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有理想,春暖花开
2585900000012

第12章 精神旗帜,明媚飘扬(9)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将会怎样?真正的大理想,是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襟气象和浩然之气。如果没有这种胸襟气象和浩然之气,人生就会很局促,甚至会很危险:容易滑落成蝇营狗苟、小肚鸡肠、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鼠辈,也可能滑落成欲望燃烧、焦虑躁动的狂人。如果那样,人生永远都走不出大格局、大模样、大气魄。理想主义精神,并不是出世的、超凡脱俗的东西,而是极具现世意义的、很生活化的东西。理想和信仰是魂魄,人生在世,一日理想不立,一日丢魂失魄。只有真正有理想的人,才能站在智慧和灵魂的高处,宠辱不太牵挂,顺逆不失心志,良骥伏枥,伺机而动。

和君学子怎样选择你的职业?把职业选择建立在对心仪职业的深度理解之上,直奔一份伟大的职业理想而去,而在过程之中准备好承受一切磨难与波折!

没有卑微的生活,只有卑微的生活态度

编者语

我几年前看到这篇文章后就对这样一个女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是的,永不磨灭!一直想着这样一个女人,一直想找到这篇文章,但记不起来文章的题目和作者姓名,于是几年来惦记这个女人成为了一个心结。今年春节放假期间,偶然再次碰见这篇文章,如获至宝,收录下来。文章结尾的这句话很打动我:“这样的女人,是应该永远活得如此高贵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高贵,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也淹没不了她。”我想起古希腊斯多葛派哲学家的一句话: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类似的演绎也是成立的:没有卑微的生活,只有卑微的生活态度!没有卑微的女人或男人,只有卑微的做女人或做男人的态度!今天我和许地长召集各团队的后台工作人员开会,大多是女生,感觉这些后台里默默工作的女同事很重要,突然想起这个女人、想起这篇文章,于是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有这样一个女人,让人感觉高贵】

文 / 丁立梅

六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住。小镇上有个女人,三十多岁的模样,无职业,平时就在街头摆个小摊,卖卖小杂物,如塑料篮子、瓷钵子什么的。

女人家境不是很好,住两间平房,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还要侍奉一瘫痪的婆婆。家里的男人也不是很能干,忠厚木讷,在一工地上做杂工。这样的女人,照理说应该是很落魄的,可她给人的感觉却明艳得很,每日里在街头见到她,都会让人眼睛一亮。女人有如瀑的长发,她喜欢梳理得纹丝不乱,用发夹盘在头顶上。女人有颀长的身材,她喜欢穿旗袍,虽然只是廉价衣料,却显得款款有致。她哪里像是守着地摊赚生活啊,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一段时期,小街人茶余饭后,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女人。男人们的话语里带了欣赏,觉得这样的女人真是不简单。女人们的言语里却带了怨怼,说:“一个摆地摊的,还穿什么旗袍!”隔天,却一个一个跑到裁缝店里去,做一身旗袍来穿。

女人不介意人们的议论,照旧盘发,穿旗袍,优雅地守着她的地摊,周身散发出明亮的色彩。这样的明亮,让人没有办法拒绝,所以大家有事没事都爱到她的摊子前去转转。男人们爱跟她闲聊两句,女人们更喜欢跟她讨论她的旗袍,她的发型。临了,都会买一两件小商品带走,心满意足的。

几年后,女人攒足了钱,再贷一部分款,居然就买了一辆中巴车跑短途。她把男人送去考了驾照,做了自家中巴车的司机。她则随了车子来回跑,热情地招徕顾客。在来来去去的风尘之中,她照例是盘了发,穿着旗袍,清清丽丽的一个人。她的车也跟别家的车不同,车里被她收拾得异常整洁,湖蓝色的坐垫,淡紫色的窗帘,给人的感觉就是雅。所以小镇人外出,都喜欢乘她的车。

她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却不料,竟很意外地出了一起车祸。所赚的钱全部赔进去了,还搭上一辆车和十几万的债务。她的腿部也受了很重的伤,躺在医院里,几个月下不了床。

小镇人都说,这个穿旗袍的女人,这下子倒下去是爬不起来的了。

可是半年后,她却在街头出现了,干着从前的老本行——摆地摊儿,卖些杂七杂八的日常生活用品。她照例盘发,穿旗袍。腿部虽落下小残疾,但却不妨碍她把脊背挺得笔直,也不妨碍她脸上挂上明亮的笑容。

我离开小镇那年,女人已不再摆地摊了,而是买了一辆出租车在开。

过两年,小镇有人来,问及那个女人。小镇人说,她现在发达了,家里有两辆车子,一辆跑出租,一辆跑长途。

最近又听小镇人说,女人新盖了三层楼房。我问,她还盘发吗?还穿旗袍吗?小镇人就笑了,说:“如果不盘发,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真的呢,她还跟从前一样漂亮,一点没见老。

这样的女人,是应该永远活得如此高贵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高贵,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也淹没不了她。

和君女生

编者语

和君咨询设计了一个强化的商学学习计划,叫作“A6”,为期6个月,从长跑8000米到每日的财经阅读,从知识学习到“硬趟”实践,学习强度超大、考核超严厉,参加者需要有非凡的体能和意志才能承受。因为不忍心让女孩子承受如此重压,和君咨询出台一个原则“拒收女同胞”。结果引来N多女同胞的愤然抗议、辗转求情、反复求情。她们的精神昂扬、自强不息和感情真挚,令我动容和肃然起敬。我年长她们大概20岁,在我眼中,她们还是孩子,但对这样一群孩子,我真是难抑心底深处的敬重。

下面就是一位女弟子发出的一篇抗议文章。我读后,瞬即被彻底击溃!在我的阅读印象中,读得我情动于衷,泪如雨下的有之;读得我拍案而起,怒不可遏的有之;读得我深思冥想,幡然醒悟的有之。但读得我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的,好像不曾有过。这篇文章,我拜服了!

元旦的四天假期,除了参与毕业典礼,与老师、同学觥筹交错、相拥而泣,便是认认真真地投入到A6考试的准备中。看了一遍又一遍《士兵突击》和《亮剑》,沉浸在《气质》的精髓中领悟和自省,一切似乎充满了希望。直到3号下午先生发帖说不接受女生申请A6。于是我突然有感而发,想写写自己20年来,对于性别认知和社会认知的一些感想。

先生对女生的爱护素来为大家所知,“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是先生对于女人或女生寄予的厚望。诚然,女孩子温柔细腻的性别设定,让女人的力所能及在社会意识上被划在一个较为狭小的范围内,也给了很多女人懒惰的理由。修饰自己,吸引异性这种本来两性都会重视的事情,却在女人这个群体里被夸张地放大,成为令消费主义暗喜的攻击目标。而持家之琐碎,亲子之言传身教,也被奉之为女人的事业,很多女人不惜因此割断自己大部分的社会联系,尽管理论上家庭的平凡内容是需要两性共同倾力维系的。翻看《气质》这本书,两篇专题很明显地突出了女性的形象,一篇是《慈爱》,一篇是《贵气》。但是《慈爱》一篇中,女人所影响的,不过是身边的仨俩晚辈,那个具有中国传统母亲意象的女人,似乎在很多的回忆录中都提到过,然而她们,没有名字,没有面孔,模模糊糊地成为了一种蜡炬成灰的悲剧象征。《贵气》一篇,我能体会到的三个关键词是自尊、自爱和普世人文关怀,这是绝对不分性别的美德。但既然女人能如文章里所述极具弯度的力量,也有持续面对琐碎的压力,呈八面玲珑之能,那么,女人应该能够做得更多。

且不说在那个全面束缚女性的古时就早已有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经典桥段,看看现代依然艰难的两性环境下女性所取得的成就,就不得不让人从心底佩服她们的能量和付出:奥普拉,一个从不幸家庭中成长出来的野孩子,一个差点被上帝放弃的女人,却悉心托起了一个思想、感情与权力(舆论的权力)的圣坛;探索体育竞技的新出路,敢于单飞,自建团队的李娜,在巨大的压力下问鼎网坛单打冠军(时带身孕);我身边的一位出色女性,离异后靠个人才学和积淀成为地方教育界的头面人物,为晚辈撑起一片强大的天空,至今仍是我最直接、最亲近的女性偶像。女人的韧性、不输男性的想象力和领导魅力,成就了像王佳芬、张欣这样的企业家,吴仪、宋秀岩这样的政治家,吴灵芬、张婉婷这样的艺术家。那些长期占据八卦封面和普通人眼球的粉红偶像,在这些强大的女性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

通过在和君一年的学习,我发现了这里的女孩子一样有着跨越性别界限的品质和能量,在各自的经历中都有两腿泥的奔波劳碌,接地气,活动中有承揽班级事务的大气与细致,也有在非通常意义的体力竞赛中的胜出,写得好文章,做得好文艺,干得好工作。与她们相比,我虽然自觉平凡,但是作为一个战斗过的人,也深切体会过迸发的生命力和存在感,这种个人意义不分性别:打过篮球赛,参加过辩论赛,做过新闻主播、家教、校园代理,主持过、演出过、竞选过、走出国门绚烂过,在运营岗的核心位置处理过繁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我还清楚地记得高中一次输掉的篮球赛,不慎被绊倒的我右膝大面积出血,但是当时的我在场上根本没有感觉到疼,直到比赛结束才发现伤痛,以致后来一个多月右膝都无法弯曲——那次比赛虽然输掉了,但是我无愧于自己。当然,这些学生时代的小打小闹毕竟还带着孩子气的温和色彩,但是真实的世界中,哪有像先生以及自己父亲那样的呵护和疼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真刀真枪的战场,没有偏袒,没有童话:搀扶女同学在产科做手术时感同身受着那种刺骨的寒冷和绝望;接触某隐居国外,却投资了国内最著名一所大学城的那位老太,聆听历史强加给她的隐忍和强悍;前文提到过的生活中的女性偶像倾诉的在关键时刻的焦急、孤独、倾尽全力的应变;我此生最好闺蜜从父母均丧失工作能力的低保家庭中靠自己的头脑和坚持打拼过来,如今不到几年光阴便以一房一车呈作孝礼的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欣喜……哪有什么简单的养尊处优,女人若是信了童话,便连安身立命的位置都找不到了。

女人,逃不开教育者的责任,古有孟母三迁,今有虎妈立著,由于母亲近身教育的角色,女人的心胸和生活态度,强烈地影响着子女的处事风格和心态。过多柴米油盐的怨气,不会给未来的花田播撒什么幸福的种子。因此,女人决不能将思想困于生活琐碎,而应以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家庭教育气度和质感。因此,女人肩上的担子更重,后代教育的责任、榜样的责任、日常工作的责任、两性角色的责任,女人都必须担起,尽管潮流、时尚、舆论在不断囚禁女人的独立思考精神,弱化女性发觉自我的本领,让她们在外表、年龄、异性认同等方面产生焦虑。这其实是整个社会在自掘坟墓。没有伟大的母亲,伟大人物产生的概率也应该会降低很多。

被粉红印象所定义的刻板性别角色,给了很多女人随波逐流的理由。而正是这些人的随波逐流,给了女性这个群体更加无法翻身的角色印象。但是作为和君培养出来的女生,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信守对同仁、对自己的约定,将想走的路一路走下去。多观察、多思考、多分享,不做面孔模糊的悲剧主角,也不做矫枉过正的女权主义分子,只是明晰自己肩上的责任与前方的广阔天地,也清晰困难重重,就像戴着镣铐起舞。时常反问自己,能为周围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先生这样的保护以及对于女孩单纯美好的祝愿,未来再难遇到,但若因此而负气伤心,或只体会到残忍不公,而没有激起更昂扬的斗志,那就不是现实放弃了我们,而是我们放弃了自己。

时间已晚,笔拙文劣,仅与和君姐妹们共勉。

【从开学到毕业】

一、王明夫在和君商学院第三届开学典礼上的致词

各位同学、老师、来宾和同仁:

大家好!

今天这个开学典礼,标志着和君商学院三届的正式成立。作为一个商学研修集体,三届成立这件事情,就像日常生活一样普通而平常,不过是一群有上进心的年轻人结伴学习、增长知识而已。然而,作为和君商学院的又一届,这个集体注定了在普通和平常之中孕育着伟大与非凡。站在三届同志入学伊始的今天,我依稀看到了20年、30年后的中国商界将崛起一派群雄巍峨、群星璀璨的壮丽景象。在那幅景象中,巍峨的群雄与璀璨的群星,有着一个共同的出身,那就是:他们都曾经是20年、30年前和君商学院的第三届学员。我相信,只有到那个时候,今天在座的同志们,才能意识到今天这么一个普通的开学典礼具有何等震撼人心的意义。

一想到这一点,我就充满着激动与自豪,因为我人在中年的时候幸运地担任了你们的院长。

借此机会,首先,我想向所有三届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顺利入学和君商学院!你们在激烈的选拔竞争中脱颖而出,足以表明你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人中龙凤、才俊翘楚。你们因为和君而激情豪迈、学习成长,和君因为你们而人才济济、熠熠生辉,真是可喜可贺!

其次,我要表达对所有三届同学的期待。期待你们放弃浮光掠影、浮躁虚华,学会正心诚意、从容不迫,真正按照蓄深养厚的要求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本着成人达己的精神对待同学、对待班级集体。在追问和君商学院对“我”有什么意义的同时,也经常自问:“我”对和君商学院有什么意义;在收获自己的成绩和成长的同时,时刻不忘为别人、为班级集体履行自己的责任,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师长,我期待着你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早日找到体面的工作、过上富裕的生活、拥有健康的身体、赢得出人头地的尊严。然而,我们更期待你们在健康的小我之中发育出一个雄壮的大我。你们,由天之骄子中的一流菁英聚合而成的和君商学院第三届,如果连你们这样的人群,人生追求都仅仅局限于职场光鲜、升官发财和出人头地等意义上的个人胜利,那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更大的责任,谁去承担?

最后,我代表全体和君老师向所有三届同学表个态。我们将本着和君商学院的一贯立场和精神,视三届同学为天使,尊三届同学为栋梁,竭尽真诚、力所能及地做好一个老师的本分,把我们的所知、所能、所悟无私贡献给同学们。在同学们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如果我们能以师长的身份尽上一份绵薄之力,实乃人生难得的欣慰。待到20年、30年后那幅壮丽景象光彩夺目的时候,你们就是我们此生曾为人师最以为荣的人生记录。

和君商学院第三届的全体同学,我期待你们!祝福你们!谢谢你们!