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金刚经
2685700000014

第14章 内功修炼(13)

我们人生在世,浑浑噩噩是走一遭,出类拔萃也是走一遭。

我们要想发展自己,就需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做事情:不做则已,做就要投入,做要做出个样子,做就要做出个成绩。

中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发现前人所作的《本草》错漏很多时,忧心如焚,认为事关人命,不可等闲视之,于是他用30年时间搜罗百氏,遍采四方,编撰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我国当代,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中,有一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启民,他是原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院长,在大庆油田从事地质开发研究工作近40年,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大庆可开采石油储量从开始的10亿吨,上升到30亿吨,稳产高产连年创下世界石油开采史上的新记录,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启民,1961年大学毕业后,与女友志愿来到会战中的大庆油田,后又患上了多种疾病,当时的大庆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物质条件也十分艰苦。他的亲戚朋友和爱人多次劝他换个地方,并趁出差的机会,为他联系好了北京规划院,商调函来了,他却坚决不同意调离。他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为祖国寻找石油的神圣工作,这种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支撑着他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发现。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

中国的康熙帝,他在位61年,堪称是中国帝王中敬业典范。他谨慎自勉、勤于政事,曾在即位三十年时说:“朕听政30年,夙兴夜寐,有奏即答,或有紧要事,辄秉烛裁决。”后来“右手病,不能写字,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与人”。就这样,他凭借一种超人的敬业精神完成了平三番、统台湾、扫漠北、安西藏、治黄河、添丁不加赋等多项壮举,实现了清朝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代,与乾隆朝一道被誉为“康乾盛世”。

1996年,著名导演张艺谋为演好影片《老井》中的男主角,剃了光头、露者光背、穿者大腰裤在太行山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里体验生活。为了使皮肤变得黝黑、粗糙,他甚至每天光着膀子在烈日下暴晒。片中一个不足1分钟的背石板的镜头,他竟然实实在在地背了两个月的石板,一天背3块,每块150斤重。正是这种敬业精神,使得张艺谋成为中国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

敬业精神一直受中华民族所推崇,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我见过一些朋友,他们不求有功、只求无过;每天只是很准时地上下班,完成任务而已;不会多做一点事,即使有能力也不愿发挥出来;对工作敷衍了事、三心二意,想的不是如何将工作很好地完成,而是在想如何将工作应付过去;喜欢抱怨公司的各种问题;强调失败的客观原因。

这种工作上的投机取巧带来的是一时的省心,一时的安逸,带给公司的也只是有限的经济损失,但持续这样下去,却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不敬业的人会陷入一个失败的恶性循环:如果不敬业、不勤奋,那么就得不到嘉奖和晋升,于是就会出现破罐子破摔,又会变本加厉地放纵自己,这样就更加得不到嘉奖和晋升,生活进一步陷入艰难的境地,最终会被生活的艰难所压垮。

当不敬业成为一个人的习惯,人生事业兵败如山倒的结局也就无法避免。

生活的路不是平坦的,人生并不是“心想事成”那样简单。

俗语讲:“心不诚则力不达,力不达则果不大。”

当今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环境下,不敬业、不乐业的人随时可能被淘汰出局。

可以说:在职场中,不敬业就没有前途的,不乐业就难有事业。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勤劳敬业、诚恳待人,是迈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朋友,如果我们能力一般,敬业可以让我们走向更好;如果我们时刻想着把工作做到更好好,敬业会把我们带向更成功。

行动手册:敬业

拆招:如果我们能力一般,敬业可以让我们走向更好;如果我们时刻想着把工作做到更好好,敬业会把我们带向更成功。

1、消极怠工让我们空耗青春;

2、玩忽职守让我们丢掉信誉的同时丢掉饭碗;

3、责任感是我们投入工作的基础;

4、只有热情的投入才能把工作做好;

5、在工作做好的基础上我会更加努力;

6、我会让自己在职场中不断历练、成长!

无论是渎职、消极怠工还是玩忽职守,都是断送我们职场前途的魔鬼,我肩负责任,敬业的精神将使得我在职业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好,这就是我——敬业的行动信条。

2.42、听取逆耳忠言

世无完人玉有瑕,若望精进心勿斜。

自古忠言难顺耳,慎防蜜口藏獠牙。

在我还是青年的时候,经常觉得周围的人都很唠叨,尤其是父母。

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我对那些指出我缺点和错误的人总是感觉很生气。

明明是自己的错误,仍然肚子里气鼓鼓的,甚至有时候会和别人争辩。

慢慢的,通过失败的教训和反思,我觉得,真的要感谢那些经常在我耳边唠叨的人,感谢那些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的人。

他们才真正的指出我的弱点所在,他们才真正的有利于我的成长,他们才真正的让我更强大。

大多人都说,忠言逆耳,是因为进言的人用的方式方法不正确,他们的语气不对。

当然,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是很多和颜悦色的进言,仍然会让我们怒气满怀。

看来,关键可能不在于他们的语气和方式引发的我们的愤怒。

而逆耳的这些话,真的揭露了我们的薄弱环节所在,缺点和错误曝露出来,让我们感觉顿时失去自尊,那种捍卫自我颜面的心态使得我们愤怒。

然而,这些话有的时候确实太对了,而一旦我们接受了,往往是脱胎换骨,凤凰涅盘似的进步。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赞美、欣赏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评、讽刺、挖苦的信号。

我们天生有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我们会本能的抵触那些将使得我们不舒服的言语和行为。

这种保护机制,在一个层面上,让我们避免自己收到伤害,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上也可能阻止了我们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当我们接收到那些为我们指出缺点和错误的的言语的时候,我们的“自我保护心理机制”自动启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心态。

我了解那种承认错误和接受“忠言”的痛苦感受,而且,我现在依然无法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但是,我知道,那些听起来不舒服的可能才真的会让我受用,对我的职业和人生发展真的有益无害。

从思维理论和交流方面讲:

我们在交流中,很希望听到别人的反馈信息。

但是,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又是以自己已经定好的标准来衡量。

如果与我们的标准不相同或者相悖,我们会觉得自己深受打击,即使明知对方是出于一片好心,但心理仍然愿意一意孤行。

这个时候,我们调动的能力不是去分析这些差异性的信息,而是对这些信息发起反击。

其实,在很多的询问式交流中,那些与我们的标准存在差异的信息才是有效信息的前提。

试想,如果对方说的话与我们想的一样,那是无法对我们有所帮助的。

知道我们想听什么就说什么,其实是一种迎合与附和,这种人的目的并不是帮助我们,而可能是控制我们或者麻痹我们。

这样看来,确实那些逆耳忠言,对我们还是有帮助的。

《孔子家语》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句子一直流传不息。

被日本商界所推崇的我国惊世奇书《菜根谭》中也讲:“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毒中矣”。

这句话的解释大抵是:耳中常常听到一些不中听的忠言,心里常常想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这才是修炼道德品行的磨刀石。如果听到的全是令人高兴的话,遇到的全是得意洋洋的事情,这样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浸泡在毒酒里一样。

其实,是否可以接收这些逆耳忠言,决定于作为听者的我们有没有整理和接纳意见的心理能力的高低。

与上面讲的相似,差异性的意见并不属于我们的的惯常思维,很难一下子按照这个不为我们所认同的方式去处理事情。

当然,在忠言当中也的确存在着“伪忠言”。

确实有些人只图言语之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那么这些话从它的本质上不能算是忠言,而只是强加于别人的独裁意见。

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如果能常常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因为这样,我们就避免了首先会通过自己的经验去阻挡和过滤这些有用的信息。

让我们学会听取逆耳忠言:当逆耳忠言点中我们的弱点时,不悦和痛苦由心而生;平息我们的愤怒,接受这些些逆耳忠言吧,是它们的指点会让我们更强大。

行动手册:听取逆耳忠言

拆招:当逆耳忠言点中我们的弱点时,不悦和痛苦由心而生;平息我们的愤怒,接受这些些逆耳忠言吧,是它们的指点让我们更强大。

1、建议和意见很多时候让我们心里不舒服;

2、阿谀奉承使得我们安于现状;

3、忠言逆耳为我们指明缺陷;

4、口蜜腹剑让我们面临险境;

5、摆正心态是接受批评的最好方法;

6、听取他人的进言,我们会进步的更快!

我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对待,这让我成长的更快更好,这就是我 _____ 听取逆耳忠言的行动信条。

2.43、远离职场乱伦--越权

层级管理看似繁,保证营收利发展。

越俎代庖乱伦理,毁掉前程坏久安。

我曾经在公司做多个产品线的负责人。

下面每个人负责一个产品线。

我这个小组当时有5个产品线。

其中有一个是赵川负责。

赵川比我之前来公司,可能是我晋升的比较快吧,他对我还是挺不服气的。

当然,这种心态如果在工作中实时的表现出来,对个人是很不好的。

做为我所在的角色,我当时也不太好告诉他这一点。

他负责的是一个现在比较新颖的产品开发,就是那种比较高端的娱乐手持设备。

我作为小组领导,在了解项目情况的时候,经常得到的回答是“你不用知道,到时候给你看结果就可以了”。

于是,我就感觉,情况不是太妙。

后来,我的主管和我主管的主管就比较“关心”赵川了。

因为赵川经常的跨过我,向上级直接报告,直接向部门索取支持,随意发送邮件等等。

我想,可能他的想法是好的,是希望能有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为公司做出业绩。

但是,结果确恰恰相反。

我的主管和我主管的主管在我面前咬牙切齿,对赵川的行为狠狠批了好多次。

因为他严重的扰乱了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不但没有让公司获益,反而降低了公司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主管的威信,成为公司中的扰乱分子。

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也是我们在职场中的一大忌讳,很多专家甚至冠以它很骇人听闻的名字,叫它“管理的恶性毒瘤”或者“职场乱伦”,这就是:越权。

越权,就是超越权限或权力范围。

我国古代也有称为僭越。

僭越,就是无权冒用或要求;盗用;非法霸占; 用了自己的级别所不应该用的礼仪等。

我们每个在职场生存的人,都有一定的职位。

那么对应我们的职位,我们就掌握着一定的权利,这种权利就叫做职位权利。

职位权利是我们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保障。

当然这种权利有的时候也会出现错位现象。

出现我们实际行使的权利和我们的职位权利不相符合的情况。

当我们实际行使的权利超出我们的职位权利的时候,或者我们的行为超越了我们所在的职场等级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引发的现象就叫做“越权”或者“越级”。

让我们来看看越权有什么表现,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号入座一下,检讨一下这些表现中是否有自己的影子。

越权第一种表现就是:不该决定的事情,擅自决定。

在职场中,如果我们成为一级的负责人,那么,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决策。

就是说,我们要对面对的各种事情做出决定,做还是不做,这样做还是那样做。

在企业中,不同的职位等级掌控着不同的资源,因此,也有不同的做决策的权利。

如果我们面对事情,做出的决定涉及到我们无法支配的资源,或者做出了不应该我们这个等级的人员所出的决定,那么,就就是越权。

这就是我们说的“擅自决定”,我们也经常听到说“自作主张”就是这个意思。

应该请示的时候没有请示,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这是越权最突出表现的一点。

当然,这还有很多的变种形式:

比如:

1、先斩后奏:把本不该做决定的事定了,然后再汇报,逼迫直接上司就范。

2、设计圈套:设好“圈套”,片面反映情况,引诱上级领导钻进去,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上推。这是一种巧妙的越权术,当然也是心术不正的职场诡计。

3、斩也不奏:事情决定了,谁也不汇报,自己说了算。

4、越级请示:想直属上司的上级请示,然后取得赞同或者不反对意见后,胁迫直属上司就范。

5、向多个上司请示:向多个领导请示,然后将矛头引向领导之间,自己的责任推干净。

当然,变种还有很多其它类型,这里就简单列写几种典型的。

越权第二种表现就是:不该管的事情,插手管。

我们应当只管理自己的责任和权利以内的事情。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对别人的工作不放心,这个看了不顺眼,那个看了不对头。

因此就成为导出管闲事。

越权第三种表现就是:不该做的事情,事必躬亲。

虽然事必躬亲是好的,但是这样会大大的降低企业整体的效率,如果一个公司的决策者不做决策,反而指导保洁如何把地扫干净,那么,这样的事必躬亲长期下去恐怕就不好。

因为额外小事消耗了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扰乱了公司正常的处理秩序。

那些擅长“越权”的人,经常自我感觉良好。

他们甚至为自己的越权行为得逞而洋洋得意。

可是,那些结果,往往是对他们在公司生存的严重危害。

越权危害一:扰乱了工作的正常秩序。

一个公司的经营和运转,有它自己的规律与轨迹,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

每个员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保证整体的系统优良的运转。

如果经常有个别零件工作异常,发生越权状况。

这样,就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使得运转良好的系统不得不因为处理突发时间而波动震荡。

这样的情况,往往不会是因为一个零件的工作异常而调整真个系统以适应这个零件。

处理方法是:换掉这个零件,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

因此,对于这个零件,是他自己的越权行为断送了自己在系统中的生存权利。

越权危害二:破坏了团队精神。

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

很少有事情是可以靠单打独斗来完成的。

可以说,现在市场的竞争是团队的竞争,胜利是团队精神的胜利。

因此,团队精神在任何企业中出在尤为重要的位置。

如果发生“上越下权”的现象,下属就会产生权利感缺失,反而出现对上级的逆反情绪。

如果发生“下越上权”的现象,上级的威信和地位收到挑战,会引发团队领导层对下属的戒备与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