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动物奥秘追踪
2687000000013

第13章 动物的怪异行为(4)

身长不到4厘米的北极燕鸥习性更是特别,它营巢北极,每年6月产孵育雏,而到8月便携儿带女飞往南方。12月到达南极附近,一直等到来年3月,再向北极迁飞,每年飞行3.5万千米,历时7个月。

中国的野鸭、大雁春季飞到较远较冷的地区繁殖幼雏,秋季又飞回原栖息地,是人们熟悉的随季节变更而迁徙的陆地候鸟。

昆虫也有长途迁徙飞行的习性。别看那些小小的昆虫十分瘦弱,却能飞越很长很长的距离。生活在美国的一种蝶王,竟可迁飞到墨西哥。

但是各种动物怎么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应该启程?在漫长的旅途中又凭借什么辨别方向,认识路线?这是揭开迁徙奥秘,揭开奇妙的远航之谜的关键。科学家为此绞尽了脑汁。可是迄今为止,这些奥秘尚未能充分揭示出来。

“正点返巢”的归燕

在南美洲秘鲁有个伊克特什小城,每年4~8月份的傍晚,当圣保罗教堂的钟声敲响6点之后,便有成千上万只燕子朝阿马斯广场疾速飞来,霎时,遮天蔽日,竟把晚霞都盖住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阿马斯广场附近就有茂密的森林,燕群却一个都不去栖息;在只隔数英里的镇边另一个广场,那里环境幽雅,树木繁多,燕子也不肯光顾。

居民们注意到这个异常的现象,曾故意跟燕群开了一次不小的玩笑:将阿马斯广场上的树枝全部砍光,但是到傍晚的时候,随着教堂钟声的余音,燕儿又准时地飞来了。只见砍光的树丫枝条上,燕子上下翩飞、盘旋而叫……在这里,即使在不同的月份里,太阳落山的时间不一样,这些成群结队的燕子也会准时聚集在一起。

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也有这样的“归燕奇观”。据清末以来的历史记载,每年的5月中旬以后,每天下午的5时左右,燕子便开始向市区夜宿的地方靠拢。待到6点钟,那最热闹的市区上空,就会一下子聚集起无数燕子,在天空中形成直径约100多米的聚燕“云朵”。

人们对这罕见的归燕聚会,曾提出种种猜想,如“鸟类的本能”“生物钟奥秘”、候鸟的“磁觉定向”或“日月星辰导航”“动物的第六感觉”等。可是“正点返巢”的归燕,其真正奥秘是什么呢?至今尚无科学定论。

让人惊讶的蚂蚁行为

科学家们发现,生活在南美洲的蓄奴蚁竟然是靠掠夺、蓄养奴隶为生的,它们就像是我们人类社会的奴隶主那样实行王国统治的。蓄奴蚁是一种非常强悍的蚂蚁,它们没有兵蚁、工蚁之分,几乎所有的工蚁都变成了兵蚁。这些蓄奴蚁大都懒惰成性,从不进行造巢、抚幼、觅食、清洁工作。看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它们是如何生存的呢?

原来,蓄奴蚁都勇猛好战。它们通过发动战争,闯入其他蚂蚁的巢穴,将其他蚂蚁的幼虫和蛹掠夺过来抚养长大,使它们最终成为蓄奴蚁蓄养的“奴隶”。像蓄奴蚁懒得去做的如造巢、抚育幼虫、觅食、打扫卫生等种种繁重的工作都会让它们去做。由于“奴隶”蚁寿命很短,为了补充“劳动力”,蓄奴蚁就会不断发生战争。

一种叫红蚁的蓄奴蚁长期过着“剥削”的生活,它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懒惰成性,竟然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蓄奴蚁宁愿饿死也不肯自己张口取食,就算食物就在眼前也要“奴隶”蚁侍候着喂食。

蚂蚁虽小,可它们的力量却不可忽视。有人曾在非洲看见一只大老鼠不小心闯进了蚂蚁的阵营,几秒钟之内,这只大老鼠的身上就爬满了黑色的蚂蚁。一会儿工夫,只见地上血淋淋的鼠肉连续不断地被运回蚂蚁巢穴。5小时之后,那只活蹦乱跳的大老鼠就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了。

在南美洲的热带丛林里,生活着很多种类的蚂蚁,其中最厉害、最凶猛的当属食肉游蚁了。当食肉游蚁来“拜访”人类住宅时,人们就得提防着它们的攻击。尽管它们会让人心惊肉跳,但房屋径它们“光顾”以后,屋里的蟑螂、蝎子等害虫就会一扫而光,其效果是杀虫剂也比不了的。

在草丛里,食肉游蚁若碰上了别的动物,它们就会成群地聚集起来,群起而攻之。一次食肉游蚁遇上了一条睡在草丛里的毒蛇,它们立即把毒蛇团团围住,并逐渐缩小包围圈。然后,一些游蚁冲上去狠狠地咬住毒蛇。蛇受痛惊醒过来后,凶狠地向四周冲撞,可是食肉游蚁并不放松,迫使它不断退缩回来。游蚁们同毒蛇扭成一团,边咬边吞食着蛇肉。这样,不过几小时,地下就只剩下一条细长的蛇骨架了。

蚂蚁非常聪明,其自身有一种化学信息素会在蚁群的集体行动中发挥出神奇的作用。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散发出气味,形成一条“气味走廊”。它们还能发出警戒激素,接收到这种警戒激素的蚁群就会做好防卫或逃离的准备。

有一次,几只蚂蚁一起抬出了一只强壮的蚂蚁。这只蚂蚁一次一次地爬回到蚁巢里,但很快又被蚁群一次一次地抬出洞外。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那只蚂蚁身上沾上了死蚂蚁的气味,回巢后,引起了蚁群的误会,蚂蚁不允许洞内有“死亡气味”,也不管你是死是活。

于是,众蚂蚁把它当做死尸抬出洞外不管它如何挣扎,直到它身上的那种气味完全消失了,才被允许回巢。

夏日里,人们常常能看到成群的蚂蚁在一团混战,一直杀得天昏地暗,蚂蚁为什么这样好战呢?原来,不同窝的蚂蚁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窝味”,能分辨出对方是不是“自家人”。如果不是,就有可能厮杀起来。

如果其他同窝的蚂蚁看见了,就会立即赶来增援,一场血腥“大战”就这样开场了。原来,除了掳掠奴隶的蓄奴蚁外,别的蚂蚁也一样好战。有趣的是,如果去掉正在拼杀的蚂蚁身上的“窝味”,它们便会相安无事地走开。如果把自窝的一只蚂蚁沾上香料让它回到窝中,那么同窝的马上会把它当做异己分子驱赶出去。

人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蚂蚁经常会跟在蚜虫后面。经过研究后才知道,蚜虫在蚂蚁触角的按摩下,会分泌出“乳汁”。担任“运输工”的蚂蚁就会从伙伴手中接过乳汁,运回巢中。在蚂蚁的按摩下,有些蚜虫能不断分泌蜜汁。例如一只椴树蚜虫能分泌23毫克蜜汁,超过自身体重的好几倍。

最大的黑树蚁“嗉囊”的平均容量为2立方毫米,而褐圃蚁只有0.81立方毫米,全体“搬运工”要将5升蜜滴运回蚁穴就必须往返数百万次。负责按摩的“挤奶员”占蚁群总数的15%~20%,它们每天要“挤”25次“奶”。

一棵老树根上大约有2万个黑树蚁家庭营巢,它们能在一个夏天得到寄生在豆科植物上的蚜虫分泌的高达5107立方厘米的“奶汁”。为了保证蚜虫的生活,蚂蚁会不惜花费大力气来修建“牧场”。

在聚集大量蚜虫的枝条的两端,它们用黏土垒成土坝,形成一个牧场,土坝上开的两道缺口就是牧场的“入口”和“出口”。为避免有“小偷”混入,两边“拱门”都会有蚂蚁重兵把守。当“牧场”的蚜虫繁殖过多时,蚂蚁就会把多余的蚜虫转移到新的地方。为了保护和抢夺蚜虫,不同家族的蚁群经常会展开战争。

令人费解的是,没有蚂蚁的地方绝对找不到斯托马菲奈夫蚜虫。蚂蚁甚至会把蚜虫的越冬卵也保存在蚁穴里,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虫卵。

春天,蚂蚁会把从卵中孵化出的小蚜虫小心翼翼地护送到幼嫩的树梢上。

研究者发现,没有蚂蚁有力的按摩,斯托马菲奈夫蚜虫就不会产生蜜汁,而这些蜜汁又是蚂蚁们的“佳肴美食”。

让科学家感到惊讶的是,有的蚂蚁还会种蘑菇,这就是生活在南美的一种切叶蚁。切叶蚁整天在枝叶繁茂的大树上爬来爬去,如果相中了哪一棵果树,它们就会用大颚切光满树的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

所以,果农们对这些破坏树木的家伙讨厌极了。不过,切叶蚁并不喜欢吃树叶,而是把切碎的叶子搬回蚁巢,再用大颚将碎叶反复嚼成碎屑,堆入一间间的“蘑菇房”,还在其上排泄粪便并用来栽培蘑菇。不久,碎叶堆里就会长出一种小型蘑菇。

等蘑菇长大后,切叶蚁咬破蘑菇的顶部吸吮破口处分泌出来的黏液,这种黏液就是蚂蚁们的第一道菜。物体表面积聚了很多蛋白质,会慢慢变得黏稠,这些蛋白质就是切叶蚁的第二道菜。有趣的是,年轻的雌性切叶蚁会在自己的“嗉囊”里装上蘑菇碎片去为自己另辟新家。雌蚁们在新家里种下带有孢子的碎蘑菇,孢子萌发后又会长出新蘑菇。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小蘑菇只有在切叶蚁的蚁穴中才能看到。如果没有切叶蚁的帮助,它们肯定早就绝种了。看来,切叶蚁完全可以申请“种植专利权”了。

河豚的易容术

这是一种身上有着几道粗细不一的彩条的鱼。在鱼身上从背部到腹部分布的彩条,像是穿着一件漂亮的“T恤”。奇怪的是,它一露出水面,身子便像气球充了气一样,很快膨胀起来!这就是河豚,一条横带河豚。

说它是河豚,其实它是海洋鱼类,不过有些河豚有时会沿着流入海洋的河流逆流而上。为什么河豚要使自己的身体膨胀起来呢?它又是怎样使身体膨胀起来的?

很多动物都有独特的自卫措施。河豚的自卫措施便是让自己的身体迅速扩大,使敌人觉得碰到了一个怪物,因而惊慌失措,甚至退缩逃跑。这一招还真的挺有效,常常使河豚转危为安。河豚之所以能给自己“充气”使身体很快膨胀起来,是因为在它们的腹部有一个同胃相通的袋状物,当它们把空气吸进这个袋状物中时,身体就不断扩张。

河豚的这一招,被其他的鱼类看到了,于是,它们便冒充河豚。瞧,水中一条身“穿”与横带河豚的“T恤”色彩和花纹都很相似、体型也与横带河豚相仿的鱼。这时,前方游过来一条凶猛的大鱼,它在寻找着猎物。若这条大鱼发动攻击,那条穿“T恤”的鱼肯定是跑不掉了。可是那条大鱼盯着“T恤”看了一会儿,一偏头一摆尾,朝别的地方游去了。

原来大鱼把这条鱼当成有毒的横带河豚了,所以没敢下嘴。其实,这条鱼是无毒的鞍斑单棘豚,它用逼真的“伪装”,骗过了不少凶猛的鱼。而这种把自己“打扮”成别的有毒水生动物的鱼,不仅仅只有鞍斑单棘豚,还有一些别的鱼类。这也是动物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为了避免被吃掉,经过长期的“模仿”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