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旅,暗流汹涌,变幻莫测;命运之途,荆棘丛生,陷阱密布。在这一过程中,不光需要勇敢、坚强,更需要智慧,更需要心机,更需要怀疑。多疑的人活得太累,但轻易就相信一切的人则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
现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在现实社会中,既不要盲目地相信人,也不能轻易去怀疑人。盲目地相信人,对任何人和事都毫不怀疑地轻信,是幼稚;盲目地怀疑人,对任何人和事都毫无根据地怀疑,是固执。
盲目地相信别人和盲目地怀疑别人都是不可取的,是两个错误的极端。
盲目地相信人,认为世上每一个人都和你一样真诚,对任何人和事都不假思索地轻信,唯别人之言是听、是信、是行,这说明你还很幼稚,还很不成熟,上当受骗也就不足为奇了。到那时你就会发现,人啊,不仅有诚实的,也有虚伪的!
盲目地怀疑人,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持不信任的态度,时时处处疑神疑鬼,把任何人都想象成骗子,对谁都加以提防,对谁都留一手,那你就只能做人世的独行侠了。因为,没有真正的信任,就不会有真诚的友谊。不仅如此,还会加重你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增加你的担忧、烦恼和孤独感。
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应该相信一个人的时候,最好能够冷静地想一想,等一等,让时间和他的行动给出证明。如果他是一个骗子,他对你说的话是假的,他迟早会露出狐狸尾巴,不可能一直骗下去。而他如果是一个真诚的人,你却无端地怀疑他,你就可能会失去一个愿意帮助你,能够给你带来欢乐的好朋友。
现在,有不少人都在怀念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人们的真诚,应该坦率地承认,五六十年代的人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的确显得简单、质朴、老实。就以“兴无灭资”来说,当时人们的态度的确够真诚的了,绝大部分的人都是诚心诚意地在“狠斗私字一闪念”,老老实实地毫无保留地向组织汇报自己的“私心杂念”,然而结果又是如何呢?政治运动一来,这些东西(尽管有的只是个人“日记”中的一些隐私)立即转化成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批判武器”,成为他人进攻自己的“重磅炮弹”。而且,奇怪的是,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对这种不诚实的做法作任何的批评和谴责,反而以种种的理由去为这种“不诚实的做法”去辩护。
从某种意义来说,在我们的社会中为何阶级斗争搞得那样热火朝天,那样轰轰烈烈,问题的根子不仅仅在于“路线的错误”,还有一个“小小的不可缺少的社会原因”:一些虚伪的狡诈的小人利用了人们过分的真诚,将它作为自己向上爬的阶梯。
莫泊桑在其长篇小说《人生》中写了这样两句话:“人生啊!从来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坏!”
记住这两句话,你就知道该怎样对待别人了。
坦诚的人最易遭殃
在现代社会中,太坦诚的人不会有什么好结局。因为,你对他人推心置腹、忠心耿耿,他却对你心存疑虑、嫉恨在心,甚至把你当成前进道路上的对手、敌人,一心想把你除掉。他不能与你以诚相见、以心相许,而你却依然无私无悔地奉献自己的忠心与坦诚,那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一般来说,“太坦诚”的人是那些秉性耿直、敢于讲真话的人。从理论上讲,做人应该这样。******同志就说过这样的话:“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的确,如果你非得“较劲”于这“归根到底”四个字,是一点都没有错的,然而,一旦抛开了绝对理论化的,而从个人的“恩恩怨怨”来说,为这种性质的诚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譬如,就以为建立新中国而不畏任何艰险,敢于横刀立马的开国元勋彭德怀大将军来说,其性格率真,做事待人直来直去,说话直截了当,无私无我,一切都从公字出发,从做人方面来说,应该说是极其真诚的。
正因为他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党、对领袖是非常之真诚的,因而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才敢于毫无保留地向******、向人民公社、向共产风中的种种错误现象开火、敢于向上面进“万言书”……
结果呢,彭德怀满腔热血的真诚所得到的却是被打成了****集团的总头目的后果,谁能想得到?尽管庐山会议上只是撤销国防部长之职,然而却永远失去了党内的发言权,甚至到后来连正常人应该有的做人权利都被剥夺了。
彭大将军确是真诚,然而他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
古训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那些整天与自己在一起共事的人,要仔细了解他们的性格及心理,必要时架设起一道心理防线,防止某一天被人袭击。
“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句古训告诫人们,交浅不可言深,陌生不可露根,路遇不可为友。对一些不太了解的人,不能把自己的“底细”告诉人家。要了解一个人,不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要在种种变化中慢慢来认识。
曾有这样的报道:两个陌生人偶然相遇,谈得投机,相见恨晚,分别时互送名片,以便日后联系。可是,其中一人从名片上知道了对方的姓名和住宅电话,根据交谈中了解到对方的有关情况,竟然马上给他家去电话,谎称该人遇到车祸住进了医院,急需汇钱来抢救,最终骗到一笔不义之财。
由此看来,不论熟人还是陌生人,都不可轻信。但有一种人是防不胜防的,我们更应提高警惕。这种人是李林甫式的人物。李林甫是唐玄宗在位时期的宰相,他就职期间,凡是德望功绩比他高的,还有被皇帝器重的,或者是地位接近他的,他都想方设法予以铲除。尤其是对那些饱读诗书之人,决不留情。他要除掉一个人,先是装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态度,说些娓娓动听的话,让人误认为他心地善良、和蔼可亲。但在你疏于防范时,他就乘虚而入,给你下绊子,放冷箭。因此,人们都说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式的人物,至今仍未绝迹。如果你想隐居深山老林,或一辈子安于穷乡僻壤,满足“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一般不会遇到。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平淡无奇的人,想混出点“名堂”,那么你避免不了地会遇到一些李林甫式的人物。他们会像魔鬼一样纠缠着你,不管你如何小心谨慎,他们也会找到你的某个弱点,进而大肆进攻。他们打击的主要目标有两种:一是与他们平起平坐的人;二是展露才华,能力超群,将来可能超过他们并取代他们的人。对这两种人,他们坚决要打倒,毫不留情。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并巩固现有的地位。这些人,既有菩萨面孔,又有屠夫手段,整人绝不心慈手软。
鉴于这样的客观现实,人们应当记住:要想在一生中有所成就,除了刻苦拼搏之外,必须用恰当的方法对付身边这些李林甫式的人物。一时疏于防范,就很有可能被“李林甫”撂倒,并把双脚踩在你的头上,使你永世不得翻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几千年前那样一个社会结构简单、人性尚且纯洁的时代,人们就已认识到了人心的深不可测,需加以高度提防;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结构变得异常复杂,人类的智力几乎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不论是为了防止真正意义上的敌人,还是为了防止交际场上的竞争对手,我们都应提高防范意识,提高警戒性,少点坦诚,多点怀疑,以求在复杂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信誉越来越靠不住
一位慈祥、和蔼的爷爷正和小孙子在屋里玩耍,爷爷满脸爱意地和小孙子在沙发、窗台间转来转去,小孙子玩得开心极了。
小孙子见爷爷今天情致这么好,也异常顽皮。爷爷把他放在壁炉上,鼓励他使劲儿往下跳,跳了一次,爷爷接住了他,又把他抱上壁炉,鼓励他再跳。小孙子看见爷爷伸着手,毫不犹豫地跳下来,但这一次,爷爷突然缩回双手,小孙子扑通一声掉到地上,痛得大哭大闹,爷爷却在一旁微笑着。
面对旁人不解的神色,爷爷回答道:“我是个成功的商人,我知道怎样去相信别人。而小孙子并不知道,他以为爷爷是可靠的。但这样的事情重复上二至三遍,他就会渐渐明白:爷爷也不可靠。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人,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所以说,能在现今瞬息万变、风云莫测的商场中成就大事的人都不会轻信于任何人。虚假的需求信息,深藏欺诈的报价,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都是防不胜防的陷阱,你若没有点怀疑精神,随时可能血本无归。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尤其是与人合作,更不可忘记这一深刻的古训。永远对你的对手保持警惕和戒备,随时随地密切注视对手的情况,如果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就仓促与对方签合同做生意,将是十分危险的。据资深的厨师讲,每条鱼的纹路都不一样,从鱼的外观可以分辨出鱼的味道,而我们多数人在同对手打交道很长时间后,仍然对对手的情况知之甚少,而且我们还缺少对他们了解的好奇心,这样粗枝大叶地做生意,又怎么能指望获得全面的胜利呢。
还有的人对信誉的依赖过分突出。不错,越来越多的商人懂得建设良好的信誉意味着生意的兴隆。信誉作为自己的事情,当然越牢固越好,但具体到每一笔生意时,信誉是不能依靠的。
孙子兵法还说:兵不厌诈。真正的成大事者和高明的骗子都知道这个道理,很可能刚开始在你面前显示的几次信用不过是诱你步向深渊的一个诈术。
现在,商场上骗子们的表现形式无法预料,行骗手段高明的让人防不胜防。有时骗子抛出烟幕,让人信以为真;有的真真假假,使人难以分辨;更为可怕的是放长线钓大鱼。被骗前的所有交易都是货真价实,以此赢得信赖,一旦行骗便卷走巨额货物,销声匿迹,无处寻觅。
报纸、电视上报道的许多职业骗子,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放长线钓大鱼的骗术:首先骗子在与你交易前,为了获取信任,会主动提出大家喜欢的结算方式,现金支付。在随后的几次买卖中,都不例外的使用现金交易。因为这些交易规模不大,使用现金支付并不困难。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骗子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购买商品。
几次小的签约都严格地执行,在对方心理上产生了错觉,误认为大的交易同样值得依赖,继而被骗子钓走了大鱼,蒙受了巨大损失。放长线钓大鱼的骗术,有其隐蔽性的一面,长期贸易往来,建立了信任感,使人不能轻易察觉到行骗动机。但仔细观察的话,也是可以发现出一些规律,从100元到1000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1000元到10万元是突飞猛进的时刻。稍有心计的人便会想到去了解一下这位客户的经营状况、可信程度、销售渠道等情况。生意归生意,交情归交情,当一个亿万富翁破产时,照样是到处借不到钱。钓大鱼放长线,目的就是迷惑对方,倘若想不受骗上当,就得擦亮眼睛。
所以,在商海中沉浮的人非常清楚,即使成功地与对方合作了一次,并不意味着下一次就有保证。轻易取信于人带给你的只是一个虚幻的“靠山”,目的不是成就你,而是打败你。
心事不可随便说
现今的社会,是不能随便与人推心置腹的。我认识的某机关一位姓王的局长在这方面就曾有过沉痛的教训。大概是1998年秋天,他们局分配来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局长是个非常爱才的人,便对他另眼相看,那大学生也对王局长极尽奉承巴结和讨好。时间一长,两人几乎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王局长什么事都不瞒他,甚至连自己和副局长之间的不和也和盘托出。
后来王局长渐渐感到,副局长与自己的矛盾日益加深,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时常当面出语顶撞,眼看两人实在无法共事,上级只好把二人调开完事。
本来,两个人的矛盾就是因工作而起,既然不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了,矛盾自然就少了许多。日子一长,两人渐渐消除旧怨,重新搭话,王局长意外地发现副局长当初对他敌意陡增、态度突变,全是因为那个大学生在中间传话捣的鬼。他把局长批评副局长的话全部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副局长,还附带说了许多批评王局长的话。
王局长如梦初醒,大呼上当,愤然去找那位大学生。谁知,大学生却说道:“我既没有造谣,也没有诽谤。我是人,总有表达我自己观点的权力吧?你可以想想,我在你面前是否说过副局长的坏话,如果没有,那就不是挑拨离间。”王局长哑然无语。
痛定思痛,王局长发现自己犯了心事随便说的错误。当你在领导岗位上时,别人对你总有几分敬畏。你说话时,别人常会诺诺应声,但千万不能据此认为别人和你的想法是一致的,尤其是不该让下属知道的事(比如领导与领导之间的矛盾),即使关系相当好,也决不透露半个字。
其实,又何止是当领导的需要有防人之心,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心事,但心事不能随便对人倾吐,要慎言谨行。之所以处理心事要这么慎重,是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漏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下意识地瞧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知道,会形成他日争斗时你的致命伤,这一点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必须提防。
心理学家说,人若有心事,应该说出来,才不会在心内郁积,闷出病来。这个说法基本上是没错的,但我们认为,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所谓“随便”是指:没区分“心事”的等级;没区分诉说的对象。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心事必须一吐为快,一定要想到:这件事能对他讲吗?会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与牢骚,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你对某事的意见,当你痛快地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以后被人拿来当成和你竞争的有力武器,到那时你是怎么死的,你自己也许都不知道。
那么,对好朋友总应该畅谈自己的心事吧!
还是不可随便说出来,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选择,因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未来的好朋友,这一点你必须清楚。
对自己的爱人、父母总可以说吧!
我们仍然强调:不可随便说出来,除非你的爱人对你有充分的了解与信赖。但两个不同个体,智慧与经验总有缺乏交集的地方,你的爱人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有时并不是你所预期的那样,譬如说,她(他)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父母一般年事比较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你的心事给他们造成很大的负担,对他们的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