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有理想,春暖花开
2585900000066

第66章 成长足迹,蜕蛹化蝶(20)

第四个震撼是班级组织,很荣幸能来到十二班,“蓝血”,高贵优雅的代名词。“蓝血永驻,真情常在”“蓝血十二班,夏花般灿烂”这两句口号在开学典礼的晚会上喊进了我的心里。班级每个兄弟姐妹,特别是我们给力的班长及众位班委,用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形容绝对不为过。在他们身上,真心感受到领导者的责任和力量。为了班级其余同志都能活跃起来,他们把自己首先抛了出去。在他们的带动下,看到越来越多原本略显“矜持”的兄弟姐妹都一个个站了起来。通宵轰趴,精神“裸奔”……让我感受到每个人的独特,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的真诚。虽然那晚是我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但我用心记下了所有人的名字。

看着和君,看着周围的兄弟姐妹,看着自己,仿佛看到一幅画面:一个初入社会,在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的年轻人,不停地挣扎着,挣扎是因为他想撼动这股扭曲的潮流,但势单力薄,孤军奋战渐渐让他放弃了逆流而上、奔向理想之地的勇气。这时一艘飘着旌旗的航船劈波斩浪,迎面而来。船长和水手们正在招募着志同道合的同志,一同驶向理想的彼岸。很幸运年轻人赶上了这艘航船,他们一起……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曾经怀着梦想和憧憬走进大学,却带着失望和不甘离开。今天带着疑惑和迷茫来到和君,却实现了曾经的梦想。和君,圆了我真正的大学梦。和君,伟大梦想的缔造者,更是梦想的践行者。

【来和君是为了脱胎换骨】

(和君商学院第五届学员,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在某央企工作)

来和君是为了什么?对这个问题,就像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一千个和君人心中也有一千个答案。而我的答案是:来和君是为了脱胎换骨。

很多人生命中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时刻:苏轼在乌台诗案饱受折磨,终于磨炼出雄浑圆熟的艺境;林肯在四十岁的时候用五年时间来反思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彻底失败,终于成就了一代大政治家;曾国藩自承“三十岁之前是庸人”,轻狂、简慢、缺乏毅力等种种短板制约着他,但自从三十岁开始,他立下大志,每日反省用功、自我管理,硬生生造出了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曾圣人……对这些人来说,没有脱胎换骨,就没有化蛹成蝶,一辈子只能是庸人。

传承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铭记《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教训,浸染燕园传统的风骨,我也曾经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但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并不真正懂得怎样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北京,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北京,因为那里是地狱。”祖国的心脏每天强劲而快速地搏动,把一股股人流吸纳进来,把更多的人流送了出去。都市是冷酷而现实的,并不会因为你胸怀理想而多给你一个青睐。每当午夜梦醒,想起穆旦的《冥想》,我都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我自知不是那种天生聪颖的人,如果不经过一次脱胎换骨的“蝶变”,也许就像穆旦诗里描述的那样,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然而,往哪里变,怎么变?答案不可能是现成的,前路依旧迷茫。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同事说起了和君商学院,从此开始了解这个地方。同事是二届毕业的师兄,给我介绍和君的理念,如数家珍。我借了他的《三度修炼》一书,连夜阅读。当我读到“人生如莲”、“态度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这些句子,不由得击节赞叹。和君“正心诚意、蓄深养厚、成人达己、内圣外王”的成功观和“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意为魂、金融为器”的商学观就像一道闪电划过夜空,照亮了我心中原本迷雾重重的道路。同时我还了解到,和君商学院不仅有系统、完备的文化理念和教育理念,更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丰富的活动平台,能够确保理念落到实处,让这些各行各业的年轻英才们打成一片,成为生死相交的兄弟姐妹。

不是没有怀疑和动摇过,自己在青年文摘杂志社工作过,曾亲眼目睹了大量烂大街的励志读物,而且从北大毕业的人,也见过大量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的事例。和君如此强调理想、道德,“尊为天使、视为雄狮”,究竟是发自内心的终极追求,还是沽名钓誉的炒作表演?然而,阅读了《高手身影》以及和君推荐的一系列读物,与和君的往届师兄进行了深度访谈,经过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全面的思考,我不仅对和君如何践行文化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想通了一个道理:和君的理念是正确的,至于它能对个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则纯粹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事情了。你用忽悠的眼光看待和君,那么你从和君这里得到的也不过是忽悠。你用正心诚意的眼光看待和君,真正把它当作生命中的一段重要体验和一个宝贵契机,那么它回报你的就是脱胎换骨的一年,也许能深刻地改变你的一生。

慎重考虑过后,我决定要报考这家也许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商学院——独一无二的气质,独一无二的格局,独一无二的契机。“四笔三面”的过程不必详叙,对于我这个并非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来说,确实并不轻松。中途有一次迟迟未收到下一轮通知,以为已经没有希望了,一度很难过。而当最终接到三面通知,随后对先生庄严保证“能坚持”的时候,我被巨大的幸福笼罩了。

加入商学院后,感谢先生和理事会的信任,我担任了金石十班的班长。奥森破冰、三次大课、开学典礼、晚会节目……一场场活动目不暇接,我虽然在学生组织和学校社团中有过类似的管理经验,但那些经验对于和君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来说,无疑都是小儿科。在一帮兄弟姐妹的支持下,硬着头皮顶上,经历了一道又一道风景,几个月来,我已经初步感受到那股“脱胎换骨”的滋味,受益无穷。班级同学们的才华横溢和真诚支持,让我莫名地欢喜和感动。尤其是2012年7月21日晚,北京遭到60年来最大暴雨袭击,而我们冒着这场豪雨举行轰趴,黑暗中摇曳的烛光下,一个个兄弟姐妹毫无保留地袒露出内心最脆弱的角落,一声声的话语关怀和心灵交流,让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种情感的慰藉和相通,不愧是最宝贵的生命体验。

今后的大半年里,我的计划大致如下:

一是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立足企业行政文秘工作需要,有目的地建立和完善商学知识结构,为将来的长足发展打好基础。以金融学和管理学为重点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学习,从投行角度出发,建立起纵览全局的宏观视角和条分缕析的产业思维,同时深入理解和把握企业组织管理、品牌经营的规律与技巧。

二是全心全意地做好班级服务。秉承“无私无我、竭尽真诚”的理念,为班级同学真心服务,和大家建设一个追求卓越、相守一生的金石班。继续打造“五行学术”精品学术活动品牌,丰富和拓展文艺、交流活动形式,使金石班的和君之旅精彩而富有品质,将大家团结成为一生的好兄弟。

三是用真诚去结交一生的朋友。和君商学院是一个珍贵的平台,集结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界年轻英才。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用真诚的心去结交各界朋友,深度融入和君系的文化氛围,为朋友贡献智慧、诚意和资源,携手共创事业,让人生过得波澜壮阔而又充满诗意。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感恩和君,感谢生活,我将踏实地走好这一年风雨阳光的道路。

【记住这个节奏】

(和君商学院第五届学员,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

加入和君已两月有余,其间,上过三次大课,听过近十次讲座,读过十几本和君推荐的书,浏览过近百篇和君论坛上的帖子,参加过一次轰趴和数次规模不一的聚餐,组织过两次班级内部的活动……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欢乐与美妙。不知不觉中,我与和君的联系竟已如此之深,她在我这两月的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我这颗顽石的形状。

我很喜欢唱歌,也喜欢随着音乐起舞,兴致起来的时候就在宿舍深情嚎叫,或者在路上走着妖娆诡异的步伐。遗憾的是我的节奏感向来很差,唱歌常常跑调,遂自嘲为创作型歌手。与和君的相会就像一首欢歌,是我等待许久的旋律,这一刻,我想记住这个节奏。

一、前奏——初识和君

我的升学轨迹就是一段世界地图的卷轴不断展开,视野不断开阔的过程。从数十年不变的小镇到走向城市,走向省市,走向全国,在不同的地方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我的回忆。就算未必在那片天空烙下我的痕迹,但我这只自在的鸟儿确曾飞过。而今,这一年,我将与和君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

与和君的结缘纯粹是出于偶然。3月中旬我正在忙着复习BEC高级的考试,我的朋友跟我推荐和君商学院,说这里的氛围不错,里面的人也很好,问我要不要试着申请。我读完招生简章后,就被里面描述的生活所吸引,特别是写教学理念的那段,当即决定着手申请和君商学院。其实当时我是有疑虑的,因为说得好听未必做得好看,我对国内的教育模式已经深深地失望,这次是我重新燃起激情的机会,还是又一次在希望中失望呢?我愿意试着相信。“四笔三面”的流程很漫长,每次作业我都写得很认真,因此花费的时间也不少。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我的行事信条。每次收到进入下一轮的通知时我都又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我的努力被人认可,紧张是因为前期的投入越来越多,万一后面被刷那就很惨。还记得三面时读着先生写的《我相信》,我的嘴角画出了优美的弧度,这不就是我对信任的理念吗?当对着先生的眼睛说出“我能坚持”的时候,我的脑中浮现的就是这首诗。

二、进行曲——走近和君

我是个比较慢热的人。虽然我愿意试着去相信,但始终抱持怀疑主义态度的我对事物的认知是从合理怀疑到不断确证、不断消除怀疑的过程。直到上了和君几次大课、参加了数次活动后我才真正确定和君商学院的导师们是真正胸怀天下、正心诚意为学子们无私奉献的好老师,商学院的同仁们是凝聚力很强、很棒、很温馨的集体。

还记得第一次大课听先生讲并购重组、产业整合时的心潮澎湃、意气风发,四个多小时的课程,我这个向来喜欢上课开小差的人竟然瞪大眼睛完整地听下来,毫无倦意,甚至有些意犹未尽。所以我依然固执地认为,学生不好好听讲大部分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的问题。好的老师有两种:一种是苏格拉底式,教你怎么学,授之以渔;一种是亚里士多德式,用很好的技巧、很渊博的知识来教。德鲁克在《旁观者》中说,教学是种艺术,是种先天所生的才能,而不是后天培养的技术。没有任何一所师范大学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老师,最多合格而已。

还记得第一次和九兵团的兄弟姐妹们去颐和山庄的小别墅轰趴,大厨们洋洋洒洒花了四个多小时做了满满一桌的菜,看得吃货们个个口水狂泻。烧烤爱好者顶着烟熏,围着篝火,在如水夜色中边唱着《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经典桥段,边拿着刷子耐心地烤着鸡翅膀。点起几根蜡烛,大家围着主角听着不同的故事,感受着同样的心情。回忆着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我想这就是我所一直在苦苦寻找的有归属感的班级。我们来自神州大地,喝着不同的水成长,闻着不同的泥土清香,操着不同的口音,但此刻却能紧紧相连的一家人。

三、下个乐章——未来的路

很庆幸我在和君还有十个月的时间,那我打算做些什么呢?首先,多读书,读好书。和君提倡不可一日不读书,这对我这个嗜书如命的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和君推荐的书单里我已经读过十来本,的确是好书,读后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但我的科班功底还是很差,特别是产业认识方面的。产业为本,对一个立志于投行和咨询的人来说,产业思维是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我准备读些有代表性的产业理论,了解美国、日本的产业史,然后用N个产业思维去思考产业问题。同时,我还想多读些并购重组、产业整合、市值管理方面的书籍,另外管理组织方面的书籍我也要有选择地阅读。其次,在和君商学院多交些朋友,不仅局限在九班,也不局限在五届,只要志同道合、性情相投就好。此地有大才,大隐隐于市。多与人交谈,了解他人的生活和信仰,增长自身的见识,在交流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再次,接地气,收敛傲气,本着虚怀若谷的心态向这个最真实的世界求教,去寻找本土的商业原生态,去关心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变革和机遇,去关心企业家们所关注的问题。最后,我想和兄弟姐妹们快快乐乐地度过接下来的时光,一同迎接最终的毕业式。至少我想让九兵团的大家一个都不能少,不抛弃,不放弃,就算抬着,我们也要一同到达花朵盛开的彼岸。

四、协奏曲——我的信仰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认识我,我想谈些我的价值观,那些我所珍视的东西。未必准确,我也是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中渴望读懂自己。

生活中我是个自由散漫的人,魏晋风气中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应当是我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我渴望吹着自由的风,可以毫无顾忌地思考,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我也希望我身边的人都能活得潇洒自在,我珍视并且深深地痴迷这种自在的灵魂,我愿尽我所能让这些自在花开而不败。

我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人,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仰和隐私。不向当权者低头,也不歧视身处困境者。无论你所面对的是一个权倾朝野、覆手为云的政坛枭雄,还是一个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的商界巨子,抑或是饱经风霜、一贫如洗的街边小丐,从历史的眼光看,他们都不过是简单的人类个体,一堆同质的碳水化合物而已,无须自卑,也无须自傲。

无信不立。承诺必须遵守,除非存在不可抗力的事由。信任是人们交往与成事的前提,缺乏信任的社会只能充满冷漠和猜忌,是个可悲的世界。对于信任有个很简单的博弈规则:首先主动去相信,但如果对方欺骗我,那就不要期待我第二次还会当傻瓜。

我崇尚春秋战国时的国士之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由于精力有限,我只能守护我所感受到的珍视之人与珍视之物。剑是凶器,但亦可升华为守护之剑。我手中之剑只为心中信念、只为守护之人而挥,当然,也将为九兵团的你们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