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规则:今处世必须遵守的最新潜规则
2687800000024

第24章 借力规则(3)

正在这时,萧望之有一个做散骑中郎的儿子,名叫萧汲,没有通过父亲,便上书替父亲就上次被逮捕入狱且削职为民的事喊冤,他以为皇上已重视萧望之了,可以平反昭雪前案,但他没有揣摩皇上的心理,反倒使得元帝恼羞成怒,立命有关官吏去审理此案。官吏当然是承揣上意,哪敢据实办理,就向元帝报告说:“萧望之以前所犯过失是清楚明白的,不是别人陷害所致,现在皇上重新重用他,他不感皇恩,却教唆儿子上书喊冤,诽谤皇上,这不是人臣的行为,对皇上犯有不敬之罪,当逮捕法办。”石显又添油加醋地对元帝说:“萧望之当将军的时候,就排挤史、许等皇上亲近的大臣,想独揽大权,他仗着自己是皇上老师,利用皇上的宽厚仁慈,肆无忌惮地兴风作浪,那时候就该治他的罪,现在皇上封侯赐官,他不仅不感谢浩荡的皇恩,反倒心怀不满,纵子上书,实在太不应该。如果不送到监狱里让他清醒一下,将来朝廷怎么能用他呢?”元帝觉得萧望之年纪已大,恐怕不肯受辱,会自杀。石显说:“上次入狱,他都没有自杀,这次犯的只是言语之罪,他更不会自杀。”这样,元帝批准了逮捕萧望之。

石显立即发了诏令,命人包围了萧望之的家,萧望之弄明了真相,说:“我做过前将军,现已近六十岁了,这样的资历和年龄,还要受辱入狱,再活下去,不是太卑鄙了吗?”于是让门客朱云拿来毒药,服毒自杀了。

石显害死萧望之的特点是见缝插针,既寻找萧望之的所谓纰漏,又假借别人之手,尤其假借皇帝之手进行小题大做,最后自己并不落太大的责任,这就是他除掉政治对手的“妙道”。

石显害死了萧望之,去了一个冤家对头,事情也做得很漂亮,甚至可以说是不露痕迹,但萧望之毕竟是极有名望的人,对他的死,大家议论纷纷,多少有舆论涉及到石显。石显为了逃避罪责,保住自己,就精心策划,先从舆论最多的儒生堆里下手。于是,石显就极力向元帝推荐当时的大名士贡禹,让贡禹当上了御史大夫,石显还处处对他作出毕恭毕敬的样子。这么一来,关于他的舆论消除了,儒林之中多交口称誉石显举贤任能,使他博得了一个很好的声誉,人们再也不怀疑萧望之之死是由石显陷害造成的了。

石显的自我保护术也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既能取得儒生的信任,又能取得皇帝的信任,许多事情被他弄得真假难辨,有时,连当事人都分不清究竟谁对谁错。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皇帝的感情还在石显这边,石显就会立足于不败之地。

石显官运亨通,一路顺风,他一生几乎没有遭受什么大的挫折,家财累积达一万万。元帝死后,成帝即位,正如俗语所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石显失宠,再也未能抬起头来。丞相、御史虽多有弹劾,却也找不到什么硬的把柄,只是把他赶回家了事。可这位红极一时的大宦官还不理解,倒在归乡的途中,忧愁郁闷而死,应当说是善终了。

借刀杀人者,不需自己赤膊上阵,不需消耗自己的实力,更不会招致杀人凶手的罪名,真可谓聪明绝顶!在历史与现实以及文学作品中,不仅阴险小人借刀杀人,即使是心怀坦荡的君子,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借刀杀人。曹操、王允、诸葛亮等人,都曾用过此计。现代史上******亦擅长此计,他把川军送上抗日前线血战,既保存了嫡系,又打击消灭了异己,更给自己带来了抗日英雄的美称。

借刀杀人,恐怕会与时长存。正人君子,即使不学会使用它,也得学会识破它、防范它,更不能莫名其妙地被人当刀使!

借助对手的力量

做人办事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化解矛盾,不要一味地剑拔弩张,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学会与对手牵手。无数事实表明,今天的盟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敌人,但是敌人也可能成为天然的盟友。成吉思汗最擅长“借力”的技巧,“以敌制敌”,这是成吉思汗征服对手、管住对手的一个大战略。

明代《兵经百篇》提出:“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乏于财则借敌之财,缺于物则借敌之物……”意思是说,两军交战之中,想夺取的地方,可以借助敌人力量为我代劳,一时难于歼灭的,可以借助敌人之刀刃……要歼灭敌人的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善于借敌制敌,这是灭敌于无形的最高境地。其中的精妙就在于一个“借”字,看来要想成功,就得善于利用各方的力量,不仅要自己努力和利用朋友的力量,还要学会巧用敌人的力量,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来为成功铺平道路。

几乎在每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中,成吉思汗都处于劣势,为什么大多数又是以他胜利结束呢?一位成吉思汗研究专家分析说:以敌制敌的策略,是他为了改变敌优我劣形势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奥秘之一。利用敌人的力量打败敌人,是成吉思汗的成功秘诀。

首先,成吉思汗善于借用敌人内部矛盾制敌。一个重要前提是要看到敌人之间的矛盾,比如他利用札木合、王罕与蔑儿乞人之间的宿怨,利用塔塔儿人与王罕的旧仇,利用札木合与王罕之间的新隙等等。这是从全局出发,把一切有可能妨碍他统一草原的力量都算在“敌人”之内说的。对每一个敌人,他又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如利用札木合与他一些下属的矛盾,利用王罕父子的矛盾等。在扩张过程中,他利用金夏之间的矛盾,攻下西夏,从根本上清除了两国联合御敌的可能。攻打曲出律时,他又利用西辽的阶级矛盾与宗教矛盾,分化瓦解了曲出律的势力,使强大的西辽变得不堪一击。这一招哲别、速不台也用过,他们利用成吉思汗的借用谋略成功地分化了阿兰人与钦察人,然后各个击破,最后征服了整个东欧草原。

其次,是借用敌人的人力。蒙古军队征服史中最受非议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对被征服民族的态度。所到之处,被征服者要么被杀,要么被掳为奴,这与中原王朝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而其破坏性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蒙古人靠的就是这种做法。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也不过百万,用这么一点儿人去征服世界,不是做梦是什么?但成吉思汗的军队不少反多,原因就在于他的武装力量是个大磁石,越滚越多。征服了一个地区,把能杀的杀了,妇女掳为己有,儿童抚养长大就成了蒙古的新生力量,不杀的男丁、士兵则编入军队,充当“伪军”去进攻敌人。

另外,成吉思汗也常用俘虏去攻打敌人。攻下一个地方后,他往往把俘虏的百姓放在军队前面,让这些百姓充当挡箭牌,一般守城守寨的人见了自己同胞都会手软,不忍下杀手,战斗力自然大减。罗马教皇派到蒙古的使节看了这一幕都惊呆了,因此预言:蒙古人肯定会使用已被征服的居民去攻打别的国家。

还有,成吉思汗很会借用敌人资源和技术。

蒙古军队的一个优势是它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蒙古史学家贾敬颜曾撰文指出过:蒙古人行军打仗,家属随行,根本不会发生军需与给养困难。这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以能在不长的期间内横行亚欧的原因之一。与其他各国军队相比,蒙古军队无需轴重,无需后勤保障,不像中原王朝那样,一旦粮草不济,必败无疑。行军打仗,粮草先行,这是中原战争的通则。但蒙古人对此不担心,他们身上带有原始的“强盗”气息,以战养战是其生存之道。攻下一地之后,由被征服者负责军队的粮食、草料供应,吃饱喝足,再踏上新征途。花刺子模的一个城市的居民未战而降,以为会幸免于祸,但几天之内先后经过三批蒙古大军,一下把该城地皮刮了三尺,蒙军走后,这儿已同废墟一样。对蒙古人来说,这种做法既解决了自己的给养问题,又大大地削弱了敌人,使敌人失去反抗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庞大蒙古帝国的建立,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然而,却持续了几百年,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成吉思汗对于工匠有着令人奇怪的兴趣,每战之后,工匠一个不杀,都带到大漠,让他们从事生产。这是因为蒙古生产技术落后,尤其缺少工匠。也真难为成吉思汗能想出这种办法来,用最快的方式赶到了时代前沿,不亚于经过了几次科技革命。他用工匠们建造无数的大兵工厂,生产作战所需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