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有理想,春暖花开
2585900000009

第9章 精神旗帜,明媚飘扬(6)

紧接着是10天的军训。野营、露宿,不让洗澡,没有厕所,吃的也很差。对于过惯文明生活的欧洲人来说,这方式就是先恶心你,恶心得让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只是一条狗,这时你要挺过来,就过来了。学校要求住校,这在欧洲是很少有的。一个房间两个学生,有卫生间,但除了睡觉,任何时候都不能关门,人不在也不能锁门,理由是:你在办公室时是不能关门的,这是要求人的行为有一种透明度。

学校只有两种错误不能原谅,一是打架,一是偷东西,触犯一条就被开除。

当你还是新生时,学校就派你到外面筹集资金,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你可以对人家说,我能给你提供什么服务,广告啊,推销啊,希望你给我多少钱,一般很少有空手回来的。回来后,演讲自己的经历。总之,谁的活动能力强,谁的威信就高。这便是一种学院文化。这意味着,你将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应该在这里得到尝试。

这对于有悠久人文传统的欧洲,显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正如战争对军校有特殊要求一样,商战对商校也有特殊要求。学校要培养你很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学校的教学也与众不同,以分析案例为主,将几个跨国公司曾经在财务、销售、市场流通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拿来,让学生分析,因为企业当时的决策未必是最佳的,同样的问题,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大量地分析案例,拿出自己的方案后,老师判断你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带学生到市场调研,组与组竞争,为了共同的利益组员必须团结一致。同学中哪个国家的都有,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文化。

跨国经营是大趋势,一个企业的生存,必须依赖世界各个角落的有利条件来综合操作。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懂得别国的文化,接受别国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所以在同学们的团结、合作中,形成了一种文化的粘合力。

正是在这种很强的竞争气氛中,学生成为一名企业家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国外,有一类经理最愿意接受挑战,哪个公司有问题,有亏损,他们就去哪个公司。救活了,扭亏为盈了,他们就走。荷兰商学院不少毕业生都成为这样的经理。因此,它无愧为一座铸造商战将才的熔炉。

二、什么课程最重要

文 / 丁学东

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我感到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或企业精神,其次才是学习掌握工商管理的原理、方法、知识和工具。“企业”这个词是当今社会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词汇,我们通常理解为投资办工厂或办公司,却几乎忘掉了它的本义。在英语中,enterprise一词的意义是从事艰巨、复杂、冒险的工作,指进取、奋进、冒险精神,事业心,胆识,胆略等。因此,“企业”一词的本义是企求事业、企求创业。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人生目标和事业的不懈追求。但是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成立,即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一定能够成功,甚至可以说成功者是少数。但是它的“逆否命题”是成立的,即缺乏企业精神或事业心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个人在他毕业离开学校以后,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况。你可能非常顺利,也可能非常不顺利。在不顺利的情况下,你可能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你可能被迫生活在一个你不喜欢的环境中,你所在的公司可能亏损甚至破产,你可能被裁员下岗,你可能与很难相处的上司或同事相处,你可能失恋甚至离婚,你也可能身体不佳乃至疾病缠身,等等,总之你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你应当做到的和保持不变的就是拥有企业精神。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这么倒霉或不幸。在非常顺利的情况下,你可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你的收入不菲,你的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你的财运亨通,你的仕途坦荡,你的周围充满羡慕和赞扬,你的身体健康无恙,但是这一切,反而更有可能扼杀和毁灭你的企业精神。因为你可能因为顺利而安于现状或小富即安,你可能整天打麻将、喝美酒、迷恋歌厅茶吧,你可能因失去追求目标而无所事事,你可能因得意忘形而为所欲为,乃至走上堕落或犯罪的道路。这同样是与企业精神背道而驰的。

因此,工商管理学院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创业精神放在首位。你选择了工商管理专业,就选择了一条创业之路、企业之路,为此你必须为自己树立一个人生目标,当一个目标实现以后你就应当有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无论是在校读书期间,还是毕业以后步入社会,你都必须能够抵御周围的种种诱惑,在浮躁、浮华、浮动的环境中做到心如止水,耐住寂寞,潜心攻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目光。只有这样,你才能使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放弃创业。

如果有人问我,在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中,哪一门课程最重要、最难掌握,那么,我要告诉他,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公司财务、会计、金融等基础和专业课程都不难,而学会如何做人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掌握的。作为一名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你应当具备如下的品质:有理想、有追求而不自命不凡,勇于创新而不标新立异,追求卓越而不居功自傲,有独立见解而不固执己见,平凡而不平庸,自信而不自负,坦陈不同意见而不轻易否定他人,固守原则而不失灵活,贯彻领导意图而不一味盲从,团结群众而不随波逐流,敢冒风险而不鲁莽行事,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放纵过错,坚持终生读书学习而不盲目照搬照抄,工作全心投入而不失生活情趣,展现自身魅力而不掩盖他人光辉……全部做到这些是不可能的,但是永远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永远不能放弃做人的信念,永远不能放松做人的目标。

…………

读完上面的文章,请大家思考和讨论下列问题:

(1)和君商学院的教学安排和作风锻炼中,应该(或者可以)加入哪些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以便更能锻造出一大批真正的商场将才?

(2)作为和君商学院的一名学员,你应该给自己加入哪些意志磨炼、作风锻炼和心理挑战训练?

(3)和君商学院是否可以跨班组建一个别动队式的“老A”小组,全面强化对他们的意志磨炼、压力训练和心理挑战?

(4)天降大任,必磨其性。从小我们就深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而当磨炼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又如何面对呢?美国西点军校以对学员的严格要求和艰苦磨炼而著称于世,据称美国500强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CEO都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CEO人才,超过了哈佛、沃顿等任何一所著名商学院。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5)每一所名校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作风。和君商学院的精神气质凝聚在《心有理想,春暖花开》《三度修炼》《气质》《高手身影》《士兵突击》《亮剑》等作品中,你都看了吗?领会了多少?

芳踪:和君商学院应该有怎样的师风和校风

编者语

国庆期间我回了赣南老家几日,睡前小读的习惯让我随手翻看了一本遗落老家多年的旧《读书》。其中有一篇高尔泰先生写的《广陵散》,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夜难入眠。其时脑海里跳出来的第一个词汇是:芳踪!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我也不知道。事后自己去找原因,愣是找出了两条理由:第一,这篇文章里写的关于一所学校的风气和一群师者的风度,确是一种令人陶醉的芬芳,就在读文章的时候我还真真切切地闻到了那份芳香。第二,现今时代的中国教育,芳踪难觅。对了对了,是“芳踪难觅”这个词让我无厘头式地冒出了“芳踪”的意影。后又联想起电视上我看过的一个节目——《大师》系列,讲过陶行知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于是又找出陶行知的故事来读。读后觉得,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是社会上消失已久,然在我心深处则一直一往情深的芳踪。特此,将两篇文字打包在一起,冠以“芳踪”之名,发给商学院同志读一读。我在想,和君商学院,实际上是以草根的力量走在寻觅芳踪的路上,何时自发芬芳呢?隐含的思考是:和君的免费教育事业,该养成并最终确立起怎样的师风和校风,才能让这份事业真正的芳香四溢、四季如春、人才辈出?

一、广陵散

文 / 高尔泰

宁沪线上位于镇江和无锡之间的丹阳市,是一座毫无特色的小城。正则艺专所在的白云街,是一条毫无特色的小街。战后才从重庆迁回原址的私立正则艺专,是几栋灰色的二层楼房,也毫无特色。但它拥有几位赫赫有名的教授,特别是吕凤子先生和杨守玉女士,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吕凤子是学者型画家,精通理论,以画罗汉和菩萨著称,诗、书、印并重,是当时画坛的重镇。他所创办的正则艺专,论画极重意境,崇尚“文人画”传统的功力和品味。成为名校,不是偶然的。我去时,他已很老,不再亲自上课,只当名义上的校长。穿着老式长衫,有时到画室里转转,有时拄着拐杖,在荒凉的校园里散步。矮小、瘦削,微微有点佝偻。眼镜的黑色边框很粗,就像是粗墨线画的。

杨守玉是个很老的老太婆,终生未婚,索居独处。她所创造的画种“乱针绣”,是用针线代替画笔和色彩,在布上作画。无数不同色彩不同长短的丝线,不规则地相互横斜交叉错综重叠,近看一片混沌无序,远看人物风景生气洋溢、光影迷离。画法有点像印象派的点彩,但要用点彩法临摹它根本不行。它的每一幅都是独特和不可重复的。无论是深巷里墙头落日的余晖、灯影暗处的裸女、雨中的树或者阳光下灼灼生辉的一团黄花,都像是不久就会消逝的东西。猛一看你感觉到的不是肌肤而是肌肤的温暖与弹性,不是雨水而是雨水的清冷和馨香,不是花团而是花团的快乐和喧嚷。再细看,又都没了。这很难。杨氏门生虽多,仍难免感到寂寞,有句云,“急管繁弦听无声”。

她唯一的传人吕去疾先生,是凤先生的长子,五十多岁,笔名大吕。也确实是黄钟大吕,不但乱针绣青出于蓝,油画、雕塑、大泼墨无不绝倒。据说艺事尚专,博则难精,我想那是才小者言。才大者若韩愈、稼轩、达?芬奇、杜尚辈,都能兴寄无端,忽豆人寸马,忽千丈松,何羁于专?先生教画,很少讲具体技法。看某生画,他会说色彩能发出声音,阴沉有阴沉的响亮,那些用灰不溜秋的哑巴颜色来处理蓝调子的人,成不了大画家。看某生画,他会说画画是一种快乐,过程就是目的,要能随时停下都是好画。那种画时没有快乐,直要到画完了才算苦尽甘来的画家,是平庸的画家。看某生画,他会说,小青年怎么就结壳了?艺术的生命是变化,结了壳就完蛋了。我听之悚然,刻骨铭心。

其他老师,也都各有千秋。程虚白先生讲构图学,爱用书法做比喻,要我们从字形结构的变化吸取灵感;黄涵秋先生教书法,讲的却是音乐,一三五和弦和二四六和弦,还有武术的招式和舞蹈的动作,说书法就是纸上舞蹈和无声的音乐;张祖源先生讲美术史,说史家们忽略了源远流长的指头画,说着当场就展纸磨墨,画给我们看。那指甲画出的细线轻悠而富于弹性,手掌摸出的墨痕波诡云谲,确有笔不能到之处……这种不拘一格挥洒自如的学风,我在别处再没见过。

正则学制,分二年、三年、五年三种。我在五年制,叫作“绘绣科”,到四年级可选学油画、国画、雕刻,也可选学乱针绣。乱针绣是正则的王牌,绘绣科就是为它设立的,别的院校没有。但它太难,只有几个人选学,练就一套从画布正反两面同时反向穿刺的技巧,速度之快,就像两只手都在高频率颤抖。但是绣出来的作品,吕去疾先生说,只能算是工艺品。他们到头来,还是选学了别的,否则不得毕业。但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想走这畏途,想成为这门绝技的第三代传人,很用功。每个人画好的画,都要钉在墙上,互相观摩品评。画家墙上一排排新作,呈现出一股子欣荣进取的气氛。画室日夜不关,晚上十点以前,总有人在灯下作画。我那时十五岁,是全校年龄最小的一个,画名挺好,颇受注意,所以也不再撒野,变成了规矩学生。

每天晚上,我都在画室里看书。正则的图书馆里,有很多我爱看的书。管图书的是两个老太婆,一矮胖一瘦高,都终身未婚。她们介绍我看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看了还要问感想如何。有一次我去还《大卫?科波菲尔》,她们问怎么样,我说很美很生动,但不深刻。她们说怎么啦,我说比方说,最后米考伯先生当了澳大利亚的治安法官,好人有好报皆大欢喜,但是英国人有没有权利统治澳大利亚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一个人想到,如果是俄国作家,是一定会弄个人出来问一下的。她们嚷嚷起来,一个说我不会看书;另一个说文学要的是美不是深刻;一个说深刻是思想的事,思想是哲学的事同文学没有关系;另一个说怎么没有关系,你说尼采是诗人还是哲学家?于是她们两个人对嚷起来,眼睛瞪得大大的,花白头发一竖一竖的。一会儿又和好了,借给我一本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和四本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读书画画很快乐,生活却十分艰苦。学校提供宿舍、伙房和餐厅,但伙食自理。没有自来水,打开水到老虎灶,洗衣服到井边。有一个由高年级同学组成的学生会,管伙食,贪污是公开的秘密。每月二十元伙食费交出去,顿顿一菜一汤不见荤腥,大家毫无办法。有钱的外出下馆子找补,我呢,一闻到老师家里炒菜飘过来的油气肉味就很馋,就想家。衣服脏,被褥腻,都在其次,主要是经常的都有点儿饿。这个感觉,不是很好。

…………

一九五二年,我上到二年级下学期了,国家整顿教育系统,调整院系,改造私立学校。关于正则艺专,或说要被撤销,或说要并入苏州美专,或说要改为南京大学艺术系,或说要和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文教学院四校合并,成立江苏师范学院。一时间人心惶惶,教师无心教,学生无心学,画室里经常空无一人。吕去疾先生代理校长,叫大家安心学习,别理会小道消息,谁还听得进去。

后来四校合并的消息得到证实,吕去疾先生拒绝接受,要求保留正则艺专,事情拖了很久。那些高年级同学发动****,在校园里游行,要求“把学校还给人民”;组团到东吴、江南等校参观,回来后连续召开全体同学大会,介绍那边的好处。说四校合并以后,师资有多么雄厚,图书有多么多,校舍是东吴的有多么好,改为师院以后公费培养,不交学费不交伙食费肉吃不完,等等,都是事实。同学们很起劲儿。我觉得不很有趣,后来就不参加了,天天一个人到二楼画室看看,也没人管。空无一人的画室里,到处是灰尘。墙上的画有的掉在地上有的歪斜了,几扇开着的窗在风里摇摆,时或咿呀一声,像人说话。外面人声杂沓,我往画架后一躲,打开书,就什么都听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