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有理想,春暖花开
2585900000055

第55章 成长足迹,蜕蛹化蝶(9)

在我看来,和君商学院授课老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战略家看问题所具有的高瞻远瞩、磅礴大气;二是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被公认为是浮躁的时代,人们缺乏精神皈依。举个例子,一块地上撒满了硬币,大家都在低头捡,突然间听见有人在喊远处有座金山,然后人们都抬起头来看,但是在什么也没有发现时他们就低下头继续捡。事实上,当人们找不到方向,没有方向感时他们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做现在所能看到的。这种现象追其源流应当归因到传统文化衰落造成文化真空,而外来文化又填补不了该真空地带所导致的信仰迷失、价值迷失。当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数千年来雄踞世界的中华帝国如美梦般转瞬即逝时,皈依于传统文化的虔诚教徒们突然发现他们的精神柱石竟然如此的虚弱,如此的不堪一击。他们的敬仰转瞬演变为失落,进而演化为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和怀疑,从而导致内部文化的真空。当原有的体系被破坏掉之后人们必然需要寻找新的精神支柱来填补该真空地带,在当时看来方向便在“敌人那”,因为他们打败了我们。所以众多仁人志士开始从西方的先进技术进而政治体制来寻找中国的救国策略,寻找自己的精神支撑。他们勇于破坏旧体系也勇于探索新体系,但他们毕竟没有在破坏了旧体系之后建立起具有足够支撑力的新体系,继之而来的便是信仰真空地带的长期存在。当人们缺乏信仰时他们便没有方向,没有精神皈依,所以最终的结果便是短视、急功近利,进而导致全社会范围内的浮躁和价值真空。仔细揣摩不难发现东西方体系是沿着不同的路径延续下来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根基,进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不同的行为模式。因为基础不同,或者说他们的“基因”不同,如果我们抛弃自己的根基转而从其他体系中来寻找自己的支撑,一则虽然我们可以学到肉,最多可以学到骨,但永远不会学到魂;二则当不能用魂来驾驭这些骨、肉,只是浮于表层的话,我们就始终不会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撑,还有害于我们的长期发展。举个例子,我们会发现在我们周围产生了很多“能人”或在相关领域非常成功的人,因此我们希望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成功的品格或能力,但是最终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能找到自己的根,从而将这种品格或能力融入进自己的价值体系、思维体系以及行为体系时我们始终是不会有皈依感的,始终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因此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即每个人的优势只有根植于自身的文化或价值根基上时,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独特性。所以,立足于西方长期延续的文化、价值基础上,西方人可以将他们所创造的东西运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而成为宗师级人物,成为“大家”。但是如果驾驭这些工具的人是我们而非他们时,那么我们最多也只能成为一个高手,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大家”,因为我们的“根”不同。总而言之,当我们对自己的东西持完全怀疑的态度,转而期望从其他人的“支、干”中来寻求自身的支撑,而不顾及该“支、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时,我们必然会迷茫、浮躁。因此最终解决之道便在于内省,从自身来挖掘根本的解决办法。

所幸的是我首先从文化领域里看到了这种内省的回归,而且自己有幸亲历其中。现在我又看到这种思潮在商界的兴起。也许还有很多实践者,但先生不可避免地具有代表性。我们既要学习、接受国外的“支、干”,将其内化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代表着当今世界比较前沿的成果,代表无数经验的积累,但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内求,要找到我们自身的价值皈依。用先生的话讲,我们要沉潜到中国真实的商业生态中去,从中摸索其内在的规律性,因为这些不是“外人”可以看明白的,也不是几个工具就可以解决的。谈了这么多可能大家认为我实在是不着边际,但我想说明的是,任何时代有代表性的事件都必须放到其历史渊源中来考察,才能发现其真正的意义。

现在再来谈谈第二个影响来源。在我看来他们总体上可以用“厚”这个字来形容。首先,这个“厚”体现的是他们专业功底的深厚,我们谈得再高最终也必须落实到实际上来,而这个实际就必须具备非常扎实的专业功底。先生传授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在看问题的视角,思考问题的高度等“道”的层面上的东西,多有向而往之又多有不可捉摸之感,而和君员工带给我们的则更多是“术”这一层面上的知识。举个例子,我们先是坐着直升飞机升到九万里高空俯视,一切尽皆了然于胸,然后再逐渐降低到地面,仔细考察每个建筑物的布局等,最终达到“道”与“术”的结合。其次我想讲的是在精神境界层面。我想这可能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最为重要的东西。在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初期,决定其成败的因素可能主要集中于专业知识的厚度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但是当人们发展到后期,这些因素的重要性便逐渐减弱,相反个人的道德素养、哲学厚度、人生体会往往便成为更具决定性的因素。举个例子,武侠世界中所谓的高手往往可以通过自身的勤学苦练,最终将所学技艺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但是宗师级的人物还需要更为重要的一点,即境界方面的突破。依我看来,和君员工在其深厚的专业功底积累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折射出来的个人素养。如,对待同学时候的耐心、认真,做讲座时候的落落大方,不拘泥也毫不给人以拘束感,还有就是待人的谦和。

最后来讲讲我周围的同学们。真诚地讲,除了本班以及经常交流的少数同学外,我对大家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因而此处所说的可能是相当广泛意义上或整体意义上的认识。从来源讲,大家来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从去向上讲,大家的人生规划、职业理想也不尽相同。但是在这诸多的不同背后有几点是比较相近的:一是不甘平静,期望实现人生价值的心;二是对待同学、朋友的真诚以及些许的奉献精神;三是少数人身上所渗透出来的强大场力促使我不断完善自身。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不利环境因素是就业机会相对不足,整个学校被考证充斥,大家普遍表现出浮躁、短视和功利。但与此同时,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可能更是百年难遇的,或者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不幸的是我们很少有人能足够地重视后者,而是将目光完全瞄准在了前者。这可能是由于个人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大环境的原因。但所幸的是在现在的体系之外,在商学院,这种趋势得到了些许的纠正。年轻人所具有的意气风发、激情澎湃在这里继续显露出来。我深感高兴,高兴自己能够深处这一环境之中,高兴在自己将来的路上会有如此众多的、一同追求理想的战友。

【心高志远不图王,脚踏实地自可立】

一、我的现状

1.工作

首先是工作。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中粮集团。大约也是在去年这个时候,我从中粮辞职,加入国信证券。目前,我在国信证券的直投公司从事Pre-IPO投资业务。实际上,我见证了直投公司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起来的全过程。直投是证券公司的创新业务。在我进入国信的时候,证监会只批准了2家证券公司开始试点。一入职,我就协助领导全程参与了直投公司的申报筹建工作。到去年5月,我们顺利成为第3家试点券商。然后,进行开展业务前的准备工作——设计制度、完善流程、洽谈项目等。去年8月正式开展业务。自那时起,就开始了极为密集的项目工作。记得去年年底的时候,投行部转过来100多家2009年年初拟立项主板项目和50多家创业板储备项目,我们要在两周之内从中筛选出合适的投资候选项目,当时真是差点疯掉。春节回来有一段繁忙的时期,不到1个月出差去了5个地方进行现场调研。常常是上午还在办公室开会,结果领导一句话,下午已经在飞机上了。到目前为止,经我手已否决的项目大概有30个,待定的项目大概也有30个。目前公司已投资的5个项目中,由我主导的有2个。这些项目涉及多个完全不同的行业,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商业体验。虽然很忙很累,但是还比较享受目前的工作状态。在忙碌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充实的感觉。

2.学习

在个人学习方面,过去的一年几乎都处在较高强度的学习之中。首先,商学院一年的课程下来,需要补足和再加深理解的地方很多。其次,工作上的业务知识急需补充。为了跟上现在投资工作的节奏,满足业务知识的需要,自进入新公司以来,整个人就处在一种恶补状态。大砖头似的《证券发行上市审核工作手册》啃了数遍,还是觉得在囫囵吞枣。注册会计师的五门课程逐一开始学习。其中,重点是《会计》和《财务管理》。崭新的书,目前已经泛黄。项目研究既是工作内容,更是绝佳的学习机会。光是在材料研究阶段,就会有招股说明书、审计报告、律师意见书等材料,再加上自己搜集寻找的行业分析报告、企业公开信息等其他资料,把这些资料看明白就得好几天时间。在项目时间紧张的时候,熬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有的事情。研究材料只是纸面的东西,更有价值的是研究之后与团队里的资深投行人士、会计师和律师进行的深入讨论。这种边学边用,急用先学,用中再学的过程,个人感觉对水平提升很快。

学习的第三个方面是从个人理想和目标出发,为自己规划一些需要学习的东西,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历史的变迁,主要关注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看史实,但是更看重规律;第二,时下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机会,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第三,人的需求和价值观变化,主要准备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入手。在这几个方面,我准备采取两轮学习法:第一轮泛读,第二轮从泛读中精选出若干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基本处于第一轮阶段,主要是泛读一些感兴趣的书,例如目前在看的有林毅夫的《中国经济专题讲座》、侯家驹的《中国经济史》、柏杨版《资治通鉴》等。主要的看书方法是“逸”学法,即在看项目材料累了时、在上下班的路上、在临睡前阅读中,在这些劳逸结合的“逸”阶段,以较为轻松的心态去看。

学习虽然划分成商学院学习、工作学习和个人学习三个方面,但是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地结合成一体的。个人学习由于是结合自身的禀赋、兴趣和目标来进行的,所以更适合个人,也更为根本,但并没有太高的紧迫性。工作学习是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不学不可以,但是有些时候没那么有趣。商学院学习兼具二者:一部分可以放入个人学习,常常给我带来新的启示;另一部分则和工作学习结合非常紧密,对实际工作帮助很多。

3.生活

人生如船。理想和目标是灯塔,照亮前进方向。工作和学习是双浆,推动我们前进,那么生活则是这艘船本身了。生活有很多方面。首先,个人的身体健康大概是船底了。对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我现在主要是从两方面出发:一是日常锻炼。现在我每天(如不外出)坚持绕小区跑步20分钟。二是集体活动。从去年3月起,和光华几个老师、一帮毕业在京的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校友足球队,每周坚持训练半天,每月踢比赛1场。同时,也积极参与其他活动,如二届足球队的活动、羽毛球、爬山等。总之,现在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要常态化,不要过量,重在坚持。同时,在饮食上做到健康,合理,有节制。这点在以前根本不是问题,但是工作之后飞速飙升的体重让我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家庭是这艘船的船体。稳固的船体对远航极端重要,和谐的家庭同样也是个人发展的坚强后盾。与妻子虽然经常拌嘴,但是无伤大雅。在大方向上,完全取得了她的强力支持。父母和岳父母都已经退休。对于他们的退休生活,我们已经取得共识。家族,其实应该有更多的责任,但是现阶段的我,只能是穷则独善其身,只能是尽力而为。

最后,朋友是这艘船的精彩所在。有的朋友是你的客人,与你共度美好时光;有的朋友是战友,与你同舟共济;有的朋友则是导师,为你指明方向……每一个朋友都是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我现在很享受与朋友一起的时光,我也主动策划与朋友一起的时光。或吃饭聚会,或一起打牌,或外出滑雪,或K歌聊天……只是可惜人的时间总是稀缺的。在过去一年里,我的时间优先分配到了学习和工作上了,所以与朋友相对聚少,尤其是与商学院各位同志,实在是很大的憾事。现在工作和学习相对上路了,正在琢磨二者兼得的方法。

二、我的成长

刚才拉拉杂杂说了半天自己现在的状态,为什么我要在这里首先说这个呢?这是因为如果说目前我的状态还不错的话,那么一年前,或者更早一点的我可不是这样。那时候的我,虽然表面上看上去还好,工作稳定,家庭和睦,人也养得白白胖胖的,但是内心实际上却是充满了迷惘、彷徨和不知所措。

那时候的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自己:“难道我就这样了吗?我的前途在哪里?如果不想就这样了,那我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一遍一遍地拷问着我,使我不得安宁,直到我遇到了和君,遇到了商学院的众位老师与同学。经过这一年的思索与实践,时至今日,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解答。

对自己的不断拷问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商学院的功劳,但是,商学院绝对是其中最具有良性作用的外因之一。当我士气低落时,商学院的某位老师或者是同学的一句话,会让我重新燃起斗志;当我裹足不前时,商学院的一堂课,又会让我找到前进的动力;老师的睿智,总会给我启迪;同学的才情,总会让我受到鼓舞。因此,在这个生命中的重要阶段,能够与商学院同行,我深感幸运。

从下面的回顾中,可以具体看到在商学院的帮助下,我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1.缘起彷徨

知道“和君”是什么时候?不记得了,但是应该是在来北京读书之后,隐约知道这是一个本土的咨询公司,似乎名气还没有新华信、北大纵横等大。后来,工作一年之后,好友黄震从一个很安逸的国企跳槽了,去的就是“和君咨询”。于是,“和君”二字才又进入了我的世界里。

那时候我还在中粮。刚参加工作的新鲜感早已褪去,自发的奋斗激情也在有心无力中逐渐消磨,美好的憧憬和残酷的现实的巨大落差已经逼迫着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好友的跳槽,顿时如同惊雷,击中了我。但是,我却还没有方向。我的彷徨和迷惘,也被好友发现,于是他推荐我去看看和君的商学院计划。从此,我与和君的缘分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