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涵主张“自利利他主义”,而且明确认定以“小己主义”为基础。这里的所谓“小己主义”就是个人主义。对于“自利利他主义”,高一涵解释说:“何言乎自利利他主义,必以小己主义为始基也?共和国民其蕲向之所归,不在国家,乃在以国家为凭藉之资,由之以求小己之归宿者也。国家为达小己之蕲向而设,乃人类创造物之一种。以之保护小己之自由权利,俾得以自力发展其天性,进求夫人道之完全。质言之,盖先有小己后有国家,非先有国家后有小己。为利小己而创造国家,则有之矣;为利国家而创造小己,未之闻也。”
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他批判了中国传统:“吾国数千年文明停滞之大原因,即在此小己主义之不发达一点。在上者持伪国家主义,以刍狗吾民,吾民复匿于家族主义之下而避之。对于国家之兴废,其爱护忠敬之诚,因之益薄,卒至国家、社会、小己交受其害,一至于此。”他认为,今日青年应当努力以与旧习俗相战,以独立自重之精神,发扬个人之能力,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国家社会举为小己主义所筑成。此不佞所以以小己主义为自利利他主义之起点也。”
高一涵主张“小己主义”是相当彻底的,为此,他反对牺牲主义和慈惠主义,认为牺牲和奉献是最不道德的。
在《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中,高一涵又强调指出:“国家者非人生之归宿,乃求得归宿之途径也。人民国家,有互相对立之资格,国家对于人民有权利,人民对于国家亦有权利。人民对于国家有义务,国家对于人民亦有义务。国家得要求于人民者,可牺牲人民之生命,不可牺牲人民之人格,人民之尽忠于国家者,得牺牲其一身之生命,亦不得牺牲一身之人格。人格为权利之主,无人格则权利无所寄,无权利则为禽兽为皂隶,而不得为公民。”他说的人民最终落实到公民个体,他说:“吾人爱国之行为,在扩张一己之权利。”“小己人格与国家资格在法律上互相平等,逾限妄侵显违法纪。”他认为,不明白这一点,不明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美其名曰爱国,乃自剥其人格,自侪于禽兽皂隶”。
他的这些见解与陈独秀当时的见解基本一致,努力方向也是一致的,都在试图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为培养现代公民,首先强调的就是权利意识。这正是新文化运动最先确立的方向。(胡适的“好政府主义”)
1922年5月14日,一份题为《我们的政治主张》的宣言在《努力周报》上发表,第二天开始,《晨报》、《民国日报》等多家报刊纷纷登载。这份宣言被称作“好政府主义宣言”,在上面签名的,依次是:蔡元培、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陶行知、王伯秋、梁漱溟、李大钊、陶孟和、朱经农、张慰慈、高一涵、徐宝璜、王征、丁文江、胡适,共十六人。
宣言的主张很明确,内容也不复杂,如果简化一下,主要是以下五点:(一)政治改革的目标:要个“好政府”。(二)“好政府”的含义:在消极的方面监督不法官吏;在积极的方面为社会谋福利、容纳个人自由。(三)政治改革的三个基本原则:要一个“宪政的政府”,要一个“公开的政府”,要一个“有计划的政府”。(四)政治改革的唯一功夫:呼吁好人参政。(五)对于当时政治问题的具体主张:主张从南北议和入手,恢复旧国会、裁兵、裁官、改良选举制度,等等。
这份宣言是由胡适执笔的。甚至算不上执笔,也算不上起草,而是本来就是他自己写的文章,灵机一动,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并签了名。胡适5月11日在日记中写道:“做一篇《我们的主张》,是第一次做政论,很觉得吃力。这本是想专为《努力》做的;后来我想此文颇可用为一个半公开的宣言,故半夜脱稿时,打电话与守常商议,定明日在蔡先生家会议,邀几个‘好人’加入。知行首先赞成,并担保王伯秋亦可加入。此文中,注重和会为下手的第一步,这个意思是我今天再三考虑所得,自信这是最切实的主张。”(《胡适日记》,第3卷,664665页。)
第二天,胡适一大早就打电话给蔡元培,借他的家里开会,然后给大家打电话,约定在11点在蔡先生家里见。“十一时,在蔡宅开会,到者:梁漱溟、李守常、孟和、孟馀、汤尔和、徐伯轩(未约他,偶相值)、经农等。他们都赞成了,都列名做提议人。蔡先生留我们吃饭;饭后他们都散了,我独与蔡先生闲谈。三时,王亮畴、罗君任也来,他们略有讨论,修改了几处,也都列名。连知行、在君、王伯秋、文伯和我,共十五人。下午,孟馀自行取消,加入一涵、慰慈,共十六人。”(《胡适日记》,第3卷,665页。)
由此可见,这一切都是胡适一手操办的,“宣言”表达的也是他的主张。
就在这期间,胡适还写了一首《努力歌》,可以看作这份宣言的一个说明:“没有好社会,那有好政府?没有好政府,那有好社会?这一套连环,如何解得开呢?教育不良,那有好政治?政治不良,那有好教育?这一套连环,如何解得开呢?”他找到的办法就是“努力”和“干”。“你没有下手处吗?从下手处下手!‘干’的一声,连环解开了。”当时的胡适,在政治上有相当的热情,但显然有点幼稚。事情大概不像他想的这么简单,只要努力,“从下手处下手”,问题就能解决?
第二章帝制与共和事实上,“好政府主义宣言”虽然提出了南北议和等具体的入手方案,但基本上还是在表达一种理念。正因为这样,多年后鲁迅在与梁实秋论战时还要嘲笑它:“我以梁先生所谦逊地放在末尾的‘好政府主义’,却还得更谦逊地放在例外的,因为自三民主义以至无政府主义,无论它性质的寒温如何,所开的究竟还是药名,如石膏、肉桂之类,——至于服后的利弊,那是另一个问题。独有‘好政府主义’这‘一副药’,他在药方上所开的却不是药名,而是‘好药料’三个大字,以及一些唠唠叨叨的名医架子的‘主张’。”鲁迅:《二心集·“好政府主义”》。应该说,鲁迅的批评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不过,就这样一份宣言,却获得了那么多名流的认同,而且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本身就很值得注意。
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叙述中,这份宣言一直被看作一份改良主义的宣言。这很有道理,因为它的确带有鲜明的改良主义倾向。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不同派别的人都在这份宣言上签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北方领袖的李大钊也在宣言上签了名——不仅签名,而且他是胡适半夜里写完稿子之后第一个打电话找的人,第二天到蔡元培家中开会,也是他与胡适商量决定的。由此至少可以说明,这位激进主义领袖在这份宣言上签名绝非出于勉强。
这似乎不好理解。
就胡适而言,基本的改良主义政治态度早在留学美国时就确定了。早在1914年,他就认定所谓救世之道,就是“以人道易兽道”、“以公理易强权”,并且认定:“此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若以三年之期为迂远,则惟有坐视其死耳。”(《胡适日记》,第1卷,565页。)在1916年写的《论革命》中,他又明确指出:
吾并非指责革命,因为,吾相信,这也是人类进化之一必经阶段。可是,吾不赞成早熟之革命,因为,它通常是徒劳的,因而是一事无成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瓜熟蒂落”。果子还未成熟,即去采摘,只会弄坏果子。基于此理由,吾对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之革命,不抱太多的希望。诚然,吾对这些革命者则深表同情。
作为个人来说,吾倒宁愿从基础建设起。吾一贯相信,通向开明而有效之政治,无捷径可走。持君主论者并不期望开明而有效之政治。革命论者倒是非常渴望,但是,他们却想走捷径——即通过革命。吾个人之态度则是,“不管怎样,总以教育民众为主。让我们为下一代,打下一个扎实之基础。”
这是一个极其缓慢之过程,十分必要之过程,可是,人却是最没有耐心的!以愚所见,这个缓慢之过程是唯一必需的:“它既是革命之必需,又是人类进化之必需。”(致H·S·维廉斯教授,《胡适日记》,第2卷,335336页。)
1921年,胡适开始明确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形成了他的“好政府主义”。这个口号最先公开提出,是1921年8月5日胡适在安庆第一师范学校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胡适对“好政府主义”做了如下解释:
首先,“好政府主义是一种有政府主义,是反对无政府主义的”。他认为,无政府主义的缺点有三:“(1)因为反对某个政府就反对一切政府,因为反对某种法律就反对一切法律,是论理上的错误。(2)他们假定一种自然向善的人性,是心理学上的错误。(3)现在的祸患由于实无政府,而他们还要用无政府来补救,是事实上的错误。”
其次,好政府主义是“一种政治的工具主义”。对此,他也讲了三点:一、“政治组织是人类发明的最大工具”,之所以发明这种工具,是因为许多事业是个人或小团体无法完成的,需要大的组织。政府就是这样的组织,它的存在是因为人们需要这种工具。二、“这种工具是一种有组织、有公共目的的权力”,这种权力的作用是可以避免冲突,增进效率。他举了一个例子:“北京往日的车子,横冲直撞,没有警察干涉,往往‘挡了道’,彼此不让,彼此不能过去……我们试看上海大马路浙江路口的印度巡捕手里的一根短棍,可以指挥无数车马行人向一条路上走,免去无限冲突。”三、这种工具,若使用得当,可以促进社会全体的进步。“人类社会的惰性极大,偏向保守‘习惯的生活’。若靠自然的演进,必致没有进步,或进步极慢。政府的机关,若用得当,乃是促进社会进步、打破社会惰性的唯一利器。”胡适举的例子是男妓和鸦片的禁止,这都不是个人或小团体所能做的。
这个演讲的第三部分是“工具主义的政府观”的意义:
(1)从此可得一个批判政府的标准:政府是社会用来谋最大多数的最大福利的工具,故凡能尽此职务的是好政府,不能尽此职务的是坏政府。妨碍或摧残社会的公共福利的是恶政府。
(2)从此可得一个民治(人民参政)的原理:工具是须时时修理的。政府是用人做成的工具,更须时时监督修理。因为人都有揽权的天性,又都有滥用权力的趋势。无论怎样好人,若久揽大权,若无有监督,总会滥用他的威权去谋他的私利;私利与公共福利冲突时,他就会滥用他的威权去摧毁公共福利了。故这个工具有严重监督和随时改组修正的必要。凡宪法、公法、议会等等都是根据这个原理的。
(3)从此可得一个革命的原理:工具不良,修好他。修不好时,另换一件。政府不良,监督他,修正他;他不受监督,不受修正时,换掉他。一部分的不良,去了这部分;全部不良,拆开了,打倒了,重新造一个;一切暗杀,反抗,革命,都根据于此。(《胡适日记》,第2卷,415417页。)
由此可见,胡适的“好政府主义”很难说是一种改良主义。他竭力宣传“好政府主义”,希望好人参与政治,参加政府,以便使国家的政治生活得到改良。但是,当时的胡适并未排斥革命。在后来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他在答王振钧等八人的问题时曾经明确地说:“关于你们提出的问题,‘还是取革命手段呢?还是取改良手段呢?还是先破坏后建设呢?还是在恶基础上建筑好政府呢?’我们可以用你们自己的话来做答案:‘最好双方分工并进,殊途同归。’可以改良的,不妨先从改良下手,一点一滴的改良他。太坏了不能改良的,或是恶势力偏不容纳这种一点一滴改良的,那就有取革命手段的必要了。”(《胡适文集》第3卷,334页。)
大概正因为这样,这份宣言才得到了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共同认可。不过,由此看来,说胡适是改良主义者,就未免太片面了。
钱玄同的文化姿态
好像是突然之间,人们对钱玄同又重视了起来。不仅已有几种他的文章的选本出版,而且6卷文集出版了,影印本的12卷日记也出版了,这是一件好事。钱玄同这个人,是不该被冷落的。
然而,我却有些纳闷。从道理上说,我们这个年代怎么能够接受钱玄同?他的同道大概很少,尤其是在文化上,他的态度显然不合时宜。然而,他的书还是出来了。也许,在这文化大潮的边缘,还有人喜欢并认同钱玄同?但愿人们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过激”与“偏执”而感到好玩。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钱玄同可谓一员骁将。他与陈独秀、胡适、刘半农一道,打过攻坚的硬仗。在《新青年》时代,只要论及《新青年》,人们是不会忘记钱玄同的。然而,钱玄同的主要成就在语言学、音韵学、史学和经学。尤其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历史已经永远地记下了他的名字。在他的名字之下,写了这么多的内容:中国现代音韵学的奠基人,中国白话语体的倡导者,第一批简体汉字的起草人,第一次汉语拼音方案的拟订人,汉字横排和自左至右书写形式的发起者,白话国语教科书最早的创编者,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公元纪元的倡导者……在短短的一生中,如此之类的事竟然做了那么多!
他的确与众不同。
关于他在语言学等方面的成就,因为不懂,我不曾关心过,但对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为,我却做过一些考察。应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因为他能冲锋在前,而且敢破敢立,写过许多不同凡响的文章。因为他有着坚实的旧学根基,对传统了若指掌,又站到了时代思想的制高点上,对其面目与本质便一目了然,而且,批判起来就能够一下子抓住根本。按照一般的看法,他是偏激的,因为他说话直率,而且“狠”。比如,“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就像点穴一样,使旧派文人难有还击之力。
被历代文人视为经典的那些东西,无论是三坟五典还是旧诗、旧戏、旧小说,在钱玄同眼里,都成了散发着臭味的垃圾,是需要清理的东西,而不是什么宝贝。作为语言学家,他竟然主张废除汉字,连自己民族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字都不要了。凡此种种,以致今天说到他,几乎是异口同声,认定他过激和偏执。
因此,对他的评价就成了问题。有人直言他的“挖祖坟”和“断根”之罪;有人吞吞吐吐,说是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他;有人似乎是在为他辩护,说的却是:矫枉过正乃当时打破传统的需要,好像那不过是权宜之计;有人似乎很宽容,说要在特定的背景上理解他,也就是说,虽然钱玄同是错的,但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上是有意义的,或者是情有可原的。这样一来,钱玄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弄到了被告席上,即使那些辩护也不过是在考虑给他减罪,而罪,却是已经确定的。更遗憾的是,那些辩护者多以五四新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这一切使人看到,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清楚什么是新文化运动,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