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朝时代 上卷
2651700000034

第34章 成化年——王朝进入荒诞期(1)

明成化年间,一切都是那么强大,一切都是那么弱小。我们的王朝已经进入一个奇特期。它充满了暮气,然而却生机勃勃;它保守、墨成,然而却是商业经济的开始;它一身正气,然而却妖人四起;它力图恢复儒家规范,然而却开奢侈、糜烂的先河。正统王朝注定会成为一个矛盾的王朝,阴沉的君主、神秘的皇妃、跋扈的太后、充满理想的宦官、迈入轨道的官僚集团、民间的妖人、充满战斗力的流民,各色人等开始在这个帝国摇曳,没人知道我们的帝国要驶向何方?

历史进入正统年,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样,似乎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的这位皇帝名叫朱见深,他还有八个弟弟,无论他是否被立为太子,他都似乎不是皇位的唯一人选。的确是这样的,在土木堡之变后,在太后的提议下朱见深被立为太子,随着郕王继位,敏锐的太后已经感觉到了未来会发生什么,为了保护自己的孙子他将朱见深接到自己的身边由侍女万贞儿抚养,不允许任何人接见这位皇子。后来随着朱祁钰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储,朱见深被改立为沂王,当他搬到沂王府后仍是由大他17岁的万贞儿抚养。仍为幼儿的朱见深对于人事的变动自然没有他的父亲体会深刻,对于他来说,身边有万贞儿在就可以了。此时的他跟他的父亲一样被锁在这深宫中,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子,也从未见过自己的父母,因为母亲周妃要在南宫陪伴自己的父皇。

一直到父皇重新登基,自己才重新搬回东宫居住。此时的朱见深已经是个孤僻的孩子,他迟钝、木呐、方脸、大耳,不喜言谈,不喜交流,英宗跟他谈不上什么感情。英宗更喜欢跟自己在南宫那些亲密无间的孩子,英宗复位后一直有想将见深废掉另立的意思,但此事的确事关重大,一个太子两次被废这意味着什么?英宗皇帝不得不慎重,但他的心思大学士李贤是知道的,李贤也知道皇帝的症结在哪里。

“皇上,社稷为重,皇上切要三思,即使太子无能,有我们这些阁臣在,一样可以辅佐社稷。”李贤这样对英宗说道。

李贤的话打消了英宗的顾忌,一则换太子对社稷的确震动巨大,会搅动各方势力,使平静的朝堂重新翻滚起来,二则对于太子能力的忧虑,李贤进行了解释,虽然这种解释不一定能令英宗完全释然,但至少能部分打消英宗的疑虑。除此之外,李贤的话释放出来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此时的官僚集团已经能够掌握帝国的命运,皇帝更多的只是发挥一个礼仪上的作用。我们的帝国已经不可避免的重回它原来的运行轨道,朱元璋所设计的体系在经过一百年的运行后终于面临崩溃的局面。

为了进一步拉近父子之间的距离,李贤让朱见深在英宗病重期间来到英宗床前,见深抱着英宗“嚎!嚎!”大哭起来,不管是真是假,父子俩的关系在这一刻的确拉近了。

因为这些因素,李贤在天顺末年和成化初年成了朝堂上的资深阁臣,文臣们开始希望能将朱见深培养成他们喜欢的模范君主,帝国的官僚们开始引导朱见深一步步走向他们所设计的道路。

每朝新天子继位后,除了颁布大赦天下的告示,还要做的就是平反,新天子的威信通常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成化年平反首先就是要为于谦平反,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于谦一定程度上属于代宗那个体系之人,而且在朱祁钰要废掉自己皇太子之位的时候,不管于谦同意不同意他还是在上面签了字,如果替于谦平反心理上过不去,但朱见深毕竟与朱祁镇是隔代,心理上的这个坎他还是能迈过去。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如果替于谦平反是不是对朱见深作为皇帝的正统性产生动摇,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我们的新天子似乎对这个问题也不在乎,他很快对于谦平了反,不仅如此,英宗复辟后所处理的一系列官员都被朱见深平了反。

眼见朱见深的所为非常得人心,文官们开始酝酿推动另外一个更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对朱祁钰的定位问题,此事关系更大,众人们虽然心中皆存此事,但无人提及。没人提及但并不代表人们不关注此事,事实上,对于谦等人平反和对景帝平反是一脉相成的,一旦开了个头就不能停止下来。紧张的气氛是令人沉不住的,总有心浮气躁的人跳了出来,抑或真的是憋不住了,抑或是有人指使,抑或从天子那里觉察到了某种信息。第一个上书替景帝翻案的是荆门州训导高瑶,高瑶举人出身,会试不中而被安排了一个训导的职位,成化三年高瑶上书要求恢复朱祁钰的帝号和庙号。帝国很多敏感的事件都是由身居外地的小官们挑开,而这些小官们也就此名扬千古,载入史册,或许改变命运也不是没有可能,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基本上都捕捉到了皇帝的心思,所以他们的上书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效果。

此事既已挑明就不能回避,皇帝将高瑶的奏章让部院廷议,此事最终不了了之,皇帝态度暧昧,阁臣态度一样暧昧,终于在成化十一年由朱见深主动提出恢复了祁钰的帝号,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皇帝很显然走在文官们的前面。成化皇帝开本朝风气之先,朱见深登基后的一系列作为都为文官的谏言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虽然成化年官员们谏言不像万历朝那般波澜壮阔,但它毕竟是个转折点,它标志着洪武时代以来对言路的压制到了尽头,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但文官们的上言都是泛泛而谈,既无新意,又不具备可操作性,皇帝表面上对这些文臣们的进言表示赞许,实际上也是不置可否。虽然我们这位君主广开言路,但一旦文臣们的言论涉及到了他的私人兴趣,他也表示出了不耐烦,甚至是大发雷霆。

我们的这位皇帝并不是像文臣们所期待的那样中规中矩,他对儒生们开展的经筵没有丝毫兴趣,他更厌烦日复一日、琐碎非常的礼仪、朝政,他跟他的祖父宣德皇帝一样更热衷宫廷生活,但他更进一步,也更荒诞。他除了对新奇的玩意儿感兴趣外,他还喜欢跟道士、僧人搅在一起,他不是一个阳光的人,他很阴郁,不喜与人交流,他总是闷在宫廷里写字、作画、听戏,他更迷恋比他大17岁的万贞儿,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他似乎是个局外人,只有万贞儿是他的全部。

见深的大婚进行的很迅速,在他即位的当年他就结婚了,皇后为吴氏。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大明朝的皇子和公主都是跟小吏和平民家联姻,这吴氏也不例外,父亲为禁军指挥使。在那个时代吴氏似乎是整个京畿地区唯一符合皇后的人选,她的家庭既不显赫,也不卑微,他端庄、识大体,但就是这样一位女子竟然在大婚一个月内就被废掉。这件事情令举朝瞠目结舌,人们惊讶的原因的不是因为皇后被废,而是这位皇帝在废后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异常决绝,仿佛吴氏戳到了他的痛处。吴氏的确戳到了他的痛处,对于朱见深来说,替于谦平反,恢复朱祁钰帝号这些都没什么,但有个节骨眼绝不允许别人去触碰,这个节骨眼就是万贞儿万氏。

朱见深小时候就没有受到父母的疼爱,他是个孤苦伶仃的人,唯一陪伴在身边的就是这位万氏,在他的个人世界里万氏就是一切,他的不自信,他的抑郁情绪都需要靠万氏来缓解。虽然我们这位皇帝结了婚,但对万氏依然宠爱,而皇后吴氏对这些事情就不了解了,她看见的只是万氏的跋扈,她是后宫之主,当然要行使皇后的权力。吴氏与万氏发生了冲撞,万氏竟然反客为主,朱见深对吴氏冲撞了万氏极其不满,所以坚决废了她。此次后宫的一次碰撞只是成化年的一个开端,但它清晰的对我们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这个帝国依然不平静,正统朝被一个太监掌控,而成化朝似乎又要滑入一个女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