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血铺的路
26856200000087

第87章 、民不聊生

在北京大学校院内,树景掩映,在一个由木板搭建的露天演讲台上,一位学者,穿着长衫,修着分头,正在挥手演讲:

“同学们!耻辱啊!耻辱!民国才成立不满6年,竟然出现了袁世凯、溥仪2个皇帝,这是对**、对**的极大讽刺,这是什么(略去敏感字),这2千多年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打倒,让它去见鬼吧!”

讲演者正是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台上还站着修着胡子碴的教授***。台下,不断地有学生跑来听讲,有几百名师生在听讲,为***新颖的见解深深吸引,爆发出阵阵掌声。

***接着大声地讲:“同学们,我们要建立一个(略)的国家,必须打倒2000多年的封**建**主***义!”

台下群情激奋,高喊:“打倒溥仪!”

“打倒皇帝!”

“打倒封**建**思**想!”

台上***深情地举手与***紧紧地握在一起。

讨论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的一个(略)的国家,在全国展开,在海外华侨中展开。

在湖南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寤室里,一群年青学生也在那里讨论中国问题,一个叫肖子升的学生说:“一定要打倒皇帝。”

“袁世凯是打倒了,那又出现了一个张勋,这怎能么说呢?这不是打倒几个人的问题。”一个身材修长的学生,若有所思地说。这个学生叫***、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那你是什么意思?”一个叫蔡和森的同学说。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说。

是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全中国有多少先进分子、爱国志士苦苦思索。

话说张勋复辟,赶走黎元洪,黎元洪以4亿人口的中国大总统的尊贵身份,逃进外国使馆避乱,开了国家元首避乱外国使馆的先例,成为笑谈。

14日段祺瑞进京视事。

15日段祺瑞兼陆军总长。

17日段祺瑞正式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此为段祺瑞“三造共和”,其声威如日中天。北京政府正式通辑张勋,1918年,张勋被特赦。

8月1日,原副总统冯国璋到(略去敏感字),段祺瑞掌握(略去敏感字)实权,因段祺瑞在袁世凯任总统的(略去敏感字)中,任陆军总长,所以,手下嫡系干将颇多,兵力较其他军阀雄厚。这时,中国较大的军阀割据的分布为:

直系,冯国璋、曹锟,控制地盘为江苏、江西、湖北。由英国、美国扶持;

皖系,段祺瑞,控制地盘为安微、浙江、山东、福建,由日本扶持;

奉系,张作霖,控制地盘为黑龙江、吉林、辽宁,由日本扶持;

滇系,唐继尧,控制地盘为云南、贵州,由英国、美国扶持;

桂系,陆荣廷,控制地盘为广东、广西,由英国、美国扶持。

由于帝国主义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中国各扶植各的势力及代言人,同时,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分散性,使军阀们可以各自在自己的地盘上闭关自守,称王称霸,搜刮民脂民膏。军阀混战造成中国人民大众的苦难:

1914年——1918年,农户减少了1500多万户;

1914年——1918年,耕地减少了2600多万亩;

1914年——1918年,荒地增加了92万多公顷;

1916年——1919年,军费增加了5000多万元。

中国大地,民不聊生,卖儿卖女,比比皆是,有一点条件的就养童养媳,童养媳,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时,特有的一种现象,又称“待年媳”“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那时,童养媳甚为流行。之所以盛行童养媳,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非常贫穷落后,老百姓的生活十分低下,众多的民众因家境贫寒而娶不起儿媳妇,也有很多人养不起孩子,就卖给别人、或送给别人做童养媳,没钱娶媳妇的,乘小便宜,就买、或抱养一个女孩来做童养媳,待长到十四、五岁时,就让她同儿子“圆房”。

一般卖买童养媳的大多互不认识,长大了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姓什么,自己姓名随夫家,比如夫家姓张,童养媳就叫“张氏”,夫家姓李,童养媳就叫“李氏”,抱养和送养的,一般双方家庭认识,有的甚或多年友好的朋友,因家贫养不起女儿,无奈,就送养,从小就算打了亲家,这样的,还好一点,小孩长大了,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双方还可以亲密地来往。

孙中山致电段祺瑞,要求他尊重《临时约法》,尊重国会,我们是共和国。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西南(略去敏感字),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段祺瑞好斗,主张武力统一,并公开叫嚣:

一、不要约法;

二、不要国会;

三、不要旧总统。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破坏共和制度,孙中山认为,国会和约法,是共和国的象征,由于张勋复辟,孙中山更加迫切需要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毅然举起“护法”旗帜,“一定要除尽假共和,才有真共和出现”。

1918年7月,孙中山偕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章太炎等率驻沪海军开赴广东,乘“海琛”号南下,17日这一天孙中山一行到达虎门,19日到达广州。在广东各界欢迎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当今变乱,“实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认为“假共和之祸尤甚于真复辟”,只有打倒假共和,才能“得真共和之建设”。海军总长程璧光积极响应孙中山,在7月4日发表讨贼檄文,痛斥张勋复辟,发表了拥护法运动的宣言,宣告海军独立。孙中山南下护法后,程璧光即于21日与第1舰队司令林葆怿联名通电,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惩办祸首三项主张,率第1舰队共10艘军舰,开赴广东,与孙中山先生所率赴广东的驻沪海军会合,于8月5日到达黄埔,同行者有唐绍仪、汪精卫等。当时控制滇、黔两省的滇系军阀头目唐继尧也为对抗段祺瑞,确保地盘,并向四川扩充势力,支持孙中山先生的护法运动,于8月11日通电加入护法行列。

同时,在北京的国会议员闻孙中山在广东举起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护法运动旗帜,也纷纷南下。

8月,孙中山先生召集离京南下的议员召开非常国会,孙中山先生说:

“中国搞七年的共和,人民没有得到共和的好处,反而受到灾难,不是共和不好,而是掌权的人不好,他们打着共和的旗号,实行真正的专制,我们现在一定要维护约法,恢复国会,打倒假共和,实现真正的共和”,会议通过了《(略去敏感字)大纲》。9月1日,组成以孙中山先生为大元帅,桂系军阀陆荣廷、滇系军阀唐继尧为元帅的“护法”军政府,与北京段祺瑞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段祺瑞闻知孙中山先生为发动护法战争的消息后,骂道:

“奶奶的!孙中山这杆旗不打倒,孙大炮到处开炮,我们难以过日子,立即传令通辑孙中山!”

由于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采纳梁启超建议,准备另行召集“临时参议院”,重新制定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选举新国会,以达到他取消国民党议员占优势的旧国会和废除临时约法的目的,从而引起旧国会议员的不满,旧国会议员响应孙中山择地另开国会的号召,纷纷南下赴粤。至8月中旬,到达广州的国会议员已达150多人。

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对德国宣战。中国向协约国输出20万劳力苦工,史称“华工军团”,也有些人参加了一线作战,并出现了战斗英雄,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对德宣战是日本人想操控段祺瑞为首的中国执政府,美国为了不让日本人操控中国政府,极力支持总统冯国璋,冯国璋是直系首领,段祺瑞是皖系首领,二人不和,两派不和,总统府与国务院不和,造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府院之争”。同时,又形成南(孙中山)北(段祺瑞)政府的对峙。

冯国璋大事不糊涂,主张南北和谈,一家人打什么呀打?一打起来,就是内战,对人民有罪!

段祺瑞主张坚决打,以武力统一中国,国家不完整不行,必须快速统一。

段祺瑞强硬而又有军权有军队。

接着就发生南北政府之战,直皖派系之战。

车辚辚,马啸啸。路上行人扛枪炮。

8月18日,孙中山在黄埔公园宴请国会议员,商讨召开国会问题。考虑到来粤议员不足法定人数,决定效法法国大革命前夕第三等级代表举行国民议会的先例,召开“国会非常会议”(俗称“非常国会”)。25日非常国会开幕,31日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13条,规定中华民国为戡定叛乱、恢复《临时约法》,特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军政府设大元帅1人,元帅3人,由国会非常会议分别选举之。《临时约法》的效力完全恢复以前,中华民国之行政权由大元帅行使,大元帅对外代表中华民国,元帅协助大元帅筹商政务。军政府设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交通六部。为了适应护法戡乱的战争需要,军政府没有采纳《临临时约法》规定的内阁制,而采取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中提出的党、政、军权合一的大元帅制方案,实行军事、内政、外交合一的元首制,体现了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人希望通过护法运动建立本党单独执政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的意图。

1917年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陆荣廷和唐继尧为元帅。

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同日,非常国会通过了军政府各部总长名单:

外交总长:伍廷芳;

财政总长:唐绍仪;

陆军总长:张开儒;

海军总长:程璧光;

内政总长:孙洪伊;

交通总长:胡汉民;

军政府参谋总长:李烈钧;

大元帅府秘书长:章太炎。

(略去敏感字)。

陆荣廷与唐继尧等追求的是建立护国战争时期军务院那样的合议制政府,按各方实力排定座次,实现他们称霸西南的野心。而军政府却采取了元首制,树立了孙中山在护法政权中的领导地位,他们反而成了配角。陆荣廷与唐继尧对军政府的组织原则及选举结果都非常不满,均不肯就元帅职。伍廷芳、唐绍仪、程璧光、李烈钧等国民党稳健派人士为求得与西南实力派的合作,也赞成合议制,这4人也不肯就职。从而决定了中华革命党军政府必遭西南军阀的反对而难以长期存在下去。南方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护法运动高潮的到来,也标志着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北方政府段祺瑞,本来就喜欢穷兵黩武,继承袁世凯武力统一中国的衣钵,决心以北洋武力镇压西南护法,挑起第二次南北战争。其军事战略有两个重点:

一是对湖南用兵以压制两广;

二是对四川用兵以压制滇、黔。

8月6日,段祺瑞派出心腹大将傅良佐,代替谭延闓为湖南督军;派其内弟吴光新为长江上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

傅良佐为湖南都督率军向长沙进攻,国民党湖南支部部长、湖南省军政府都军兼高官谭延闿,立即向陆荣廷、唐继尧致电请求援助,陆荣廷、唐继尧拒绝派兵援助,谭延闿自己化装出了湖南,湖南地方势力林修海、刘建藩顺势宣布“独立”,但,他们的力量无法抵抗北洋军正规军的进攻,陆荣廷总想借湖南的势力抵挡北洋军的进攻化为炮影,他一改开始时被动态度,紧急召开南宁会议,提出四项主张:

一、恢复国会;

二、迎接黎元洪再任总统;

三、罢免段祺瑞;

四、撤回傅良佐。

南宁会议推举广西督军谭浩明为护法军总司令,誓师增援湖南,孙中山先生很高兴出现这样的局面,立即组织湘、粤、桂、川护法联军,抵抗北洋军。

9月9日,傅良佐率北洋军到湘后,即下令免除原同盟会会员、零陵镇守使刘建藩和驻衡阳湘军旅长林修梅的职务。

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段祺瑞决定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受到冯国璋为首领的直系的阻挠,段祺瑞仍命令部队南下作战。

18日,零陵镇守使刘建藩、驻衡阳湘军旅长林修梅二人联名通电,宣告“自主”,与海军和西南护法各省一致行动。西南护法各省将湘督易人看作是北洋派进军西南的信号,桂系决定派兵出桂,桂、粤联军80营援助湖南。

10月3日,孙中山正式下令讨伐段祺瑞等民国叛逆。湘省护法军组成以程潜为首的湘南总司令部,粤、桂、湘三省护法军的总目标是会攻长沙。

此时,段祺瑞也向北洋军下达了讨伐令,傅良佐任命第8师师长王汝贤为湘南司令、第20师师长范国璋为副司令,分三路讨伐湘南。10月6日,北洋军和湘南护法军在湘潭西倪铺接战,护法战争正式爆发。这是中华民国第4仗内战。

南北两方军队在湘南激战了1个多月。

1917年11月14日,王汝明、范国璋突然通电停战撤军,是北洋派军阀中的直系与皖系的斗争,段祺瑞派属皖系又比较接近直系的第8师师长王汝明为湖南军总司令,20师师长范国璋为副司令,在湖南前线作战,王汝明、范国璋认为他们自己是在为湖南督军傅良佐的权力而战,二人不愿作战,通电提倡南北议和。

北洋军系不是铁板一块,北洋军中又分几支派系,比如冯国璋是直系首领,段祺瑞是皖系首领,其中直系的王汝贤、范国璋2个师不愿为段祺瑞出力,作战消极,和护法军打了几个小败仗,只有直系的吴佩孚疯狂进攻,攻入湖南,占领长沙、衡阳,此时直系首领冯国璋与皖系首领段祺瑞发生争权夺利的斗争,王汝贤、范国璋发表通电,表示不愿意打内战,主张和平解决,皖系派任的湖南督军傅良佐见势不妙,抽身走了。

王汝贤、范国璋2个师,吴佩乎的一个显然成了孤军深入,退据武昌。

段祺瑞闻讯宛如晴天霹雷,11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辞陆军总长职务,22日辞国务总理,但他策动督军团主战。

12月18日冯国璋被迫请段复出,特派督办参战事,北洋军立即开始对南方用兵。

11月14日,直系军阀王汝贤和范国璋不愿为皖系卖命,径直通电议和,撤离衡山前线。20日护法军轻取长沙。段祺瑞对湘用兵以制两广的计划宣告失败,桂系控制了湖南。

在这同时,唐继尧为首的滇系为对抗吴光新率领的入川北洋军,也组成滇、黔联军,与孙中山派往四川的中华革命党组织的四川国民军(后改四川靖国军)相配合,与北洋军交战,于12月3日攻占重庆,赶走了段祺瑞新任命的四川督军周道刚、四川查办使吴光新。这是中华民团第5仗军阀混战。

11月22日,大总统冯国璋批准了段祺瑞辞职,段祺瑞不甘心失败,幕后指挥自己的心腹4大金刚之一:陆军部次长徐树铮,兴风作浪,从事倒冯国璋活动,徐铮树,字又铮,人称是段祺瑞的小扇子,安微萧县人,清未秀才,聪明过人,办事很力很强,22岁投靠段祺瑞,受到段祺瑞的赏识,1905年被保送日本士官学校学习,辛亥革命后,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的陆军总长、国务总理,徐树铮出任陆军次长、******等职,段祺瑞倒台,徐树铮亦被免职。徐树铮少年得志,骄傲无比,恃才傲物,专横跋扈,当面顶撞大总统黎元洪,不把黎元洪放在眼里,对直系将领也不买帐,在段祺瑞的皖系内,他也要高人一等,段祺瑞刚愎自用,却对徐树铮言听计从,依为股肱,段徐二人又要挑起军阀混战。

徐树铮一面密电各省督军支持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一面指使曹锟、张怀芝,12月2日邀山西、奉天、福建、安微、浙江、陕西、黑龙江、上海、察哈尔、绥远、热河7省3区督军、都统、护军使派代表在天津举行督军团会议,张作霖派参谋长杨宇霆参加,要求大总统冯国璋明令讨伐湘粤。

6日,曹锟、张怀芝、张作霖、倪嗣冲、阎锡山、陈树藩、赵倜、杨善德、卢永祥、张敬尧等10名督军联名电请北京政府颁发“讨伐令”,冯国璋势难抗衡,于是,于18日由国务院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权力几乎与国务院平行,段芝贵为陆军总长,直隶督军曹锟为南征军第1路总司令,山东督军张怀芝为南征第2路总司令。

1918年2月14日,第2路军的第16混成旅旅长冯玉祥在湖北武穴发表通电,主张南北和谈,段祺瑞对于冯玉祥突然主和,相当震惊,迁怒于冯国璋,决心驱冯下台,其实冯玉祥是直系元老、主和派陆建章在幕后策划的,段祺瑞驱逐冯国璋手中兵力不够,于是派小扇子徐树铮去奉天,徐树铮私自作主,以北京政府从日本购买的27000枝步枪中的24000枝步枪送给张作霖,这24000枝步枪,全是日本产的“三八大盖”,徐树铮劝说张作霖派兵入关,张用霖一迫大腿,说:

“那敢情好!”

张作霖以此批枪支更换4个师的陈旧枪支,实力大增,士兵也欢欣鼓舞,“三八大盖”,又叫三八式歩兵铳,是一种手动枪机步枪。在中国俗称三八大盖,是因其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有如盖子般而得名。防尘盖在开栓抛壳和推弹关栓时,能随枪机一起后退或前进,起到防尘作用。

日本三八式步枪的原型,是日本三十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日俄战争中,在中国东北使用,由于大陆特有的一种细小的沙尘进入操作机关内,导致操作不良。三八式步枪通过简化操作机关和随枪机动作防尘盖的改良而成。早一些年,三十年式步枪也同三八式步枪一同服役。这两种步枪也因发明者是有坂成章,而被命名为有坂步枪。1905年,三八式步枪在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定型生产,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号: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为三八式步枪,从那时起三八式步枪就成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八式步枪结构简单,采用改进的毛瑟步枪的毛瑟式旋转后拉式枪机,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发射6.5mm口径枪弹,射击时后座力小、易于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准确度。弹头飞行稳定,侵彻效果好,它的枪机闭锁时极为牢固,发生膛炸时几乎都是枪管爆裂,少有枪栓突耳断裂的情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几乎不会产生枪口炽焰,在太平洋岛屿战斗时使用这步枪的日军狙击手对美军造成很大困扰,非常难以从枪口火光发现狙击手潜伏的位置。三八式步枪配有单刃刺刀,刀长500毫米,可装在枪上用于拼刺,也可握持刀柄进行劈杀。

“三八大盖”优点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有效射程1000m,可作狙击步枪用,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

实际,张作霖垂涎关内日久了,即或1枝枪也不给,张作霖同样会率兵入关。

话说张用霖率军进军关内,直趋北京,北京冯国璋闻讯徐树铮私自把国家的大批枪枝送给了张作霖,见张作霖大兵压境,顿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责问段祺瑞,段祺瑞此时也感觉到不好交侍,这批军火是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时,向日本定购的,是为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军准备的,参战军将士知道,将不堪设想。

26日,段祺瑞致电张作霖,请交还原物。进了虎嘴里的孩儿,那有出的,张作霖死是不会吐出来。

3月12日,张作霖、徐树铮联名宣布在天津粮城成立“关内奉军司令部”,张作霖自兼司令,徐树铮任副司令了,代行总司令职权,杨宇霆为参谋长,孙烈臣为湘东总司令,张景惠为湘西总司令,徐树铮直接指挥关内,对总统冯国璋来说,当头棒喝,只得再请段祺瑞组阁,被段祺瑞拒绝。

3月18日,北洋军阀占领岳州,19日,以曹锟为首,包括长江3督在内15省3区督军都统联名致电,坚决要求段祺瑞上台,冯国璋见此电报,背上直冒冷汗,只得再次请段祺瑞组阁,3月23日,段祺瑞又一次上任组阁,徐树铮益发骄傲,以段祺瑞内阁后台老板自居,野心益大,想做直隶总督,控制北京政府,欲将直隶总督曹锟升为两湖巡阅使兼湖北督军,曹锟识破调虎离山之计,曹锟要从前线撤回直军,前线总司令吴佩孚也电请回直休整,张怀芝第2路军在湘东被南方革命军队打败,又怕他的山东督军被人抢走,坚决要辞职,前线总司令吴佩孚、第2路军司令张怀芝两个大将不听调动,主战派慌了。

5月9日,徐树铮不经过张作霖同意,擅自作主,以奉军副司令的名义,调27师长孙烈臣部、28师师长汲金纯部、29师师长吴俊升部到长沙布置奉军入湘作战,张作霖大怒:

“妈拉个巴子!他以为奉军是他的?徐树铮不知道天高地厚。”

张作霖召回3个师长,借口边防吃紧,已开到湘东的奉军被调回,这时陕西民军日益强大,占领临潼,西安岌岌可危,陕西督军陈树藩向段祺瑞致电告急,1918年,段祺瑞派镇嵩军统领刘镇华由河南省率兵援陕,打通了临潼到西安的交通线,刘镇压华被任命为陕西省高官,陕西督军陈树藩又率军攻打民军,在固市被民军包围,突围后,退守新市,陈树藩一败再败,段祺瑞又商请张作霖派奉军1个旅援陕,张作霖任命许兰洲为援陕司令,率1个旅开往潼关。

6月13日,各省督军和督军代表在天津开会,讨论总统的问题,主和派幕后指挥者陆建章到天津来,陆建章有才干,著名的屠夫,镇压白朗起义时,屠杀了众多的起义将士和平民百姓,是陆军少有的上将之一,曾任陕西督军,北洋军阀直系重要将领,属主和派,主战派皖系段祺瑞、徐树铮把陆建章当作危险人物,徐树铮请陆建章到“关内奉军司令部”一谈,徐树铮密令卫兵将陆建章枪杀,陆建章这个屠夫,也被别人屠杀了,罪有应得。但徐树铮一个高级军官枪杀一个现任上将军,这个凶杀案骇人听闻,冯国璋吓得胆战心惊,张作霖大怒:

“这撕胆大妄为,敢杀现任上将军!”立即致电徐树铮,指责徐树铮利用“关内奉军司令部”无辜杀人。

陆建章这个屠夫,遇上了比他还毒辣的人,命丧黄泉,也算是因果报应了。

7月31日,督军和督军代表们在天津开会,讨论总统和南征问题,曹锟、张怀芝、张作霖、徐树铮、倪嗣冲、田中玉、龙济光各督军都亲自参加了会议,张作霖建议徐世昌为大总统,段祺瑞为副总统,张作霖当众评价说:

“对合肥段祺瑞来说,虽然刚愎之用,但用人不疑,对人诚实,不用权术,故门生旧人众多,无一不乐为之用,对东海徐世昌而言,有容人之量,学问深厚,但他的理论不切于实际,短于现代之材,也可能是我们没有他那么深的学问,故不容易了解他罢了”。

副总统一职原来徐树铮许诺曹锟率兵向南方作战,曹锟为副总统,后又许诺,张作霖派兵入关时,张作霖为副总统,此时会上,徐树铮难以交待,通过倪嗣冲的嘴,说副总统一职暂时不作决定,曹锟、张作霖一个也没有当上副总统,在向南征战的问题上,各军阀要求以奉军为前方主力,而张作霖则要求奉军为各路战线总预备队,会议无果而终,张作霖会后留在天津,张景惠向张作霖密报,徐树铮代奉军领了军费550万元,而奉军实收180万元,其余370万元被徐树铮用在编参战军和安福国会的选举上,经查,属实。张作霖闻言,怒不可遏,骂道:

“徐树铮胆大妄为,枪杀上将军,挪用巨额军费”。

立即解除徐树铮的奉军副总司令的职务,由孙烈臣接任副总司令,并立即向奉军各部传达,张作霖要找徐树铮算帐,徐树铮的日本士官学校同学、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也受牵连,罪名是知情不报,免去杨宇霆参谋长之职,段祺瑞要徐树铮向张作霖认错,并保证短期内归还挪用的370万元,杨宇霆不敢回奉天,在北京赋闲3年了。

其它各省,由中华革命党和国民党人领导组建的护法武装也相继而起,纷纷宣布与西南各省一致行动。规模较大的有:

湖北襄郧镇守使、鄂军第9师师长黎天才等组织的“湖北靖国军”,在襄阳宣布“自主”;

前陕西警备军统领郭坚组织“陕西护法军”,在凤翔宣布“独立”。

此外,在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甘肃,乃至东北等省区,都先后组织了“护法军”、“靖国军”,宣布“独立”或“自主”,护法战争的烽烟席卷了全国大部分省区。这种形势使孙中山非常振奋,他多次召集军事会议,制定了护法北伐的进兵战略:

令桂、滇两军肃清湘、川北军,出师合击武汉,其他各路护法军、靖国军也与桂、滇军会师武汉,然后占领南京,大举北伐,会攻北京。

北洋军在湖南的失败是直、皖两系矛盾分裂的结果,进一步激化了直皖矛盾。直系首领、代总统冯国璋一直同皖系首领段祺瑞,争夺北洋派正统地位及北京政府中央大权。护法战争打响后,冯企图借助西南军阀势力对抗皖系,因而暗中主和;冯国璋对皖系利用直系军队打头阵的部署深为不满,师长王汝贤、范国璋二将在前线擅自停战撤兵,打乱了皖系夺取湖南的战略部署。对此,段祺瑞极为恼火,愤而向冯国璋提出辞职。冯国璋索性暗示号称“长江三督”的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江苏督军李纯于18日发表联名通电,主张南北双方罢兵休战,和平解决南北问题。

11月22日,冯国璋免去国务总理段祺瑞,任赞成自己与南方政府和谈的王士珍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内阁再次倒台,直皖两系公开分裂。

孙中山始终坚持护法,反对南北调和,11月18日发表对时局的声明:

舍恢复约法及旧国会外,断无磋商余地。

以程潜为首的湘军将领则要求乘胜攻取岳阳,巩固护法军在湖南的胜利。然而以扩张实力和地盘为目的的桂、滇两系,在分别控制了湘、川两省后,便不顾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宗旨,很快和直系军阀妥协。

程潜,字颂云,汉族,湖南醴陵人,身高1.8米。1882年生于湖南醴陵官庄。程潜出身耕读世家,9岁入私塾,16岁通过童试成秀才。18岁(1900年)进入长沙岳麓书院, 1903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武备学堂,1904年10月入东京振武学校,补习科学和日文,结识了黄兴、宋教仁、李根源、李烈钧等留学生,在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上,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走上了反清救国革命的道路。12月,程潜同黄兴、宋教仁、程子楷等百余人组织了革命同志会,从事民族革命。1905年8月经湖南湘阴人仇亮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旋到东京赤坂区灵南坂谒见孙中山先生。1906年8月到日军姬路野炮兵第10联队见习。1907年3月加入“铁血丈夫团”,12月入日本士官学校第6期炮兵科学习。1909年2月,在CD充任陆军第33混成协(协统是旗人钟颖)正参谋官(参谋长),筹办训练新军,并在CD从事革命工作。3月,清政府紧急电令协统钟颖率军1协(旅)至西藏拉萨驻防, 4月朱庆澜继任协统,奉命扩协(旅)建镇(师),常问计于程潜。11月,程潜借助购买枪炮器材的任务到长江中下游联络,在武汉见到黎元洪、蒋翊武,12月到上海,由上海制造局定购军火。1910年2月到南京考察,再回上海,4月间向朱庆澜电告请假一月,回湘省亲,6月间回到CD,仍任原职。1911年2月四川陆军第17镇(师)正式成立,程潜任第17镇(师,朱庆澜)正参谋官(参谋长)。1911年8月上旬,程潜请假回乡奔父丧,把他担负的同盟会的工作交给姜登选接办。8月17日启程,9月12日到长沙,下旬丧事刚毕,忽接朱庆澜来电,派充程潜为永平秋操观操官。10月5日程潜离家,6日到长沙,离湘赴北京,7日到汉口,9日搭车赴京,11日行至彰德,闻武昌起义爆发,程潜心情振奋,本日到京始知秋操停止举行,决意奔赴武汉前线效命,18日折转天津,21日搭货轮南下,28日到上海。11月3日从沪乘轮船赴武汉,8日到武昌,战时总司令黄兴请程潜协助曾继梧指挥炮兵团,担任龟山炮兵阵地指挥,程潜慷慨受命,随即同曾继梧至龟山察看炮兵阵地,选定指挥部。11月27日革命军进攻汉口失败后,程潜回湖南长沙,继续准备力量。1912年3月北京政府成立,程潜任湖南都督府参谋部长,协助谭延闿裁军,12月26日授陆军少将并加中将衔,时年29岁,民国建立后任湖南军事厅长。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7月25日湖南都督谭延闿、军事厅长程潜等宣布独立,集中力量援助湖北,此时赣军战局失利。8月8日南昌失陷,江西都督李烈钧、江西讨袁军左翼司令兼江西陆军部第一师第一旅旅长林虎,率残部千余人退守赣西,程潜急派兵接应李、林入湘,13日谭延闿宣布湖南独立取消,程潜被褫夺军权,一面设法保护同志离湘,一面迅速办理移交手续,月底离湘赴沪。10月底逃去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科。1914年7月程潜参与商议成立中华革命党,却因反对宣誓效忠的方式而未加入,8月参与组织“欧事研究会”,任干事。1915年2月11日,李根源、林虎、程潜、熊克武、张孝准等人发表通电反对“二十一条”。 1916年1月27日程潜抵达昆明,2月1日唐继尧任命程潜为护国军湖南招抚使,3日程潜带领一营部队启程回湘,23日到贵阳见刘显世,27日离贵阳向镇远进发,3月7日到达镇远。3月11日由镇远启程,到湘黔交界处的新晃县,拜访了护国军东路支队司令王文华。3月23日,程潜由新晃县出发,向靖县行进,经天柱县于25日抵达靖县,建立护国政权,召集旧部策动反袁驱汤,很快编就了三旅部队。到4月10日止,湘西地区除常德、桃源、沅陵、辰溪、古丈、麻阳6县因驻有袁军未能响应外,其余21县都已宣布独立反帝反袁。4月26日靖县召开护国军湖南人民讨袁大会,程潜被48县代表推举为护国军湘军总司令,授予讨逆职权,28日宣誓就职,宣布湖南独立。5月3日,程潜率部离开靖县,路经绥宁、城步、武冈,沿邵潭公路急速向长沙方向进军,22日抵达湘西南重镇邵阳,亲往衡阳,见率兵入湘的广西都督陆荣廷,争取陆的支持。5月下旬,程潜得到陆荣廷接济的军械。6月3日程潜离开邵阳,5日抵达湘乡。6月6日袁世凯死,程潜撰写判词。6月10日程潜驰赴宁乡,令第二旅旅长周伟率部开到宁乡道林一线, 6月30日,程潜发出“护国军湖南总司令程潜布告汤芗铭罪状”,7月1日率护国军第2旅由宁乡东南境内的道林进逼长沙,激战于道林。7月4日汤芗铭逃走,6日程潜进长沙,所部称“湖南护国军第一军第一师”,取消了曾继梧自称的代理都督之职,全湘底定,程潜一时颇负盛名,湖南军政各界举行联合会议,一度推举程潜为湖南都督,程潜一再逊让,7日省内各界代表推举刘人熙为湖南都督,力拒北京任命的湘督陈宧,但因缺乏粮饷与友军发生冲突。7月14日,程潜部与朱泽黄部互战,损失甚重,谭延闿以此为借口裁撤程部。8月3日北京政府特任谭延闿为湖南高官兼署督军,各派政治势力纷争,18日程潜取消护国军湖南总司令部,所部交谭延闿整编,自己愤然离湘赴沪。12月1日授为陆军中将,5日在上海吊唁黄兴、蔡锷之丧,随后闲居。

1917年9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密派35岁的程潜为湖南总司令,到湖南边境运动护法。程潜到了湖南,立即与衡宝、零陵两镇守使林修梅、刘建藩密商护法大业,9月18日,镇守使林修梅、刘建藩在程潜授意下宣布独立,推程潜为湖南护法军总司令,25日程潜只身莅衡,即被公推为总司令,26日宣布就任。

湖南风云突变。

湖南督军兼冠威将军傅良佐捶桌子大骂:“娘操的,程潜是一个大祸害,我要灭了你!”

湖南督军兼冠威将军傅良佐急电北洋政府(段祺瑞)援兵,王汝贤、范国璋率2个师分三路从湘潭向衡阳进迫,程潜一面电请广州护法军政府和两广当局支持,一面分三路迎敌。

湖南战火纷飞起来。

10月6日起,程潜、林修梅、刘建藩北伐联军,与北洋军王汝贤、范国璋率2个师鏖战于湖南衡山、宝庆一带,由于护法军实力单薄渐趋失利。10月11日,程潜亲赴萱州河前线阻止败兵后退,重申军纪,依险要地形顽强阻击北军八昼夜,终于挫败北洋军进攻,渐成胶着局面。10月20日,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令谭浩明为粤桂联军总司令,入湘支援程潜,湖南局势立变,南北战争全面爆发,30日程潜收复邵阳,将援湘晋军第4混成旅旅长商震全旅缴械,北军败退,程潜即今各部不分昼夜追击,11月11日谭浩明、程潜入衡州,很快推进到湘潭、株州一线。11月14日,北洋湖南督军傅良佐、代理高官周肇祥逃离长沙,16日程潜入长沙,被各界推为湖南高官,23日就任,潭延闿在上海闻讯,即向陆荣延抗议,反对程潜任高官,谭浩明也表示不满,宣称“暂以联军总司令兼摄军民两政”,程潜只好敦促谭浩明入长沙主持。12月8日解职出长沙,改称护法军湘南总司令,驻湘阴新市,准备进攻被北洋军占领的岳阳。1918年1月19日,程潜分三路向北进发,程潜亲领第1、2师居中央,进取岳州要害白湖荡,直捣岳州,22日与北洋军李奎元、王金镜2个师遭遇激战,经4昼夜击败北军,26日北军纵火溃退,27日程潜部克复岳州,扑灭了大火,28日通电收兵,不出湘境,30日电李纯,已令前方停止进攻,不入鄂境,另有电向王占元作同样表示。2月北洋军曹锟、张敬尧、张怀芝、吴光新、张作霖(徐树铮调动的3个师)等50多万攻湖南,程潜镇定调度指挥,亲率湘军主力守羊楼司正面,护法军奋力苦战。3月1日,吴佩孚率5个旅攻击湘鄂赣边境军事要地羊楼司,吴佩乎是有名的战将,湘军苦战10多天,死伤惨重,终以兵力单薄,13日失陷羊楼司,17日被迫撤离岳阳和平江,18日北洋军占领岳阳,谭浩明狼狈逃走,25日吴佩孚部占领长沙,并继续南进,谭浩明率桂军退回广西,程潜率湘军集结于湘潭、衡阳之间继续抵抗。4月初,程潜召集赵恒惕、林修梅、刘建藩等将领在衡山举行军事会议,商定确保湘南的部署,决定由程潜、林修梅居中路,扼守衡阳,正面牵制北军主力吴佩孚的3个师,赵恒惕、刘建藩率湘军主力向东,扼守攸、醴,抗击张怀芝部队。4月下旬,程潜、林修梅率部退守耒阳、郴州一带,刘建藩在攸县附近发起进攻,勇克攸县、醴陵、株洲,同北军激战3昼夜,击败北军,张敬尧惊慌万状,速派第7师和奉军一部阻击,刘建藩不幸因进军过速,落水牺牲,湘军顿失大将,赵恒惕又畏缩不前,战局突变,湘军转胜为败,退守茶陵,程潜毫不气馁,与林修梅一道指挥湘军拚命反攻,永丰一战击退北军一部,双方伤亡甚重。5月,吴佩孚因段祺瑞委任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心中不快,在衡阳屯兵不进,战事于是停止。6月15日,双方代表在耒阳签订停战协定,程潜利用这段时间休整部队。9月26日、10月3日,程潜两次参与南北将领联名通电,请冯国璋速颁罢战命令、徐世昌勿就总统职。

11月24日,陆荣廷表示赞成“长江三督”的主和通电,带头发起南北停战。

25日,冯国璋颁布南北停战令。

28日程潜又授意广西督军谭浩明,以湘粤桂联军总司令名义通令响应冯国璋的停战令,命护法军前敌各军停战。谭浩明率滇系军阀则采取两面派手法,一面慷慨陈词,表示坚决护法,敷衍孙中山;一面又与陆荣廷沆瀣一气,彼此呼应,下令驻川滇军停战。

直系的主和政策引起皖系与北洋主战派的强烈不满。

在段祺瑞及其心腹徐树铮的策动下,吉、黑、奉、直、鲁、晋、陕、豫、甘、新、皖、浙、闽13省督军代表分别于1917年12月2日、1918年1月5日,连续召开两次天津会议,强烈要求冯国璋明令讨伐西南。冯国璋被迫让步,于1917年12月15日任命直隶督军曹锟、山东督军张怀芝分别为第一、二路军总司令南下伐湘。18日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皖系干将段芝贵为陆军总长,让皖系重掌中央军事指挥大权。

1918年1月10日,又以参谋部、陆军部名义下达局部讨伐令,令北洋军进攻湖北荆州和襄阳。1月14日,吴光新率北洋军攻占荆、襄。桂系与湘军看到直系屈从主战派,也向岳阳发动进攻。1月27日护法联军攻克岳阳,俘敌1300多人。这是中华民团第6仗军阀混战。

南方军队夺取岳阳后,北方军队北洋主战派气势更凶,胁迫冯国璋于1月30日下达对整个西南的讨伐令,命曹锟、张怀芝和张敬尧统率所部分路进兵。2月中旬,各路北洋军约10万人分别向湘鄂、湘赣边界进军。

1918年3月1日督办参战事务处成立,靳云鹏任参谋处长,张志潭任机要处长,罗开榜任军备处长,陈箓任外交处长,各部总长为参赞,次长为参议。

3月7日北洋集团形成了段祺瑞把持的官僚政客组成“安福系”,实际控制者为徐树铮,给以财政支持者为曹汝霖。

3月18日,北洋军“后起之秀”、署理第3师师长吴佩孚率部攻占岳阳,中华民国军阀混战愈演愈烈。

3月19日,曹锟(直)、张作霖(奉)、倪嗣冲(皖)、王占元(鄂)、杨善德(浙)、卢永祥(沪)、李厚基(闽)、阎锡山(晋)、陈树藩(陕)、张怀芝(鲁)、赵倜(豫)、鲍贵卿(黑)、张广建(甘)、姜桂题(热)、田中玉(察)、蔡成勋(绥)等15省联电请段祺瑞组阁,徐世昌即命田文烈劝告冯国璋,如果不任用段祺瑞,很可能会出现兵变。

3月23日,冯国璋被迫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29日,段祺瑞第三次组成内阁。

段祺瑞立即组织北洋军大举南攻,护法军在湖南战场接连失利。26日,吴佩孚占领长沙。北洋政府旋即任命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兼署高官,命吴佩孚等部分左、中、右三路向湘南进军。

4月20日,国务总理段祺瑞偕吴鼎昌、曾毓隽、叶恭绰,从北京赴汉口前线视察,21日段祺瑞抵汉口,河南督军赵倜同行,段祺瑞会晤曹锟、王占元,商湘粤军事,调奉军2个旅南下,23日,段祺瑞偕王占元赴汉阳,查看兵工厂,24日,段祺瑞在汉口召曹锟、张怀芝、王占元、赵倜会议,并与日、法、英领事会晤。

4月24日,吴佩孚率中路军占领衡阳,吴佩孚名义是第3师,实际有兵近4万人,俱是严格训练的精兵,湖南大部分地区沦于北洋军之手。

4月25日,段祺瑞由汉口东去,随行之“楚材”兵舰在黄州附近撞沉招商局“江宽”轮船,溺毙约400人。25日,段琪瑞到九江会晤江西督军陈光远,27日,段祺瑞抵达南京,与江苏督军李纯、安徽督军倪嗣冲、上海护军使卢永祥会议,28日段祺瑞回到北京。进攻湖南的第一路总司令曹锟及其部下、署第3师师长吴佩孚本为直系军人,挥师南下后连克岳阳、长沙、衡阳,战功最大,而段祺瑞政府竟把湘督兼高官一职给了皖派嫡系张敬尧,段祺瑞不公,使曹、吴大为不满,直、皖矛盾再度尖锐。吴佩孚秉承曹锟意旨,占领衡阳后,停止不前。

5月16日,段祺瑞的宠将徐树铮,在北京促成《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签字,18日北京《京报》抨击中日军事协定,斥责段祺瑞卖国,《京报》主编陈友仁因此被捕;19日,《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签字。

5月29日,曹锟因不满权力分配,又听闻徐树铮竟欲夺取直隶,曹锟以养病为名,离开汉口返回天津,段祺瑞拟将第1、第2两军合并,任张怀芝为援粤总司令。

6月8日,张怀芝自江西回济南,南征受挫。

6月15日,直系前线与桂系代表签订停战协定,息战言和。

8月13日,冯国璋通电辞去代总统职务。以段祺瑞皖系政客在此时,已经建立“安福俱乐部”,策划新的总统选举。冯国璋自知当选无望,于是通电辞职,后在1919年返回河间故里。

8月20日,新国会成立,安福系成为第一派系。

8月21日,直系将领吴佩孚,在衡阳接连发出罢战主和通电,并攻击段政府的亲日卖国政策,直系将领纷纷响应。

24日,段祺瑞发电痛斥吴佩乎,直皖矛盾加剧。

8月下旬,段祺瑞被迫命令前线各军暂取守势。

8月31日,段祺瑞因南方战事不顺通电辞职,带有“政治倒冯”意味。

桂、滇两系军阀不仅在护法战争中,勾结直系罢兵议和,破坏孙中山护法宗旨,而且还拉拢国会中的政学会分子和国民党稳健派破坏护法军政府,排斥孙中山,企图攘夺护法运动的领导权。1918年1月,由桂系军阀发起,成立护法各省联合会议,试图成为与军政府抗衡的另一政权机关。2月,又由国民党稳健派人士出面,正式提出改组军政府的主张,并拟定《(略去敏感字)大纲修正案》7条,意思是改变大元帅单独首领制为若干总裁合议制,以排挤孙中山。4月10日,滇系军阀唐继尧率先通电西南各省支持这一主张,提出护法各省,现宜遥戴黎元洪或冯国璋为大总统,推岑春渲为国务总理,至于孙中山,因为没有军队和地盘,则无军事实力,“则宜游历各国,办理外交”。5月4日,在政学系及益友社操纵下,不顾孙中山和中华革命党议员的坚决反对,非常国会竟强行通过了《修正军政府组织法案》。当日,孙中山即向非常国会提出辞呈,并发表大元帅辞职通电。他在电文中回顾护法以来的艰难历程,愤然指出: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

20日,非常国会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陆荣廷、岑春煊7人为政务总裁,以岑春煊为主席总裁。改组后的军政府完全由桂、滇军阀及其附庸政学会所控制,护法成为空名。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实力派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于是第二天离开了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略去敏感字)自18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总统黎元洪令冯国璋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到1918年8月13日冯国璋辞职,下一步,是谁任总统合适呢?

9月26日、10月3日,吴佩孚发动湖南前线南北将领两次联电,反对段祺瑞的主战政策,段琪瑞无可奈何。

10月3日,冯国璋致书参议院主选曹锟为副总统,以拉拢直系将领。

10月10日,冯国璋代理总统期满下台,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任总统,段祺瑞也辞去总理职,徐世昌标榜文治,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

11月15日,段祺瑞专任督办参战事务处督办,仍把持朝政。

12月3日,大总统徐世昌召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王占元、倪嗣冲、张怀芝、孟恩远及全体阁员会议,商南北和议问题。

1919年2月,召开南北议和会议,但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