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明星正能量
2662400000034

第34章 张卫健:活得清醒

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张卫健几乎成为香港乃至海峡两岸娱乐圈的经典范例。

没有人比他享受过更多的荣耀,也没有人比他承受的痛苦更多。

高潮。低谷。跌宕。起伏。上一步跌倒,下一步他马上站起。

宝刀不曾收起,一直锋芒毕露着。只是观者自己,偶尔会被那炫目光华灼伤了眼睛。

称颂或者顶礼膜拜,甚或是流言蜚语,对他从无杀伤力。

一个活得清醒的人,始终明确自己的位置。

冗长的拍摄完毕,想来外面的天空早已染上一层薄薄的昏黄暮色。而兰会所依旧弥漫着奢华迷离的氛围,数盏红色宫灯掌起,氤氲着四周巴洛克风格的壁画和吊顶,俨然营造出山中无甲子、岁月不知年的所在。张卫健终于得以在一把锦缎的椅子上坐下来休息。他靠在宽大的椅背上,燃一根烟,轻吁一口气,似是再惬意不过的放松。半晌不语,只静默坐着,仿佛在积聚某种能量。女伶自顾沙哑地絮絮而唱,这若隐若现的歌声,成为他静默的背景。

光头,圆圆的脑袋。正是我们所熟悉的《机灵小不懂》中一休和尚的扮相。甚至他的脸,也是圆圆的,见惯了太多艺人的清容俊貌与瘦削,令人初看略有不适。眼神只觉无端机警,再度回眸,那机警已经幻化成了一份坦然和真诚。谈起曾经的种种过往,语调皆是淡然。委实,经历了娱乐江湖的沧桑历练与红尘翻滚,他的性情早已有了惯看秋月春风的淡定气度。高处不胜寒的凄惶,辛苦打拼时的落寞,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伤痛不会令他止步,反而刺激他阔步向前

“其实有另外一个张卫健隐藏在镁光灯下的张卫健体内。后者是娱乐达人,超级巨星,极具无厘头的搞笑天赋,言辞诙谐浑不吝,所演角色也是精灵古怪,插科打诨,毫无正经。而另外一个张卫健却是清醒而缜密,甚至会匠心独运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他是凡人,也会受到伤害,只是伤痛不会令他止步,反而刺激他阔步向前。”

距离此番接拍徐小明的电影新作《夺标》,张卫健阔别银幕已经五载。上一个角色,是吴君如的《金鸡》。正是这部作品,成就了吴君如,第四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她凭借此片,荣膺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而张卫健偕同梁家辉、陈奕迅、杜汶泽和黄秋生,甘当吴君如背后的绿叶。

五年的留白,是否足够漫长到被世人遗忘?张卫健却不以为然:“我没有把它(拍电影)放在心上,一直没有。”从1997年拍摄《少年英雄方世玉》开始,他即决定把自己的发展重心放在整个东南亚的电视剧市场。自古英雄出少年,而彼时的张卫健亦是雄心勃勃。而最根本的缘由尚在于那时他与TVB的续约没有谈妥,令他感受到世间人情薄凉。他轻微叹息。这不觉已是十年前的事情。不过这也令他由此而警醒,他对自己最初的期待,无非是“在香港认真演戏,走红,然后巩固住自己的地位。但是我最终认识到自己永远不能只靠着TVB活下去”。

拍完《齐天大圣孙悟空》,张卫健在整个东南亚已是炙手可热。于是有香港制作人找上门来请他拍新戏,张卫健开出了自认为合理的片酬,对方却不以为然,甚至扬言:“没错,你现在是很火,因为你演的孙悟空很火。可是我跟你说,你没有毛,是不值钱的!除非你粘上毛,这个价钱我给你。”这令张卫健反思自己:“如果要成为更有影响力的艺人,整个东南亚还都不够。”他把自己的市场目标进一步扩大:“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要有我的戏在播。”

彼时的香港,一部分艺人或导演也已纷纷改枪换炮,投奔好莱坞。周润发、成龙、吴宇森……甚至刘德华和梁朝伟都意欲试探。别人问张卫健的意向,他回答得极为清醒:“全世界最多的人是中国人,我连有中国人的市场都不曾全然占有,还去搞什么老外的市场!”

时至今日,他一直在坚定自己最初的想法,矢志不移。“我做到了。”如果满分是10分,张卫健愿意给自己目标的实现打上8分。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去泰国游玩,在路边买榴莲和火龙果时,注意到邻近的商店里在播放《少年张三丰》。又过数日,当他在路上行走,便发现周围的泰国人对他微笑示意,不时窃窃私语,更有人围着他叫:“魔空魔空!”后来才知道,他们在喊“悟空悟空”,而及至再去到泰国,当泰国人多喊他“梅小宝”时,他知道他们是在喊“韦小宝”。种种迹象,令张卫健欣喜:“这里的市场已经打开了。”而南非、澳洲、加拿大、英国等国因华人较多,更是手到擒拿。

与一般艺人不同,张卫健对于自己的规划有着极清醒的认识。他对于艺人把自己全然交给经纪公司打理的做法不置可否,坦荡而语:“我不曾见过哪一家经纪公司是全然为艺人着想的,都会把艺人当成摇钱树来看待,缺少长期的规划。”张卫健说,自己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是拍电影。他笑,如果仅就赚钱而言,拍电视剧是赚钱最快的。而拍电视剧的苦恼对他而言在于剧本:“把一个精彩的故事写成90分钟或者120分钟的电影剧本,会相当好看。”他拖长了声调,并且把重音落在“相当”两字上。“可是如果我把它拉长,拉到30集,非常痛苦……”说到此处,他忍不住轻微皱起了眉头。

所拍的片子,剧本也多由张卫健自己执笔写就,他的才华由此可更见一斑。无可想象,在香港奢靡之都长大的他甚至对内地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兄弟》情有独钟。“我对那本书非常有感觉,我也跟余华兄碰过很多次面,他说张卫健,你来演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李光头再适合不过了。”谈及此处,他不禁因悠然自得而莞尔。

犹记得张卫健事业辉煌时,曾被香港传媒冠以“周星驰接班人”之封号。“私下里没有幽默感的人,不可能去拍喜剧。”而张卫健也坦言,平时跟女友或者家人在一起时,自己讲话是较少的。平时出去玩儿,大家一起坐车,他也宁愿坐在车头的位置,听别人讲话,看路边的风景。“不了解我的人,会觉得我私下里会很闷,但是我一点都不闷啊,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他大笑,“我认识的很多喜剧演员,平时也都是这样。不会像在镜头前有强烈的表现能力。”

他笑自己曾经向周星驰“诉苦”,羡慕梁朝伟或者谢霆锋那样的帅哥。“观众喜欢的,就是他们的酷和帅,比如梁朝伟忧郁的眼神。而对我来说,拍戏最痛苦的不是通宵达旦不能睡觉,而是剧本的创作,怎么样可以更好玩一点,到了拍摄现场我依旧会想这句对白我用哪种方式说出来会更具喜剧效果,甚至洗澡、刷牙、上厕所也会苦思冥想……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很痛苦的,我也很不愿意这样子。”

采访至此,我陡然发现,原来其实有另外一个张卫健隐藏在镁光灯下的张卫健体内。后者是娱乐达人,超级巨星,极具无厘头的搞笑天赋,言辞诙谐浑不吝,所演角色亦是精灵古怪,插科打诨,毫无正经。而另外一个张卫健却是清醒而缜密,甚至会匠心独运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他是凡人,也会受到伤害,只是伤痛不会令他止步,反而刺激他阔步向前。心胸坦荡荡,而思想也愈加深沉。摄像机可以拍摄出他挥洒自如的潇洒外形,却无法捕捉到他内在的灵魂和真实的情感核心。两个张卫健,如此完好地结合在一起,并非茕茕孑立,而是如影随形。“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和强劲的臂弯……”如果你只一味迷醉于他的过往台词,那么你只读懂了一半的张卫健。

不放弃自己

“跑得不快时,没有人会对你报以嘘声,或者攻击你,因为别人对你无所期待。但是当你跑得很快,而自己又想停下来休息时,旁边的人会催着你往前跑。但是问题在于,你不可能保持每一部作品都红啊!我曾经创造过那么多代表作出来,表明我是有能力的,只要我不放弃自己,一定会有第六、第七、第八部代表作品出来。”

张卫健相信“努力”的力量,更坦言,其实目标实现的过程,可谓很难。“真的是一步一步在走。”一步一步,听起来何其微不足道,但于当局者,每向前迈出一步,都是一次心灵的挣扎,但也意味着一种解放。

冲出香港的第一步,他去了台湾。另一种说法是,张卫健的声势在香港已经开始下滑:频繁的曝光,无厘头的搞笑,令香港的观众不再捧场。据传最窘迫的境况中,他甚至卖掉了当红时买下的大房子。在台湾,他签了一家知名度甚微的唱片公司。实际上,彼时的张卫健在香港早已经家喻户晓,声誉鹊起,以致根本不敢在铜锣湾、尖沙咀这一类繁华地段公然露面。可是当他走在台北熙熙攘攘的忠孝东路上,居然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他感到了巨大的失落。望着汹涌的人潮,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目标设置得太高了:要冲出香港,要全世界的华人喜欢自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要走的路,比他最初想象的更漫长。

“那个时候,我告诉自己,别太把自己当成一回事。”他伸出手掌,往下放,“把自己降降降……一直降到最低的位置。我先自己不把自己当成大腕儿,回归到一个新人的姿态。”

不跟唱片公司较劲儿,乐意接受分派的任何工作,因为是nothing,有机会表现自己即是很好。他开玩笑:“唱片公司也够狠,完完全全把我当成新人。”

从台北去日月潭做一个演出,五六个小时的车程。张卫健连同造型师、经纪人等六人挤在一部空间狭窄逼仄的车子里。到达目的地,演出单位只肯提供他们一个小房间予以休息。演出完毕,已是半夜。没有酒店提供,于是吃完夜宵后,一行人又颠簸着原路返回。“我半点怨言都没有,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必须付出的。”

刚到台湾,张卫健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上综艺节目,他只会讲一句:“大家好!我叫张卫健,我从香港来。”就这一句话,他也是讲得一塌糊涂,别人听得一头雾水。有时难免会被主持人“欺负”,讲一两句奚落或者嘲弄的话。“我听不懂,但是可以听出来。”

而支撑他前行的,是他的信心:“我有种强烈的直觉,只要出一张唱片,我一定会红。”果不其然,第一张国语唱片在台湾一出来,他的知名度便“砰”地爆炸开来。接连发行的第二、第三张唱片,更卖出了75万张的销量。

“努力的人很多,不管是演艺还是其他行业,努力后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也是大有人在,所以从这一点讲,我是感恩的。”

在张卫健看来,身为艺人,保持自己的知名度才是最重要的。而保持知名度的节节攀升,最有效的还是作品。《日月神剑》《西游记》(TVB)《少年英雄方世玉》《小宝与康熙》……一系列的作品,令张卫健的演艺生涯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从峰顶到低谷,而后又反弹至上,戏剧性十足。“跑得不快时,没有人会对你报以嘘声,或者攻击你,因为别人对你无所期待。但是当你跑得很快,而自己又想停下来休息时,旁边的人会催着你往前跑。但是问题在于你不可能保持每一部作品都红啊!”他自嘲地笑,“就算是张艺谋,他拍出的每一部电影也不都是《红高粱》和《英雄》吧!”

而他现在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创作和观众的期待。稍有不慎,别人便会感叹:你不行了!不行了!近两年,他尝试着在心态上让自己放松。“演我的戏路的人,毕竟不是太多,我现在更多的是自己跟自己赛跑。只要我有好的剧本,好的创意,精彩的对白,我仍旧会释放爆发出来。所以我对自己仍旧充满信心。”

同是谐星,周星驰可以三年拍一部戏,张卫健摇头说自己做不到这一点。“戏还是要拍的,饭还是要吃的,这个很现实。我曾经创造过那么多代表作出来,表明我是有能力的,只要我不放弃自己,一定会有第六、第七、第八部代表作品出来。”

把朋友看成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

他真实而率真的性格,跟他的演艺行业并无冲突。出道二十余载,他自己的这种性格亦无多大变化。红了以后,他照旧我行我素。他把朋友当成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一样看待,任何一个兄弟有事,彼此都会跑出来帮忙。

他列举自己在娱乐圈好朋友的名字:许志安、苏永康、梁翰文、郑秀文、(谢)霆锋……“霆锋的年龄在我们的朋友圈子里,绝对是最小的一个了。但他的思想,有时候比我们更成熟。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早熟,所以他跟我们玩在一起,我们也完全没有把他当成小孩子,完全没有。”他细细思忖,“在内地的话,韩红是和我们比较要好的。而在台湾,是林(志颖)。”

跟朋友在一起,最多的是去凑饭局,唱K,滑水,冲浪,打台球,还有买衣服。“当然买衣服呢,我没有试着跟韩红去过。”他呵呵笑,“跟苏永康去得比较多,他对时尚的东西很有研究,然后是许志安。”至于打台球,往往会选择梁翰文。

“我们这帮朋友的交往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就是你问我的片酬多少钱,我马上会告诉你。我问你唱一个演唱会酬金多少,你也会告诉我。我有重要的合约要谈或者签,都会跟彼此沟通:应不应该签,签多久。”凡此种种,都已经是高度的商业秘密,大家都会开诚布公地谈。

刚入行的时候,张卫健和许志安、苏永康同属一家唱片公司,张卫健形容自己那时是被安置在角落,全然无人理睬。而后者一出道公司即力捧。梅艳芳收许志安为徒,与梅艳芳合唱,苏永康也出了粤语唱片。“哇!那个时候,能与梅艳芳同台演出对我来说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

再后来,张卫健的影响力日盛一日,电影、唱片满地开花,而后者则开始式微。“但是我们朋友的关系一样,从来没变过。”再后来,张卫健在香港开始走下坡路,而许志安又再一次爆发,较此前来势更凶猛,一举夺得香港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苏永康出了《男人不该让女人流泪》的唱片时,张卫健已经开始红透内地。

名利对他们的友情丝毫没有侵蚀。“这样的朋友是很难得的,我们都把对方当成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一样看待,任何一个兄弟有事,我们都会跑出来帮忙。”

面对娱乐圈的竞争,张卫健坦言:“你不是要自己和别人之间筑起一道围墙,你不会击败他。不要想着如何去压低别人,否则,他的成就会很有限。”

关于年龄,是他讳莫如深的吗?他摇头。“你不会介意张曼玉今年多大,也不会在意刘德华的年龄是多少。”他笑,“刘德华的年龄不是比我还大吗?其实我是看成就,而不是看年龄。如果以年龄论人,那么梁朝伟不用拍戏了,李安也不用拍戏了。”

如何保持心态的年轻?“我喜欢自由,而不喜欢束缚。我不会因为有影迷在而不抽烟,也不会因为走在街上拿着烟不好看而不抽,如果狗仔队愿意拍,那就随他好了。喜欢看我的戏,不是因为我很帅,而是觉得我的戏好玩儿,看了过瘾。别人也不会因为我不抽烟而喜欢我,我不是卖外形,不是飞轮海,不是F4,只要我不是臭的男演员就OK了。”

张卫健真实而率真的性格,跟他的演艺行业并无冲突。出道二十余载,他自己的这种性格无多大变化。不红的时候,他不会出来应酬。那时有人好意劝慰他应该多去迪斯科舞厅,或者酒吧转转,有很多导演喜欢在那边出没,可以借此扩展人脉。他摇头:“我最讨厌做这种事情。”他坚信有麝自然香,他的作品卖的是自己的内涵,而非浅薄。红了以后,他照旧我行我素。“既然是大牌,为什么不可以耍?”他开玩笑地说,“我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而勉强自己,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