旷开阔,上有充足的水源与足够的良田,军民耕战结合而无后顾之忧。钓鱼山高近400米,嘉陵江与渠江环绕其南、北、西三面,山腰据险筑起两道两三丈高的城墙,又筑“一字城”直达嘉陵江岸,可安然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当时,迁入钓鱼城内避乱的民众多达10余万。

蒙哥派降将晋国宝前来劝降,被王坚在钓鱼山阅兵场当众处死。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蒙古大军渡过渠江,蒙哥亲自督战攻城,双方攻守战打得十分激烈,但蒙军始终无法得手。四月,蒙军一度袭破一字城外城,但很快就被宋军击退。

蒙军旷日持久,师劳兵乏,时值盛暑水土不服,疫疾蔓延。宋军以逸待劳,不时夜袭敌营。南宋政府听说蒙军入川,即派吕文德出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负责川蜀抗蒙大局。五月,吕文德率战船千艘驰援合州,遭到蒙将史天泽的邀击,只得返回重庆。

六月,蒙将汪德臣单骑到钓鱼城下招降,城上发飞石将其击死,蒙军士气越发低落。相反,王坚则命守城宋军向城下蒙军投掷鲜鱼面饼,并致书说:“你们北兵可烹鱼食饼,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

蒙哥见钓鱼城固若金汤,久攻不下,只得撤军,命主力转攻重庆,自己则死在退兵途中的温汤峡。

关于蒙哥的死因,史学界有很多种说法。一说病死,所染即为痢疾;一说中飞石或飞矢而死;一说因炮风所震,得疾而死。一般认为,蒙哥临死遗言:“若克此城,当尽屠之。”为了发泄攻城失利的愤懑,蒙军在护丧所经途中,杀无辜平民2万余人。

蒙哥一死,各路蒙军先后北撤,南宋政权转危为安。其后10余年间,宋蒙战争未发生过重大战役,这是因为忽必烈继承汗位后,专注于解决内部纷争与推进封建化进程。封建化进程弱化了蒙军的原始野蛮性,也相应减轻了宋元替代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程度。

襄阳城破

蒙哥抵达钓鱼城的那年秋天,得知南攻荆襄的塔察儿出师不利,就命忽必烈代领其军,渡江攻打鄂州。理宗急命贾似道从峡州驰援,并在军中拜他为右相兼枢密使,全权指挥四川、京湖、两淮前线的所有宋军。

贾似道就是著名的“蟋蟀宰相”,整天只知道贪图享乐,没有任何真才实学。这时候他赶到汉阳驻营,与鄂州守将张胜里外声援,后来又亲入鄂州督战。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也从重庆来援,突破围城的蒙军,夜入鄂州,壮大了守城的力量。

尽管宋军的伤亡非常严重,但在兵力上仍然占据着上风,吕文德、高达等将领也沉着善战,这才使得蒙军在鄂州城下一再受挫。

不过武将们胸有成竹没有用,这个宰相贾似道却慌了手脚。为什么呢?一个文人,在战争中看到死伤无数,总会感到害怕,而这时候报上来的死伤人数竟然高达13万人,贾似道害怕了,于是就派遣密使宋京到忽必烈大营,以“称臣纳币”等条件私自与蒙军议和。忽必烈丝毫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他看到的是统一的江山和大把的银子,谁还在乎那区区的“称臣纳币”呢?

转眼之间已经到了冬天,我们都知道南方的冬天虽然气温不算太低,但是湿度非常大,这让久居北方的蒙军感到不适应,很快,他们就染上了疾病。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长期在外征战的蒙军的粮草也逐渐呈匮乏之势。基于以上几点,蒙军骑兵的战斗力锐减,这对于南宋来说绝对是好事,对于忽必烈来说,却是大大的不妙啊。

不仅如此,在蒙古内部也传来了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在后方窥视着皇位,伺机篡位。忽必烈一听这个消息,真的坐不住了。就连他身边的大臣郝经等都以为灭宋战争绝非短时间所能奏功,而汗位之争事关大局,刻不容缓,建议忽必烈断然班师,亟定大计。

忽必烈在临行之前,还不忘通知由大理入广西辗转打到潭州的兀良合台,解除潭州之围,渡江北撤。当兀良合台军从新生矶渡过长江浮桥的时,贾似道听从副将刘整的建议,命部将夏贵截断浮桥,俘杀了殿尾的百余名蒙军。然后,他向朝廷谎报说取得了鄂州大捷,却把私自求和隐瞒了起来。

宋理宗大喜过望,以为贾似道再生百姓、重造宋室,功勋不在赵普、文彦博之下,命他立即入京以右丞相主持朝政。唉,天真的皇帝,奸诈的宰相,这样的戏码在宋朝持续不断地上演,不知要祸害多少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